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周亞麗
(1.淮陰工學院 經(jīng)濟管理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2.上海海事大學 水運經(jīng)濟研究所,上海 201306)
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既是經(jīng)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就整個經(jīng)濟體系而言,它代表著人力資源被有效地利用,同時隱含著教育資源未被浪費;就個體而言,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滿足,增加了社會穩(wěn)定因素。所以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據(jù)《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yè)報告》顯示,2011屆大學生畢業(yè)半年后的就業(yè)率為90.2%,其中有14%處于低就業(yè)狀態(tài),即有約70萬人畢業(yè)半年后處于低就業(yè)狀態(tài),另有約18萬人為非自愿低就業(yè);在2011年畢業(yè)的大學生中,有近57萬人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10多萬人選擇“啃老”;工作一年的大學生對工作的滿意率只有47%。從總體上看,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依然存在不容樂觀現(xiàn)象。
在經(jīng)濟形勢相對嚴峻以及不斷擴招等因素影響下,大學畢業(yè)生的工作搜尋面臨著與過去極大不同的挑戰(zhàn),必須具備相應的知識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內(nèi)在可行能力。事實表明,社會機會以及就業(yè)安全保障等可行能力也成為必須考慮的因素,大學生工作搜尋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政策的導向性和調(diào)控性也影響大學生工作搜尋過程和結(jié)果。
可行能力是經(jīng)濟倫理學中的概念,Amartya Kumar Sen認為其是指某個人有可能實現(xiàn)的、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是實現(xiàn)各種可能的功能性活動組合的自由。[1]這樣的自由既意味著個人享有的“機會”,又涉及個人選擇的“過程”。假定每個人都在可行的各種活動中,按自己的標準選擇最優(yōu)組合,個人能夠?qū)崿F(xiàn)的能力就可以通過他(她)的選擇表現(xiàn)出來。[2]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可行能力可以理解為個人可選擇的空間的大小,在研究大學生工作搜尋時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寬泛地考察“可行能力”的完整的清單。本研究主要從自我學習、社會交往、公平就業(yè)、社會保障等四功能性活動來分析大學畢業(yè)畢業(yè)生的可行能力,其中:自我學習(知識資本)和社會交往(社會資本)為內(nèi)在可行能力,就業(yè)公平和社會保障為外在可行能力。
個體的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3]Salas-Velasco的實證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性別、年齡等個體特征變量以及家庭背景對工作搜尋時間及其績效存在著顯著的影響。[4]Chuang以中國臺灣大學生為研究樣本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個體特征與工作搜尋偏好對工作搜尋時間和績效存在著顯著相關,但是家庭背景對其影響并不顯著。[5]Biggeri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專業(yè)背景以及家庭背景對工作搜尋時間和績效有著顯著的影響。[6]Blau和Duncan的研究都表明,家庭背景中父母的職業(yè)地位越高,其子女獲得職業(yè)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工作搜尋績效也就越高。[7]因為父母的高職業(yè)地位可以轉(zhuǎn)化為社會資本,從而有利于從社會網(wǎng)絡工資中獲取子女工作搜尋所需的信息或者幫助子女獲得工作搜尋的機會。與Blau和Duncan有所不同,Granovette將社會網(wǎng)絡與工作搜尋過程聯(lián)系起來,認為嵌入在工作搜尋過程中的社會網(wǎng)絡關系通常會發(fā)揮信息橋的作用,解決了就業(yè)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幫助求職者提高工作搜尋績效。[8]鄭曉濤認為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都影響大學生求職,就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在大學生求職過程和求職結(jié)果中的作用而言,人力資本是決定性因素,社會資本處于從屬地位。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設:H1為可行能力對工作搜尋績效有顯著影響作用;H1a為內(nèi)在可行能力對工作搜尋績效有顯著影響;H1b為外在可行能力對工作搜尋績效有顯著影響。
心理資本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tài),包括自信、樂觀、希望和韌性等維度。影響心理資本的因素非常多,不僅包括個體自身的生理與心理特征,還包括環(huán)境方面的影響因素(如:家庭、同輩群體、組織、社區(qū)),甚至是亞文化或整體文化環(huán)境。Berntson、 N?swall 和Sverke認為,就業(yè)能力和自信心是既互相區(qū)分又相互聯(lián)系兩個的概念,他們通過縱向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在控制個體特征變量(性別、年齡)等影響因素后,就業(yè)能力仍能顯著預測個體的自信心。[9]McArdle等人以失業(yè)人員為研究對象,通過追蹤調(diào)查實證研究表明,就業(yè)能力對自尊存在顯著的積極影響。[10]從“個體所具有的應對資源越豐富,對威脅的感知就越小”[11]的工作壓力理論出發(fā),F(xiàn)ugate 等人認為高就業(yè)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源,它既能使個體在工作環(huán)境中更好地發(fā)現(xiàn)和抓住工作機會,也能以更積極的樂觀態(tài)度對待工作中的困難和挫折,進而更少地感受到工作所帶來的不自信和不安全感。[12]De Cuyper等在對一系列與工作相關的變量和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進行控制的基礎上,研究了就業(yè)能力與工作不安全感之間的關系,并證實就業(yè)能力與工作不安全感間存在著顯著負向關系。[13]已有的研究也表明心理資本開發(fā)有助于大學生可行能力的開發(fā),如:正確認識就業(yè)形勢、合理規(guī)劃職業(yè)生涯、重樹人生價值信念等心理資本開發(fā)方式和路徑,可以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可行能力,提高工作搜尋績效。[14]王鑒忠等的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資本干預有助于提升大學生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競爭優(yōu)勢。[15]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設:H2為可行能力對心理資本有正向影響作用;H2a為內(nèi)在可行能力對心理資本有正向影響作用;H2b為外在可行能力對心理資本有正向影響作用。
心理資本與工作搜尋分屬于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但是基于已有的研究文獻,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Milan和Luthans開展的探索性研究顯示,心理資本與工作滿意度之間以及組織承諾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16]從心理資本結(jié)構而言,Youssef和Luthans的元分析結(jié)果表明,自我效能和工作績效之間有強的正相關。[17]Stumpf和Lockhart在對一系列與工作相關的變量和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進行控制的基礎上,以自信心作為自變量、個體行為作為因變量,探究自信心與個體行為間的關系。結(jié)果表明,自信心對個體行為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在環(huán)境探索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18]魏球的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資本對工作搜尋行為職業(yè)生涯發(fā)展都具有顯著正相關。從對職業(yè)生涯成功影響方面看,心理資本對客觀職業(yè)生涯成功預測效果不明顯,對主觀感知的職業(yè)生涯成功的預測效果較為顯著。[19]莎日娜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對職業(yè)搜尋行為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作用,因此可以通過開發(fā)大學生的心理資本來促進職業(yè)搜尋行為,提升職業(yè)搜尋績效。[20]周炎根以682名大學生為研究樣本,采用問卷調(diào)査法探索大學生自信心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之間的關系,結(jié)果表明自信心對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存在顯著的正向影響。[21]高韌性的大學生與低韌性的大學生相比,在解決問題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前者較多地采用相對成熟的方式(如:主動出擊、積極求助等)解決應急問題(事件),后者則通常采用不成熟的應對方式(如:退縮、回避等)。楊銳以638名工作者為研究對象,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探討心理資本對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影響的作用機制,結(jié)果顯示心理資本及其各維度與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狀況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性。[22]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H3為心理資本對工作搜尋績效有正向影響作用,且對可行能力與工作搜尋績效存在中介作用。
不同學科(專業(yè))、性別的畢業(yè)生的可行能力對工作搜尋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差異,本研究以蘇北高校2013屆本科畢業(yè)生為調(diào)查對象,問卷主要涉及經(jīng)濟學、理學、工學、農(nóng)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的畢業(yè)生。為了提高問卷的回收率和保證問卷的填答質(zhì)量,本研究采用現(xiàn)場填答、當場回收的調(diào)查方式。共發(fā)放問卷510份,回收問卷496份,回收率為97.3%,刪除其中有明顯反應心向和填答不全的問卷70份,有效問卷共計426份,有效問卷率為85.8%。樣本分布情況見表1。
本研究運用SPSS16.0和AMOS7.0軟件進行三階段統(tǒng)計分析:(1)描述性統(tǒng)計及量表的信效度分析;(2)變量間的直接效應分析,對假設進行驗證;(3)運用一般回歸分析中介效應,驗證所提出的的假設。研究所用量表主要來源于國內(nèi)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為了保證其有效性,依據(jù)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nèi)容,對相關的題項進行了調(diào)整。
基于心理資本與工作搜尋績效的關系假設,本研究提出研究概念模型設計(見圖1)。
表1 樣本構成分布
圖1 研究概念模型
為了便于測量,又將內(nèi)容分成可行能力(又分為知識資本、社會資本、社會機會及安全保障4個向度)、心理資本、工作搜尋績效三個維度。知識資本采用臺灣學者邱琬珺編制的量表(5個題項),社會資本采用Nahapiet & Ghoshal開發(fā)的量表(4個題項),社會機會采用政府對大學畢業(yè)生的工作搜尋政策(3個題項),安全保障采用目前我國面向勞動者的安全保障制度(4個題項),心理資本采用Luthans et al.編制的量表(共24題項),工作搜尋績效采用Bernardin & Beatty編制的包含過程績效和結(jié)果績效的量表。所有維度和向度均采用Likert式五點量表,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賦予1~5分。
各變量均值、標準差與相關性見表2,各變量均值、標準差無異常之處。
表2 各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和相關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從表2可以發(fā)現(xiàn),內(nèi)在可行能力與工作搜尋績效(r=0.334,p<0.01)、外在可行能力與工作搜尋績效(r=0.471,p<0.01)都存在顯著正向相關;內(nèi)在可行能力與心理資本(r=0.328,p<0.01)、外在可行能力與心理資本(r=0.489,p<0.01)都存在顯著的正向相關;心理資本與工作搜尋績效(r=0.408,p<0.01)也存在顯著正相關。結(jié)果表明假設H1、H2、H3均得到初步支持。
本研究采用SPSS16.0軟件對各量表的信度進行分析,結(jié)果如表3所示。
表3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本研究所有變量的Cronbach's Alpha值在0.730~0.889之間,均大于0.7,表明本研究所用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均來源于國內(nèi)外的研究成果,因此具有較好的內(nèi)容信度。各變量的累計方差解釋率值都在50%以上,表明本研究所用量表的收斂效度較好。運用AMOS7.0軟件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表3中的各量表的主要擬合指標x2/df都小于2,RMSEA都小于0.05,GFI、CFI、AGFI、NFI都大于0.8,這表明本研究的量表具有較好的結(jié)構效度。
運用一般回歸分析中介效應,驗證可行能力對工作搜尋績效,詳見表4。
從表4中的M1可以看出,內(nèi)在可行能力對心理資本正向影響水平顯著(β=0.142,p<0.05),假設H1a獲得支持;外在可行能力對心理資本的正向影響也達到顯著水平(β=0.418,p<0.001),假設H1b獲得支持。M2表明內(nèi)在可行能力與工作搜尋績效存在顯著正向相關(β=0.175,p<0.01),假設H2a獲得支持,外在可行能力與工作搜尋績效也存在顯著正相關(β=0.360,p<0.001),假設H2b獲得支持。M3表明心理資本對工作搜尋績效的正向預測效果達到顯著水平,假設H3a獲得支持。
本研究以Baron與Kenny(1986)來驗證中介效果,從表3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基本數(shù)據(jù)變項之后:(1)內(nèi)在可行能力與外在可行能力都對工作搜尋績效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如前所述,假設H1a和假設H1b都成立);(2)內(nèi)在可行能力與外在可行能力都對心理資本存在顯著正向影響(如前所述,假設H2a和假設H2b都成立);(3)將心理資本加入回歸方程后,從M4可以看出內(nèi)在可行能力對工作搜尋績效盡管依然存在顯著影響,但是影響效果有所下降(β=0.145,p<0.05),假設3c成立;外在可行能力對工作搜尋績效的影響效果也下降(β=0.273,p<0.001),假設H3d獲得支持。
本研究接著以Sobel test檢驗中介效果的顯著性,內(nèi)在可行能力與工作搜尋績效可以通過心理資本的部分中介效果是顯著的 (Sobel test =1.85,p <0.05);而外在可行能力與工作搜尋績效可以通過心理資本的部分中介效果也是顯著的 (Sobel test =2.95,p < 0.001)。
表4 可行能力對工作搜尋績效的回歸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本研究以大學畢業(yè)生為研究對象,探索性地從可行能力以及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這兩個視角,探究大學生工作搜尋問題,得出以下主要結(jié)論:(1)可行能力對大學生工作搜尋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中外在可行能力對大學畢業(yè)生工作搜尋績效的影響大于內(nèi)在可行能力對工作搜尋績效的影響,這說明大學畢業(yè)生在工作搜尋過程中更加需要有一個公平的就業(yè)機會以及安全的社會保障。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應大學生通過自我學習所得的知識資本在工作搜尋結(jié)果的作用降低,其中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畢業(yè)生的數(shù)量增多,內(nèi)在可行能力特別是人力資本的優(yōu)勢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大學畢業(yè)生所學的知識與用人單位所需并不能完全耦合,畢業(yè)生的供給與社會的需求還存在一定距離。(2)可行能力對大學生心理資本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且外在可行能力對心理資本的積極作用大于內(nèi)在可行能力,因此,政府提供社會機會,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對提高大學生就業(yè)的心理資本有重要意義。(3)心理資本在可行能力對大學生工作搜尋績效的影響過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能夠強化可行能力對工作搜尋績效的影響。因此, 對大學生來說, 在提高自身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的同時,還要借助學校和社會的各種實踐平臺來提升自身的心理資本,改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改善就業(yè)能力,提高工作搜尋績效。
參考文獻:
[1] 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fā)展[M].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 馬沙·努斯鮑姆.正義的界限[M].何景榮,譯.臺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8.
[3] 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jīng)濟分析[M].王業(yè)宇,陳琪,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5.
[4] Salas-Velasco, M. The transition from higher education to employment in Europe; the analysis of the time to obtain the first job[J].Higher Education,2007,54(2):330-360.
[5] Chuang, H. L.Estimating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unemployment duration for college graduates in Taiwan[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1990,6(10):677-681.
[6] Biggeri, L. Bini, M. Grilli, L.The Transition from University to Work: A Multilevel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the Time to Obtain the First Job[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2001,164(2):293-305.
[7] Blau Peter M,Otis Dudley Duncan. The Ame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sung, 1967.
[8] M. Granovetter. Problems of Explanation in Economic Sociology. In N. Nohria & R. G. Eccles (Eds.),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cture, Form and Action[J].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2(a):22-56.
[9] Berntson, E., N?swall, K., & Sverke, M.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ability and self-efficacy: A cross-lagged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8,17(4):413-425.
[10] McArdle, S., Waters, L., Briscoe, J. P., & Hall, D. T. T.Employability during unemployment: Adaptability, career identity a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7,71(2):247-264.
[11] Lazarus, R. S., & Folkman, S.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New York: Springer Pub Co,2004.
[12] Fugate, M., Kinicki, A. J., & Ashforth, B. E. (2004). Employability: 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 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4,65(1):14-38.
[13] De Cuyper, N., Bernhard-Oettel, C.,Employability and employees' well-being: Mediation by job insecurity[J].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8,57(3):488-509.
[14] 勵驊,曹杏田.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yè)能力關系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3):54-56.
[15] 王鑒忠,宋君卿.心理資本對大學生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的作用機理[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116-121.
[16] Milan Larson Fred Luthans. Potential Added Valu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in Predicting Work Attitudes[J].Journal of Leadership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06(131): 45-62.
[17] Luthans, F., & Youssef, C. M. Emerging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7(33):321-349.
[18] StumPf, S. A. & elthart, M. C. Career exploration: Work role salience, work Preferences, beliefs, and behavior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87(30):258-269.
[19] 魏球.心理資本對職業(yè)生涯成功預測作用的實證研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9.
[20] 莎日娜.心理資本對職業(yè)探索行為的影響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1.
[21] 周炎根.大學生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關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2(6):91-93.
[22] 楊銳.心理資本對職業(yè)生涯權變管理的影響作用研究[D].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