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廣文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xiàn)。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粚崌鴥任幕ㄔO根基,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從思想道德抓起,從社會風氣抓起,從每一個人抓起……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增強對外話語的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
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014年3月7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與貴州代表團代表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
【摘要】文化軟實力就是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在與“他者文化”的遭遇中所彰顯出來的創(chuàng)生力量。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才剛剛起步,與發(fā)達國家之間仍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如果不重視建構文化軟實力,不僅我們自己的文化產品輸出有問題,影響力受到限制,而且還會被別人占領本土市場,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文化安全。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 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在文化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今天,如何通過扎扎實實的努力來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夯實民族文化自信的社會基礎,讓中國文化真正走向世界,這是擺在每個中國人面前的歷史課題。對此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等多個場合講話中強調要重視提高文化軟實力,強調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精氣神的凝聚,我們要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要加一個文化自信。不僅指出“講清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而且集中點明了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四個方向: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根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提高國際話語權。
的確,一個民族僅有經濟的發(fā)展與振興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文化才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的關鍵部分,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才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目標。所以只有切實提升文化軟實力,創(chuàng)造出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引領世界潮流的先進文化,我們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才能增強,才能切實展示中國的綜合國力。
建構文化軟實力是中國步入全球化發(fā)展時代的緊迫任務
“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學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其1990年出版的《注定領導:變化中的美國力量的本質》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面對前蘇聯(lián)、中國、歐洲、日本對美國霸權地位的挑戰(zhàn),美國可以少用“硬”而多用“軟”,運用包括美國文化的吸引力、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制度在內的軟實力,作為一種同化行為的權力,來繼續(xù)維持美國在國際社會中的領導地位。①
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概念一經提出便迅速走紅,成為國際政治文化討論中的熱詞。依筆者看來,“軟實力”概念的提出,其現(xiàn)實實踐層面的價值遠遠高于學術層面的價值,具有明顯的戰(zhàn)略防御性質。今天,中國對于文化軟實力的關注,同樣是基于對中國文化在未來世界文化發(fā)展格局中的地位這一考量。從這一角度看,文化軟實力就是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在與“他者文化”的遭遇中所彰顯出來的創(chuàng)生力量。
面對21世紀全球化發(fā)展格局,人類需要重新闡釋文明的價值,重新定位本民族文化對世界的意義。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提升,中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也在增強。費孝通先生曾認為,文化自覺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自身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創(chuàng)建,對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就此來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是在基于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悠久歷史和燦爛輝煌的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對未來中國文化在與世界文化交流融合過程中如何健康發(fā)展的自覺。
建構文化軟實力是中國步入全球化發(fā)展時代的緊迫任務。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進程中,伴隨著國家硬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也得到了全面而迅速的提升,實現(xiàn)了從被動到主動,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積極發(fā)展。但我們同樣看到,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才剛剛起步,與發(fā)達國家之間仍有著相當大的差距,軟硬實力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漸顯現(xiàn),國際國內社會對我國軟實力的現(xiàn)狀和未來也有著很多憂慮。尤其是在我國加入WTO后,文化貿易和經濟活動要遵守國際準則,對外開放的程度大大增加,無論是在國際文化市場,還是在國內文化市場,都面臨一個和國外資本同臺競爭的問題,如果不重視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不建構文化軟實力,不僅我們自己的文化產品輸出有問題,影響力受到限制,而且還會被別人占領本土市場,直接影響到國家的文化安全。
文化自信的實踐,最重要的是堅守文化之“本”,培育穩(wěn)定的文化價值系統(tǒng)
基于這種自覺,在文化實踐層面,我們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近10年來,國家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150多所孔子學院和500多所中小學孔子課堂,這有效促進了中華文明在全球傳播;中央和地方的電視臺所播錄的“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中國成語大會”等節(jié)目,增強了人們對漢語的自信,有效地宣傳了漢字文化;北京市教育考試院關于“中高考提高語文分值”的改革方案,注重對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考查。毫無疑問,這些努力對于打造中國文化軟實力具有戰(zhàn)略意義。
的確,增強文化自信,不能坐而論道。文化建設重在“落地”,要和大眾百姓的生活相對接,以彰顯文化自信的踐行性品格。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歷來強調躬行踐履,如孔子就主張“訥于言而敏于行”,認為人文教化單憑理論認識的提高是不夠的,要成于內而形于外,人性修養(yǎng)的高低要付諸行動。今天,我們要把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覺熔鑄于中國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和民族振興的每一個歷程,通過具體的文化活動、文化實踐來張揚和展現(xiàn)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實踐,最重要的是堅守文化之“本”,培育穩(wěn)定的文化價值系統(tǒng)。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要知道“我從哪里來”,即對我們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自知之明。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所形成的核心價值系統(tǒng),是我們面向未來創(chuàng)建新文化的“理由”。我們的文化實踐應該凸顯我們的文化個性。而屬于中國自己的文化“個性”往往是在漫長的歷史傳統(tǒng)中積淀而成的。所以,我更傾向于從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當中提煉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而中國文化核心價值,就是八個字“貴和持中,自強不息”?!百F和持中”強調了我們如何做事,“自強不息”強調了我們如何為人。全球化時代我們強調文化的主體性、本土化,須知本土文化與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其核心價值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守住文化之本,就是要在“現(xiàn)象”的復雜多變中保持清醒頭腦,堅守中華文化的恒常價值。
增強文化自信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增強我國文化自信的實踐操作層面,我們需要有效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在宏觀層面,要在中國的發(fā)展進程和世界的發(fā)展格局的二元張力中,準確把握中國文化建設所處的歷史方位。全球化時代我們要樹立世界性視野,克服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我們既不能一味固守傳統(tǒng),也不能盲目模仿別人,應大力破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勢心理和文化防御心理,在比較中自覺吸收世界文明的發(fā)展成果,并逐漸找準復興民族本土文化的發(fā)展路向。
其次,在中觀層面,要加強我國文化產品積極參與國際交流的策略設計,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今天中國文藝家的國際交流日益增多,在世界文壇、舞臺上自我發(fā)聲展示的機會也日益增多,所以政府要著力完善跨部門協(xié)調機制,加強“走出去”戰(zhàn)略的宏觀指導和服務。要有植根中國時代生活、貼近中國百姓人生、有說服力和感召力的具體實踐配套舉措。綜合運用文化外交、文化貿易、政府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國際論壇、漢語教學和企業(yè)對外文化投資出口等多種渠道,推動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夯實我們和世界交流的文化資本,特別是在文化的核心價值層面,去展示我們可以跟各方對話的、可以亮出去的東西,這是最為關鍵的。
最后,在微觀層面,文化自信最終的實踐指向是現(xiàn)代人的塑造。我們常說,人創(chuàng)造文化,文化也創(chuàng)造人。文化自信的最根本的標志,就是每個中國人在走向世界中充滿自信,從內心深處樹立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并不斷激活自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更為自覺地以不懈努力去砥礪自我、改造現(xiàn)實、實現(xiàn)理想。每個人要自覺將對民族文化的承傳上升到文化擔當?shù)母叨?,通過具體的踐行把其轉化為真正有影響力的文化軟實力。
踏踏實實進行文化實踐
提升當代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任重而道遠。在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中,文化發(fā)展最忌急功近利的,切不可操之過急,需要我們克服浮躁心態(tài),葆有一顆平常心,本著對歷史負責、對民族未來負責的態(tài)度,踏踏實實地去進行文化實踐,以確保文化的真正進步。具體說來:
第一,要注意開掘新文化創(chuàng)造的生命力。一方面,開掘文化生命力不能忽略了文化的根——即民族的傳統(tǒng)。只有與傳統(tǒng)對接并對傳統(tǒng)的自覺認同,文化生命才能找到源頭活水;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善于在繼承前人文化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面向未來不斷進行新的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創(chuàng)造需要更加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更加自由的思想空間,只有自由思想才有創(chuàng)意,才可能激發(fā)更多的創(chuàng)造靈感。開掘新文化創(chuàng)造的生命力還要注意關注當下百姓民生,真正融入生活的文化才有生命力。在對時代生活的感受中,文化才愈加變得開放、包容,才得以綿延發(fā)展。
第二,要加強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自覺認同。民族文化認同一般是指對本民族長期歷史發(fā)展中所形成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理性認知和感情依附,并在此基礎之上對其自覺地堅守和維護。一個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前提是要善于認同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一個民族向前發(fā)展的核心內容及恒久動力恰恰是來自于本民族成員對該民族內在文化精神以及個性的文化認同。只有在民族文化自覺認同的前提下,不同文化形態(tài)間才會達成有效的理解與溝通,形成彼此的相互依賴與尊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積淀,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范導著人的生存和發(fā)展。中國文化傳統(tǒng)所強調的“天人合一”、“貴和持中”、“自強不息”等思想不但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也是我們今天進行文化建設、文化發(fā)展的根基與源泉。今天我們呼喚文化自覺,首當其沖的應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自覺認同,我們要心懷敬畏之心去反思傳統(tǒng)文化,重估其人文價值。自覺的文化認同肩負著對自身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自覺反思和對新文化的主動建構的雙重歷史責任。
第三,培育公民健康人格、提升國民現(xiàn)代人文素養(yǎng)。文化本質是人化,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目標就是培育公民的健康人格、提升全體國人的人文素養(yǎng)。近代德國宗教改革思想家馬丁·路德曾認為: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yǎng),即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所在。的確,今天的中國在國庫殷實、財政收入增長、經濟大踏步發(fā)展的同時,應切實關注人的發(fā)展與進步,著力提升公民的文明素養(yǎng)。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提升了,國家的文化影響力才得以展現(xiàn),強大的國家形象才得以產生,才會贏得世人的尊重。一個人不能只熱衷于物質的占有、沉湎于感官快樂,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應該是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超越自我的人,這應當包括正確的自我意識、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諧的人際關系、莊嚴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以及開放的文化視野。在此意義上, 文化中國的價值內涵體現(xiàn)在公民健康人格和人文素養(yǎng)的生成,只有通過全社會的人文教化, 才能使人們步入一個道德、情感和智慧融合一致的生活境界, 進而為文化中國的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注釋】
①Joseph S. Nye Jr.: Bo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責編/周素麗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