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波 楊樹軍
在我們的教育視線里,總有那些“老道理”和“新話題”交替出現(xiàn),而那些身邊的細微故事卻經常被我們忽略和冷落。其實,教育就是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自己才能發(fā)現(xiàn)孩子,雕塑孩子。
和孩子一起成長
一位初一學生的媽媽最近抱怨說:“孩子漸漸長大,卻變得很難溝通”。孩子經常用“你懂什么”來反駁她,或者干脆說“沒有共同語言”。與孩子的關系怎樣才能融洽,成了她最大的困惑。
當下,“90后”一代的孩子是在多媒體、多元素的包圍中成長起來的,他們見識廣,有頭腦,愛思考,個性強,并且有著自己濃厚的“文化圈”。我們如果不“身臨其境”的親近他們的“文化”,就很難走進他們的“圈子”,沒有共同語言,談何平等交流?所以,我們應靜下心,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學習新東西、關注新事物,這樣才能免遭孩子的“冷遇”,點燃孩子的熱情。
例如,和孩子講“要學會堅強”時,他們可能提不起精神,但提起“隱形的翅膀”,他們可能會豎起耳朵愿意傾聽;當我們說“網絡游戲不好”時,孩子心里會嘀咕“你懂什么”,而我們慨嘆“虛擬的游戲幣不如現(xiàn)實的人民幣”,他們可能會探究一番。如此看來,若想真正打開孩子的“話匣子”,就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而要在孩子們的“文化圈”里爭得發(fā)言權,我們就要放下架子,接受新事物。否則,我們的“言傳身教”就會在孩子“質疑”的目光里越走越遠,光有“呼喊”,沒有“響應”。
和孩子一起成長,這是融洽親子關系的起點,更是和諧親子關系的關鍵。
身教重于言教
最近,我班學生小飛(化名)很是郁悶。原因就是他和媽媽的那次“公交車別扭”。一次和媽媽一起乘坐公交車,小飛因為票務員落下了自己的車票,要求媽媽幫他補票。媽媽礙于人多,補票不便,對小飛解釋說“落下了票是票務員的失誤,不是我們的事”,最終也沒有補票,小飛為此憤憤不平。
常言說,身教重于言教??晌覀冏龈改傅膶Α傲佳韵鄤瘛毙攀帜閬恚瑢Α耙陨碜鲃t”卻是不太在意。有些父母,每天提醒孩子要勤奮學習,自己卻無所事事;告訴孩子要講誠信,自己卻“言而無信”;讓孩子搞好團結,自己卻和鄰居摩擦不斷……如此一來,所有的說教只能給孩子烙上一個“雙重道德”的印記,孩子們不是質疑就是叛逆,久而久之,就會播下錯誤的種子,收獲失敗的果實。
小到一張車票、一句話、一個眼神,大到一個決定、一個行動,做父母的都要銘記自己的“示范”角色,認真做好,做出榜樣。在一定程度上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長唯有以身作則,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當我們再遇到類似破壞規(guī)則的事情時,要想一想:如此“蠻”教,我們將以怎樣的聲音來召喚孩子呢?
你的名字是責任
我們的“清除白色垃圾,構建潔凈社區(qū)”的活動已經結束,而軒軒(化名)同學的事情卻讓我陷入反思。在活動的當日,軒軒和一位同學因為搶著收垃圾而不小心摔了一下,手上有輕微的劃傷。軒軒的媽媽當天就帶著軒軒找到了我,詳細地了解了軒軒的“值日分工”,并態(tài)度堅決地表示不能讓軒軒再做類似有“安全隱患”的事情了。除此之外,我還了解到,軒軒媽媽對和軒軒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也要“親自把關”,這引起軒軒的很大不滿。
可憐天下父母心。做父母的很辛苦,一方面,父母要時刻提醒孩子遠離危險,給予他們關照和安全,讓他們健健康康地長大,另一方面,父母還要關注孩子的發(fā)展,期望他們有一個良好的未來。正是帶著這樣的期盼,父母的愛有時會變得“過火”。其實,我們應該認識到,孩子終究是要走入社會的,每個孩子的肩上都要擔起責任,學會承擔與獨立。父母應該擔當起培養(yǎng)社會公民的責任,并讓這種社會責任感主導自己的言行,而不是事事親為,處處袒護。
父母,你的名字是責任!
(作者單位:山東省壽光市洛城一中)
(責任編輯: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