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修養(yǎng)的重要手段。作為語文教師,我在教學過程中一直非常重視閱讀,現(xiàn)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閱讀教學的幾個策略。
一、長短互轉隨文法
教材編者在選編作品時,都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且有一定用意的,希望通過初中的閱讀教學,能使學生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選編的作品中各種體裁的文章都會涉獵,各種篇幅的作品都會呈現(xiàn)。而教師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合理分配閱讀教學時間顯得尤為重要。文章篇幅的長短決定教學時間的長短嗎?在實踐中,我認為兩者的關系不應該成正比。
1.長文章短讀
有些文章的篇幅較長,如《偉大的悲劇》《阿長與〈山海經(jīng)〉》《臺階》《蘆花蕩》等課文字數(shù)較多,如果每篇文章都分配3~4課時教學,會影響整體的教學進度,也會給學生冗長拖沓的感覺。如何安排教學的時間呢?我認為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有的文章涉及布局謀篇的方法,有的文章寫作方法與眾不同,有的文章語言有特色如果教師精講這一篇文章能夠達到學生以后遇到這一類文章都能無師自通的效果,可以多講幾課時。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這么做,有的長文章,教師壓縮時間,抓其精髓、挖掘內(nèi)涵,有所側重地講解,也能完成課標規(guī)定的要求。
例如《臺階》這篇文章教師利用一課時也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杜_階》是一篇小說,自由朗讀前把字詞障礙掃清,然后在閱讀中理解落實;速讀時可梳理故事情節(jié);賞讀中品味語言、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出一個普通的農(nóng)民形象所賦予的社會意義。使學生在讀懂作者的同時,也讀出自己,感懷自己的父親。這樣三個維度的目標輕松實現(xiàn)了,整個課堂的流程也比較完整。
2.短文章長讀
有的精品美文言簡意豐,對于這些有代表性的經(jīng)典文章,教師一定要講深悟透。如《背影》《春》《風箏》這類文章,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加大教學容量和教學時間,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抒情散文《春》,整體脈絡由盼春、繪春、贊春三部分組成,作者由物及人地贊美春天的勃勃生機,這種思路符合人們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授課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寫作思路。文章中繪春部分又由五幅畫面組成: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在每幅圖畫里作者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和寫作方法,這些都值得學生學習和借鑒。教師在對這篇文章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做到美文美讀,使學生讀中賞、讀中品、讀中悟、讀中寫、寫后評,所以授課時間可加大。我曾用5課時完成了這篇文章的教學任務,實踐表明,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很好地理清文章的層次脈絡,能夠賞析散文的語言,明白散文的特點,懂得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這一篇文章的學習為學生找到了今后閱讀散文的有效途徑。
華羅庚讀書提倡厚薄法,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也是非常恰當?shù)?。長文章抓本質,去浮華,得其法,文章就變“短”了;短文章進行深入地探討,補充參考資料,文章就可以拓展得更深遠。
二、烘云托月類文法
類文,指那些寫作方法相同、作品主題相似、語言風格相近等同類的文章?;陬愇牡南嗤ㄖ帲處熢诮虒W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欣賞,加深理解。
1.單元文章通讀
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有其主題,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以戰(zhàn)爭為題材,選取了五篇文章:《新聞兩則》《蘆花蕩》《蠟燭》《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親愛的爸爸媽媽》這個單元主要學習敘事性作品,要求學生把握人物形象,感受驚心動魄的情境和各具特色的語言,通過閱讀了解歷史,看到正義戰(zhàn)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zhàn)爭的罪惡。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先把這個單元的五篇文章都通讀一遍,讀后談感受,再讓學生談印象最深的內(nèi)容。教師從中選取學生感興趣的或者是覺得難于理解的文章來學習,選取的主動權雖說在學生手里,但作為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有側重地學習。
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學生感興趣的文章是《蘆花蕩》,文中的“老頭子”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抗日英雄,他智勇雙全,痛打鬼子,討還血債,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把這篇文章作為這個單元的切入點,在學習中以此文為點,帶動整個單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要抓重點,又要力求全面。在分析“老頭子”的人物形象時,可以和《蠟燭》中的老婦人進行比較;賞析《蘆花蕩》散文化的結構時,可以和《新聞兩則》新聞體結構、《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書信體結構、《親愛的爸爸媽媽》正文部 分為小標題的結構相比較;《蘆花蕩》的景物描寫值得揣摩,教學中可以把它和毛澤東新聞語言的準確精練相比,同雨果的愛憎分明的語言對照,與聶華苓的意味深長的語言比較,體會文章中描寫、議論的作用,在精讀的過程中,注意領會語言的深層含義,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理解力。以一篇文章為主,教學有側重,相關題材中找相似點、相異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討論的學習條件,使學生在熱烈、活潑的互動學習氛圍中,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從而達到一舉多得的教學效果。不同單元的側重點不同,可以使學生在閱讀大量的優(yōu)美文章后,能夠感知、領悟語言的魅力,體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
2.課內(nèi)、課外整合
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有必要進行遷移性訓練,備課時教師可以找到與要講授的課文相近或相反的內(nèi)容進行比較教學。這樣處理的效果一方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讓學生學以致用。
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第十九課《春酒》一文時,我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角度出發(fā),選取了臺灣作家舒蘭的《鄉(xiāng)色酒》讓學生來進行比較閱讀。兩篇文章都是描寫思鄉(xiāng)情懷的,《春酒》是借酒抒情;《鄉(xiāng)色酒》雖也談及酒,但更多是借月抒情。另外,如果說《春灑》讓學生體會到的是淡淡的春灑所引發(fā)的無限的鄉(xiāng)愁;那么《鄉(xiāng)色酒》則升華了這份情結,化為了海峽彼岸的骨肉同胞渴望統(tǒng)一的真摯感情。這樣整合的例子不勝枚舉,現(xiàn)代文與文言文結合、小說與詩歌整合……整合過程中教師可以拓展大量的課外文章,教會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比較,學會閱讀。
三、吸收傾吐結合法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和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著密切的關系,單說寫作如何是沒有根的,要有根,就要追問閱讀的程度?!币簿褪钦f讀有效地影響了寫,而寫也強化了學生對讀的理解,讀和寫是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
教學中可采用先讀后寫的閱讀方法,可在讀文、學文后讓學生仿寫、續(xù)寫一個片段或是一篇文章,學生在名篇名家的指引下進行練筆,這個過程是對讀的延續(xù)。也可采用讀讀寫寫的閱讀方法,一邊讀一邊寫,讀到興起時,不妨提筆寫幾句,寫作的過程就是對所讀文章的一個深化理解的過程。
閱讀教學有時也可采用以寫帶讀的方法,有的課文在“研討與練習”中有練筆的要求,如余秋雨先生的《信客》一文要求“試寫一段話,作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這道題要求學生在閱讀本文后,概述信客生平事跡和品質,這是對全文的一個高度概括,是讓學生于特定的情境中,對人物產(chǎn)生親切感,是在讀后的深入思考,是對讀的遷移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帶著這個要求,重新瀏覽文章,找出關鍵詞、重要事,進行梳理歸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要求寫的這段話雖是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卻好似為信客擬寫了一個“頒獎詞”。這樣學生會很自然地總結出“信客三十年如一日地為鄉(xiāng)親們傳遞信物,他為人寬容忠厚、恪盡職守、任勞任怨,轉行后為人師表,桃李芬芳”這些能夠概括信客一生經(jīng)歷和崇高品質的語句。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為寫而讀,學生帶著寫的任務去閱讀課文,閱讀文章的過程更是在讀人。信客的品質,也正是作者在文中所倡導的誠實守信的理念,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須要大力提倡的。這樣,寫作的過程推動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這種以寫帶讀的閱讀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jù)不同的文章酌情運用。
讀寫結合有不同的形式,寫作活動成為閱讀活動的延續(xù)、深化、遷移。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教學水平,可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當然,閱讀教學的策略遠不止這些,所謂教無定法,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要因文而異,采取靈活多變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喜歡閱讀,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 。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