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要:通過細讀文本,本文對關(guān)涉“蘭芝遣歸之謎”的兩個問題“蘭芝究竟是‘被遣歸家還是‘自請遣歸”“蘭芝為何被遣”作出了回答,提出了解開“蘭芝遣歸之謎”的“性格沖突說”,即認為:蘭芝被遣主要是因為蘭芝所具有的自尊、倔強、反抗等性格,使得她與刁鉆的婆婆發(fā)生了性格上的沖突,再加上仲卿又因為深愛自己的妻子而始終為之辯護,與母親抗爭,這就更加激化了婆媳矛盾,堅定了焦母遣走蘭芝的決心。
關(guān)鍵詞:《孔雀東南飛》劉蘭芝遣歸之謎性格沖突說蘭芝被遣是焦、劉愛情悲劇的始因,但通讀《孔雀東南飛》全詩,詩歌并未明確交待蘭芝被遣的具體原因,于是近年來就有了“禮教迫害說”“無子說”“嫉妒說”“經(jīng)濟壓榨說”等種種關(guān)于蘭芝遣歸之謎的推斷[1]。這些推斷,自有其道理,但筆者認為,離開了文本,任何推斷都難免是主觀臆斷的。因此,要破解“蘭芝遣歸之謎”,還得回到文本,從細讀文本開始。
一、蘭芝究竟是“被遣歸家”還是“自請遣歸”
這是探究“蘭芝遣歸之謎”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一般讀者都會很自然地根據(jù)小序中“為仲卿母所遣”一句認為蘭芝是“被遣歸家”的,但認真閱讀文本,我們分明又看到:首先提出要休回娘家是劉蘭芝自己。那么,蘭芝究竟是“被遣歸家”還是“自請遣歸”呢?
故事一啟幕就是蘭芝向仲卿傾訴。蘭芝的這段傾訴(詩的第二節(jié)),表達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蘭芝自敘成長經(jīng)歷,意在表明自己受過良好教育,知書達理,多才多藝。
第二層,“十七為君婦……君家婦難為”。按照生活常理,這樣一個優(yōu)秀的姑娘,如果婚配如意,那么她理應感到幸福美滿。但自從十七歲嫁給焦仲卿作妻子后,蘭芝對婚姻生活感到滿意嗎?不!她對婚姻生活的真實感受是“??啾?,一個“常”字表明了蘭芝對婚姻生活的極度不滿、失望。為什么“??啾??蘭芝接下來的話道明了原委:一是“君既為府吏,守節(jié)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和仲卿平日見面很少,難以享受到夫妻之愛;二是“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雖然終日勞苦,婆婆仍故意刁難,婆媳矛盾激烈。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蘭芝憤然提出:
第三層,“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意思是,你就告訴你的母親,把我休回娘家吧!
請注意:這里首先提出遣歸的并不是刻薄的焦母,而是劉蘭芝自己!也就是說,是蘭芝在對婚姻生活不滿意的情況下“自請遣歸”的。
細讀文本,除了要讀懂、讀透文本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容外,還要讀出文本的空白意義。這里,作者沒有描繪蘭芝、仲卿對話的場景,這正是文本留下的空白。我們可以想象,蘭芝是在這樣一種場景中向仲卿傾訴的:這一天,仲卿休假回家(漢代對官吏有一整套嚴格的考勤考績制度,象仲卿這樣的小吏,是“五日一休沐”,只有在“休沐”時,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吃過晚飯后,小兩口回到自己房中,這一對平時見面很少的夫妻終于有了單獨相處的時間和空間;這時,劉蘭芝忽然嚶嚶哭泣,心中淤積的悲苦再也無法控制……
也就是說,焦仲卿剛一回家,就面對著一場家庭糾紛。他是怎么做的呢?“府吏得聞之,堂上啟阿母”,立刻去找母親說理去。于是,仲卿和焦母就有了兩個回合的對話。在這兩個回合的對話中,有兩句話需要認真品讀。
一是仲卿質(zhì)問母親的話:“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注意:仲卿這里問的是“何意致不厚”(厚:恩義),而不是“何意遣其歸”。如果是焦母遣歸在先,仲卿所問之話恰好應該相反。因此,由仲卿這里的問話我們也可推斷出:是蘭芝自請遣歸在先,而非焦母逼遣在先。
二是焦母明確表示要遣走蘭芝的話:“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留”是留下、挽留的意思。因劉蘭芝自己提出了遣歸的要求,所以對于焦家來說,就存在一個“留”與“不留”的問題,這里焦母告誡兒子不要挽留劉蘭芝?!氨憧伞倍?,含有“趁此、趁機”之意。再看整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你)就可以快點把她遣走;遣走她,千萬不要挽留她。” 顯然,這是一個不完整的因果復句,如果把它補充完整,就應該是:既然她提出要休回娘家,(你)就可以趕快把她遣走。這再次表明:是蘭芝自己主動提出要休回娘家的。
小結(jié):蘭芝究竟是“被遣歸家”還是“自請遣歸”?綜上,我們認為:是蘭芝主動請歸在先,然后焦母才順水推舟,堅決要把她遣回娘家。
二、蘭芝為何被遣
那么,焦母為什么堅決要遣歸劉蘭芝呢?先來看兩種較為典型、普遍的說法。
“無子說”。這種說法認為:蘭芝被遣,是因為她沒有生育能力,與仲卿“共事二三年”,還未生下一男半女。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細讀原文,發(fā)現(xiàn)它站不住腳。因為后文寫到,蘭芝被休回娘家后,先后有縣令和太守派人上門求婚,他們的公子,一個“年始十八九”,一個“嬌逸未有婚”,如果說蘭芝真沒有生育能力的話,縣令、太守的兒子為什么就不嫌棄?難道他們就不怕絕后嗎?而且,即使在古代,休妻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因為“無子”休妻,一般也要等50歲以后[1],也就是給妻子一段較長的“觀察期”。可見,“無子說”是不可靠的。
“嫉妒說”。這種說法認為,焦母寡居多年,含辛茹苦把仲卿養(yǎng)大,沒想到,仲卿結(jié)婚后,卻和蘭芝恩愛有加??粗约盒膼鄣膬鹤颖涣硪粋€女人奪走,于是焦母心生嫉妒,堅決要遣走蘭芝。關(guān)于這種說法,我們?nèi)匀豢梢詮奈谋局姓业嚼碛蓙矸瘩g它。詩中明確寫道,焦母在說出“便可速遣之”這話之前,還表示要親自為兒子求娶“東家賢女”,如果說因為嫉妒的話,焦母又何必再自尋煩惱,為兒子再娶一位“可伶體無比”“窈窕艷城郭”的、更有誘惑力的姑娘?這不是“引狼入室”嗎?
看來,這些推測都難以自圓其說。還是讓我們回到文本中吧,通過細讀文本,說不定還能找到答案。
文本細讀之一:婆媳論爭的焦點——蘭芝是否“舉動自專由”?
我們注意到,在與兒子的對話中,焦母似乎給出了遣歸蘭芝的理由:“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可是,這一理由因為沒有更多的具體事實和證據(jù)來證明其真實性,因而往往被人認為不可靠或者干脆被忽略。但事實上,這一句話恰好是解開謎題的關(guān)鍵。
這里,焦母指責劉蘭芝“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蘭芝自己同意這一指責嗎?不同意。下文蘭芝即對仲卿說,自己是“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顯然,這一說法恰好與焦母的指責針鋒相對。那么,這里究竟誰說得對?
分析婆、媳的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我們看到,這里婆媳爭論的焦點是“蘭芝是否舉動自專由”—— 一個指責說你是“舉動自專由”的,一個辯解說我并非“舉動自專由”,而是“進止敢自專”。
那么,劉蘭芝是個怎樣的人?她可不可能“舉動自專由”?這涉及對蘭芝性格的分析。
文本細讀之二:蘭芝性格分析——蘭芝可能“舉動自專由”嗎?
關(guān)于劉蘭芝,人們通常認為她聰慧美麗、勤勞善良、知書達理,這沒錯,但這只注意到了蘭芝性格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通讀全詩,我們看到,蘭芝的性格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她勤勞善良、知書達禮;但另一方面,她又絕非是一個性格軟弱、逆來順受、低眉順眼的女子。她的性格中也有倔強、自尊、剛烈的一面。這可以從詩中所敘諸多事件看出:
比如,對于婆婆的刁難和刻薄,她絕不逆來順受,一旦忍無可忍,便主動提出遣歸:“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這說明,在和婆婆的對抗中,她是不甘示弱的。
再如,當太守派人提親,劉母謝絕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這句話從一個側(cè)面表明蘭芝是有主見的、任性的——平日里連母親都不敢輕易違背她的意愿行事,而是順著她。
再如,當哥哥勸她嫁給太守的兒子時,“蘭芝仰頭答”,“仰頭”這一舉動,把蘭芝的倔強、剛直和抗爭形象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面對“性行暴如雷”的哥哥,她敢于直視,不回避、不退讓,內(nèi)心主意已定。
又如,遣歸后與仲卿再次見面,被不明真相的仲卿諷刺了幾句,于是自尊的她再也不能忍受,馬上作出了以死殉情的決定:“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并且最后真的就“舉身赴清池”了,這足見其倔強、剛烈。
像這樣一個有主見的、倔強的、富有反抗精神的女子嫁到焦家后,她會時時事事都順著婆婆嗎?不會。況且,她十七歲就嫁到焦家——十七歲,是一個心理上并不成熟的年齡,她的有主見、倔強、反抗難免會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來,在與刁鉆、蠻橫的焦母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仰頭”的舉動。所有這一切,在焦母看來就是“舉動自專由”。
再進一步思考:為什么一個女子有個性、不順婆婆之意,在那個時代會被認為是“舉動自專由”?那個時代對婦女的道德言行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那個時代”,根據(jù)小序交待,是東漢末年。我們知道,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官方的正統(tǒng)思想。儒家對婦女的道德言行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三從四德”最為典型?!叭龔乃牡隆睆目傮w上講是要求婦女要聽話、怯弱、柔順,正如班昭在《女誡》中所說:“生女如鼠,猶恐其虎”。在婚姻制度方面,則有“七出”(《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等清規(guī)戒律。
就拿“七出”來說,第一條就是“不順父母去”,什么叫“不順父母”呢?這里有兩個例子[2]:
(鮑永)事后母至孝,妻嘗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后漢書·鮑永傳》);
(姜)詩事母至孝,妻奉順尤謹。母好飲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嘗溯流而汲。后值風,不時得還,母渴, 詩責而遣之。(《后漢書·列女傳》)
這就叫“不順父母”。在那樣的時代,因為這樣一丁點兒小事就會被驅(qū)遣,更何況蘭芝是那么一個倔強的、剛烈的、富有反抗精神的人,在和婆婆相處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不順婆婆之意的言語舉動,這也許在蘭芝看來沒有什么,但在專斷的、具有強烈的封建權(quán)威意識的焦母看來,這已經(jīng)就是“舉動自專由”了,并且已經(jīng)嚴重到了她無法忍受的地步,所以心中“久懷忿”。
在這種情況下,婆媳關(guān)系必然緊張。
文本細讀之三:仲卿立場分析——仲卿在婆媳矛盾中持何立場?
討論到這里,我們幾乎忘記了另一個關(guān)鍵人物——焦仲卿。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他在婆媳矛盾中持什么樣的立場。
在聽到蘭芝傾訴后,仲卿沒有像當時大多數(shù)男人所做的那樣責備自己的妻子,而是直奔堂上,為妻子辯解。這表明一開始仲卿就是非分明,完全站在了妻子這一邊。
在為妻求情遭拒之后,仲卿維護妻子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得更為堅決:“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長跪”這一動作,形象地表明了仲卿為愛抗爭的勇氣和決心:你不答應我就不起來!同時,他還以“不娶”作要挾,對于焦母來說,這無疑是沉重的一擊,幾乎突破了她所能承受的底線。
于是,專橫的焦母終于爆發(fā)了:“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這場母子間的交鋒,以仲卿的失敗告終,他只好選擇暫時退讓,另擇它途。
“懦弱!”“無能!”也許有讀者會這樣責備焦仲卿。事實上,過去很多人就是這樣評價焦仲卿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沒有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考察。漢以孝治天下,帝王之謚號,除開國皇帝劉邦、劉秀外,其他人均冠以“孝”字;又將《孝經(jīng)》列為七經(jīng)之一,立為官學;選拔官員,有“舉孝廉”之制,是否孝親,成為決定前途命運的基本指標;不孝之人,則要受到嚴酷的懲罰。在一個如此重“孝”的制度環(huán)境和輿論環(huán)境中,仲卿敢于為了心愛之人頂撞母親,與母親據(jù)理力爭;在孝親和愛妻之間,他選擇了愛妻,這已經(jīng)是一種不顧一切的叛逆和反抗了。選擇暫時退讓,只是緩兵之計,并不意味著向母親屈服。事實上,從后面的情節(jié)看,仲卿從來就沒有放棄過,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就要努力爭取。但世事難料,還沒來得及爭取到轉(zhuǎn)機,事情的發(fā)展就已急轉(zhuǎn)直下:蘭芝回家之后遭到哥哥逼嫁,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把這對恩愛夫妻逼到了絕境,在蘭芝“舉身赴清池”后,仲卿也不顧母親在世孤單,“自掛東南枝”追隨蘭芝而去,以生命的終結(jié)對封建家長制冷酷無情的迫害發(fā)出了憤怒的控訴。
于此我們看到,自始至終,仲卿都選擇了站在妻子這一邊,極力守護他們之間的愛情。為了妻子,他同封建家長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在“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的情況下,如果說蘭芝的反抗值得歌頌,那么仲卿的反抗也一樣應該受到禮贊!
小結(jié):蘭芝為何被遣?一方面蘭芝所具有的自尊、倔強、反抗等性格,使得她在和刁鉆的婆婆相處時,并不時時處處都順婆婆之意,因而被婆婆視為“舉動自專由”,婆媳積怨頗深,關(guān)系緊張;另一方面,在這緊張的婆媳關(guān)系中,仲卿又因為深愛自己的妻子而始終站在妻子這一邊,與母親抗爭,這就更加激化了婆媳矛盾,堅定了焦母遣走蘭芝的決心。這樣,蘭芝被遣也就成為必然。我們將這種說法稱為“性格沖突說”。
參考文獻:
[1]胡中方.《孔雀東南飛》悲劇根源探析[J].語文建設(shè),2005,(7).
[2][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1020,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