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華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fā)展,加強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受到眾多教育專家和教師的高度重視。隨著新教材的推廣和課程標準的實施,語文界探索閱讀教學新模式的聲音此起彼伏,各種閱讀指導方法層出不窮。但是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這些閱讀指導方法并未從根本上解決閱讀教學長期以來“少、慢、差”的問題,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把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與加強素質教育緊密結合,創(chuàng)設能夠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互動教學情境,讓學習主體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從而使學生彈性地、多元地、有效地進行閱讀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思、思有所獲。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活動 閱讀能力培養(yǎng)
語文教學,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增強社會活動能力,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不可能也沒有能力把所學知識都教給學生,許多知識都要靠學生通過課外閱讀自學。如果學生有良好的課外閱讀能力,則不僅能學好語文,而且能為學好其他學科奠定堅實的基礎。小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就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閱讀是人們獲得各種信息最迅捷的途徑之一,也是人們從學習、工作、生活中獲得信息,從而進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如何盡快地使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增強閱讀效果呢?閱讀教學課堂,應當成為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教學活動,用多種感官體驗,從中獲得種種發(fā)現(xiàn),進行各種思維活動,形成自己獨特感悟的自由發(fā)展空間,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一、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課程的興趣
小學生的好奇心是最強的,對新鮮事物大多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心理特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現(xiàn)代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既可以降低學習難度,又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樂趣,從而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比如說:在教學生識字的過程中,可以將字通過圖片或是多媒體等形式,跟具體的對象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深入具體情境中,這種在學習過程中將具體生活體驗和所見所聞結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對活躍課堂氣氛有很好的效果。
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達到目的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在小學階段,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讀書并大有收獲,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識或現(xiàn)象往往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其樂于閱讀。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在應用于時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而且將為以后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
三、以學生為主體
教學中,最忌諱的就是以教師為唯一主角的“教授一講授—教授”的死循環(huán)模式,課堂上學生沒有一點自主空間,很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使教學變得毫無意義。在課堂上,應把主體放在學生身上,而教師只充當引子,主要將理解文章的方法傳授給學生,指引學生對重點句的理解,從而讓學生自己體會其重點句子所揭示的事理。通過教師設計問題,由學生自讀課文,而后一一解決問題,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先讓學生互相討論,教師再適當點撥的教學模式對學生來說很有效,不僅給足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空間,進行了學生與課本材料之間的溝通,使得教學過程松弛有度,有效避免了教師為完成教學進度而讓學生育目跟隨其腳步向前趕的行為,還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教學任務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
四、指導誦讀,領悟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師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真正的閱讀,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的溝通與情感的對話,是文章的情境融合與重建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含的思想情感完全由作者傳遞給讀者,必須經過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才能達到目的。教師應該傳授學生良好的閱讀方法,盡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誦讀機會,鼓勵學生通過抑揚頓挫的有感情誦讀,從而把課本上的有形文章讀出色彩斑斕的藝術美,結合活躍的想象,讀出其中的豐富意蘊,讀出文章的深刻內涵,欣賞文章的藝術和語言魅力,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語文教學應“讀”占鰲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悟語言的魅力,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逐步成為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學習主體。
五、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步驟
多讀,層層深入領悟是學習語文必不可少的步驟。讀書雖有不同的方法,但離不開初讀:了解大意,質疑問難;細讀:理清段落層次,找出重點詞句,理解含義;精讀:品析好詞好句,摘抄、熟讀成誦,運用到寫作上,進行吸收性的自學。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切實讀懂文章,掌握閱讀學習的步驟。學生掌握了這些基本方法和步驟,自學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會提高。在教學實踐中,一篇課文的講讀,就是一個反復分析和綜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小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步驟。
六、加強課外閱讀練習
課外閱讀對開發(fā)學生的閱讀資源,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展學生的思維,以及積累豐富的知識有很大影響。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課余多讀書,學會品味文中每個字、每句話的韻味,體會文章的道理或是其背后的寓意,從大量的練習中獲取經驗。教師也可以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課外閱讀,建議家長給孩子有計劃地多買好書,建立家長與孩子間學習互動、互相鼓舞與監(jiān)督的學習機制,使學生在家里也能輕松愉快地完成閱讀。
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閱讀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圍繞每一階段的主要目標,以開放式教學思想,輔以現(xiàn)代化的教學策略。因此,教師在強化閱讀指導的同時,應該尤其重視多給學生提供自由閱讀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興趣愛好,自行設計閱讀領域,結合閱讀教學指導,有效感知體味每篇課文的思想價值和藝術魅力。通過反復熟讀、重點背誦,使課本的書面語言變成學生自己的語言,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最終達到靈活自如運用語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