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濤
(河北衡水中學,河北 衡水 053000)
伴隨新課程改革浪潮的前涌后繼,高中的歷史教學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tǒng)的填鴨式、呆板型的歷史教學已經難登大雅之堂。力求新穎、有效的歷史教學實踐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教改實踐中也存在著“虛浮”、“形式”之氣,歷史本有的魅力被一些新鮮、熱鬧的課堂氛圍沖淡,缺少了些許靜謐與深邃。好的歷史課需要突出三力——想象力、思想力和批判力合成,才會讓歷史課的魅力綻放。
當前的歷史教材敘述多是運用概括、抽象的語言,內容頭緒眾多,跳躍性強,缺少歷史發(fā)展的連貫性與完整性,給學生造成了學習和理解上的障礙,也使得本來生動有趣、有血有肉的歷史被“火化”成了一副干枯白煞、了無生趣的“骷髏”。
為了彌補教材的缺陷,教師和學生需要發(fā)揮想象力,建構出一幅完整的、符合邏輯思維的歷史畫面,從而達到“神入”歷史、體悟歷史之效。杜維運曾言,人類的歷史說起來是虛無縹緲,其真景象已不可見……于是利用想象,創(chuàng)造虛幻的境界,以接近歷史?!保?]英國的一位歷史教師在教歐洲歷史的過程中,第一個要求就是讓學生準備前往那里,去培養(yǎng)神入和一種歷史想象。[2]在歷史學習與教學中發(fā)揮想象力,不但可以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亦可提升教師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國內有一些優(yōu)秀老師進行了一些比較成功的探索和實踐。如東莞市夏輝輝老師在上《雅典的民主政治》時,為了讓學生更生動、形象地理解雅典民主政治,設計了一個虛構的歷史人物——雅典農民帕帕迪;深圳的唐云波老師在上《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社會經濟》時,虛構了一個歷史人物——二毛;東莞市的張宏杰老師在上《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時,為了加深學生對于共和國歷史上特殊年代事件的深刻感悟,虛構了一個普通人物——阿牛。這些新課改的應景之作在教學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倍受學生歡迎。特別是夏老師在講述雅典民主政治時,想象出了帕帕迪一天的活動,不但使學生們真切地感受到選舉權、發(fā)言權、參與權等政治概念,不知不覺中掌握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而且對雅典民主的認識也進一步深化——雅典的民主并不是完美無瑕,特別是蘇格拉底之死給了學生極大的思想震撼。
但是,想象力的發(fā)揮絕非不著邊際的胡亂猜想,而是基于史實證據之上。葛兆光曾說,在歷史研究中,必要而有限度的體驗和想象要有證據,要有必要的邊界。[3]李友東教授也強調,歷史想象是在歷史證據支持下,運用想象力構建歷史情境。[4]前述的帕帕迪等人物雖是想象出的,但并不違背歷史,而是建立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的。
想象力的發(fā)揮為教師和學生勾勒出了美妙的歷史畫卷,置身其中,細細體悟,會迸發(fā)思想的火花,照亮思想的天空。
學習歷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思考歷史,感悟歷史,提升自己的生存智慧,理性地認識自己和人類社會的問題,發(fā)現(xiàn)隱藏在歷史背后的規(guī)律,并形成自主的認知。
英國歷史教學研究專家湯普森說:“學校的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發(fā)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們如何具有對歷史的認識?!保?]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也規(guī)定:“通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學習,……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作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人生理想。”這種認識的過程就是思想力發(fā)揮的過程。
在進行人民版必修一《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馬克思主義1848年誕生,巴黎公社發(fā)生在1871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主張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巴黎公社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為何還說它沒有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呢?這個問題如果不去查找史料論證,恐怕教師有時都會陷入迷茫的困境。該問題已經有人撰文論證,在此不贅述。學生進一步急切地提出:無產階級專政=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這三者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什么是無產階級?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又是資本主義?這一系列的問題一時讓我語塞,但筆者內心里卻很欣賞這個學生,因為這說明他已經模糊認識到這幾個概念及其關系的問題,也在考問、追究我們歷史教學和研究中的一些疑難。這不是正是歷史教育所倡導的勇于思考和質疑的精神嗎!
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思想學科。陳志剛教授曾說,歷史教育的本質就是以人類歷史文化的豐厚營養(yǎng)來促使學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斷得到發(fā)展、完善和升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促進其生命整體的健康發(fā)展。[6]因此,歷史問題的思考也需要充溢著人文氣息,但在教學實踐中容易被忽視,甚至不經意間的抹殺。
在進行抗日戰(zhàn)爭的教學時,老師們多著墨于日本侵略者的殘暴給中國帶來的巨大災難,主要目的很明確,就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不經意間也埋下了民族仇恨的種子。經常在網上看到一些“愛國青年”憤恨和極端的言論,比如:日本人真無恥,給他扔幾個原子彈或者打進日本,給日本來一個“東京大屠殺”等等。這種不理智的話或許是隨口說說而已,但是也讓人感到絲絲隱憂。為此,特意在教學中引用了中國英雄的妹妹寫給日本侵略者妻子的一封信。信的緣由是,1938年,空軍英雄陳懷民駕機撞向日機,與敵人同歸于盡。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了日機駕駛員高橋的妻子寫的勸其珍惜生命的家信。陳懷民的妹妹給這位日本士兵的妻子寫了這樣的回信:
我失去胞兄的心境,使我設身處地想到你失去高橋先生的心境,中日兩國人民竟是如此凄慘地犧牲于貴國軍閥的錯誤政策之下。懷民哥堅毅地猛撞高橋的飛機,和高橋君同歸于盡,他和高橋君并沒有私人的仇恨,他們只是代表著不同的力量失去了他們自己的生命。我家里的父母非常深切地關懷你,像關懷他們的女兒一般。我盼望著有一天讓我們的手互相友愛地握著,沉浸在年輕人的熱情里。我們有理由為這個信念而努力。[7]
學生們被這封信深深地打動了。一種濃烈的超越國界的人文精神,無聲地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激蕩著學生的每一根神經。
隨后,筆者又給學生展示這樣一則新聞信息:2008年7月7日13點多,盧溝橋頭近20名婦女在擊鼓唱歌。其中一位年紀較大的婦女向大家解釋,她們來自日本,用中文歌唱,為日本人傷害了中國人道歉?!璩戤?,幾位婦人站成一排,集體下跪,向路過的行人謝罪,并打出“感謝您們培養(yǎng)日本的孩子”、“祝您平安”等標語。
歷史上的人禍與仇怨不應該只是在人們的頭腦中留下痛苦的印痕,更是讓人們去冷靜反思和深刻警醒。只是叫嚷著“來一個東京大屠殺”等的口水愛國言論可以休矣!實實在在的人文行動,哪怕很小,何嘗不是愛國的體現(xiàn)。
因此,歷史教學中,應該充分發(fā)揮思想力,挖掘歷史深處的思想精華,浸潤學生的心靈,豐富學生的思想殿堂。
歷史學習不僅是為了了解過去而且是為了開拓未來。[7]開拓未來的關鍵在于批判力的發(fā)揮。根基于反思與獨立意識之上形成的批判力,把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結合,不但利于個人思想升騰、超越和精進,更利于社會公平、穩(wěn)定和發(fā)展。
在中學歷史教學的內容中,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內容意義重大。它不僅有利于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更有利于促使人們對近代史反思及尋求社會進步的啟示。正如一位學者指出:對于近代史教育的價值應該在于使學生反思本民族在近代化過程中的種種陋習與阻礙民族前進的因素,反思我們與西方的差距到底有多少,以及怎樣去減少差距,認識到主動變革、更新的重要性。[6]
重慶市的魏勇老師在講授《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時,在反思歷史方面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對歷史教學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他引導學生對領事裁判權進行深刻解讀,一方面說明領事裁判權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則反思當時中國的司法體制的落后,并通過比較中日對待治外法權的問題上的不同做法和產生的不同結局,說明了一個國家和民族進行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的重要性。[8]
社會的進步需要自主的、理性的、具有批判力的國民。這樣的國民愈多,愈能促進社會的發(fā)展。中國近代史上,正是長時期缺乏這樣的國民,才導致中國真正的民主政治難以建立。陳獨秀曾經說過:“所謂國民政治,……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于政治,自覺其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動的地位,則應自進而建設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從之,自定權利而自尊重之。倘立憲政治之主動地位屬于政府而不屬于人民,不獨憲法乃一紙空文,無永久厲行之保障,且憲法上之自由權利,人民將視為不足重輕之物,而不以生命擁護之,則立憲政治之精神已完全喪失矣?!保?]這是近代史留給我們今天的寶貴思想財富。
民主政治的發(fā)展需要批判力,思想的發(fā)展、社會的和諧更需要批判力,批判力的前提是獨立的思想人格。而當今時代國民的獨立思想人格意識似有欠缺。一位法國外交官曾說:“當下許多中國人還不會獨立思想,喜歡盲從,隨大流。”或許正是這個原因,在近現(xiàn)代中國,主張“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胡適和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陳寅恪在中國至今“奇貨可居”,引領精神。[10]
2013年小悅悅事件發(fā)生時,恰逢筆者講授人民版必修三的《宋明理學》。筆者把張載的橫渠四句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展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感受理學宏大的志向和強烈的社會責任,并告訴學生這些詩句曾經被用于溫家寶總理的演講當中。這是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應傳承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正當學生激情澎湃,壯志在胸之時,筆者又把剛剛發(fā)生的小悅悅事件呈現(xiàn)在幻燈片上。學生們先是氣憤,后是陷入深思。這件事所暴露的社會問題,需要每一個人去反思。這件事對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情緒碰撞和有力的思想沖擊。這絕非要激起社會“憤青”情懷,而是讓學生通過對這件事的審慎批判,明辨是非,提升道德素養(yǎng),強化自身社會責任意識,以利于構建美好的未來社會。
綜上所述,想象力會為學生構建豐富的歷史畫卷,思想力讓歷史舞動著美妙的靈性,批判力的發(fā)揮昭示著美好的未來,而三力合成會讓中學歷史教學魅力綻放。
[1]杜維運.史學方法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29.
[2]陳新民.論神入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歷史教學,2003,(12):42-44.
[3]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366.
[4]李友東.歷史想象與歷史假設的理論與實踐嘗試[J].歷史教學,2007,(6):14.
[5]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陳志剛.人文知識的特點與歷史教科書的編寫[J].歷史教學,2009,(11).
[7]聶幼犁.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09.
[8]魏勇.用思想點燃課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9.
[9]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獨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40.
[10]熊培云.理想國代序[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