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炳 / 廣東省計量科學研究院
汽車油罐車是載運輕質油的重要工具,也是用于油品交接、貿易結算的主要計量器具,屬于國家強制檢定項目。汽車油罐車容量表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到用戶的交接、個人和企業(yè)的利益。汽車油罐車作為油庫到油站的承運工具,其檢測結果受計量地點和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影響,這就要求油罐車計量人員在容量檢定過程中,更深入地考慮到容量表的實用性,才能盡量減少因地點和環(huán)境的不確定因素、操作過程引入的人為因素所造成的誤差。
JJG 133-2005《汽車油罐車容量檢定規(guī)程》中規(guī)定了在標稱容量75% ~ 100%范圍內的檢定點。油罐標稱容量在10 000 L以下(含10 000 L),在標稱容量為75% ~ 100%范圍內檢定點不得少于10個;油罐標稱容量在10 000 L以上檢定點不得少于12個。但規(guī)程并沒有規(guī)定取點的方法。通過多次油罐容量檢定實驗,在標稱容量75% ~ 100%范圍內的檢定點選取的方法,對容量表的準確度和實用性有很大的影響。根據(jù)規(guī)程規(guī)定,容量表的編制采用分段線性內插法,即在每兩個相鄰的檢定點之間按線性處理。在日常油罐車容量檢定中,可以適當增加檢測的點數(shù),但是為了能提高檢定效率和容量表的準確度,如果檢定點太多,將大大增加檢定時間,降低檢定效率,所以必須合理地選取檢定點。
油罐的中段部分,線性比較好,每毫米的容量值呈線性穩(wěn)定,可以選取較少的檢定點。油罐頂部為弧線,在標稱容量75% ~ 100%范圍內,越靠近100%標稱容量,油罐每毫米高度的容量呈非線性,則要選取較多的檢定點。通過合理選擇檢定點,既可以保證容量檢定的準確性,又可以提高檢定效率。以10 000 L為例,如表1所示。
油罐車在裝載物料時,往往有固定的裝載容量范圍。可以根據(jù)具體的裝載范圍選取檢定點,以減少容量表的編制插值引入的誤差,從而提高容量表的實用性。以10 000 L為例,常使用范圍為9 500 ~9 700 L,在此范圍內較密集選取檢定點,如表2所示。
上述第一種油罐車構造選點法適用于裝載物料處于非固定容量的情況;第二種油罐車使用要求選點法則適用于裝載物料處于固定容量的情況。
表1 根據(jù)油罐車的構造選取檢定點
表2 根據(jù)油罐車使用要求選取檢定點
油罐車種類繁多,而容量也各不一樣。容量從幾萬升到60×104L都有。顧及到運輸、裝載、計量的方便和安全,油罐車都分多倉位,每個倉一般不超過15×104L?,F(xiàn)在油罐車的容量越來越大,實際實用中的油罐車倉位數(shù)也大多為3至5個。在JJG 133-2005的規(guī)定中,并沒有對多倉位容量標定的順序進行說明。在實際容量標定中,需考慮油倉容量標定的先后順序對容量表的影響。
表3、表4是按不同順序進水到油倉中的數(shù)據(jù)。表3為按1倉、2倉、3倉先后順序進水測量不同容量的空高值。表4為按2倉、1倉、3倉先后順序進水測量不同容量的空高值。從表3、表4中,可以明顯看到,按不同順序進水測量倉容量空高值,有很大的不同,最大值相差達到3.5 mm。
油罐車容量表的制作,需考慮多倉位的影響。多倉位油罐車容量有多種檢定辦法。第一:每個倉標定完后,排完全部水,再標定下一個倉的容量。第二:標定一個倉容量后,并不用排水,繼續(xù)標定下一個倉。由于油罐車總容量大,實際上油罐車一車油可以分多個油站卸油,選第二種方法,可以更加符合卸油后剩余倉位的容量的實際情況。為使容量表能更具實用性,需根據(jù)裝卸油倉順序做容量表,并且要在容量表中標示出標定倉的順序。
表3 按1倉、2倉、3倉順序測量
表4 按2倉、1倉、3倉順序測量
隨著石油資源的減少和國家環(huán)保意識的提高,行業(yè)間對油罐車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希望其能夠滿足各種復雜工況下的安全使用要求,而且希望油罐車還能具備環(huán)保減排的特點。油罐車也越來越多使用下管線入口裝卸油料,這樣確保油氣能回收利用,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
由于目前油罐車仍使用罐頂進水計量,并考慮油罐車會使用上端進油,標定油罐時,需單獨對下面管線進行容量測量。管線測量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使用測厚儀和卷尺對管線尺寸測量后計算容量。第二種方法:在管線內放滿水,通過稱重測量水的質量,再轉換為容量。第一種方法測量管線容量準確,但是測量難度高。第二種方法測量管線容量誤差較大,但是容易操作。
在油罐車容量標定過程中,需嚴格遵照檢定規(guī)程的要求進行。由于在油罐車檢測的過程中存在許多外在不可忽略的影響因素,這些因素也很大程度影響容量表的準確性,所以在平時容量標定過程中,需綜合考慮車況、場地、方法引入的誤差,才能夠提高容量表的實用性。
[1]全國流量容量計量技術委員會. JJG133-2005[S]. 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