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蔭
在中國古代,對大禹的崇拜是一種普遍的信仰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禹廟是大禹崇拜的空間載體。無論通都大邑,還是窮鄉(xiāng)僻壤,很多地方都建有禹廟,其中一些甚至歷史悠久。有禹廟,自然就有與其相關的基礎史料、方志、碑文、詩歌等文獻。這些較為分散的禹廟文獻,能夠反映出當時的一些社會面貌。本文將從社會史的視角,對禹廟文獻進行粗線條的解讀,以求初步揭示禹廟文獻的史料價值,以及禹廟在古代社會的地位。
一、古代禹廟文獻體現(xiàn)古人崇拜大禹、頌揚大禹的社會現(xiàn)象
大禹在治水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的偉大品德,即治水之德,被古人不斷肯定和謳歌。早在先秦時期,諸子就對大禹治水之德評價頗高。如《荀子》就頗有代表性:“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北決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禹傅土,平天下,躬親為民行勞苦,得益、皋陶、橫革、直成為輔。”[1]據研究,大禹治水之德,是父系氏族時期原始習俗道德最高準則的生動反映,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2]又據學者們總結,大禹治水之德包括以下內容:仁德愛民的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公而忘私的精神;因勢利導的精神;人定勝天的精神;善于學習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等等。[3]古人對大禹的崇拜,往往以大禹治水之德作為根基,并且把禹廟作為依憑,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文明崇拜大禹、頌揚大禹的特點。以上現(xiàn)象可從古代數量眾多的禹廟(祠)記文、詩歌中窺見一二。如清人施閏章在應請而作的一篇記文中稱:“歲己亥(1635年)春,兗州寧陽縣北三十里堽城壩(今山東寧陽縣堽城鎮(zhèn))新葺禹廟成。主之者工部屯田員外郎劉君元琬以書來請紀月日。閏章謹記之曰:嗟乎!余讀《禹貢》,嘆明德之遠也。禹治水行天下,舟車橇攆,東西朔南,胼胝十三載,三過門不入,以告成功。民淡其災,其膏澤之系人心,若江河之行地中。茍視息飲食、踐土而居者,固宜家尸祝、戶蒸嘗也。況川澤之險、漕渠之要害,奔流湍悍,嚙石決堤,丘陵不能塞其潰,萬夫無所施其勇。神實尸之,俾享厥利。有不食于斯土者哉?”[4]詩歌的數量就更多。如北宋司馬光《謁三門禹祠》:“信矣禹功美,獨兼人鬼謀。長山忽中斷,巨浸失橫流。跡與天地久,民無魚鱉憂。誰能報盛德,空爾薦醪羞?!盵5]南宋王阮《禹廟一首》:“萬世衣裳脫介鱗,一祠寧足報恩深。長教天下江河順,始慰胼胝手足心?!盵6]元人宋無《大禹祠》:“力平水土勢回天,功業(yè)三千五百年。四海九州皆禹跡,獨留陵寢越山邊?!盵7]
二、古代禹廟文獻反映帝王政治對大禹的倚重
據禹廟文獻可知,在中國古代,崇拜大禹、頌揚大禹是自上而下的,首先是一些帝王的行為,而其載體則為禹廟。例如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夏四月庚申,幸龍門(今禹門口)。使以太牢祭夏禹。癸亥,幸蒲坂(今山西永濟市蒲州鎮(zhèn))。使以太牢祭虞舜。修堯、舜、夏禹廟?!盵8]又如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年)春二月“乙丑,次陜州(治今河南三門峽市),自新橋(今何地不詳)幸河北縣(治今山西平陸縣境),祀夏禹廟。”[9]元代也是如此。至元元年(1264年)秋七月“丁酉,龍門(今禹門口)禹廟成,(元世祖)命侍臣阿合脫因代祀?!盵10]“禹廟在河中龍門。至元元年七月,龍門禹廟成,命侍臣持香致敬,有祝文?!盵11]龍門的大禹廟被列入了元代的國家祭典,元世祖下令大臣代表自己前往祭祀。
古代禹廟有多處,其中最受帝王重視者,當數會稽的禹廟。該廟最早位于涂山南麓,“明時始即會稽山陵廟致祭,茲廟遂廢?!盵12]祠廟自宋元以來一直被列入國家祭典:“宋乾德四年(966年),詔吳越立禹廟于會稽,置守陵五戶,長吏春秋奉祀。紹熙三年(1192年)十月,修大禹陵廟。明洪武三年(1370年),浙江行省進大禹陵廟圖;九年,令百步之內禁人樵采,設陵戶二人,有司督近陵人看守。每三年遣道士赍香帛致祭,登極遣官告祭,每歲有司以春秋二仲月祭。”[13]古代帝王中,對會稽禹廟最為重視者,當數康熙帝和乾隆帝??滴醵四辏?689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展拜大禹廟,瞻眺久之”,禹廟是康熙帝此次南巡中的一個站點??滴醯鄞舜巍半酚兴練q加修葺,春秋蒞祼,粢盛牲醴,必豐必虔,以志崇報之意。”康熙帝在其所作《禹陵頌》中袒露了自己對大禹的認識,以及此次南巡展拜會稽禹廟的動機,并對大禹加以頌揚。從中可見,治水之德是康熙帝崇拜大禹的重要原因。而康熙帝當時正致力于解決黃河水患問題,與當年的大禹有相似之處,于是,從大禹處吸取精神力量和獲取治水的“政治合法性”無疑是此次展拜禹廟的根本原因。[14]展拜后,康熙帝有一系列鄭重其事的行為,并影響到后來的地方官和雍正皇帝:“賜帑金二百兩,給其后裔,增守祠二人。御書‘地平天成四字扁額。御制‘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微見道心對聯(lián)一副,恭懸正殿。紹興府(治今浙江紹興市)知府李鐸增葺祠宇。(康熙)五十二年,知府俞卿重修。而舊祠規(guī)模狹隘,歲久漸圮。雍正七年(1729年),欽奉上諭,著加謹修葺。(臣)總督李衛(wèi)欽定察勘,動帑興修。”[15]后來,康熙帝還多次派遣大臣前往致祭。至于雍正帝,其剛即位不久,就迫不及待地派大臣前往祭祀,并作有御祭文。據該文可知,雍正帝力圖通過祭祀這種國家儀式來證實自身統(tǒng)治的合法性;同時,作為一個新皇帝,即位伊始不免憂心忡忡,正好可以通過祭祀儀式來尋求大禹神靈的保佑,以舒緩內心的壓力。第二年正月,雍正帝又遣覺羅常泰致祭。[16]由上述方志禹廟文獻所記載的康熙帝、雍正帝事例來看,古代帝王以禹廟為載體,崇拜大禹、頌揚大禹,應該都有著特定的政治目的。大禹治水之德及大禹的神祇身份,應當是帝王們實現(xiàn)某種政治需求的重要憑借。
三、古代禹廟文獻表明地方官員及地方精英對禹廟的依賴
不僅帝王政治倚重于大禹,地方官員和地方精英對禹廟也有依賴。在傳說中大禹活動過的重要地點,往往建立起禹廟,禹廟成為官員在任拜謁、災害祈告,地方教化百姓的場所,即元人所謂“盛德必百世祀,有廟則人心萃,所由來尚矣?!盵17]
1.古代地方官員在任時拜謁禹廟
官員在上任時拜謁治地的重要祠廟,或為了向地方社會傳達自己將遵從地方文教傳統(tǒng),或為了尋求地域神靈的支持,該儀式是官員在任上能夠順利治民的重要前提;而離任時亦須拜謁,或為了表示對地方文教傳統(tǒng)的認同,或為了感謝地域神靈的幫助,這種儀式也不可或缺。古代官員在上任、離任時拜謁禹廟,雖是如此,但偏重于表達對地方文教傳統(tǒng)的遵從或認同。而大禹治水之德正是這種地方文教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地方官員上任時常常拜謁禹廟。如唐景龍三年(709年),擔任越州(治今浙江紹興市)長史的宋之問在上任伊始,即到會稽禹廟拜謁。在祭文中,宋之問寫到:“昔者巨浸橫流,下民交喪,惟后得流星貫昂之夢,受括地治水之符,底定九州,弼成五服。遂類上帝,乃延群公。自有生靈,樹之司牧。大災莫逾于堯日,勤人不越于夏君。向微隨山奠川之功,蒼生為魚,至今二千九百年矣。肇為父子,始生君臣。興用天之道,廣分地之利者,嗚呼!皆后之功也?!弊鳛橹匾胤轿慕痰拇笥碇嗡?,顯然是宋之問表示遵從,因而大力頌揚的對象。正是受到大禹的感染,宋之問才對新職務自我激勵和期許:“先王為心,享是明德。后之從政,忌此奸慝。酌鏡水而勵清,援竹箭以自直。謁上帝之休祐,期下人之蘇息?!盵18]又如元代官員歸旸到夏縣(治今山西夏縣)為官,“縣夏都也,舊隸安邑,后為縣猶以夏為名。故縣有大禹廟,在城西邱上。旸思今天下耕以食,織以衣,棟宇以息,冠裳以游者,微夏先王則為魚久矣。四海當通祀,矧專其故都哉。旸將往百拜廟下,以病不果,謹為詩,俟題廟壁。縣人劉大有來請刻石,遂書以遺之?!盵19]大禹治水之德,是促使歸旸在上任之初就打算前往禹廟拜謁的最重要因素。為了表達對該地方文教傳統(tǒng)的遵奉,歸旸即便生病也無意免除,最后不得不采用了變通的方式進行拜謁。
而地方官員離任前,也會拜謁禹廟。如元代某位紹興路(治今浙江紹興市)地方官到任前,紹興已遭遇饑荒和疫?。骸霸酵了]饑,疾癘仍臻,民多流殍?!痹摴賳T上任后盡力實施荒政,并取得成效。后來,該官員離任前到禹廟拜謁,發(fā)現(xiàn)禹廟頹敗,于是倡議地方重建禹廟,其結果是得到地方社會積極響應,順利完成重建。記文作者鄧文原表達出該官員的心聲:對大禹治水之德,“凡越之人群居耕鑿,服習聲教,溯原而上,曷可食息忘也?”[20]雖然記文并未特別提及此官員在救荒過程中曾得到過大禹“神力”的幫助,但照常理推斷,此官員離任前拜謁禹廟,既是答謝大禹的神佑,更為了表示對當地敬重大禹治水之德的認同。
2.古代地方官員在無力應對災害時向禹廟祈禱
“祀神治民,守之先務”。[21]古代地方官有兩大主要任務,一是按照禮儀祭祀治內神祇,二是治理好百姓。地方官按照禮儀祭祀治內神祇,除了上任、離任之外,更常見的情況是遇到棘手的自然災害時。因為古代對付自然災害的手段實在有限,故而地方官在面對自然災害時,往往不得不依靠治內的神祇。站在無神論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舉動并不能對消除災害本身帶來任何好處,但從心理學的視角去認識這些行為,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行為至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暫時緩解地方官及地方社會的緊張情緒和心理壓力。帶著有治水之德的大禹神靈可能會幫助消災解難的希望,去勇敢面對災害,總比在災害面前一無所為,畏懼、逃避要好。[22]
據禹廟文獻的記載,對會稽的地方官而言,除了大禹的“神力”之外,大禹治水之德也是向大禹求助的重要原因。如唐代官員李紳在赴越州任上時,“早渡浙江,寒雨方霖,軍吏悉在江次。越人年谷未成,霪雨不止,田畝浸溢,水不及穗者數寸。余至驛,命押衙裴行宗先赍祝辭,東望拜大禹廟,且以百姓請命。雨收云息,日朗者三旬有五日。刈獲皆畢,有以見神之不欺也?!盵23]在面對連日降雨影響農業(yè)收成時,剛上任的官員李紳只能向禹廟祈告。在他看來,所幸大禹顯靈,降雨停止,農業(yè)豐收。又例如南宋官員綦崇禮曾撰《知紹興府禹廟祈雨文》。據該文可知,在“靠天吃飯”的當時,一旦水旱失調,就會對農業(yè)生產帶來災難性的后果。而紹興府確實就遇到了這樣的困局。先是頭年秋天降雨過多,緊接著第二年仲夏以后又降雨不足,因此綦崇禮不得不求助于大禹。大禹治水之德是綦崇禮求助的重要原因。[24]根據禹廟文獻內容,其他地區(qū)的地方官,也會在無法消除自然災害時向禹廟祈告。如明代官員何喬新剛到山西上任,就迫不及待地到禹廟去祈雨,因為當地已經干旱兩年,“粒食孔艱,乃至食人”。何喬新在禱文中請求大禹“王靈在天,誕作霖雨。膏我麥苗,爰及稷黍”。從禱文中不難看出,何喬新向禹廟祈雨,同樣建立在大禹治水之德的基礎之上。[25]
3.古代地方官員與地方精英通過禹廟教化百姓
明人劉俊曾為鳳陽府(治今安徽鳳陽縣)重修禹廟而撰寫廟記,對自己的動機,劉俊解釋為讓人“知朝廷與鄉(xiāng)人所以享祀者,在于尊尚道德,不忘其功焉?!盵26]地方官員與地方精英正是利用禹廟對民眾實施教化,通過宣揚自己認同大禹之“德”(包括治水在內),從而教化民眾接受現(xiàn)行的政治秩序。這里以元代為例加以說明。
元人林元所撰《大禹廟記》就體現(xiàn)了地方官員的上述努力。據該文,元代大德年間,湖廣行?。ㄖ谓窈蔽錆h市)官員重建位于大別山的禹廟,其目的是在大禹治水故地紀念大禹,并由此向朝廷請求賜予廟碑。大禹治水的巨大功德,使得為大禹立廟紀念是完全符合祭法的行為,而朝廷也因此完全同意了湖廣行省的請求。值得注意的是,作記者林元貴為翰林,學識淵博,不可能不清楚大禹治水的相關史實,而在作記時卻有意模糊了史實和地方傳說的界限,言之鑿鑿地宣稱:“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導水至于大別”,并宣揚大禹治水奠定了湖廣行省在水運方面的重要地位。接下來,林元通過追敘元世祖統(tǒng)一全國過程中詢問“禹功磯”名字的故事,巧妙地將元世祖“拯民水火之心”“默契”于大禹的“拯溺平水之功”。此外,還強調元成宗“嗣承丕緒,孝思祖武”,接著又凸顯了重建禹廟的重大意義為:“欽想先帝神游,風馬云車之所至,一統(tǒng)阜康,百神受職,足以慰在天之靈也?!绷衷奈淖直砻嫔蠈懹韽R,但實際效果則是帶出了元世祖“拯民水火之心”的恩德,以及“一統(tǒng)阜康,百神受職”的功業(yè),而元成宗繼承了元世祖的恩德和功業(yè)。[27]這樣,就在廟碑的字里行間,潛移默化中教化民眾接受現(xiàn)行的政治秩序??傊?,據《大禹廟記》可知,地方官員以重建禹廟為手段,并通過翰林林元撰寫廟記,從而利用禹廟對民眾實施教化。
而元人歐陽玄《禹王廟記》則反映了地方精英的上述努力。[28]記文強調了大禹治水之德的巨大意義,即“九州以平,五行以順,而民生衣食于彝倫攸敘之中,迨于今幾四千年矣”。所以,對大禹立廟祭祀是理所當然:“所謂盛德當祀,宜與天地相為無窮也?!毕目h作為大禹故都,是“治水之功所在”,還有“故墟”,而且有重視祭祀大禹的傳統(tǒng):“邑之人尤重事禹”。這樣,夏縣所存四楹的大禹廟“隘陋弗稱,歲久將傾”就顯得令人無法容忍了。記文緊接著云:“泰定甲子(1324年)初,靜??h(治今江蘇南通市)達嚕噶齊瑞著致仕家居,爰咨于眾,合謀新之。時主廟事臺可明[29]與邑人薛政實相其事。于是人心翕然,富者輸財,強者輸力,群材鱗集,五工程能既底法矣。廟成有日,而瑞著卒,遂中寢。邑士劉思義慨然曰:大禹功德不可忘也,瑞著之志不可以不成。乃諗于眾,而出己資以竟其功。聞者以勸,財力裕如,乃荒度故殿址,廣植八楹。殿之北復作四楹,以涂山后配焉。左右翼以邃廡。嚴侐宏敞,信足以萃人心,祀盛德矣。”[30]瑞著從達嚕噶齊[31]一職退休后回到地方,其身份不再是官員,而是充分利用其任官員時積累的人脈和聲望,轉化成地方精英,所以能夠帶動地方社會參與修建。此外,邑人薛政負責重建禹廟這樣的公共事務,當為地方精英;邑士劉思義同樣熱衷于重建禹廟,且頗有財力,能“出己資以竟其功”,并能動員地方社會參與,也應屬于地方精英。可見,瑞著、薛政、劉思義等地方精英在重建禹廟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并且付出了較大的心血,而他們的財力、聲望是完成禹廟重建的重要保障。進一步講,地方社會精英之所以盡力重建禹廟,是力圖以此對民眾實施教化,來延續(xù)和強化地方社會的政治秩序。這種政治秩序最根本的要素,就是對王朝統(tǒng)治的認可和接受,這也正是地方精英的安身立命之本。惟有地方社會認可和接受王朝統(tǒng)治,地方精英才能存在,因為地方精英根本上講是依附于王朝政治的。重建禹廟,就等于重新延續(xù)和強化了王朝對本土地方祭祀的認可,作為交換條件,地方社會亦要認可和接受王朝統(tǒng)治。與元代湖廣行省地方官的情況相似,元代山西的地方精英同樣以重建禹廟的方式、撰寫廟記的手段,利用禹廟對民眾實施教化。
綜上所述,古代禹廟文獻反映了古人崇拜大禹、頌揚大禹的社會現(xiàn)象,帝王政治對大禹的倚重,以及地方官員和地方精英對禹廟的依賴,這三方面既證實了古代禹廟文獻有突出的史料價值,又體現(xiàn)了古代禹廟具備特殊的地位。自然,本文僅僅是初步的研究,古代禹廟文獻的史料價值,以及古代禹廟的地位問題,皆還有繼續(xù)深入的空間。而以上三類歷史現(xiàn)象之所以能出現(xiàn),源于兩個基本動因,一是大禹治水之德,二是大禹的神祇身份。大禹治水之德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目前學界研究相對較多。而大禹神祇身份對中國古代信仰世界的影響,以及大禹治水之德、大禹神祇身份結合在一起,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學界則明顯關注不夠。這或許是今后值得重視的問題。
注釋:
[1]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盾髯蛹狻肪?8,第463頁,中華書局1988年版。
[2]參見劉孟達:《大禹治水傳說的倫理學底蘊》,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紹興市社會科學院編《大禹論》第156—161頁,浙江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參見戴漣璋:《大禹精神與中華文化傳統(tǒng)》,《浙江學刊》1995年第4期;陳鼓應:《堯舜禹在先秦諸子中的意義與問題》,《安徽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周魁一:《大禹何以盛名遠播——史實辯證、道德分析、意義闡發(fā)》,李紹明、湯建斌、譚繼和、王純五主編《夏禹文化研究》第25—27頁,巴蜀書社2000年版;徐日輝:《大禹治水:人類瑰麗的文化遺產》,《全國第三屆禹羌文化學術交流會論文選集》第165—166頁,四川省北川縣2013年10月。
[4]施閏章:《學余堂文集》卷18《禹廟碑記》,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3冊第220頁,1986年版。作記時間據施閏章生卒年推斷。施氏生于1618年,卒于1683年。見錢仲聯(lián)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第592頁,中華書局1996年版。
[5]司馬光:《傳家集》卷9《謁三門禹祠》,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4冊第94、95頁。
[6]王阮:《義豐集·禹廟一首》,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4冊第556頁。
[7]宋無:《翠寒集·大禹祠》,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8冊第329頁。
[8]李延壽:《北史》卷3,第117頁,中華書局1974年版。
[9]劉昫等:《舊唐書》卷3 ,第49頁,中華書局1975年版。
[10][11]宋濂等:《元史》卷5,第97、98,卷76,第1903頁,中華書局1976年版。
[12][13][14][15][16] 嵇曾筠等監(jiān)修《浙江通志》卷首三、卷221、卷238,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9冊第71頁,第525冊第89、90、419、420頁。唐人李紳會稽《禹廟》詩曰:“清廟萬年長血食,始知明德與天齊?!币娮D伦?、祝洙增訂《方輿勝覽》卷6,第113頁,中華書局2003年版??芍凑展糯耢舻囊话阋?guī)律來理解,至遲到唐代,會稽禹廟已經“血食”,大禹已不僅僅是被紀念的對象,還成為古人心目中擁有靈異力量的神祇。
[17][19][30]覺羅石麟等監(jiān)修《山西通志》卷205歐陽玄:《禹王廟記》、卷222歸旸:《禹廟詩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9冊第660、661頁,第550冊第421頁。
[18]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998宋之問《祭禹廟文》,第5240頁,中華書局1966年版。
[20]蘇天爵編《元文類》卷20鄧文原:《帝禹廟碑》,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7冊第238、239頁。
[21][26]趙宏恩等監(jiān)修《江南通志》卷42附劉?。骸吨匦迯R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8冊第353頁。
[22]美國宗教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為:“宗教意味著個人獨自產生的某些感情、行為和經驗,使他覺得自己與他所認為的神圣對象發(fā)生關系。”見威廉·詹姆斯著,尚新建譯《宗教經驗種種》第32頁,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照此看來,個人的體驗是宗教行為的核心。地方官及地方社會的旨在消除自然災害的各種宗教行為,是通過個體的體驗發(fā)生作用的,這就勢必在心理層面施加了正面的影響。
[23]李紳:《追昔游集》卷中《渡西陵十六韻序》,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9冊第92頁。
[24]綦崇禮:《北海集》卷36《知紹興府諸廟祈雨文·禹廟》,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4冊第752—753頁。
[25]何喬新:《椒邱文集》卷27《禱禹廟文》,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9冊第416頁。
[27]邁柱等監(jiān)修《湖廣通志》卷107林元《大禹廟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4冊第713—714頁。
[28]當時歐陽玄的身份為中央官員。據《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元代卷》(鄧紹基、楊鐮主編,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20頁,歐陽玄自延祐二年(1315年)起為官,先后擔任岳州路平江州同知、太平路蕪湖縣尹、武岡縣尹、國子博士、國子監(jiān)丞等官職,致和元年(1328年),遷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以后繼續(xù)在中央為官,1357年卒于任上。結合記文可知,歐陽玄作記時間為至正甲申(1344年)。
[29]臺可明“主廟事”,當為廟史(廟祝),平時負責禹廟的香火、灑掃等事宜,一般來講不屬于地方精英。南宋時期就有廟史負責重建神祠的情況,見阮元:《兩浙金石志》卷12《宋重修靈應行祠碑》,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宋代石刻文獻全編》第2冊第836—837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
[31] “達嚕噶齊”與“達魯花赤”同義,清代改達魯花赤為達嚕噶齊,疑《四庫全書》即如此更改。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圖書與檔案信息中心(成都)講師,博士
注釋:
[1]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盾髯蛹狻肪?8,第463頁,中華書局1988年版。
[2]參見劉孟達:《大禹治水傳說的倫理學底蘊》,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紹興市社會科學院編《大禹論》第156—161頁,浙江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參見戴漣璋:《大禹精神與中華文化傳統(tǒng)》,《浙江學刊》1995年第4期;陳鼓應:《堯舜禹在先秦諸子中的意義與問題》,《安徽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周魁一:《大禹何以盛名遠播——史實辯證、道德分析、意義闡發(fā)》,李紹明、湯建斌、譚繼和、王純五主編《夏禹文化研究》第25—27頁,巴蜀書社2000年版;徐日輝:《大禹治水:人類瑰麗的文化遺產》,《全國第三屆禹羌文化學術交流會論文選集》第165—166頁,四川省北川縣2013年10月。
[4]施閏章:《學余堂文集》卷18《禹廟碑記》,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3冊第220頁,1986年版。作記時間據施閏章生卒年推斷。施氏生于1618年,卒于1683年。見錢仲聯(lián)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第592頁,中華書局1996年版。
[5]司馬光:《傳家集》卷9《謁三門禹祠》,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4冊第94、95頁。
[6]王阮:《義豐集·禹廟一首》,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4冊第556頁。
[7]宋無:《翠寒集·大禹祠》,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8冊第329頁。
[8]李延壽:《北史》卷3,第117頁,中華書局1974年版。
[9]劉昫等:《舊唐書》卷3 ,第49頁,中華書局1975年版。
[10][11]宋濂等:《元史》卷5,第97、98,卷76,第1903頁,中華書局1976年版。
[12][13][14][15][16] 嵇曾筠等監(jiān)修《浙江通志》卷首三、卷221、卷238,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9冊第71頁,第525冊第89、90、419、420頁。唐人李紳會稽《禹廟》詩曰:“清廟萬年長血食,始知明德與天齊。”見祝穆撰、祝洙增訂《方輿勝覽》卷6,第113頁,中華書局2003年版??芍凑展糯耢舻囊话阋?guī)律來理解,至遲到唐代,會稽禹廟已經“血食”,大禹已不僅僅是被紀念的對象,還成為古人心目中擁有靈異力量的神祇。
[17][19][30]覺羅石麟等監(jiān)修《山西通志》卷205歐陽玄:《禹王廟記》、卷222歸旸:《禹廟詩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9冊第660、661頁,第550冊第421頁。
[18]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998宋之問《祭禹廟文》,第5240頁,中華書局1966年版。
[20]蘇天爵編《元文類》卷20鄧文原:《帝禹廟碑》,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7冊第238、239頁。
[21][26]趙宏恩等監(jiān)修《江南通志》卷42附劉?。骸吨匦迯R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8冊第353頁。
[22]美國宗教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為:“宗教意味著個人獨自產生的某些感情、行為和經驗,使他覺得自己與他所認為的神圣對象發(fā)生關系?!币娡ふ材匪怪行陆ㄗg《宗教經驗種種》第32頁,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照此看來,個人的體驗是宗教行為的核心。地方官及地方社會的旨在消除自然災害的各種宗教行為,是通過個體的體驗發(fā)生作用的,這就勢必在心理層面施加了正面的影響。
[23]李紳:《追昔游集》卷中《渡西陵十六韻序》,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9冊第92頁。
[24]綦崇禮:《北海集》卷36《知紹興府諸廟祈雨文·禹廟》,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4冊第752—753頁。
[25]何喬新:《椒邱文集》卷27《禱禹廟文》,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9冊第416頁。
[27]邁柱等監(jiān)修《湖廣通志》卷107林元《大禹廟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4冊第713—714頁。
[28]當時歐陽玄的身份為中央官員。據《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元代卷》(鄧紹基、楊鐮主編,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20頁,歐陽玄自延祐二年(1315年)起為官,先后擔任岳州路平江州同知、太平路蕪湖縣尹、武岡縣尹、國子博士、國子監(jiān)丞等官職,致和元年(1328年),遷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以后繼續(xù)在中央為官,1357年卒于任上。結合記文可知,歐陽玄作記時間為至正甲申(1344年)。
[29]臺可明“主廟事”,當為廟史(廟祝),平時負責禹廟的香火、灑掃等事宜,一般來講不屬于地方精英。南宋時期就有廟史負責重建神祠的情況,見阮元:《兩浙金石志》卷12《宋重修靈應行祠碑》,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宋代石刻文獻全編》第2冊第836—837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
[31] “達嚕噶齊”與“達魯花赤”同義,清代改達魯花赤為達嚕噶齊,疑《四庫全書》即如此更改。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圖書與檔案信息中心(成都)講師,博士
注釋:
[1]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盾髯蛹狻肪?8,第463頁,中華書局1988年版。
[2]參見劉孟達:《大禹治水傳說的倫理學底蘊》,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紹興市社會科學院編《大禹論》第156—161頁,浙江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參見戴漣璋:《大禹精神與中華文化傳統(tǒng)》,《浙江學刊》1995年第4期;陳鼓應:《堯舜禹在先秦諸子中的意義與問題》,《安徽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周魁一:《大禹何以盛名遠播——史實辯證、道德分析、意義闡發(fā)》,李紹明、湯建斌、譚繼和、王純五主編《夏禹文化研究》第25—27頁,巴蜀書社2000年版;徐日輝:《大禹治水:人類瑰麗的文化遺產》,《全國第三屆禹羌文化學術交流會論文選集》第165—166頁,四川省北川縣2013年10月。
[4]施閏章:《學余堂文集》卷18《禹廟碑記》,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3冊第220頁,1986年版。作記時間據施閏章生卒年推斷。施氏生于1618年,卒于1683年。見錢仲聯(lián)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第592頁,中華書局1996年版。
[5]司馬光:《傳家集》卷9《謁三門禹祠》,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4冊第94、95頁。
[6]王阮:《義豐集·禹廟一首》,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4冊第556頁。
[7]宋無:《翠寒集·大禹祠》,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8冊第329頁。
[8]李延壽:《北史》卷3,第117頁,中華書局1974年版。
[9]劉昫等:《舊唐書》卷3 ,第49頁,中華書局1975年版。
[10][11]宋濂等:《元史》卷5,第97、98,卷76,第1903頁,中華書局1976年版。
[12][13][14][15][16] 嵇曾筠等監(jiān)修《浙江通志》卷首三、卷221、卷238,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9冊第71頁,第525冊第89、90、419、420頁。唐人李紳會稽《禹廟》詩曰:“清廟萬年長血食,始知明德與天齊?!币娮D伦⒆dㄔ鲇啞斗捷泟儆[》卷6,第113頁,中華書局2003年版??芍凑展糯耢舻囊话阋?guī)律來理解,至遲到唐代,會稽禹廟已經“血食”,大禹已不僅僅是被紀念的對象,還成為古人心目中擁有靈異力量的神祇。
[17][19][30]覺羅石麟等監(jiān)修《山西通志》卷205歐陽玄:《禹王廟記》、卷222歸旸:《禹廟詩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9冊第660、661頁,第550冊第421頁。
[18]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卷998宋之問《祭禹廟文》,第5240頁,中華書局1966年版。
[20]蘇天爵編《元文類》卷20鄧文原:《帝禹廟碑》,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7冊第238、239頁。
[21][26]趙宏恩等監(jiān)修《江南通志》卷42附劉俊:《重修廟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08冊第353頁。
[22]美國宗教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為:“宗教意味著個人獨自產生的某些感情、行為和經驗,使他覺得自己與他所認為的神圣對象發(fā)生關系。”見威廉·詹姆斯著,尚新建譯《宗教經驗種種》第32頁,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照此看來,個人的體驗是宗教行為的核心。地方官及地方社會的旨在消除自然災害的各種宗教行為,是通過個體的體驗發(fā)生作用的,這就勢必在心理層面施加了正面的影響。
[23]李紳:《追昔游集》卷中《渡西陵十六韻序》,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79冊第92頁。
[24]綦崇禮:《北海集》卷36《知紹興府諸廟祈雨文·禹廟》,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4冊第752—753頁。
[25]何喬新:《椒邱文集》卷27《禱禹廟文》,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9冊第416頁。
[27]邁柱等監(jiān)修《湖廣通志》卷107林元《大禹廟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4冊第713—714頁。
[28]當時歐陽玄的身份為中央官員。據《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元代卷》(鄧紹基、楊鐮主編,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20頁,歐陽玄自延祐二年(1315年)起為官,先后擔任岳州路平江州同知、太平路蕪湖縣尹、武岡縣尹、國子博士、國子監(jiān)丞等官職,致和元年(1328年),遷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以后繼續(xù)在中央為官,1357年卒于任上。結合記文可知,歐陽玄作記時間為至正甲申(1344年)。
[29]臺可明“主廟事”,當為廟史(廟祝),平時負責禹廟的香火、灑掃等事宜,一般來講不屬于地方精英。南宋時期就有廟史負責重建神祠的情況,見阮元:《兩浙金石志》卷12《宋重修靈應行祠碑》,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宋代石刻文獻全編》第2冊第836—837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
[31] “達嚕噶齊”與“達魯花赤”同義,清代改達魯花赤為達嚕噶齊,疑《四庫全書》即如此更改。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圖書與檔案信息中心(成都)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