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這幾年經濟迅速發(fā)展,農村大多成為“空村”“死村”,有能力、有條件的都離開了農村,留下的都是相對“蹦不高,跳不起”的弱勢群體;現在從大局來看,又在積極搞城鎮(zhèn)化建設,農村里留下的必然會進一步分化。這里,筆者以豐利鎮(zhèn)成人教育中心學校服務對象為例,對農村弱勢群體教育的對象進行初步研究。
一、農村弱勢群體教育對象的現狀分析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三農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處于農村底層的弱勢群體導致農村群體差距進一步擴大。僅就豐利鎮(zhèn)成人教育中心學校服務對象中119名弱勢群體幫扶對象而言:
1.從對象上分析,“空巢”老人居多,留守兒童和婦女其次?!稗r業(yè)落后、農村貧窮、農民困苦”是當前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處于最底層的卻是農村弱勢群體。據一項抽樣調查統(tǒng)計,在119名弱勢群體中,“空巢”老人居多,有51名,占比42.86%;留守兒童其次,有37名,占比31.09%;留守婦女再次,有22名,占比18.49%;而殘疾人、社會矯正人員相對較少,分別占比2.52%和0.94%。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和婦女是農村弱勢群體中的主力軍。在某種意義上,這些“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生活無靠,教育缺失。
2.從經濟上分析,弱勢群體收入低,消費集中于食品。據抽樣調查,“空巢”老人雖有子女贍養(yǎng),但他們大多在外,收入也不高,一般僅靠幾畝薄田;留守婦女雖有打短工的,但多數靠丈夫在外打工補貼家用,雖有收入,但大多精打細算,消費不高。在調查中發(fā)現,他們的食品支出為1286.35元,占比62.3%,衣著支出為235.64元,占比11.41%?!翱粘病崩先擞糜卺t(yī)療衛(wèi)生的支出為128.35元;而留守兒童以及留守婦女則在文化教育、交通通信方面支出占了一定比重,共達到256.72元。其他用于醫(yī)療、交通通信、文化教育消費等支出為100.47元,占13.82%。從這些數字可看出,按照現在物價水平,這些弱勢群體仍處于相對較低的消費水平,面臨著一定的困難。
3.從知識層次上分析,弱勢群體學歷普遍不高,還存在著一定數量的文盲。在119名弱勢個體數據調查中發(fā)現,有27位文盲,主要集中在“空巢”老人身上;有19位小學畢業(yè),主要集中在留守婦女和殘疾人、無業(yè)人員身上;其余幾乎都是初中畢業(yè),只有一位高中畢業(yè),卻是社區(qū)矯正人員。知識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弱勢群體的經濟狀況。調查發(fā)現,農村弱勢個體的貧困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其文化素質成正比的。
4.從身體健康狀況來看,留守人群身體健康堪憂。現在每年進行一次體檢,但農村“空巢”老人身體狀況整體令人擔憂。一來他們不太重視健康,小病不太重視,一般靠拖,靠扛。在調查中,51位老人,只有8位老人一感到身體不適,就到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拿點藥,解決問題,其余全部回答無所謂,只有在疼得厲害了,才到醫(yī)院去。二來由于行動不太方便,子女又不在身邊,平時更沒有人去關心,所以大多也就無所謂了。當然也有極少數由于經濟等方面原因,對醫(yī)院有一種天然的抗拒。相對而言,留守婦女健康稍好,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婦科疾病。
5.從精神層面分析,農村弱勢群體整體上是貧乏的。農村弱勢群體基本上沒有什么娛樂活動,在精神層面上來講,是空虛的。比如51位“空巢”老人中,只有12位會點娛樂項目,但也只是“筑長城”,至于其他老人大多白天閑聊,晚上看電視度日;留守兒童更是如此,一般由于監(jiān)管人缺乏一定的素養(yǎng),導致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還停留在吃飯穿衣上;留守婦女的精神生活,更是荒蕪,除了看電視、閑聊,好一點的就是十字繡。在22留守婦女中,只有3位在周邊小廠上班,其余無事可做。在這些弱勢群體中,還有一種現象,那就是信仰宗教,一部分人宗教信仰到癡迷的程度,以便獲得某種超脫和心理上的滿足。
二、農村弱勢群體教育對象現狀形成的原因分析
相對而言,農村弱勢群體的形成,除了天災人禍等不可抗拒的因素,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1.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農村里有能力的,年輕力壯的人大多選擇外出打工;隨著城鎮(zhèn)的擴容,這些人大多留在城里,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殘,或者因為孩子讀書等的留守婦女等?,F在國家倡導城鎮(zhèn)化,農村土地實行流轉,進一步擠壓了弱勢群體生存空間,農村人群進一步分化。進鎮(zhèn)的農村弱勢群體,雖然上樓了,但周邊社區(qū)配套設施、相關產業(yè)未能完善,一來缺少企業(yè),二來弱勢群體自身健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多無事可做,造成了農村弱勢群體競爭力的進一步下降。
2.教育不公平的影響。相對而言,由于教育的投入不足,農村教育一直處于被遺忘地帶。經費、師資等各方面出現嚴重的不足,辦學條件差,教學質量差。這是其一,其二,由于家庭、社區(qū)等原因,學習閱讀氛圍不濃。這兩方面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弱勢群體學歷不高。誠然,也不排除弱勢群體自身原因,比如年老力衰,比如身體殘疾,但教育不公平,信息不對稱才是主要原因。而過去,社區(qū)成人教育中心一直處于真空狀態(tài),一來不知道自己的定位,二來也不知道自己的服務對象, 從而使成人教育沒有發(fā)揮作用;現在有了意識,卻缺少師資、資金,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成人教育的發(fā)展。
3.個人能力素質的影響。誠然,農村弱勢群體的形成,有由經濟發(fā)展導致教育不公等方面原因,但成因往往是一分為二的。其實,弱勢群體的形成也有個人能力素質等原因。“空巢”老人,由于年齡原因,人老力衰,大多失去進取心,更多的是一種渾噩度日的心態(tài),要么隨便四個一圈打麻將,要么就有時間侍弄一塊小自留地;留守婦女的心思全在孩子身上,自己沒有什么追求,要么李家長張家短,要么就是玩幾圈;至于無業(yè)人員、殘疾人乃至社區(qū)矯正人員,他們更多的是無奈,還有一點自暴自棄。這種心態(tài),再加上思想上的保守,從而導致他們物質生活貧乏,精神生活空虛。
4.交際圈狹窄的影響。隨著農村人口的流動,相對而言,農村里剩下的人很少,即便在農忙或春節(jié)期間人也不多,弱勢群體一般沒有多余的活動,也不太到別的地方與人交流。這種人際交往和他們職業(yè)之間流動的稀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弱勢群體成為社會的邊緣部分或被排斥對象,不僅說話沒有分量,而且很多時候做事沒有人理睬,得不到社會應有的承認與認同。這種自我封閉的狹窄的交際圈,以及弱勢群體的自我定位,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他們的思考方式,會讓他們思想更加消極,或者自我滿足,從而使幫扶難上加難。
5.社會不同程度偏見的影響。針對農村弱勢群體,社會上存在著一定的偏見。很多時候,他們只把農村弱勢群體當作麻煩,而不是幫扶、關照對象。比如某些地區(qū)在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讀書問題上,人為設置種種障礙,造成農村孩子與父母分離;農村“空巢”老人過多,一方面與子女外出打工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缺失有關;而對殘疾人和社區(qū)矯正人員的偏見,也是他們難以融入社會的主要原因。比如對殘疾人的嫌棄,比如對社區(qū)矯正人員的提防。在某種程度上,農村弱勢群體一大半并不屬于弱勢群體,但由于社會的偏見,社會的冷漠,從而人為地制造出一大批農村弱勢群體。
從農村弱勢群體教育的對象的現狀研究以及其成因可知,農村弱勢群體的形成有一定的根源,這需要成人教育中心學校在開展服務的同時需要因人而異,因類而別,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幫助弱勢群體盡快脫貧致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