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張學校教育應做,而且只做兩件事:打開人的經(jīng)驗,發(fā)展抽象能力。
而做這兩件事,是基于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與世界聯(lián)結的原始旨趣,借這兩件事充分發(fā)展孩子與世界聯(lián)結的能力。從與世界互動的能力出發(fā),孩子自然會發(fā)展出他的維生能力,也會延伸出豐沛的創(chuàng)造力。
如果說學校教育還有第三件事該做,那么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去創(chuàng)造,去互動,去冥思,去幻想,去嘗試錯誤,去表達自己,去做各種創(chuàng)作,編舞、搞劇場、玩樂園、打球、辦社團,讓他們自由地運用時間與空間。
——黃武雄《學校在窗外》
隨著信息與通訊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長期滲透,在以往教師必須掌握的學科知識、一般教育(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的基礎上,教師還必須掌握“技術—教學法—內容”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也就是TPACK知識。
所謂TPACK知識,它既可以被理解為在教師的學科知識(也就是內容知識)和教學法知識(包括一般教育教學的知識和學科教育教學的知識)之外的技術知識,也可以被理解為由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技術知識這三者交叉組合而成的一個教師知識網(wǎng)絡。不僅如此,TPACK知識還可以被理解為教師結合具體的信息與通訊技術,就具體的學科教學內容,采用某一種或幾種教學法開展高效教學的教學智慧。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焦建利談信息時代教師應該具備哪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