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騰飛
摘 要 文章采用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深入分析了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應對社會熱點問題給大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的對策。
關鍵詞 社會熱點問題 大學生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Impact of Hot Social Issues on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GUO Tengfe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combinatio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hot issues arising college students, on this basis,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hot social issues to the students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hot social issues; college students; impact
社會熱點是指在一段時間與范圍內(nèi)引起公眾輿論高度關注的某一社會現(xiàn)象、新聞人物或事件,①以其大眾性、復雜性、綜合性、深刻性緊緊撩撥著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和神經(jīng)。當代大學生雖然接觸面廣,對新生事物興趣濃厚,素質(zhì)普遍較高,但仍是一個是非判斷力和政治敏感性參差不齊的群體,加上某些傳媒的誤導,致使不少大學生正確價值觀、道德觀的確立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為探索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本文以貴州師范大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分析,并由此提出應對社會熱點問題負面影響的措施和方法。
1 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分析
1.1 大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問題的情況分析
大學生思想積極上進,注重加強與社會的緊密聯(lián)系,對社會熱點問題較為關注。調(diào)查顯示,34.6% 的大學生每天都關注社會熱點問題,47.8%的大學生經(jīng)常關注,偶爾關注的占14.9%,幾乎不關注的僅占2.7%。受訪者中,有62.5%的大學生認為很有必要關注社會熱點問題,30.3%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關注,認為一般或者不必要的只有7.2%。在關注內(nèi)容上,關注政治類問題者達48.1%,社會類54%,經(jīng)濟類37%。而在談及關注目的時,“對事件感興趣,有自己的看法”占28%,“了解社會動態(tài) ,拓展自身見聞”占49.2%,“豐富課余生活,娛樂放松”占15.4%,“課程或?qū)W習要求”7.4%。由此可見,高校學生思維活躍、思想積極進步,雖然還未真正走向社會,但對各類社會熱點問題有了一定的重視和想法,而且已經(jīng)逐漸把步入社會,開闊視野,提高自身素質(zhì)作為大學階段學習生活的最高目標了。
受訪大學生獲取社會熱點問題信息的渠道依次為網(wǎng)絡媒體(88.5%)、朋友同學(38.6%)、電視廣播(29.7%)、報刊雜志(12.5%)、其他(講座、會議等)(17.2%)。這表明,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當代大學生更傾向于使用網(wǎng)絡等各種新媒體來關注社會熱點問題,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
1.2 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基本認識
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認識不深。本次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對于“您會看到某一社會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嗎?”這一問題,回答“通常都會”的僅占6.8%,“看心情”的占42%,“偶爾會”的45%,“一般不會”的占6.2%。當問及“您認為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認識與探討合理嗎?”時,僅有16.1%的學生選擇了“認識獨到,思維新穎”,選擇“認識得當,中規(guī)中矩”的占23.7%,“認識偏激,過于主觀”的占30.7%,“認識淺薄,缺乏深度”的有26.3%,“認識錯誤,以偏概全”的有3.2%。由此可見,雖然高校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較為重視和關注,但對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認識獨到的同學只在少部分,大部分同學都缺乏深入分析與思考,很難形成自己的認知觀點,因而難以把握社會熱點問題的本質(zhì)。
1.3 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
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生活態(tài)度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調(diào)查中,21%的學生表示社會熱點問題“很具有影響力,能給人很多啟發(fā)”,59.2%表示“影響到部分觀念”,表示“幾乎沒有影響的”只有19.8%。而在“您認為社會熱點問題對您哪方面影響最大?”一問中,選擇“思想觀念、生活態(tài)度”的高達64.6%,選擇“政治參與熱情”為18.5%,“國家體制認識”的為16.9%。另外,問卷還考察了大學生在看到社會不公問題時的態(tài)度,表示“義憤填膺,指責這種行為”的有27.6%,“合理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有42.8%,“不參與,但內(nèi)心很反感”的占24.2%,回答“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僅占5.4%。這表明,當代大學生雖然是社會上具有較高智商的群體,但由于其社會經(jīng)驗不足、對問題思考不深、情緒情感波動較大,易受到熱點問題的影響而左右自己的思想觀點、生活態(tài)度,同時也反映出了大多數(shù)大學生都有著正確的是非觀念。
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的影響既有正面也有負面。在受訪學生中,認為熱點對大學生產(chǎn)生正面影響的占58.5%,負面影響的占39.4%,沒什么影響的僅占2.1%。正面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1)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通過對社會熱點問題的了解,大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國情、民情,認識他人和社會,反思自己,將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社會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起來,增進其社會認同感和責任感;(2)激發(fā)大學生對事件深入挖掘思考的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zhì)。針對熱點問題,大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深入思考,與他人展開討論,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3)有助于大學生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大學生關心關注國家、社會事務,合理表達自己對熱點問題的看法、訴求,有助于其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等理念(下轉(zhuǎn)第252頁)(上接第244頁)的形成。負面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1)對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產(chǎn)生沖擊。當熱點問題尤其是一些負面社會熱點問題訴諸報端時,道德情感冷漠、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不符合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觀念容易對大學生主流人生觀和社會觀產(chǎn)生強烈沖擊;(2)影響大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政治素養(yǎng)。大部分學生社會閱歷少,心智發(fā)育并未完全成熟,思想認識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看透熱點問題背后的本質(zhì),往往使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熱點問題進行價值判斷,容易產(chǎn)生偏激、極端的觀點和言論,干擾其認知能力并影響其良好政治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3)降低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不良社會熱點問題的廣泛傳播給大學生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考驗,并由此產(chǎn)生對社會的無奈、失望、不安全感等消極情緒,不利于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zhì)的形成。
2 相應的對策
針對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學生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本文提出對策如下:(1)將社會熱點問題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提倡主流價值觀。利用高校思政課或者講座,采取將社會熱點問題與教材內(nèi)容相結合、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鼓勵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等措施增進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正確認識,②明確價值導向,及時糾正思想偏差,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加強校園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監(jiān)管,抵制不良信息。網(wǎng)絡社會的虛擬性容易使大學生產(chǎn)生非理性言語和行為,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感都產(chǎn)生了一些消極的影響,③因此,加強校園環(huán)境尤其是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監(jiān)管,通過建設良好的校園網(wǎng)絡交流平臺(BBS、博客、微博等),為學生提供一個良性的大學生交流平臺,讓大學生可以自由、合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訴求,抵制不良信息的影響。(3)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培育大學生良好的社會心態(tài)。消極負面的社會問題所反映出來的殘酷現(xiàn)實通常會給大學生帶來較大的心理沖擊,大學生無奈失望、浮躁、從眾、情緒化心態(tài)較為顯著,高校要不斷采取開展心理健康課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等多種方式增進人文關懷,加強心理輔導,提高心理素質(zhì),努力培育大學生奮發(fā)進取、理性平和、兼容并包的社會心態(tài)。
本文系貴州師范大學學生工作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30410)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 姚休.社會熱點問題初探[J].浙江社會科學,2005(2).
② 張萌.利用社會熱點問題對當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J].學理論,2012(15).
③ 肖岳峰,李祖塔.網(wǎng)絡熱點對大學生思想行為影響[J].高教論壇,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