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文
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學習者,使學生能夠不斷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應對挑戰(zhàn)。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獲取理性知識,不斷培養(yǎng)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那么,在物理教學中又是如何體現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的能動力?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
一、采用直觀教學法,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知識
抽象的知識往往不容易接受,學生對于直觀的教具和形象的模型容易產生興趣,也易于獲取知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認識是從感性認識不斷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形象的感知到抽象的邏輯思維的過程。教學要不斷適應和不斷改進這個教學過程,就要加強教師的直觀教學。例如,老師在教學生《功》這一章節(jié)時,學生對功、功率和機械效率三個概念容易混淆。我就精心設計了一堂生動的比賽形式的實驗課:比比誰做的功最多,誰的功率最大,誰的機械效率最高。每個同學都搬兩把椅子以最快的速度從一樓跑到四樓,測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機械效率。實驗時由學生自行設計,自己進行測量、記錄、計算、設計表格填寫數據。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對確鑿的數據進行回憶,不斷對比、充分聯想、比較分析,終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比我們在課堂上演示,枯燥講解形象直觀。在教師演示實驗的同時,學生也可以動手操作,事半功倍。學生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二、重視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的認知更具體
盡量聯系學生身邊的實物,如《摩擦》一節(jié),教材用推大衣柜的方式導出,教室里有電視柜。因此,讓學生推電視柜來說明,學生用親眼見到的實驗現象總結規(guī)律,記得很深刻。又如《杠桿》一節(jié),可利用教室中的掃把,請幾位同學上講臺拿起來,然后改變掃把的不同位置放在肩上,感受用力大小,增強了實驗的真實性,說明了摩擦力的問題。
三、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生活中學生會見到許多物理現象,我們要勤于觀察、不斷分析思考,對學習物理知識和鞏固課堂知識很有必要,即使在課堂上遇到的物理知識聯系實際喚醒記憶,引發(fā)聯想,達到融會貫通,又不會出現遺忘現象,加深了記憶。比如自然界的電閃雷鳴,問學生為什么先看到閃電,然后才聽到雷聲,學生就會尋找答案,弄清光和聲音的速度是不同的。雨后的彩虹為什么會出現七彩的?太陽光的色散,冬天人們呼出的“空氣”為什么是白色的?汽車的發(fā)動、發(fā)光的電,照相機照相,工人利用杠桿把重的東西滾上去,這些都是杠桿原理,同時也離不開物理學的知識。要求學生平時多觀察,聯系學過的物理知識進行解答,既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識問題,又讓學生主動探索其中的奧妙。這樣,既能讓他們掌握課本里學到的知識,又能開闊視野,還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何樂而不為呢!
四、正確肯定和激勵學生的回答
學生回答問題不可能一下就全部回答正確,也不可能與標準答案一字不差。因此,我總是首先肯定他們回答正確的部分,再幫他們分析存在的不足之處,或經過學生討論共同分析學生為何錯的那部分,而不是一概否定學生的現成答案。這樣,他們就會有勇氣回答下一個更難的問題,能積極地與老師的教學配合,學生不懂就問。老師做到上課隨和但不隨便,學生也能在老師的肯定和贊許中自主學習,學習積極性就會不斷提高。
五、利用簡單方法設計最佳實驗方案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主要手段的。學生實驗則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發(fā)揮聰明才智的良好方式。教學中我注意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在做第一個實驗之前,我讓學生準備一根棉線、一張紙條,提出:“怎樣測出不能用尺去直接測量的某一長度?例如圓鉛筆的周長?!睂W生互相討論補充,歸納起來有四種方法:1.讓鉛筆側面在刻度尺滾一圈;2.用棉線繞鉛筆一周,剪下后測棉線長度;3.把鉛筆立在紙上,用鉛筆沿著它的下周緣畫出一個圓,再用測曲線長度的方法測出周長。4.有的同學提出用紙條代替棉線,繞鉛筆一周,測周長,但說不清楚其優(yōu)點。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評價這四種方案。經過討論大家都認識到第三種方法太麻煩,第一二種方法不易準確,第四種方法最好。這時教師指出這正是課本上介紹的方法。當學生明確了具體做法,就準備操作了。
學生理解了實驗的設計思想和原理,設計出合理的實驗方案還不能認為已完成了必要的準備工作,必須考慮學生是否具備了所需的技能,只有在實驗前,為學生鋪平道路,才能使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把精力放在對主要矛盾的解決上,才會使學生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讓學生自主學習,不但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還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老師減少了許多教學中的困難,改善了教學中那種以教師為主的課堂中滿堂灌,滿堂問的沉悶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