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銀林
文言文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熟悉而陌生。在小學階段背誦了一定量的古詩,學過像《鑿壁偷光》等文言文小片段,學生有一點文言基礎,但是對于篇幅稍長的經典段落,學生在理解時就顯得比較困難,文言詞匯的積累也相當貧乏。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容易產生排斥心理,也影響了文言文學習效果。對于農村初中的學生來說,更要通過多種手段調動其積極性,了解文言文的特點,認識文言文閱讀的規(guī)律,掌握解讀文本的方法。筆者以初一階段文言文教學為例,談談自己在文言文教學中的策略。
一、重視朗讀、培養(yǎng)語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經典文言篇章,要重視學生的朗讀。不僅要讀準、都順,而且要讀出韻味,所以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多種不同的方式,來訓練學生朗讀的準確、有韻味,不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文言語感。
1.豎排字,無句讀
這種形式在我們的日常文言教學中,很少出現(xiàn)。但在適當?shù)臅r候將其呈現(xiàn)出來,一方面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他們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契合了古書的排版格式。當然對初一學生而言不能如此學習篇幅很長的文章。我選擇了《以蟲治長》作為教學的嘗試點,課前沒有讓學生預習,在投影儀上直接出示了文章,學生覺得很新奇。在沒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筆者讓學生去讀,看看誰能最流利地讀通全文。每個學生都躍躍欲試,有的學生眉頭緊鎖,有的學生搖搖頭再讀,有的學生似乎有種頓悟的感覺。當?shù)谝粋€學生讀完時,馬上有學生指出其錯誤的讀音,筆者也借此機會將文中難讀、易錯的音及時標注出來。對于句讀,學生在不斷的朗讀對比中,漸漸找到了感覺,當筆者在屏幕上出示正確的句讀時,學生不約而同地朗讀起文章來。這樣的課堂效果比我們“逼”著學生去讀,效果要好得多。這種形式不能用于每篇文言文,但偶爾運用,從簡短的文章開始,慢慢去培養(yǎng),我相信初中三年一定會提高他們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解其意,句內頓
讀準確、讀通順這只是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要讀出味道,還必須建立在對詞句理解的基礎上。除了書下的注解外,有些字詞必須依靠學生個人的感悟、文言詞匯的積累和集體的智慧。筆者在教學《黃鶴樓》這篇文言短文時,學生將全文已經抄寫到黑板上,有心得的同學已經將重點的字詞的讀音標注出來。當筆者走進教室時,學生的讀書聲已經讓人感動。課堂上學生通過自學和小組學習,將重點字詞的釋義標注到黑板上,更難能可貴的是,學生能聯(lián)系已學過的知識,比較分析文言字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不同用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生掌握了句子的含義,對于句內停頓,就能很容易地把握。如“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學生讀得抑揚頓挫,頗有文言味道。
3.悟其情,品韻味
當學生對文本有了深刻的了解,就能體會出豐富的內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讀中,他們會自己咀嚼出文本的韻味,達到自我與文本的融合。如《幼時記趣》,學生緊扣作者細致的觀察和奇特的想象,就會領會“私擬作群壑舞空”和“作青云白鶴觀”的豐富意蘊,自然而然地跟隨作者展開想象的翅膀,理解令人煩躁的蚊子被描繪得如此具有詩情畫意,體悟枯燥、悶熱的夏夜為何充滿著無窮的趣味,這樣學生才能讀出那種趣味、韻味。當讀到“神定,捉蛤蟆,鞭數(shù)十,驅之別院”,那種憤憤然的表情溢于臉上。
二、解讀文本、品析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應從簡單的文言語句人手,激發(fā)他們的興趣,使他們了解文言文的特點,認識文言文閱讀的規(guī)律,掌握解讀文本品析語言的方法。如在《三峽》中,“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采用對比的手法,表現(xiàn)出江水流動的迅疾。學生聯(lián)想到一瀉千里的江水,在朗讀時那種驚心動魄的激情溢于心中。“上依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對偶的句式,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展現(xiàn)了氣勢雄偉的岳陽樓,學生朗讀后,令他們胸襟為之一爽。讀《狼》時一狼“目似暝,意暇甚”通過對狼神情的描摹,將其狡猾、奸詐刻畫得淋漓盡致。學生通過對語言的品析,對文本的理解就會更加全面而深刻,這樣學生就能逐步理解文本的內涵。
在學習《黔之驢》時,要充分了解驢和虎的性格特點,就要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剖析。先出示例句,如“窺”既反映了虎迫切希望了解驢,認識驢的心理,又反映它的小心謹慎。通過這樣的字句分析,學生就會逐步認識到虎是多么的細心、機警,由于知己知彼,而驢貌似嚇人卻蠢笨無能。而且學生還能將虎驢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聯(lián)系起來,是像老虎一樣還是像驢一樣。這樣一種質疑和探究無不建立在對文本的理解的基礎之上。
三、及時訓練、拓展提升
延伸閱讀訓練應該貫穿語文學習的始終,適當?shù)难幼x拓展能夠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課堂向課外的延伸,是實現(xiàn)語文知識向語文素養(yǎng)轉化的重要途徑,即將學生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獲得的閱讀能力轉化為自身認知的一部分。這也是學生有效地進行個性化拓展的重要手段。學生不僅僅要掌握課堂所學的文言實詞、虛詞的釋義,而且要進行閱讀拓展。訓練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樣的,如我們采用班級小論壇的形式來加深對文本的解讀。學完《黃鶴樓》、《于園》,我們開展了“我看古代建筑”的討論。學生先就課本上的兩篇文章反復去比較,初步形成自己的觀點:中國古代建筑造型優(yōu)美且特別注意跟周圍自然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古代勞動人民具有高超的藝術造詣。聯(lián)想到上學期學過的《梵天寺木塔》,喻皓用“布板”、“實釘”的方法,表現(xiàn)了我國古代在建筑理論和技術方面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學生在比較中逐步了解古代建筑的特點,在思想的碰撞中,在對文本的反復琢磨推敲中進一步掌握了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由課本引申出去,對學生的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學生的文言素養(yǎng)也會在引申中潛移默化地逐步提升。
另外環(huán)境渲染必不可少,僅靠課本上的幾篇文言文是不夠的。課堂學習只是教給了學生學習文言的方法,我們教者還應借助身邊的有效資源去輔助學生學習。比如黑板報中我們可以開辟一個專欄,每周讓學生自己去抄寫一些文言小片段,并進行簡單的賞析。每天還要學習一句簡單的文言句子(初一階段使用《論語》),讓這種熏陶和積累常態(tài)化。學論語不僅豐富了文言詞匯,對我們學生的人生觀的形成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樣就避免了刻意的訓練,何樂而不為。
學生的文言素養(yǎng)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特別是對初一學生,我們只有帶領他們真正領悟文言的魅力,他們的主動性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出來,才能達到自我與文本的真正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