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嫣紅
寫景作文是記敘文的一種,以寫景為主,此類作文通過運用描寫、敘述、抒情等表達方式來表現(xiàn)作者對景物的贊美及抒發(fā)感情,是小學階段主要學習的作文類型之一。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小學生的寫景作文存在著很多問題,在本文中,我將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寫景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一、借一雙“慧眼”
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想要發(fā)現(xiàn)美,就需要學會觀察。對小學生而言,他們并不太了解“觀察”和“看”的區(qū)別,雖然每天都在看,但基本上是無目的、隨意的看,不注意觀察景物的形狀、顏色及變化,更談不上認識景物的本質(zhì)和特點,憑這種浮光掠影的印象,當然是寫不出景的。那么,究竟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眼中有物
“寫什么”比“怎么寫”更重要,在作文之初,首先要確定寫什么。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觀察前先進行思考,即要選取哪一處景物,打算從哪幾個方面觀察這一景物,采用什么方式觀察。為此,在作文前,我安排了一次“春游校園”活動,讓學生自由組隊,邊走邊觀察,邊觀察邊討論,邊討論邊記錄,每位小組成員確定一處景物觀察并寫作。
2.眼中有景
想要進行寫景作文,首先要選定景物,然后仔細觀察這一景物,觀察不只是用眼睛看,還包括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身體接觸等等。只有充分發(fā)揮多個感官的作用,才能全面認識這一景物。于是,我讓選擇同一處景物的學生組隊觀察,例如,觀察樹的一組學生圍著樹仔細觀察,有的用腳步丈量距離,有的用手指敲敲樹干,有的用耳朵去聽聽聲音,有的用腳輕踢從地下鉆出來的樹根,有的模仿樹的形狀做出造型。通過對選定景物的細心觀察,學生對景物的認識會更加深入。
3.眼中有序
如何才能有條理地將觀察到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呢?這需要把握一個“序”字。針對本次習作“選一處景物,再把觀察到的按一定順序?qū)懴聛怼钡囊螅P者把學生選定景物的觀察素材整理出來,并著重展開“序”的討論,即先寫什么,再寫什么,在哪里突出重點等。
4.眼中有神
林語堂曾說:“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這里的趣就是此事物區(qū)別于彼事物的標志,即特征和個性。只有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在寫作時才能與眾不同,才能傳神動人。筆者在進行課堂練習時,將事先拍攝下來的景物制成幻燈片,讓學生根據(jù)幻燈片上的提示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如景物的形狀像什么,接觸時有什么感覺,它的顏色讓你想到了什么。提示的內(nèi)容廣泛,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思考時加入聯(lián)想與想象,意在打通景與情的界限,讓景物活起來。
二、磨一面“明鏡”
記得張化萬老師曾說過一句幽默且富有哲理的話:“眼高手低固然不行,但眼不高也不行。為了幫助學生練眼力,我們可以賞析教材中寫景的句段、篇章,打磨一面鑒賞的明鏡。”在這里,我以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七月的天山》第二自然段為例,談談如何引導學生賞析。
附上《七月的天山》第二自然段的內(nèi)容:
進入天山,戈壁灘上的炎暑被遠遠地拋在后邊,迎面送來的雪山寒氣,會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涼爽。藍天襯著高聳的巨大的雪峰,太陽下,雪峰間的云影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從高懸的山澗、從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像千百條閃耀的銀鏈,在山腳下匯成沖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拋,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每到水勢緩慢的洄水渦,卻有魚兒在歡快地跳躍。這個時候,飲馬溪邊,你騎在馬上,可以俯視陽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斕的溪水和石子之間,魚群閃閃的鱗光映著雪水清流,給寂靜的天山增添了無限生機。
1.磨“鏡”第一步:抓景物
這段話共有五個句子,我讓學生在默讀后思考每句話分別寫了什么。在思考和交流之后,學生得出結(jié)論,即這五句話分別寫了作者的行蹤、雪峰、雪水、洄水渦、飲馬溪。我向?qū)W生提問這些景物都是圍繞什么寫的,一陣思考之后,學生發(fā)現(xiàn)這段話描寫了天山之水,即有了雪峰才會有雪水,有了雪水才會有飲馬溪。至此,學生明白了寫“水”可以從源頭開始,并且,與之相關的景物都可以作為觀察和寫作的對象。
2.磨“鏡”第二步:理順序
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座“天山”,請學生把作者觀察到的景物添加上去,并注上景物的名稱。在一名學生添加的過程中,其他學生給他作指導:“往下!往下!”原來,他們早就發(fā)現(xiàn)了作者的表達順序,即從上到下。接著,我又和學生一起探討為什么要用從上到下的順序來觀察。經(jīng)過討論,學生發(fā)現(xiàn)觀察一處景物時,不僅要有順序,還要選擇合適的順序,就像描寫水,因為水來自峰頂并順流而下,所以要從上到下進行描寫。
3.磨“鏡”第三步:觀神韻
關于作者描寫景物的特點,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所見的景物寫得栩栩如生:寫雪峰,把雪峰比作白緞,把雪峰間的云影比作銀灰色的花朵,整個雪峰像一塊繡花的白緞;寫雪水,把從峭壁斷崖上瀉下來的雪水比作銀鏈,既寫出了雪水的樣子,又寫出了它的光亮,還把溪流拋起的浪花比作盛開的白蓮花,浪花像玲瓏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美,那么討人喜愛。然后我做了總結(jié):“讓景物傳神的方法有很多,合理的擬人和聯(lián)想都是此類方法的運用,同學們在寫作中可以運用這些方法,從而增加景物的神韻。”
三、指一條“材”路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比绻麑W生腦中無物,即沒有素材的積累,要想讓他們寫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因此,指導學生寫作文的基礎就是積累大量的素材,尤其是寫景類的文章,由于小學生所學不多,生活經(jīng)驗和體驗也較少,因此,積累材料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為他們指一條生“材”之道很有必要。
1.材料之來源
第一,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景物,只要留心觀察,不斷擴大自己的眼界,捕捉一枝一葉,并細心體會,就會有鮮活的材料躍入視野。第二,寫作素材來源于閱讀。積累素材,除了從生活中獲取直接經(jīng)驗外,還可從閱讀中獲取間接經(jīng)驗,閱讀他人的文章,在閱讀中啟迪思維,發(fā)揮想象,從而生成自己的素材。
2.材料之序列
積累的材料包括字、詞、句、段、篇,如何將這些材料組合起來,這是需要序列的,從詞語到成語、諺語、歇后語,從現(xiàn)代佳句到經(jīng)典古詩詞,從段落到篇章,從描寫對象的一統(tǒng)化到分門別類,從單純繪景到景情交融甚至景情理合一……我們需要在新的序列不斷派生的過程中,在腦海中構(gòu)建素材大廈,從地基開始,如建設高樓大廈般將材料排序組合。
3.材料之存儲
怎樣幫助學生存儲材料呢?順于口、熟于心是存儲材料的第一步,無論詞語還是句子,都有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最終達到脫口而出的境界。我采用了造句的方法,為了能讓學生積累更多的材料,我組織學生觀察不同季節(jié)、不同天氣的校園風光,讓他們盡量多地造句來幫助記憶并存儲材料。同時,建議家長利用雙休日、節(jié)假日帶孩子出去游玩,在游玩的過程中幫助他們積累材料。另外,我還指導學生摘錄好詞佳句,鼓勵他們寫觀察筆記,以此存儲素材。
小學生寫景作文要求學生不僅要積累豐富的素材,還要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細心觀察,認真思考,生成自己獨到的體會,再進行合理的謀篇布局,從而寫成一篇優(yōu)秀的寫景文章。教師在教授學生習作時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景作文水平。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