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步祥
【關鍵詞】初中英語 初中生 語言感知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7A-
0093-02
英語課程標準強調,注重學生語言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能使其在形成理性感知的基礎上,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增強學習認知體驗,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學生英語語言感知能力的形成,需要其在閱讀基礎上接受大量的語言輸入信息,并在不斷自我轉化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語言,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一、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英語閱讀過程其實就是學生不斷積累語言文化知識和自我思考質疑的過程。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了解文本主題大意,能促使學生形成整體認知感悟思維,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預習閱讀來深化理解和感知,能使其將閱讀理解轉化為整體感知印象,積淀一定的感性認知。在閱讀感知的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一方面能夠深入感知文章表達的主題大意,篩選出與主題相關的信息點,形成一定的思維認識;另一方面深入揣摩作者的意圖,特別是文本所揭示的內涵意義。這樣的自主預習閱讀,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促使學生形成整體認知感悟,積淀豐富的文化知識。
學生以自主預習閱讀來感知文本的整體思路,能在豐富認知的基礎上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語感。例如,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 1 Dream homes的“Reading Homes around the world”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自主預習閱讀的過程中,圍繞問題“Can you say characters about the homes around the world”,找出相關信息,形成認知思路。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單元學習要求來深入揣摩作者的表達意圖,活化學生的認知和感悟。
二、建議學生閱讀質疑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質疑,在閱讀過程中思考,使語言信息輸出和輸入相平衡。在自主質疑的過程中,學生的理解感知將變得更有深度和廣度,形成深刻的感知印象。學生在閱讀質疑中,應遵循自我品讀和多元思考的原則。教師可對學生提出以下要求:能夠針對在自主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形成一定的思考方向和理解策略;多關注文本中的相關詞匯、短語,通過上下文對比、語境表達以及生詞猜測等途徑來深入理解文本。
學生在質疑過程中不斷活化認知理解思維,有利于學生掌握有重點、有整體的感知思維方法。例如,在譯林版英語教材八年級下冊Unit 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trip to Hong Kong”的教學中,教師可用問題“Why do the people like to go to Hong Kong Disneyland”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找出作者所表達的重點和核心。同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圍繞“What do I learn from the article”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感知,進行重點突出的思維感知活動。
三、教給學生閱讀方法
閱讀思維是學生在閱讀中對語言素材的輸入轉化,是一個信息解碼、接受和復制的過程。教師指導學生用適當的閱讀方法來深入感知文本,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帶著興趣和激情進行閱讀理解,增強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深化對語篇的整體理解和感知,把握核心表達內涵意義。教師應指導學生根據文章的題材以及文章所表達的內容,突出6個“W”,即在閱讀過程中緊扣文本表達的“為何(Why)、什么(What)、誰(Who)、何時(When)、何地(Where)、怎樣(How)”來深入體味文本所表達的主旨意圖。同時,教師可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和喜好,嘗試使用以下閱讀方法:朗讀,調動多種語言學習感官共同參與;默讀,全盤考慮文本所表達的主題大意;略讀,準確定位文本所表達的信息,在理解中轉化和生成。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需要靈活運用適當的閱讀方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夠使學生形成敏銳的語言表達思維。例如,在譯林版英語教材七年級下冊Unit 4 Finding your way的“Reading A trip to zoo”的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在朗讀中體味“How can we get around Sunshine Zoo”以深化認知,并運用默讀的方法,圍繞問題“ How many animals are there in Sunshine Zoo”來了解文本中所描述的動物。
四、鼓勵學生多樣表述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多樣化的表述來延伸閱讀感知,這一方面能夠起到總結概括的作用,讓學生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拓展延伸;另一方面能夠體現(xiàn)學生的語言學習成果的轉化過程,促使其在語言運用中發(fā)展邏輯表達思維。多樣化的表述不僅是對閱讀的升華,更是學生英語表達綜合運用能力的直觀體現(xiàn)。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嘗試運用多樣化的語言表達形式將其呈現(xiàn)出來,一方面能營造自由、快樂、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能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閱讀、主動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促進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內化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文本素材和表達需要,進行口語交際、故事講述、書面表達等,以幫助學生深入探究文本中所蘊含的語言知識。
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多樣化表述,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多元化的、有層次的教學活動。例如,教學譯林版英語教材八年級下冊Unit 1 Past and pre-sent的“Reading Times have changed”時,教師可設計以下三個主題:“Talk about the changes in Sunshine Town”“Talk about the changes in our hometown”和“Write a report on the changes in our hometown”。要求學生閱讀文本后,任意選擇一個主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總之,教師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發(fā)展需要,并據此制定多元化的指導策略,能在有效激活學生閱讀感知和綜合運用潛能的基礎上,提高其語言表達的敏銳性和邏輯性。初中英語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和探究,推動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內化生成,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