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暖
摘 要:曹植《洛神賦》描繪君王與洛神的瑰麗愛情故事,賦文藝術成就極高,情節(jié)上故事性生動,語言上音樂性鮮明。顧愷之《洛神賦圖》通過戲劇式長卷構圖、局部文本重構與圖像動感配置轉(zhuǎn)譯文本情節(jié)與韻律特征,運用視覺表意功能,實現(xiàn)文字符號向圖像符號的有效轉(zhuǎn)化。
關鍵詞:洛神賦;洛神賦圖;曹植;顧愷之;圖文轉(zhuǎn)譯
東晉畫家顧愷之根據(jù)曹植《洛神賦》創(chuàng)作的《洛神賦圖》,被認為是繪畫史上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畫家基于文本想象,通過繪畫語言進行個性化再創(chuàng)作,實現(xiàn)文本敘事到繪畫敘事的轉(zhuǎn)化。
《洛神賦》除序文(1—8句)外,全篇大致可分為六段。第一段(9—37句)寫作者歸藩途中幸睹“麗人”宓妃佇立山崖;第二段(38—82句)集中描寫宓妃的儀態(tài)、容貌和服飾之美;第三段(83—98句)委婉曲折地寫出作者對洛神的愛慕之情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矛盾心理;第四段(99—134句)寫洛神為“君王”之誠所感后的情狀和內(nèi)心活動;第五段(135—162句)寫因“人神之道殊”雙方難以結合,洛神滿懷戀情含恨離去,;第六段(163—176句)抒寫“君王”的眷戀和惆悵之情。文章結構嚴密,六個章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情節(jié)波瀾起伏,抒情語氣逐步加強,直至高潮涌起,末段雖系尾聲卻絕不可少,終篇余韻未盡。
為了交待故事情節(jié),顧愷之首開中國繪畫長卷之先河,畫面以連續(xù)式構圖法由右向左展開,完整保留了賦文故事性分段陳述手法。畫面的謀篇布局的畫作成敗的關鍵?!堵迳褓x圖》通過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構建了跌宕起伏的整體布局,明線是畫面形象的左右鋪排、高低措置形成了視覺動線上的起伏變化,暗線則是畫面氣氛的張弛。
畫卷啟于侍從秣馬,表現(xiàn)的是“休憩”場景(17—20句),畫面下端一株柳樹,綠色由下而上鋪排,形成層疊山丘,遠處綠楊依依。楊樹隱含“陽林”,以景物符號交待文本中的地點。雖無西方透視法,但畫家以筆法的詳略和比例的大小區(qū)分近景與遠景,凸顯出畫面的層次感,在二維視覺空間里創(chuàng)造出多維感官。
畫卷左移,猶如電影的特寫鏡頭,畫面由山坡向平地過渡,主人公赫然眼前,“邂逅”場景(21—48句)始現(xiàn)。這段畫面可解構為兩組人物圖像。右邊一組是君王被八個侍從簇擁著站在河岸邊的兩棵柳樹下,在畫面偏下位置占據(jù)了寬幅的三分之一,主人公穿戴藩王服飾,頭戴通天冠,身著寬袖長袍,居中挺立,神態(tài)自若,雙臂舒展,雙手自然垂搭在侍從手中,余人則均頭戴漆紗籠巾。侍從衣著色彩以綠灰為主,而主人公衣著集中為紅黃色,使得群像既融入整體的自然背景又顯得重點突出。左邊一組是站在水邊的洛神和八個圖像:驚鴻、游龍、秋菊、春松、輕云蔽月、流風回雪、太陽升朝霞、芙蕖出淥波。洛神身體朝左,頭部向右回轉(zhuǎn),表情含蓄,遠望君王,欲遮還休的飄逸嬌態(tài)呼之欲出,而八個圖像環(huán)繞洛神四周,文本中剪裁自然界意象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繪本中則將其還原到自然景色中,將文本的比喻剖解為物象符號,更進一步地實現(xiàn)由抽象到具體的轉(zhuǎn)化。借由八個圖像上天入地、錯落有致的格局布置,造成高低起伏的視覺刺激,旋律式的組合關系,將文本具有的音樂性和韻律感轉(zhuǎn)譯為充滿動感的視覺表現(xiàn)。
第三個場景“驚艷”(49—82句和109—134句),畫面采用分格繪畫的形式,將洛水女神的各種姿態(tài)一一定格,襯以不同的“道具”,好似現(xiàn)代照相術要求對象在不同的場景下擺出不同的姿勢,在具體場景中展現(xiàn)對象的美態(tài)。這部分的人物描繪運用 “春蠶吐絲”般的線描技法,將女性的裙據(jù)、發(fā)飾等描繪得十分細膩,該筆法雖連綿不絕又簡潔無冗余,襯托出整體形象的飄逸。這一場景將文本中洛神與眾靈嬉鬧的描寫提前至此處,與洛神的儀容、服飾緊密結合,文本入木三分的人物形象刻畫在繪本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文本的跳躍式塑造成功轉(zhuǎn)化為繪本的集中式表達,將難以言說的美具象化為視覺藝術形態(tài)。
場景四“定情”(83—93句),君王端坐于河岸,洛神身體向左,側(cè)頭顧盼,情意綿綿。《洛神賦圖》非常重視人物之間相互位置的安排,從開場時女神回頭與主人公的目光相遇,到這部分再次眼神交流,無法處理自然聲響和弦外之音的繪畫,用位置的相對關系,即眼神的遭遇來表現(xiàn)感情的交互。
場景五“彷徨”(94—108句),畫面中君王面色不若前面泰然,身體稍微前傾,似乎千言萬語在心口難開,踟躕不前,與洛神若即若離,內(nèi)心的掙扎與彷徨不言而喻,而洛神身體亦失卻前面的媚態(tài),呈現(xiàn)向后縮退的趨勢,倍感受傷。這段文字較難通過圖畫表現(xiàn),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是圖文互譯的難點。畫家通過人物身體語言的細微變化,巧妙展現(xiàn)君王與洛神“欲愛不能、欲罷不舍”的矛盾心理。
場景六“痛離”(135—162句),文本是對神仙世界的奇幻想象,排場盛大,繪本一絲不落地落實,畫面匯集了大約十六個生靈,圍繞在護送神女歸去的華麗紫云車四周,底下浩大的洪波巨浪,一氣呵成,構成整卷畫軸最為熱鬧的集體場面。洛神回首間的戀戀不舍與萬頃波濤相映,文本中的決堤淚水傾閘而出。畫家在畫面上鋪排內(nèi)容,運用密集的形象烘托文本中傳達的熱烈氣氛,以空間的壅塞創(chuàng)造現(xiàn)場感,無聲之中卻產(chǎn)生了畫外音的效果。
最后一個場景“悵歸”(163—176句),包含三個分場景:御舟欲求、返不能寐、盤桓而去。畫家對文本逐句斟酌,巨細靡遺地描繪文本所涉各種情形。本段賦文雖短,余韻悠長,繪本則以綿長的畫面表現(xiàn)余味和悵然若失的感覺。
綜觀整軸畫卷,重疊的小山和樹群形成一連串半開放性的圈圍式空間,故事情節(jié)在其中由右向左、一個接一個連續(xù)展開,這個基本構圖模式的確立,使得文本信息的故事性有條理地開展。畫家在圖文互譯的過程中根據(jù)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進行局部重構,調(diào)整文字符號與圖像符號之間在表情達意上的差異,更好地實現(xiàn)圖像符號的表意功能。通過圖畫配置造成律動的視覺效果,間接刺激聽覺感官,使文本的音樂性和韻律感在平面觀感中得以存留。畫面的直接視覺沖擊極具張力,由此引發(fā)翔實的心理觀感,實現(xiàn)圖文轉(zhuǎn)譯。
參考文獻:
[1](魏)曹植著 趙幼文校注. 曹植集校注[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2]陳葆真. 《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