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兵
【摘要】“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情感不是憑空而來,豐富的情感來自生活、來自積累。學生在寫作中并沒有表現(xiàn)出獨特的感受,大部分作文內(nèi)容千篇一律的相似,抨擊人性的墮落,世態(tài)的炎涼,社會的黑暗,卻不知道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本文立足于分析這些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作文命題;透視;學生;思想傾向
“誰都想自己的一生過得好,過得安逸,但現(xiàn)實告訴我們:不可能,在你努力的過程中,它會告訴我們許多。如今,社會已變成這樣,你不得不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如今的社會,已是千姿百態(tài),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隨波逐流,追其所好。人的變化是有的,人之所以會發(fā)生變化,就是因為社會這個大染缸。”
“路太滑,心太黑,人們要在這個又滑又濕的夜里摸爬滾打,還當真不易。所以為了生存,為了生計,每個人都戴著一副虛偽的面具?!?/p>
以上語段摘自學生的一次材料作文,作文題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選修《中國小說欣賞》第四單元“從士林到官場”的重要篇目。教材選自《儒林外史》第19——20回,選文著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這個大染缸最終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墮落成可笑無恥之徒的結(jié)局。根據(jù)以上材料,結(jié)合自身感受,聯(lián)系實際,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
《新課標》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鼻楦胁皇菓{空而來,豐富的情感來自生活、來自積累。學生的作文中并沒有表現(xiàn)出獨特的感受,大部分學生內(nèi)容千篇一律的相似,抨擊人性的墮落,世態(tài)的炎涼,社會的黑暗,卻不知道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面對種種社會問題,表現(xiàn)出的是矛盾、掙扎、糾結(jié)的心理,給人一種消極,頹廢之感。另一方面,作文中也沒有真切體驗,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僅停留在書本或是媒體上,接觸面單一,沒有真正的社會閱歷。所以他們看似憤怒的情感實際有些做作,看似偏激的文字實際缺乏力度。“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有時他們的文字透露的是一種玩世不恭、游戲人生的態(tài)度,這是要不得的,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也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
一、造成學生在作文中表現(xiàn)出此類消極、偏激的思想的原因
1.對負面新聞的過多接觸
中學生平時處在學校內(nèi),對社會缺乏親身體驗,對新聞內(nèi)容的獲取主要來自網(wǎng)絡、報刊和手機,媒體對社會負面新聞的瘋狂報道,如貪污腐敗、制假販假、食品危害、藥品超標……社會丑聞被媒體報道后,感覺如洪水猛獸,充斥于大街小巷,也被學生所熟知。他們不了解新聞媒體的社會作用,看到對社會負面的新聞報道,就消極地認為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揭露和批判。對事件的曲解,對社會的誤解,也造成他們消極處世的思想,這種思想體現(xiàn)在作文中也就不足為怪了。
2.學生缺乏冷靜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生對負面新聞是極為憤慨的,看到或聽到此類報道大多義憤填膺,憤恨不平,有的罵街,有的批判,有的牢騷滿腹,有的憤世嫉俗,他們的種種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都具有一顆愛國心。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卻不會冷靜地分析問題,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牢騷,批判是發(fā)泄的一種手段,所以他們是真正意義上的“憤青”。
3.學生的思想容易被他人左右
學生對事件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但別人對事件的看法也容易影響他們的思想。有時家人的憤慨,教師的牢騷,專家的分析,路人的調(diào)侃,都容易改變他們原來的看法。他們會把這道聽途說的觀點歸結(jié)為自己新的觀點,向同學進行宣講,進而影響其他人的觀點。這樣一傳再傳,將原本普通的社會現(xiàn)象傳播的非常嚴重。
二、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引導他們正確地、科學地面對社會中的負面新聞,讓他們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這是重中之重
因此,我覺得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1.正確評價社會
學生應充分認識到我國的現(xiàn)狀,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處在一個轉(zhuǎn)型期,最主要的任務是要構(gòu)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理論層面為主導,統(tǒng)領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層面,四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是興國之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有利于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有利于堅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建立道德規(guī)范,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zhì)和國際競爭力。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必然會導致這樣那樣一些不和諧的因素出現(xiàn),但這不是我國現(xiàn)階段的主要矛盾。我國總體的發(fā)展勢頭是良好的,向上的,社會中出現(xiàn)的一些負面新聞正是社會進步,文明發(fā)展,言論自由的表現(xiàn),問題的揭露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2.正確對待社會負面新聞
負面新聞之所以“負面”,是指所報道的新聞事實屬于對社會有害的負面事件,而負面新聞本身無害于社會,社會文明程度越高,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越能得到保障,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發(fā)展過程中難免會有民眾所不愿意看到,甚至深惡痛絕的事件發(fā)生,這些事件都是社會主流之外不和諧的音符,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正是社會走向文明、和諧的必經(jīng)之路。負面新聞并不是有些人想象中的“洪水猛獸”,關鍵是看何人所用,如何報道,所持何等的價值取向,它只要發(fā)揮得當,引導得法,亦可“化腐朽為神奇”,將消極因素轉(zhuǎn)化為積極因素,不但不會對和諧社會的構(gòu)建產(chǎn)生矛盾和沖突,反而能產(chǎn)生正面的社會效應,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3.形成自己獨特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面對社會負面新聞,學生不能盲目評價,也不能人云亦云,應該冷靜地審視,認真地思考,理性的感悟。運用自己的思想分析發(fā)生在當下的一些問題,正確評判是非曲直,道德觀念,形成自己敏銳捕捉信息能力及獨特分析問題的能力,最好有一套解決問題的方案。比如對中泰足球比賽,中國以大比分敗北的原因,一些學生就能正確地評價:這不是教練的問題,也不是球員的問題,最大的問題在于足球的理念,這是一個體制問題。
4.不做“憤青”
憤青之所以受到批評,主要不是因為他們的激情,而是因為他們?nèi)鄙倮硇浴⒉粔虺墒?,以至于干了一些動機無可非議而效果適得其反的事情。學生正處于這樣一個時代,他們?nèi)鄙倮硇?、不夠成熟,這本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他們能學會理性思考逐漸變得成熟起來,就會理智、冷靜地對待問題,會少一些牢騷,少一些沖動。最終,由“憤青”變?yōu)椤皧^青”,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5.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學生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剛性要求,而且是中學生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倡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話雖然簡單,內(nèi)涵卻極為豐富,它實際上表明了我國古代圣賢先哲的人才觀以及對人才培養(yǎng)經(jīng)驗的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人才成長的必然規(guī)律。 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家人的不易,勞動的艱辛,奮斗的意義,生活的真諦,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他能夠使學生了解社會實際,提高思想覺悟,掌握生活技能,鍛煉并增強適應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把實際的經(jīng)歷寫到作文中,才能體現(xiàn)出真切的感受。
“文如其人”,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做出優(yōu)秀的文章,當學生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這種思想貫穿到作文中,何愁體現(xiàn)不出健康、積極、樂觀、向上的思想傾向呢?我們也將在作文中看到作者健全的人格、樂觀的思想、高昂的斗志、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繼榮.《試論和諧社會語境下如何做好負面新聞的報道》
[3]徐健.《淺議如何消除社會負面新聞對大學生的負面心理影響》
[4]馬曉田.《中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芻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