張進
曾有很多人歌頌偉大的愛情,而讀過《克萊采奏鳴曲》,我們會發(fā)現(xiàn)托爾斯泰的結論是:愛情不存在。
確切地說,不是不存在,而是因為愛情很短暫。若真如小說中老鄉(xiāng)紳認為的任何一個男人可以面對每一個窈窕淑女都會產生所謂愛情的那種東西,那泛濫的愛情也不值錢了。如果根據(jù)佛學的緣起觀,一切存在成、住、壞、滅的東西都可以說是空的,這樣得來的結論便是,愛情也終究是一場空?;蛟S古往今來歌頌愛情的人們,正是洞見了愛情的稍縱即逝、難以把握,才會更加贊美愛情。然而,這種短暫的東西,勢必不能作為婚姻這種嚴肅的社會關系的根基。
人性中最基本的,一當屬吃,二當屬性。但如果人性中僅剩了吃和性,那這個人又是不純粹的人。這里,我們只討論普遍意義上的人類。人是文明的高級動物,有著復雜的思維活動和情感生活。人兼具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而在現(xiàn)階段的人類社會中,人的社會屬性幾乎全部形成于后天。人的社會性的生成,一般認為主要是由教育、宗教和國家機器這三方面在起作用。當然,人并不是自然界中唯一具有社會性的生物。這些都決定了人類社會的愛情難以擺脫掉喜愛和性欲。夾雜著性欲的愛情終究是不純粹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總結出在愛情各種境界里,最高境界才是精神戀愛。柏拉圖式愛情確切指的是一種對節(jié)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柏拉圖將愛情升華到一種超越了動物本能的道德高度。而托爾斯泰文中提到的愛情僅限于動物本能。從托爾斯泰主義倡導的道德的自我完善理論來說,高度的自我約束體現(xiàn)在婚姻愛情方面時仍可以理解為柏拉圖式愛情。正如《克》中波茲內舍夫對那位律師夫人的反問,如果是真的愛情,又何苦再睡在一起呢。普遍意義上的戀愛,只不過是獲取性愛的一種過程和手段。
社會學對婚姻有一個定義:婚姻是為當時社會制度所認可的,男女兩性互為配偶的結合。強調兩性、配偶身份及“婚姻是家庭產生的前提”。這里提到的婚姻,我們只能先姑且稱之為婚姻的框架。每個人的婚姻可以照著這個樣子搭建而成,但是這個婚姻的定義還遠遠涵蓋不了婚姻的實質和方法。
婚姻是一種合作關系,他們共同承擔著家庭各個方面的發(fā)展。太多的人經不起平淡的生活,脫離了生活的軌道,忽略了本有的責任和義務。事實上,想要長久維持婚姻中的浪漫和激情會使婚姻里的兩個人更容易感到疲勞和維系婚姻的不易。珍惜平淡生活的人才會擁有面對婚姻的成熟心態(tài)。
一場婚姻的善始善終需要參與雙方彼此的努力和付出,需要不斷克服自我的欲望或習氣,兩個人觀念上的認同、寬容和共鳴非常重要。恩格斯曾經說“一夫一妻制從產生那天便以通奸和嫖娼為補充”來對現(xiàn)行婚姻進行徹底地否定。而實質上,出問題的婚姻也并不是單純因為社會原因,主要是婚姻當事人自己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和做法而導致的。
婚姻當中我們最關鍵的一課是學著如何重新認識對方,如何善意理解對方。在群體心理學中,美國心理學家米爾格拉姆就這樣說:最能影響人們行為的因素就是,還有一個人也在場。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婚姻。家庭中,不應該按照個人問題的處理法則,而應仍因循群體共處法則。當某一天,你面對你的伴侶,就像面對自己再平常不過的自我世界的一部分時,你在伴侶面前的表現(xiàn)就會旁若無人了。但是,從伴侶的角度來說,他仍舊沒有喪失他作為觀眾和獨立思考者的本能。很多夫妻關系中嫌隙的出現(xiàn)就是由于彼此的太過熟悉而忽視對方的感受。換句話說,婚姻和愛情很大的不同是婚姻中的兩個人由于彼此的生活高度滲透而失去了被注視的角色感。悲劇的婚姻就是因為兩個人的觀念尚未彼此認同或者達成一致。愛情狀態(tài)中的人們千方百計要呈現(xiàn)給對方的都是彼此認為美好的一面,彼此能清楚地意識到“還有一個人也在場”。換句話說,在愛情中的兩個人是缺乏客觀和理智的。愛情來得越猛烈、浪漫,越會和實際脫節(jié),日后埋下的現(xiàn)實問題也越多。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傳統(tǒng)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有道理?;橐鰧嶋H上是一件需要付出毅力和平常心的事業(yè),和愛情所需要的狀態(tài)完全不相符。
不幸婚姻的悲劇,不在于當事人的遭遇是如何不幸,而在于遭遇不幸的人們執(zhí)迷不悟、依舊看不清自己的處境?!犊恕分?,鄉(xiāng)紳波茲德內謝夫的妻子渴望通過飲鴆止渴的出軌點燃自我枯萎的內心對生活的希望;波本人則或是在自我無休止杜撰的妻子出軌情節(jié)里的羞憤兇殘,或是絕望地徹底否定婚姻。
托爾斯泰的晚期作品,更加透露著濃郁的宗教性。他的很多主張,在當時是和諧、先進的,就是在多少年后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過了的今天,仍有積極意義。托翁的這部作品成功運用心理辯證法,闡釋出悲劇的必然性。在那些條件下,在那種社會環(huán)境和人文氛圍中,主人公的命運只能如此。我們作為一個故事的旁觀者,在那時那地也無力改變什么。該小說繼承和發(fā)展了《安娜.卡列尼娜》中托爾斯泰的婚姻、家庭觀念,文中字里行間透出的禁欲主義也曾影響了當時很多年輕女子的婚戀觀,使很多女性對婚姻產生厭惡和恐懼。至此,曾經對婚姻有著種種美好期望和想象的青年男女,都會對婚姻以及婚姻里的實質再進行一次深入的思考。
也許,楊絳的父親在當年處置八妹楊必的婚姻的時候所說的話竟是充滿責任和智慧的:以八妹的性格,如果嫁得不好倒不如不嫁。正是:女子結婚憂患起。而男子又何嘗不是呢?唯一不去逃避地對待婚姻的方法,就是《圣地愛語》中薛查理牧師的話:婚姻不是去找一個合適的人,而是去做一個合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