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治鋒
(天水師范學院 文學與文化傳播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
呂叔湘先生1963年在一篇談論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的文章中曾說過這樣的話:“我覺得每逢在種種具體問題上遇到困難,長期不得解決的時候,如果能夠退一步在根本問題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會使頭腦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1]這話,對于今天高等學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同樣適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和尷尬很多,但首先要解決的,還是人們對課程的認識問題。歸納起來,包括三個,即“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樣教”。下面分別做些探討。
可以用一句話來回答:“讓大學生人文熏陶的線不要斷,讀讀寫寫的語文實踐不要斷?!?/p>
這是著名中國古代文學專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華東師大版《大學語文》編寫組核心成員、全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原秘書長、華東師大博士生導師方智范教授2009年5月在西安舉行的一個《大學語文》教材培訓會上講到的觀點。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的大學語文,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文革”結束以后陸續(xù)開設的。當時的一個主要動機,據(jù)說是為中學語文補課。但這種“高四語文”的課程定位經(jīng)后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并不科學,它不僅沒能為中學語文不合格的大學生補得上以往的欠賬,而且也使大多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2004年,北京師范大學教務處在校內(nèi)做了個問卷調(diào)查,98%的人就認為可以取消大學語文。[2]這也引發(fā)了以后幾年間關于大學語文教學問題的大討論。其實,關于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也即為什么要在高校開設這門課的問題,還是由語文的母語性質(zhì)來決定。不論是小學語文、中學語文還是大學語文,都是母語的教育。凡母語,不只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還是民族文化乃至“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3]是“人生日用須臾不可缺少的一種工具”。[4]對于母語及其學習,很多詩人和作家都有過精彩的描述,比如:“母語,對其使用者來說,是空氣、陽光與糧食……語言里面是美麗的故鄉(xiāng)”,[5]“我們只能生存在母語之中”,[6]“母語的學習就是這樣的沒有止境”。[7]為此,語文學習,就不只是一個人童年、少年時期的事,而是終身的事;語文教學,也不只是中小學校的事,也是大學教育的事。作為母語高等教育的大學語文,不僅僅承擔著進一步提高學生讀寫聽說語文能力的任務,更肩負著發(fā)展學生人文素養(yǎng)以及增進學生民族文化認同的使命。正因如此,中國的高等教育,從1938年開始,就在“大學一年級普遍添設國文課程”。[8]起初取名“大一國文”或“大學國文”,新中國建立后改為“大學語文”。后來雖然也中斷過一段時間,但1978年以后,便在好多高校陸續(xù)自發(fā)恢復。曾經(jīng),蘇步青、楊叔子、匡亞明等著名大學校長都對大學語文格外重視,朱自清、呂叔湘、沈從文、錢理群、王寧等名師都做過大學語文的教員;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論著中也有多篇專門談論大學語文教育的文章。1996年,原國家教委高教司正式發(fā)文通知:“希望有條件的學校,要為大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并把這門課程的建設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zhì)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9]2006年9月國務院發(fā)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第三十條也指出:“高等學校要創(chuàng)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2006年11月,教育部又專門召開“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進一步強調(diào)“各高等學校要結合實際,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重視加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和建設”。[10]但是遺憾的是,因為各種原因,時至今日,我國高校的大學語文課程一直存在著被邊緣化的尷尬,許多學校動輒取消或者根本就沒有開過大學語文,較多學校只是在部分專業(yè)開設,已經(jīng)開設了的也不被真正重視,甚至于沒有專門的教師。這種狀況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大家對大學語文課程普遍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不知道它能干什么、該干什么,不論是管理者還是教學者都只是憑著各自懵懵懂懂的理解來對待大學語文。今天,對于大學時候為什么還要開設語文課的問題,學術界雖然還在繼續(xù)討論,但基本的共識已經(jīng)達成。上述方智范教授的說法,就是最集中、最精要的一個表述。
也可以用一句話來回答:“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著眼于通過‘好文章’的欣賞和體味來提高語文能力。”
這是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南開大學副校長陳洪在其主編的“普通高等學?!晃濉瘒壹壱?guī)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大學語文》“編寫說明”中特別強調(diào)的一條“主要思路”。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是每個學段語文課程的共同目標?!罢Z文素養(yǎng)”的核心是語文能力,所以語文素養(yǎng)簡單地說也即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或語文能力,要有一個抓手,這就是對經(jīng)典文字作品的閱讀,所以古今中外的母語教育一個共同之處,就是選取優(yōu)秀文章作為基本教材。這一點大學語文與中小學語文沒有區(qū)別。但是,作為母語高等教育的大學語文,其教學內(nèi)容的取向與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語文教學還是應該有所不同。語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個特點,一篇文章的閱讀或教學也涉及思想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兩個方面。如果說中小學的課文教學還應特別強調(diào)語文的工具屬性的話,那么大學語文則更應注重從審美、文化等人文精神的層面對文章進行解讀。“‘大學語文’課程,必須重視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髮W語文’的工具性當然仍要注意,但不斷漸進,進一步還得講究兼顧文學性、藝術性、審美性、創(chuàng)新性乃至深刻的人生哲理??偰繕四嗽谔岣叽髮W生的品格素質(zhì)與人文精神”。[11]北京師范大學王寧教授也認為,大學語文是高等學校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第一課,“大學語文不是中學的補課,不需要講改錯別字,大學語文要讓學生有新鮮感,學了之后有成就感,不能讓他覺得到了大學還是在延續(xù)‘高四高五’”。[2]現(xiàn)行影響較大的大學語文教材,其編寫都體現(xiàn)了這一理念:徐中玉、齊森華主編華東師大第九版《大學語文》(2007年7月出版)全書十二個單元的確定,就是根據(jù)大學生最重要的人生母題來劃分設定,每個單元若干篇選文的閱讀欣賞就是為了增進學生對相應人生主題的認同與堅守;譚帆、張富貴主編華東師大版《大學語文》系列教材“人文社科版”(2009年6月出版)的單元組織,以中國歷代文學的發(fā)展變化為脈絡,編者的意圖,是要學生通過所選作品的閱讀來領略和體認其中所折射出的不同歷史階段中國人不同的人文情懷;包括同屬這套系列教材的“實用教程”(齊森華、方智范主編,2008年7月出版),全部選文由按文體劃分而編寫的十六篇“學文例話”來統(tǒng)領,似乎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語文“實用能力”,但學生對各種文體的把握還是必須通過各個單元那些極富人文精神且文學性和審美性都很突出的選文的閱讀和體味來進行。而由陳洪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09連續(xù)兩版的“普通高等學?!晃濉瘒壹壱?guī)劃教材”,首先將大學語文看作是一門“綜合性的素質(zhì)教育課程”,所以在提出要“幫助修課同學改善其語言文字的表達、交流與溝通能力”的同時,更強調(diào)“通過文章及文學作品的鑒賞,使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更為充實、豐富、健康”。[12]近年來出版的眾多教材,也繼續(xù)堅持這一指導思想。2009年8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胡德才主編的《大學語文》就宣稱該書“旨在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知識水平,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豐富大學生的生活內(nèi)容,擴大大學生的思想空間,激發(fā)大學生的想象能力,啟迪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012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王建設主編的《大學語文》“以提高審美欣賞與語言表達能力為目標”,“精選歷代范文,為學生提供一本課余閱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讀本,在經(jīng)典文學的熏陶中提升文化素質(zhì),培育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理想?!笔芾娴尿?qū)使,近年來全國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出版很亂,據(jù)說各種版本的大學語文已過千種。這么多的教材自然良莠不齊、魚龍混雜,但只要是作者還相對內(nèi)行、出版社還相對權威的教材,也都繼續(xù)堅持這一原則,盡管不少也在標榜要實現(xiàn)某種“超越”和“突破”。
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明確了,但教師能否很好地貫徹這種思想,將選入教材的“好文章”教好并因此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特別是人文精神,這還需要教師在教學內(nèi)容的取舍上做到科學合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充分地走進文本深入地挖掘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從而保證將教材最要緊的東西教給學生。這也是下一個問題要討論的內(nèi)容。
還是用一句話來回答:“要把學生被應試教育‘敗壞’了的語文胃口給重新調(diào)試過來?!?/p>
這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自2005年以來在不同場合多次發(fā)出的呼吁。
應試教育對語文“胃口”的“敗壞”,集中在中小學特別是中學階段的語文課堂上。長期以來,我國中學語文教學的最大失敗,就是使本來最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喪失了對學生的吸引力。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總是“重復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13]或者將課文只是當成語文知識的例證與考試訓練的材料,結果一篇篇光芒四射、魅力無窮的精美文章被教得支離破碎、味同嚼蠟。因為追逐考試,同時也受根深蒂固的“教師主講”觀念的制約,相當多的教師把自己等同于“講師”,把教課等同于講課,把教語文等同于講課文,課堂上不厭其詳?shù)刂v解、分析課文,而所講的又往往并非自己的真知灼見及對課文的真切感受,而只是各種教參、教輔資料的搬家。大學語文的教學,沿襲了中學語文的這種慣常做法,或者再添加一些教師更為拿手的作家作品與文學史或漢語言文學領域的其他專業(yè)知識。其實,“中國人學中國語文沒那么麻煩”(魏書生語),不僅一篇篇課文的閱讀用不著別人太多的講析,就是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習慣等在內(nèi)的總體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只要能“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14]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1]也完全可以自己養(yǎng)成;教師的作用,只是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并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為此,包括大學語文在內(nèi)的一切母語的教學,就不能是教師講授、學生聽受,而應該是師生間的交流與對話。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就已經(jīng)明確地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并且特別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種理念在大學語文領域同樣也被提倡,徐中玉先生在華東師大版《大學語文》第九版的修訂前言里就寫到:“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應通過對文本反復的互動研討,由表及里,逐漸提升到在精神、靈魂、生命境界有所感發(fā)。要從作品本身魅力出發(fā),發(fā)揮其潛在的熏陶、潤澤作用,使學生在興趣與愉悅中,最終得到感染,受到熏陶,讓真、善、美成為學生自覺地向往與追求”,并且特別指出,要“細讀”,要“多獨立思考,能質(zhì)疑,會提出問題”,要“加上實際生活中的體驗”,避免“耳提面命式的強制灌輸”??上?,這些經(jīng)典的話語并沒有引起全體語文教師特別是大學語文任課教師的注意和重視;有些教師即使看到了,但因為受傳統(tǒng)思維定勢和行為慣性的影響,也并沒能被貫徹和落實。
因此,大學語文的教學,最關鍵的,就是任課教師要革新觀念,轉(zhuǎn)變角色定位,轉(zhuǎn)變教學行為,變“講師”為“導師”,變“講堂”為“學堂”。課堂上,教師不做課文相關知識的告訴者,不做教材原文的翻譯員和分析員,而是做“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做學生閱讀的促進者,“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提供有力條件”。[3]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如果說還需要講,就“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13]使得課堂成為教師、學生圍繞文本相互質(zhì)疑問難和共同分享閱讀感受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感受、領會到教材所選“好文章”的“好”,從而激發(fā)對選文的熱情,將“好文章”讀好。
目前,我國高等學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最大的問題,就是隨意性太大:學校是否開設很隨意,教師怎樣教學很隨意。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大家對大學語文的“根本問題”也即關于課程教學的上述三個最基本問題還缺少基本的了解,更沒有形成必要的共識。希望本文對于普及人們大學語文課程的基本常識并且形成大學語文的教學規(guī)范能夠有所裨益。
[1]呂叔湘.關于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J].文字改革,1963,(4).
[2]陳香.完成“補課”任務后,大學語文究竟往哪走?[N].中華讀書報,2011-06-20.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陳日亮.得法養(yǎng)習,歷練通文[J].課程·教材·教法,1996,(1).
[5]鮑爾吉·原野.語言的故鄉(xiāng)[C]∥語文素養(yǎng)高級讀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彭程.在母語中生存[C]∥急管繁弦.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7]康正果.母語之根[C]∥生命的嫁接.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
[8]葉圣陶.關于大學一年級國文[C]∥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98.
[9]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出版前言[C]∥徐中玉,齊森華.大學語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10]佘丹清,張曦微.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紀要[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6,(6).
[11]徐中玉.大學語文(第九版)修訂前言[C]∥大學語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2]陳洪.大學語文第一版修訂說明[C]∥大學語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3]孫紹振.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