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保琴
閱讀是中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既是初高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內(nèi)容之一,也是學習英語的手段之一。提高中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l.教師只把閱讀練習看作是鞏固和學習語言知識的手段,而沒有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方法。閱讀教學要在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閱讀材料的同時,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訓練和形成學生的閱讀能力,科學的閱讀方法是讓學生在閱讀時迅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逐步使學生形成閱讀技能的有效途徑,進而不斷提高自己課外獨立閱讀的能力。
2.閱讀教學僅停留在閱讀材料表層意義的理解,對閱讀材料缺乏深入分析,設計的練習比較浮淺,學生一看就會。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這類練習失去興趣,而且這樣的閱讀練習也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新課程每單元都有閱讀課,也設計了閱讀練習,以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激活學生的思維。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在閱讀教學中閱讀問題的設計,我認為閱讀教學中問題的設計應滿足三個方面的要求:(1)對文章表層意義的理解。(2)對文章深層意義的理解。(3)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以下三類問題:
(一)認知類問題。這類問題提問范圍一般不超越句子的表層意思,學生只需讀懂字面意思,無須把握文章篇章結構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或句子之間的銜接關系,只要通過快速閱讀或瀏覽就能把握文中事實和細節(jié),理解問題,然后從閱讀材料中找出相應的詞句,或直接引用作者的原話來回答問題,這類練習可訓練學生識別事實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二)分析類問題。這類問題提問范圍不局限于句子的表層意思,回答分析問題時,要求學生不僅能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而且能理解句子的內(nèi)容關聯(lián),并運用各種間接的語言線索進行分析和歸納,通過精讀、研讀、從上下文揣摩隱含的內(nèi)容,這種練習訓練學生分析、推理和歸納的能力。
(三)評價類問題。這類問題要求學生能根據(jù)自身的經(jīng)歷和知識,對課文的觀點和內(nèi)容作題外發(fā)揮表達自己對某人、某事或某物的看法,也可以用作者的觀點分析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情況或問題?;卮鹪u價類問題時,要求學生能夠對閱讀材料進行思考,發(fā)表獨立見解,這類練習屬于難度大層次高的閱讀練習,可用來訓練學生的應用和評價能力。
1.目標性原則。教師設計課堂上所提的問題,必須圍繞教學目標,為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服務。提問,不能為問而問,不能脫離課文內(nèi)容而亂提問。備課時要認真鉆研教材,熟練掌握本課的重難點,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特點,有的放矢地設計問題。緊緊圍繞重點、針對難點、扣住疑點,體現(xiàn)強烈的目標意識和明確的思維方向,避免隨意性、盲目性和主觀性。如果脫離這一點,往往會導致“問無實質,問多無趣”,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2.層次性原則。教師設計問題時應分出層次,力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原則。要求教師的課堂提問要從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理解水平的差異進行設疑,讓大家都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3.漸進性原則。知識的掌握、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由少到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積累的過程。因此,教師設計問題時應適應學生認知過程和接受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提問的設計要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等一系列規(guī)律,讓學生能夠拾級而上,循序漸進。
4.量力性原則。教師在問題的設計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正確認識學生并科學地估計他們的知識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問題設計要有“彈性”。課堂提問時,問題的難易與提問對象的水平應努力追求“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避免學生能力有限而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影響學生的后續(xù)學習的積極性,產(chǎn)生厭學情緒;或因問題過易,學生能力過強,而失去提問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讓學生覺得沒有挑戰(zhàn)性,影響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今后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需繼續(xù)思考與實踐這種有效的問題設計,讓每個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獲得愉快的體驗和自信心,從而幫助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并獲得最有效閱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