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儼
從古至今,人類文化的傳播經歷了從口耳傳播到文字傳播再到視覺文化傳播的發(fā)展過程。在聽說的過程里我們實現了交流,在書籍的記載中實現了文化的傳承和記憶,而在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下,電影、電視、廣告和各種圖片圖像已經充斥了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并日益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一個文化大國,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在國際上一直以來都是以文化大國而著稱,五千年的歷史和過往,是每一個中國人無法割舍的根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中國的現代文化產業(yè)也深深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一直都是廣受歡迎的創(chuàng)作題材。同時,中國的觀眾熱愛和關心歷史,因為專業(yè)的選擇和繁忙的日常事務,他們多把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心寄托于影視劇這種快餐文化。當歷史事實和影視藝術相遇的時候,它們能否很好地融合,做到既尊重歷史又具有觀賞性和娛樂性就成了需要我們探討的問題。
歷史和藝術,本是兩個不同的范疇,歷史是真實客觀的而藝術是想象虛構的。這看似是一對矛盾的概念,但是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作卻把他們纏繞在一起,所以,如何正確地處理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中真實與虛構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歷史故事劇作,在歷史事件方面的虛構上,觀眾通常持寬容和理解的態(tài)度,因為影視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本身就是對客觀生活的升華,它不可能是對真實的歷史事件的照搬。但是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都太過寬容了,這就是導致歷史劇在講述歷史時對歷史人物進行創(chuàng)造加工,并且已經出現了虛構和編造,甚至戲說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人物塑造出現嚴重失實,這導致觀眾對歷史人物誤解的同時也反映了創(chuàng)作團隊嚴重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
中國當代文化中的“歷史題材熱”是中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社會轉型時期開始的產物,其傳播載體以長篇小說和影視劇為主,其主人公多是歷代的王侯將相。這種歷史熱現象與我國轉型期消費文化的出現與發(fā)展息息相關。①陳太勝:《歷史形象與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2012年一直穩(wěn)居各大衛(wèi)視收視榜首的古裝宮斗劇《甄嬛傳》,從網絡走紅到影視作品收視率的節(jié)節(jié)攀升,甄嬛和雍正的故事其實始終都是一部將歷史架空的小說而已,換言之,影片所講述的實際上并非真實發(fā)生的歷史??墒请娨晞≡诰巹?chuàng)的過程中卻將故事設置在雍正皇帝身上,導演鄭小龍在接受訪問時說:“清朝的雍正帝最勤政,他沒有太多荒淫無度的后宮事,另一方面我也覺得現在很多古裝電視劇失去原有的人文關懷和批判性,本身帶給觀眾的價值觀和歷史觀就是錯誤的,這也是拍攝《甄嬛傳》的初衷。另外我想強調皇上情感的真實,還原歷史的真實?!笨墒俏覀兛吹降摹墩鐙謧鳌氛娴淖龅竭€原歷史真實了嗎?《人民日報》發(fā)文批評《甄嬛傳》不僅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且沒有樹立正確真實的人物形象。因為《甄嬛傳》將故事建構,在雍正皇帝身上,所以無論如何標明情節(jié)純屬虛構對真實人物形象的影響都是非常關鍵的?!度嗣袢請蟆钒l(fā)文指出,影視作品要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這也是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的重要責任,必須大力培育誠信文化。
《甄嬛傳》固然好看,明星云集,情節(jié)懸疑起伏,包括服裝到演員的臺詞都非常精致華麗,但是劇中對歷史人物的經歷任意捏造是極其不負責任的。首先,歷史上雍正的后宮并沒有這么花哨,雍正帝只有一個皇后,本人也不是沉迷美色的皇帝。但是劇中的雍正不僅先后有兩個皇后,而且對于美女簡直是見一個愛一個。其次,《甄嬛傳》中的一個關鍵人物果郡王,不僅和皇上的愛妃有私情甚至還生下一雙兒女最后被雍正賜毒酒而死,但是真實的歷史記載,康熙的十七子是一個非常安分首禮的皇子甚至在雍正死后還輔佐乾隆小皇帝??墒沁@樣的電視劇居然還自稱“還原歷史”,實際上它不僅沒有還原歷史甚至還混淆了歷史,嚴重損害了帝王將相的形象,最后起到的作用不過是娛樂大眾踐踏歷史。試想一個對清朝歷史沒有認識的觀眾,在觀看后除了感慨后宮爾虞我詐的精彩故事,同時對我國大清朝雍正時代甚至雍正皇帝等真實的歷史人物是一種什么印象,那么真正的歷史恐怕永遠都被摒棄和誤讀了。只是一味地迎合大眾的口味吸引觀眾眼球而背離歷史,任意編造子虛烏有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關系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傷害是永久的。
2013年,各大衛(wèi)視不約而同還是選擇歷史題材劇作為影視發(fā)展的重心。《楚漢傳奇》、《隋唐英雄》、《隋唐演義》、《精忠岳飛》、《大秦帝國》均以正劇的身份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并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但是在《隋唐英雄》里唐太宗的出生年月都早了十年,而瓦崗寨的英雄們更是忙著談戀愛;《楚漢傳奇》和《隋唐英雄》顯然不是一個風格,它以更為嚴肅的面貌出現在央視黃金時段,但是在人物塑造上也出現了很多片面的因素,劉邦這個人物就顯得過于智慧,而項羽似乎更顯得有勇無謀不具有大將之才只是更側重于和虞姬的一段愛情,后期在對導演高希希的采訪過程中他也承認,這部作品確實有些抬高了劉邦。《精忠岳飛》也因為岳飛是抗金還是對抗契丹等關鍵史實等問題掀起熱烈的討論。這些影視劇都是以正劇的身份出現并且都是以真實的歷史人物為創(chuàng)作原型,但是作品呈現之后感覺還是和熟悉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有很大的差異。明顯存在著“消費歷史,娛樂大眾”的傾向,縱然劇中有很宏大的場面,有華麗的服裝,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但是還是很多觀眾稱“只是亮眼卻很難感動心”。
人們觀賞電視劇時常常不自覺地對人物進行倫理化和符號化的認定。所謂倫理化,就是從倫理道德準則出發(fā),對人物進行善惡判斷。這種倫理化相伴隨的是符號化,即把人物的倫理價值模式化,形成固定的人格特性。比如歷史上的和珅劉墉,比如秦始皇武則天,比如岳飛、秦檜等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就是被這樣確定的。同時,符號化的過程也是人們自覺進行人物辨析的缺省過程,就是說,在這種符號化完成之后,便可在后來的劇情中省略掉這種倫理判斷的過程。①王俊秋:《歷史劇也是一種文本》,《齊魯學刊》,2008年第5期。但是現在的歷史題材影視劇為了求新求異,不僅戲說成風甚至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越來越不接近真實歷史,為歷史翻案虛構歷史成為追求藝術差異性的捷徑。尤其是在進行歷史人物塑造時任意的歪曲和編造,使觀眾對歷史人物的認知產生錯覺和誤導。盡管歷史劇屬于影視藝術的范疇,導演和編劇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感表達和審美追求進行歷史的篩選,可是歷史題材還是不同于現實題材可以任意想象和編寫,因為歷史是已經發(fā)生過的事情,這些事情都曾經真實的存在和記載。如果連這一點都可以任意的改變,那么文化還存在什么傳承。尤其是對史實了解較少的青少年觀眾,他們認識和接受的歷史也許就是電視,近年圍繞雍正皇帝的幾部清宮戲《后宮甄嬛傳》、《步步驚心》、《宮鎖心玉》在青年觀眾群中傳播非常廣泛,同樣是一位皇帝究竟哪個符號才能代表真正的雍正帝,哪個女子才是雍正最愛,所有的情節(jié)纏繞在一起,即便觀眾在觀看的時候提醒自己這不是真正的歷史,但是所有的影視作品至少傳達給觀眾一個信號,雍正的感情生活非常豐富,那么在我們的傳統(tǒng)認識中本該是以為勤政的皇帝,代表他的符號就潛移默化發(fā)生了改變。藝術作品營造的藝術對觀眾的影響是不知不覺的,也許觀眾并不知道準確的在哪一刻已經將腦海中的虛擬故事當成了真實的歷史。現代影視再現歷史的時候,應該忠實于歷史人物的性格,藝術地展現歷史人物的心靈,在人物身上融入編導的現代思考與創(chuàng)新,架設古人與今人的心靈之橋,使現代觀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古人,感受歷史。但是這樣隨意編造歷史人物,讓古人以現代思維思考問題,是對歷史人物的發(fā)難,是對觀眾的愚弄,是對藝術的褻瀆。說到出現在影視作品中的歷史人物,就不能不提到和珅和慈禧這兩個人,他們的出鏡率都是非常高的,從《鐵齒鋼牙紀曉嵐》、《大貪官和珅》、《宰相劉羅鍋》、《夢斷紫禁城》、《嘉慶皇帝》中塑造的和珅,從《少女慈禧》、《血染紫禁城》、《戊戌風云》、《大太監(jiān)》中塑造的慈禧看,同一歷史人物都具有多種性格特點,這種現象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本來是非常反常的,但是在歷史題材的影視劇中確實非常常見,同一個歷史人物反復的出現,但是每一部劇中他的形象都具有較強的差異性,在《嘉慶皇帝》中,將和珅刻畫成了一個非常忠誠愛民的官員;在《大太監(jiān)》里,將慈禧塑造成一個勤政愛民的太后,心系子民一腔熱血都是為了國家。試問這種差異性是不是過于顛覆甚至已經超出了觀眾的認知和承受限度?如果只是為了收視和所謂的創(chuàng)新而進行無限制的編造,那么這種“戲說”的結果是多么的可怕,當這些虛假的偽歷史成為供后人參考的“歷史”,再經過繼續(xù)戲說的“歷史”會變成什么樣子真的是不可想象。
杰姆遜說:“過去意識既表現在歷史,也表現在個人身上,在歷史那里是傳統(tǒng),在個人身上就表現為記憶?,F代主義的傾向是同時探討關于歷史傳統(tǒng)和個人記憶這兩方面的。在后現代主義中,關于過去的深度感消失了,我們只存在于現時,沒有歷史?!雹冢溃└ァそ苣愤d(著),唐小兵(譯):《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也就是說,人們關于過去的意識是一種和傳統(tǒng)息息相關的意識,而這部分意識也將成為后期進行歷史題材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當下所謂的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卻在消費社會中將歷史也當做一種消費對象,不尊重嚴肅的史實,任意迎合觀眾的喜好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在藝術大潮涌向歷史的時候我們不僅沒能真正理解和認識歷史,反而徹底地告別歷史,與歷史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