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鷗
摘 要: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十分廣泛,多半涉及人類社會生活問題,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有重大影響?!墩撜Z》中的“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的教育標準,讓新世紀教師能學到哪些為師之道呢?文章就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關鍵詞: 《論語》 為人 修己 誨人 因材施教
我國古代社會各階層對教師的評價都很高?!渡袝分姓f:“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楊雄說:“師者,人之模范也?!敖?,人們給予了老師很高的贊譽,“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辛勤的園丁”,然而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呢?《論語》為我們提供了典范。
一、為師先為人
(一)為人
為人,即做人,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做人是萬事的根本,孔子主張培養(yǎng)圣賢、仁德之人。在《論語·學而》中提倡:“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p>
(二)為師
1.熱愛教育
熱愛教育事業(yè),既是教師的基本信念,又是教師的崇高美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決定這個國家的教育質量水平,而教育質量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水平??鬃右簧氖嗄曛蒙碛诮逃聵I(yè),為我國教育事業(y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學生為中心
(1)熱愛學生
教師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直接體現(xiàn)為對學生的熱愛,熱愛學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情感品質??鬃优c他的學生建立的深厚師生情誼,如朋友般默契,如父子般情篤。顏回英年早逝,孔子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2)觀察學生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矣發(fā),回也不愚”。這就說明觀察學生的重要性,如果只看到學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而不觀察他課后業(yè)余時間的表現(xiàn),就判斷一個人,則是盲目武斷的。正是由于孔子平時細心觀察,了解學生,所以才會對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都了如指掌。
(3)贊美學生
孔子對學生是不吝贊美的,對顏回,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翱鬃淤澝浪膶W生子路說:“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歟。”
二、誨人先修己
(一)修己
1.以身作則,主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要想學生學習,老師要先好學??茖W知識日益向綜合化發(fā)展的今天,各門學科的交叉性越來越明顯,教師首先應該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要勤奮學習教育理論,努力掌握教育知識,了解教育改革最新動態(tài),同時要博覽群書,涉及學生喜好的各方面。正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誨人不倦是以學而不厭為基礎的,如果胸無點墨,則必會誤人子弟。
2.為學的態(tài)度
做學問要首先實事求是、言必有據(jù)。他對學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逼浯嗡麖娬{人好學而不求奢華,“敏于事而慎于言”,“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最后要樂學忘憂,孔子不僅要求好學,更追求樂學。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反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老師應該常常反思,看看自己做人是否合格,看看自己做教師是否合格,老師是學生的表率、是模范,教師的一舉一動都被學生看在眼里,他對每一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都影響學生。
(二)誨人
1.教學內容
(1)修德行
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笨鬃印皯n”的是品德不修養(yǎng),學術不講究,聽到義不能照著辦,有了過錯不加以改正。孔子把“憂德”放在“憂”之首,可以看出德行的重要。
(2)講正直
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蕩,做事才沒有擔憂。
2.教學方法
(1)學思結合
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的核心問題?!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學習而不研究,我們就會感到迷茫,不能得到什么;而只研究不學習,則是空想,就會產生疑惑。夫子以親身實踐證明了學思結合的重要性。
(2)循循善誘
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就要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計劃地引導學生,使學生從不知到已知,從不會思考到學會思考。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之,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矣。”
(3)啟發(fā)式教學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是說學生不經過自己思考、似懂非懂的時候,不要開導他。只有當學生“心憤憤”、“口悱悱”的時候,也就是心求知而未悟,研究有得而未說明的時候進行啟發(fā),才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使他豁然開朗。啟發(fā)式教學就是不斷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獨立思考問題。
(4)因材施教
孔子善于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興趣和愛好等,給予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教育。子路、冉有問孔子“聞斯行諸”同一個問題,孔子給兩個人的答案卻不相同。給子路的答案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諸”,對冉有的回答則是“聞斯行之”。這時一旁的公西華感到很迷惑,就問老師為什么這樣。孔子回答他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币驗槿接衅綍r膽小怕事,所以對他采取鼓勵的方式,而子路為人好勇自負,因此壓制一下他。
參考文獻:
[1]孫漢洲.孔子教做人[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林語堂.孔子的智慧[M].群言出版社,2009.
[3]薛娜.孔子——大成至圣先師[N].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4]李德民.孔子語錄集解[M].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