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蓓
(山東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隨著漢語學習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和民眾的重視與關注,漢語教育逐步由“對外漢語教學”向著“國際漢語教育”這一跨文化、全球性的概念演進。[1]雖然如今的對外漢語教材無論在編排體例還是話題選擇上都有了明顯進步,但在對留學生興趣點的把控上仍然有所偏頗,存在著既不符合留學生實際需求,亦不符合其心理情感的諸多弊病。因此,本文旨在剖析編寫者文化態(tài)度,提出改進建議,以期有益于對外漢語教材編寫實踐。
為充分考察現(xiàn)有對外漢語教材的話題選擇問題,本文選取了三套業(yè)界影響較大、使用范圍較廣、各方面均較成熟的教材作為研究對象,它們分別是:
《發(fā)展?jié)h語》(第二版中、高級綜合):李泉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發(fā)展》。
《博雅漢語》(中、高級):李曉琪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博雅》。
《新實用漢語課本》(中、高級):劉珣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新實用》。
需要說明的是:本次研究只選取三部教材的中、高級部分加以分析,原因有二:第一,初級教材以教授日常交際用語為主,“話題性”較弱,不具備進行深入剖析的基礎;第二,本文涉及大量調(diào)查訪問,要求受訪者具有一定的漢語水平并對中國國情和文化有所了解,中、高級教材以“陳述信息”、“闡述觀點”類話題居多,學生可以有所思考,有話可說。
要研究教材話題分布情況,首先應考察教材中究竟涉及了哪些“話題”。筆者在參考了王若江(1999)總結的中高級口語教材話題類別[2]和汲傳波(2005)提出的6大話題[3]的基礎上,結合所選教材的實際狀況,將全部127篇課文分為17個話題類型,問卷調(diào)查也依此展開。
為了更加直觀地反映三部教材中各類話題的分布狀況,本文將數(shù)據(jù)進一步整理,得到三部教材各類話題的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三部教材話題分布情況
圖1 三部教材各類話題比例
結合以上兩者不難發(fā)現(xiàn),三部教材無一例外地對“當代中國”類話題有所側重(見圖1),其中《發(fā)展》比例最大,占25%;同時,作為中、高級教材,它們也均對“思想觀念”與“心理情感”類話題關注頗多。《博雅》更加偏重“思想觀念”類話題,占26.9%;《新實用》則著重考慮“心理情感”類,31.6%的比重是全部話題中最高的,而《發(fā)展》并未給予這兩類話題過多關注。
繼續(xù)將全部話題按各自發(fā)揮的功能劃分為:完成特定任務、客觀陳述信息和闡釋觀點情感三類(見表2)。完成特定任務類主要指談論購物、吃飯等具體事項的話題;客觀陳述信息類包括介紹旅游、家庭、娛樂等的話題;闡述觀點情感類則是那些滲透著個人情感、價值取向和主觀評價的話題。
表2 三種類型話題比重
圖2 三部教材三類功能話題比例
由以上二者可知,三部教材在話題選擇方面均以陳述信息和闡釋觀點兩類為主,但后兩部教材對“完成特定任務類”話題關注不夠(見表2)。
第一、話題內(nèi)容的呈現(xiàn)形式
目前主流的對外漢語教材在課文內(nèi)容設計方面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以對話形式進行展現(xiàn),編寫者將自己假想為留學生,試圖以留學生的口吻傳達對特定文化現(xiàn)象的見解和評價。調(diào)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用編者之口傳達留學生情感的做法似乎并不明智,留學生對于異國事物的評判、體驗都相對客觀理性,而編者則普遍帶有對自身文化的褒揚傾向。
除了“對話型”課文,還有以《博雅》為代表的“非對話型”課文,即節(jié)選報刊雜志、名家名作等加以適當改編。這些文章側重于表達情感態(tài)度及觀點意見,涉及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廣度與深度,但同時也出現(xiàn)了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心理距離過大等問題。特別是一些名家散文選段,很多情感就連中國學生都需要反復閱讀琢磨,這樣的文章對于不甚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漫長發(fā)展歷程的留學生而言無疑是難以理解的。
第二、文化元素在話題中的導入方式
本文選擇的三部教材均以進行語言教學為主體任務,文化元素在話題中嵌入的目的是為語言教學服務,基于此,將其文化導入劃分為3種形式:
1.專門介紹文化元素
這種方式在許多教材中不在少數(shù),例如《博雅》中級I第一課《名字的困惑》講述中國的姓名文化;中級II第四課《城隍廟—上海的襁褓》介紹了城隍廟這一上海文化符號。
2.文化元素融入話題
許多中、高級教材都會選編以中國人家庭、親情、價值觀等為內(nèi)容的文章,這些文章將隱性文化內(nèi)容融入話題之中,用更加含蓄隱晦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如《博雅》高級II第5課《上天自有安排》,通過描述主人公的相親經(jīng)歷折射出中國人的婚姻家庭觀。
3.文化元素存在于語句情境中
這類導入方式較難察覺,如《博雅》高級II第6課《球迷種種》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為了你想不通的那個球,你見人就談,直談到人家都煩了你,拿你當了足球祥林嫂。”留學生即使能夠判斷出“祥林嫂”是一個女性人物,如果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容,也無法弄清在這篇文章的情境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角色。
目前,大部分教材對以上3種方式均有應用,較為成熟的教材往往交叉使用。
本次調(diào)查以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中、高級班(高級為主)語言生和部分外國碩士作為調(diào)查對象,共發(fā)放問卷76份,收回有效問卷60份。包括亞洲學生29人,歐美學生10人,非洲學生13人,其他地區(qū)學生人8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31人;高級班與研究生45人,中級班15人。
問卷全部采用客觀題形式,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圍繞留學生對教材話題的興趣偏好展開,根據(jù)第二章對教材話題的統(tǒng)計情況羅列出15類話題,設置由“非常不喜歡”——“非常喜歡”五級選項,要求學生依據(jù)自身實際情況進行選擇。第二部分考察留學生對教材及話題的總體評價和感受,設置9道選擇題,作為筆者分析文化態(tài)度,提出改進建議的佐證和依據(jù)。
另外,本次調(diào)查還設置有7個口頭訪談問題,錄音并轉寫被訪者原話作為答案,對問卷加以輔助,以增強調(diào)查的科學性。
首先將有效問卷所得數(shù)據(jù)輸入Access數(shù)據(jù)庫,最大限度保留原始數(shù)據(jù)。利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信度檢驗”,以測量調(diào)查結果的可靠性,得出的Alpha系數(shù)為0.83,高于標準值0.8,從而證明本問卷可信度較高,數(shù)據(jù)可靠。
問卷第一部分是對留學生話題興趣的調(diào)查。采用萊克特五級計分制統(tǒng)計調(diào)查結果:非常不喜歡—計1分;比較不喜歡—計2分;沒感覺—計3分;比較喜歡—計4分;非常喜歡—計5分。運用SPSS16.0求得均值,將所有話題按均值進行降序排列,均值越大,表示此類話題越受歡迎,反之則相反,調(diào)查結果見表3:
表3 各類話題均值情況
如表3所示,最受留學生歡迎的四類話題分別是:當代中國、中國旅游、傳統(tǒng)文化、文化娛樂;而思想觀念、理想追求等觀點闡述型話題反響平平,并不受到大多數(shù)學生的喜愛。
另外,由于調(diào)查對象主要為中、高級水平留學生,在中國生活學習時間較長,掌握了較多漢語及各方面知識和技能,對大量社會現(xiàn)象和文化元素也有所了解,因此,對于“日常生活”類話題的需求程度較之以初級階段普遍下降。雖然性別因素、國別差異等也會對調(diào)查結果造成一定影響,但總體而言,問卷結果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留學生對各類話題的興趣分布狀況。
問卷第二部分針對留學生對教材及話題的總體評價進行調(diào)查,分為四大板塊:
1.留學生話題選擇的基本傾向
問題一:您更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是當代中國話題?
對于這一問題,全部受訪者中,有43.4%選擇“當代話題”;39.5%選擇“傳統(tǒng)文化”;15.8%選擇“都喜歡”;1.3%選擇“都不喜歡”。
問題二:您希望教材話題中涉及中外文化差異嗎?
對于這一問題,全部受訪者中,有60.6%選擇“希望”;6.6%選擇“不希望”;32.8%選擇“無所謂”。
調(diào)查結果顯示,相比于傳統(tǒng)文化,更多留學生喜歡與當代中國社會密切相關的話題;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希望教材體現(xiàn)中外文化差異。
2.關于教材中的文化差異:
問題三:文化差異對您的學習影響大嗎?
對于這一問題,全部受訪者中,有41.5%選擇“影響很大”;32.3%選擇“影響較大”;21.3%選擇“不確定”;4.9%選擇“無影響”。
問題四:教材中對中國文化的評價與您的評價一致嗎?
對于這一問題,全部受訪者中,有3.3%選擇“完全一致”;24.6%選擇“大部分一致”;27.9%選擇“不確定”;44.2%則選擇“不一致”。
調(diào)查結果顯示:文化差異對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的學習存在影響;只有個別學生認為教材中對中國文化的評價與自身評價完全吻合。當然,也有24.6%的留學生選擇了“大部分較一致”這一選項,反映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主動適應教材內(nèi)容的狀況。
3.教材話題是否符合留學生興趣:
問題五:您還有感興趣的話題,而教材中沒有包括嗎?
對于這一問題,全部受訪者中,有59.0%選擇“有很多”,31.1%選擇“較少”,8.3%選擇“不確定”,1.6%選擇“沒有”。
問題六:您對當代中國的哪些問題最感興趣?
對于這一問題,全部受訪者中,有18.2%選擇“經(jīng)濟政治類”;44.2%選擇“社會狀況類”;32.7%選擇“生活娛樂類”;4.9%選擇“其他類”
調(diào)查結果顯示:教材不可能窮盡學生想要了解的內(nèi)容,在筆者給出的四類“當代中國”子話題中,留學生集中關注的是社會問題部分(見圖3)。
圖3 對當代中國四類話題的興趣程度
4.留學生是否能夠應用教材內(nèi)容:
問題七:教材內(nèi)容對您了解中國幫助大嗎?
對于這一問題,全部被調(diào)查者中有14.7%選擇“幫助很大”;22.9%選擇“幫助較大”;55.8%選擇“幫助較少”;6.6%選擇“完全無幫助”。
問題八:您在教材中學到的話題,課下能用到嗎?
對于這個問題,全部受訪者中,只有3.3%選擇“都能用到”;31.2%選擇“一部分能用到”;59.0%選擇“很少用到”;6.5%選擇“完全用不到”。
調(diào)查結果顯示:教材內(nèi)容對留學生了解中國有所助益,初級階段教材內(nèi)容幫助他們迅速適應中國的生活。但經(jīng)過中級階段學習后,留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漢語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教材內(nèi)容對其的顯性幫助日益減少,話題開始偏重于介紹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心理歷程,留學生沒有機會將這些內(nèi)容加以運用,導致近70%的受訪者認為教材話題用不到或幫助不大。
以上數(shù)據(jù)較為真實地反映出留學生對教材話題的興趣與偏好,結合口頭訪談以及之前對教材話題的統(tǒng)計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對外漢語教材在話題選擇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究其根源,主要與編寫者所持的文化態(tài)度有關。
通過對教材話題的統(tǒng)計和對留學生興趣的調(diào)查,筆者總結出當前對外漢語教材話題選編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第一、話題配比與學生興趣不匹配的問題
國家漢辦主任許琳早就談到過,新時期漢語國際推廣的主要任務是編寫一批“貼近外國人思維、貼近留學生生活、貼近外國學習者習慣的教材”。[1]要做到以上要求,首先應了解外國學生的興趣與偏好。在本次調(diào)查中,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教材話題的選擇與留學生興趣存在較大偏差,很多高級教材思想觀念類話題比重大,內(nèi)容設計不得當,與學生興趣背道而馳。
第二、觀點闡述類話題的編寫問題
這類問題在高級教材中比較突出,主要涉及兩個層面:
1.高級階段教材增加了許多名家名作,如《博雅》高級II第三課《人在風中》是著名作家劉心武先生作品的選段,講述其對于時尚的觀點,語言極其文學化,行文中涉及大量比喻,深奧有余,晦澀難懂。例如:
人在風中,風來不可抗拒,有時也毋庸抗拒,風有成因,風既起,風便有風的道理有時也無需道理,風就是風,它來了,也就預示著風將去。
諸如此類的描寫是中國作家最擅長,也是教材編寫者最引以為傲的“中國式”文章,但卻是留學生最難以理解的。由于缺少中國文化與情感的積淀,學生難以將這樣的語句與對待時尚的態(tài)度聯(lián)系起來,大大增加了學習難度。
2.闡述觀點類話題的編寫帶有“說教”味道,如《博雅》高級I第11課《學習與考試》一文論述學生要服從教師,做到喜歡考試等。編寫者忽視不同民族價值觀念差異,將這類“中國式”思維明顯的“說教式”話題大量選入教材,造成了問卷調(diào)查中“思想觀念”類話題均值小,受歡迎程度很低的現(xiàn)象。
第三、涉及文化差異的話題的處理問題
教材編寫者或多或少抱有本國文化至上的展示心態(tài),在處理某些涉及文化差異的話題時帶有生硬“弘揚”中國文化,強行“推助”中國態(tài)度的痕跡。關于教材評價與留學生評價契合度的調(diào)查顯示:近70%的被調(diào)查者選擇了“不一致”與“不確定”兩個選項,比例遠超選擇“一致”與“較一致”的受訪者。這充分證明編者思維決不能代表留學生所想,在表現(xiàn)帶有文化差異的話題時,不能以中國人的意志、喜好和價值判斷取代學生的真實感受。
第四、正/負面與主流/非主流元素的選擇問題
任何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都會遇到環(huán)境污染、交通擁堵、貧富分化等社會弊病,這并非中國的專利。誠然,教材編寫者應當以介紹中國社會的美好為主,但也不必千篇一律高唱贊歌,因為留學生可以從除教材以外的諸多渠道了解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客觀公正、實事求是才是教材話題選編的最佳立場。
此外,在對包含文化元素的話題進行選擇時,一些編寫者存在著對外國人不恰當?shù)挠闲睦恚瑑A向于將那些非主流的、帶有獵奇性質(zhì)的文化元素展示出來,如古代的“三寸金蓮”、“迷信思想”等,這些內(nèi)容雖然可以滿足外國學習者的好奇心,但卻起不到宣傳中國優(yōu)秀主流文化的作用,嚴重的還會對受眾造成誤導。
第五、“敏感性話題”的存留問題
在與留學生的交流中,筆者發(fā)現(xiàn)他們對那些與中國有關的,而中國人往往回避不談或是難以講清的話題抱有興趣,如“中國臺灣問題”、“中日關系”等等。這些話題并不來源于教材之中,卻是留學生希望了解的。
考慮到針對此類問題進行入班調(diào)查可能引起個別國家學生的不滿,因此,本文采取了單獨訪談的形式對這一問題加以了解。訪談結果顯示:西方國家學生來中國前接觸的相關信息與來中國后了解到的說法十分不同甚至南轅北轍,因而希望獲得更加詳細的解釋;而韓國等其他亞洲國家大多也涉及與日本的領土爭端或歷史問題,因而比較關注中日關系??傊@類話題是其想要了解而教材卻不會提供的。
第一、存在文化單向輸出傾向
對外漢語教學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播,是以教師為主導的雙向傳播模式,任何知識的習得都應該建立在吸收內(nèi)化的基礎上,只有經(jīng)過內(nèi)化,知識才能轉變?yōu)閷W習者的真實技能。教材編寫者應充分考慮和分析受眾情感取向與接受能力,避免采取“強行植入”本國意識形態(tài)的做法,避免單向輸出傾向。
第二、缺乏文化包容與尊重
當今世界,文化多樣性呈現(xiàn)出史無前例的發(fā)展態(tài)勢,哪怕再小的國家和民族都擁有自身獨特瑰麗的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漢語國際教育才真正稱得上是一種跨文化傳播活動。
調(diào)查結果證明,當前對外漢語教材編寫者普遍忽視對異文化的尊重與包容,忽視異國學生的心理情感需求,一廂情愿地推行中國態(tài)度,這樣的做法常常使學生對于相關內(nèi)容望而卻步。因此,教材編寫者應該以開放包容、相互尊重的態(tài)度選擇并設計那些能夠吸引和鼓勵留學生主動體驗與感知新事物的話題,在雙向互動中達到傳播目的。
第三、存在文化優(yōu)越感與炫耀心理
中國作為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擁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造就了享譽世界的燦爛文化,這些都是我們引以為豪的資本。然而,正是由于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化優(yōu)越心理和文化大國定位,導致我們的教材編寫者在話題選擇和編排上容易出現(xiàn)過度褒揚,厚古薄今,為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維護中華文化體面形象而借留學生之口進行美化等現(xiàn)象。
第四、存在不恰當?shù)挠闲膽B(tài)
雖然中國曾以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形象出現(xiàn)在歷史長河中,但近代以來,西方國家憑借先進科技和堅船利炮沖擊了中國的優(yōu)勢地位,不僅加速了技術革新,更引起了思想文化層面的深刻變化。時至今日,西方大國依舊掌握著世界范圍內(nèi)的主要話語權。這一系列變化也引起了中國人在外國學習者面前的另一種文化心態(tài),即文化自卑,表現(xiàn)在教材編寫方面即為過度迎合西方人的獵奇心理,拋棄主流文化和核心價值觀,轉而介紹邊緣非主流文化元素。這些元素短時間內(nèi)或許可以吸引外國學習者的眼球,卻不具備長期研究的根基,更經(jīng)不起時間的檢驗。
當今時代,在世界了解中國的同時,中國也在被世界所改變,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許多西式觀念與事物:西式婚禮,AA制,各種洋節(jié)等。這些變化再次證明文化傳播具有雙向性。因此,對外漢語教材編寫者應該注意運用文化對比方法,介紹中國的故宮,可以對比世界其他國家的經(jīng)典建筑;介紹中國的美食,可以對比西方人愛吃的披薩和漢堡,如果編寫者在呈現(xiàn)一個文化現(xiàn)象時,不僅可以展現(xiàn)中外差異,還能說明差異的原因,這樣的話題和教材也一定是留學生所喜聞樂見的。
幾千年來,中國社會等級森嚴、尊師重道,造成了子女對長輩、學生對教師的絕對服從傾向,我們每個人都曾不止一次“被說服”、“被教導”,很多時候我們也并不情愿甚至心中反感,何況是與我們的文化相差甚遠的外國人呢。對于滿紙大道理的話題內(nèi)容,學生也許會選擇被動接受,但絕不會主動學習或思考。因此,教材編寫者應減少“說教類”話題的攝入,多多關注學生正在經(jīng)歷、見證或將要經(jīng)歷、見證的周遭事物。
由于教材編寫者或心存文化優(yōu)越感與炫耀心態(tài)或抱有自卑心理,致使許多話題內(nèi)容尤其是包含文化元素的話題在呈現(xiàn)方式與角度上亟待改進。關于這個問題,李泉(2008)曾經(jīng)提出:不炫不貶,以中性的立場客觀描述[4]。筆者十分認同這種不夸張、不做作,理性而又平和的文化態(tài)度。
編寫者應以“平和的心態(tài)、平等的姿態(tài)、平穩(wěn)的語態(tài)”介紹中國社會的良好風貌,選擇那些中國文化中主流、優(yōu)秀、經(jīng)得起推敲和檢驗的,與世界其他國家共同享有和熱愛的內(nèi)容,比如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仁善、忠誠、關注國家興亡”等價值觀念,這些文化元素是世界各國人民都樂于接受并易于理解的,反映了中國主流文化中與世界接軌的人類通感[5]。當然,我們也不應回避中國社會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與弊病,但應把握正確的大方向,側重于全人類共同倡導的“真善美”的普世情感。
我們可以在教材中適當加入個別相對熱點的敏感話題,在處理方式和介紹角度上采取與一般性話題不同的策略。編寫者可以講述臺灣歷史,輔之以特定風土人情和文化元素的介紹,既滿足留學生興趣,也能在陳述史實的過程中側面地對敏感問題進行澄清,促使學生通過史實做出正確判斷,在解答學生疑惑的同時避免了教師因被動解釋而滲透出的政治傾向。
如今的對外漢語教材話題雖多,卻總是將視角局限于學校、家庭、親人朋友之間,而我們的生活卻是包羅萬象、豐富多彩的。因此,教材編寫者應該跳出“家庭、學校、父母親友”的小圈子,關注不同領域、不同題材、各色人等、人生百態(tài)。
如今,我國的漢語教師開始以專業(yè)的形象走出國門進行漢語教育,傳播中華文化。盡管每年都有大量外國學生來華學習漢語,但最大的漢語學習群體依然存在于海外。然而國外漢語教材的編寫質(zhì)量卻并不盡如人意。鑒于這種情況,我們更應在培養(yǎng)優(yōu)秀漢語教師的同時提供那些同樣優(yōu)秀的,適合外國人心理和習慣的漢語教材。以兼收并蓄、和而不同、超然平和的心態(tài)編寫教材,以文化平等、文化多元、共同繁榮的視角詮釋話題,讓世界感到中國并不神秘,我們也在吸取不同國家的文化精華,努力發(fā)掘最受外國學習者歡迎的內(nèi)容,以其最樂于接受的方式編好漢語教材,講好中國故事。
【參 考 文 獻】
[1] 許琳.漢語國際推廣的形勢與任務[J].世界漢語教學,2007,(2).
[2] 王若江.對漢語口語課的反思[J].漢語學習,1999,(2).
[3] 汲傳波.對外漢語口語教材的話題選擇[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5,(6).
[4] 李泉.文化內(nèi)容呈現(xiàn)方式與呈現(xiàn)心態(tài)[J].世界漢語教學,2011,(3).
[5] 王堯美.跨文化傳播視角下對外漢語教材的演變與發(fā)展[J].現(xiàn)代傳播,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