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妍妍
新課程提出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fā)去設計課程目標。三維教學目標的提出反映了我國基礎教育價值取向的重大轉(zhuǎn)型:從知識傳授到對人的重視,從技能、技巧的掌握到對人的精神、心理的關懷。因此,教師應該考慮如何將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與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下面筆者就以講授課文《父與子》為例,對此問題作一膚淺的探究。
一、從知識與技能方面談起
筆者將本課的知識與技能目標設定為:積累本課的生字詞;學習本文對父親言行的描寫,體會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表達方法。在情景導入之后很順利地進入了本課的教學中。當詢問學生課前預習這篇課文時遇到了哪些不認識的生字詞時,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沒有”。但筆者還是用幻燈片放出了本課的重點詞語:
開辟顫抖血跡廢墟無濟于事疾步
然后請班級里的一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站起來讀一下這幾個詞,沒想到他站在那里不說話,筆者一再鼓勵他,他才肯開口:“kāibì zhàndǒu xiējì”,此時教室里笑成了一片,甚至還有人大聲嚷嚷著來諷刺他“這都不會,去死吧!”他則一下子漲紅了臉,頭埋得更低了。這笑聲鬧聲深深地刺痛了筆者的內(nèi)心,瞬間意識到了學生之間缺少溫情,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仔細想想,這種嘲笑同學的現(xiàn)象在日常生活中還比較普遍,甚至這種嘲笑給當事人造成的傷害連嘲笑者自己都沒意識到,更有甚者嘲笑者在不經(jīng)意間也會成為被嘲笑者。當教室里安靜下來后筆者故意拉長語調(diào)說到:“開辟,顫抖,血跡,這幾個詞語其實他都會讀的,而且能讀得很好。他之所以讀錯是想通過這樣一種方法避免大家犯錯誤,是為了強調(diào)這幾個字的讀音,讓你們記得牢固些。其實課前他已經(jīng)和我交流過他的想法了。他能夠替大家著想,大家為什么就不能等他把話說完呢?我們一再強調(diào)人和人之間應該多一些溫情,多一些包容和鼓勵,今天如果讓他換成我們之間的任何一個人,當別人嘲笑我們的時候,我們會做何感想?假如他就是你們最愛的親人,你又會怎么樣?你愿意自己或親人被別人嘲笑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況他還是以他獨特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大家呢?”同學們陷入了沉思,不知道是誰帶頭鼓掌,教室里響起了長時間的掌聲。令人意想不到是,那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主動要求將那幾個生字詞再讀一遍,而且還很流暢地復述了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同學們都很認真地聽他把話說完,并且還有同學時不時地點一下頭。從那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臉上,筆者讀出了久違的自信。
怎樣才能在語文課堂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呢?筆者認為,當同學們懂得尊重他人、體諒他人、包容他人時,人文之光就已經(jīng)在閃爍了。
二、在過程與方法中點亮人文之光
《父與子》這篇文章的語言簡短而有力,字里行間處處涌動著真情。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文本的情感,筆者首先讓大家自由朗讀課文,并圈畫文中描寫父親形象的句子,然后讓同學們談談文中哪句話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說明原因。接著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外貌等方面談到了父親的形象及自己對文中父親的感受。從大家的回答中筆者覺得他們的感悟還處在表面,還沒有真正體會到這篇文章的情感。于是,筆者讓大家分成小組朗讀,每個同學讀一個人物的語言,然后筆者請一個小組揣摩人物,以當事人的口吻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知道是大家的情感沒有融入到文本中去,還是朗讀的幾位學生太過隨意,這個小組朗讀的效果居然成了喜劇式的小品了,學生聽了哄堂大笑。
筆者的心里非常清楚,學生還缺乏必要的生活經(jīng)驗去獲得真切的體驗。想讓學生達到“身臨其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境界,還需要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方法進行引導。為此,筆者想到了體驗教學。所謂的體驗教學就是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通過創(chuàng)造實際或重復經(jīng)歷的情景和機會,呈現(xiàn)或再現(xiàn)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在親歷過程中理解并建構(gòu)知識,發(fā)展能力,產(chǎn)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在教室這個有限的空間內(nèi),在有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今天,最直觀、最具視覺沖擊力的體驗方式非視頻莫屬。于是筆者將自己準備好的有關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些感人場面的視頻給大家播放了出來,之前的笑聲慢慢消失了。看完之后,筆者讓大家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表演。這一次,學生一下子好像長大了,成熟了,將人物演繹得入木三分。
語文知識是一種人文知識,這是語文教學實現(xiàn)其人文性的前提。學生的體驗和理解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內(nèi)在源泉。語文教學只有深入開掘人文性的內(nèi)在源泉,才能使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涵養(yǎng)。這要求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營造濃重的情感氛圍,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和感受,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堅持充滿人文意味的教育信念。
三、引導情感共鳴,內(nèi)化人文素養(yǎng)
語文學習不單單是一種外在的認識過程,而是蘊涵著學習者個人的經(jīng)驗和感受,是與個體心靈發(fā)生聯(lián)系的過程。在語文學習中,當某種情境激起學生的回憶并使其產(chǎn)生新的體驗時,這個學生的心靈就會受到震動,抑或感動,人文情感便由然而生。
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對生死離別的場景很少有體驗,所以在情感上難以產(chǎn)生共鳴。在體會父親對兒子的內(nèi)心情感時,一名學生說出一些不合時宜的玩笑話語,引來教室里的哄堂大笑。筆者知道此時如何拉近文本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引起情感的共鳴是一個關鍵。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同學們想一想,平時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如何愛自己的,自己又是如何對待爸爸媽媽的”。在學生想這個問題的同時,筆者播放了筷子兄弟的《父親》這首歌。
在聆聽的過程中,筆者看到有的學生眼眶濕潤了。課上說笑的那個學生又是第一個站起來,這次他情緒略顯激動,他說:“我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他們會徹夜不眠守著我;如果他們看不到我,又不知我去哪了,他們會和文中的父親一樣瘋狂地找我。但是現(xiàn)在想想我卻沒為他們做過什么。今天回家后,我會告訴我的父母‘無論發(fā)生什么,我都會和他們在一起,這是我對他們的承諾?!苯淌依镯懫鹆苏坡暎谒膸酉?,其他同學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原來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實踐生活結(jié)合起來,更能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光輝。文本解讀即將結(jié)束之時,課本成了生活,學生成了主人公,愛就在身邊,情感開始蔓延,人文之光照在學生的心田。
總之,只要我們善于巧用課堂資源,落實三維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文本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他們的情感,語文課堂的人文教育就會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