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傳奇+韓玉蘭
課堂追問,即對課堂問題順勢深入的探尋。具體來說,就是課堂師生互動時,學生處于對問題理解由淺及深的臨界點時,教師基于學生理解的實際,巧借追問加以點撥,促進課堂教學的深入發(fā)展。
有效的課堂追問,既反映了教師在充分解讀教材和預設教學后,能否游刃有余地關照和駕馭各種課堂生成因素的能力,也考驗了教師的教育機敏性品質,即能否在追問契機出現(xiàn)之際及時捕捉、迅速反應以及準確判斷。有效的課堂追問,對學生而言,能讓學習理解邁進一步,漸入佳境;對教師而言,可讓教學效果因勢利導,突破重點;對課堂本身而言,可以通過由點及面、螺旋上升式的推進,最終達成課堂目標。
追問效果:山窮水盡 柳暗花明
【案例】執(zhí)教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教師在解讀處理文本時,將重點放在了課文的第四段,傾注了對樟樹外形以及生命“蓬蓬勃勃”的理解。
師:讀了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我們一塊兒看看作者是怎樣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樟樹“蓬蓬勃勃”的?
生1:我關注到了樟樹的葉子,“樹葉稠密,綠得發(fā)亮”讓我感受到了樟樹根深葉茂,“四季常青”更能看出樟樹無論哪個季節(jié)、任何天氣都是充滿了綠色的生機。
生2:作者抓住了樟樹枝干的特點,從“樟樹不高,卻枝干粗壯”可以看出樟樹很結實、很有生命力。
師:帶上你對這份生命力的理解,讀出這株樟樹的蓬蓬勃勃。
(生2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師:還有別的發(fā)現(xiàn)和感悟嗎?(學生眉頭緊鎖,教師期待無果后)同學們通過讀書批注和朗讀展示,讓我們領略了樟樹的靜態(tài)之美,那么,你能否感受到樟樹蓬蓬勃勃的動態(tài)活力?
(學生們?yōu)g覽課文后,踴躍舉手)
生3:“伸”是個動詞,“伸向四面八方”讓我看到了樟樹長得非常茂盛。
生4:文章中連用了兩個“伸”字,我覺得這棵樟樹還在不停地生長。
生5:老師,這個“伸”讓我仿佛看到了滿樹稠密的葉子也在動,每片葉子都閃閃發(fā)亮。
師:你們的交流,讓樟樹更加有生命的活力了,把你們的感受送進去,讀出這伸展著枝干、泛動著光亮的樟樹的蓬蓬勃勃……
(學生齊讀)
【點評】葉圣陶先生曾言:“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弊寣W生“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是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這一素養(yǎng)的習得,需要教師日常教學中的策略引導和方法滲透。這則案例中,師生抓住文本關鍵詞,對樟樹的“蓬蓬勃勃”進行交流互動時,面對學生的關注和理解層次難以推進的情況,教師聚焦一個“伸”字,順學而導,巧妙點撥,以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式追問,為學生打開了一扇豁然開朗的窗戶。
簡簡單單一個“伸”字,經(jīng)一個乘勢追擊,便恰到好處地讓這株“不高卻枝干粗壯”的樟樹在學生的讀后畫面里有了伸展性,仿佛在伸向四面八方的動態(tài)里,滿樹綠得發(fā)亮的稠密樹葉也泛起了光斑點點,這番動靜相宜,讓學生歡欣地感受到了樟樹蓬蓬勃勃的生命氣象。朗讀的時候,學生們也情不自禁地伸張開雙臂,聲情并茂、身體力行地進入并詮釋了文本。可以說,一個有效的追問力透紙背,讓學生的理解感悟瞬間立體。
追問想象: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
【案例】觀摩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習作7的“創(chuàng)編童話”習作指導課。
(多媒體出示了一幅圖片:一條幽深的小路通往森林深處,沿途綠樹成蔭,路旁的野花五顏六色、爭奇斗艷。)
師:仔細觀察圖畫,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觀察圖片后便踴躍地舉起手來。)
生1:我看到很多的花兒,有紅色的、粉色的、黃色的、白色的,還有藍紫色的。
師有效理答并追問:這么多顏色,我們可以說成——
生2:五顏六色。
師:真的是很多顏色,你還想到哪些詞語?
生爭相交流:姹紫嫣紅,色彩繽紛……
師:望著眼前這漂亮的花兒,你還會想到什么?
生3:花叢中還有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蜜蜂。
師:肯定是花的芬芳把它們給吸引來了。
生4:我仿佛聞到了一陣陣花香撲鼻而來。
師(刮刮學生的鼻子)笑:你的小鼻子也動起來了。
師:就像同學們這樣,你還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學生們早已經(jīng)小手高舉,躍躍欲試。
生5:我看到了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一直伸向森林的深處。
生6:茂盛的大樹為森林遮出了一片片陰涼。
師:同學們不僅善于觀察,而且很會想象,聽,森林里來了三個小朋友。(多媒體播放了小狗、小貓和小豬三種動物的聲音)
教師讓學生根據(jù)聲音猜測動物,學生輕而易舉地猜出了答案,并將活潑可愛的動物形象點擊呈現(xiàn)在屏幕上。正當學生興致盎然地醞釀一場熱鬧的動物狂歡時,執(zhí)教教師卻收住了話匣,師生之間的交流戛然而止,教師道:“圍繞這三位動物朋友,你認為會有怎樣精彩的故事發(fā)生?”
接下來是小組內口頭創(chuàng)編交流、匯報,范文學習及提筆習作。
【點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第二學段習作教學要關注學生“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這節(jié)習作課堂讓觀者喜憂參半,課的前段巧借多媒體渲染情境,教師循循善誘地追問,激活了學生的想象,拓展了學生的遐思,讓學生的個性表達漸入佳境??僧斀虒W進行到關鍵環(huán)節(jié),在學生的想象被喚醒、表達被激活得很飽滿的情況下,教師原本循序漸進的追問卻驟然喊停,尤其是教師最后單薄的發(fā)問,止于出示的畫面,而忽視了學生由此及彼可能關聯(lián)的動物形象。學生其后表達的積極性顯然沒有那么高了,本該天馬行空的想象,被框定止步,以致習作初稿寫完交流時,每篇童話的情節(jié)都單調得如出一轍。endprint
觀摩后,筆者不禁反思:既然是創(chuàng)編童話,何不開放話題,放飛學生的想象。教師何不在引導觀察、趣味猜想后,在學生打開想象閘門之際追問:“你還希望有哪些動物朋友出現(xiàn)在畫面里?它們又會發(fā)生怎樣精彩的故事?”如此推進一步,讓一顆童心乘著想象的翅膀,飛躍范文的束縛,書寫自己的奇思妙想。而教師追問的無疾而終,可能讓學生失約了一場異彩紛呈的森林動物運動會,也可能讓學生錯過了一次貓和老鼠的對簿公堂。最終,因為我們一個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意義深遠的追問,而失落了一段童年的趣味時光。
追問情感:峰回路轉 別有洞天
【案例】筆者在執(zhí)教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我和祖父的園子》時,引導學生體會蕭紅散文語言的特色,感受文章字里行間流露的那份童年之趣、自由之樂。
品詞析句后小結蕭紅語言有何特色,有的學生說到自由歡快,有的學生談起樸素自然,也有一個聲音飄進了我的耳朵——啰唆絮叨。意料之外的聲音,卻是不可繞過的一段插曲。
“愿意說說你的依據(jù)嗎?”我問。
“她寫花開、鳥飛、蟲叫、倭瓜、黃瓜、玉米,本來一句話就可以描寫清楚,可她非要寫得那么拗口。”學生有些不滿地答道。
看來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固執(zhí)己見和字里行間傳遞的思想之間,缺少一份情感的溝通與融合。我馬上想到了蕭紅凄慘的身世,便娓娓道說起蕭紅坎坷的一生,學生聽得入了神。為了避免一股腦的情感注入而使學生陷入“被感動”,我決定采取“一唱三嘆”的創(chuàng)境追問法:
“當31歲,生命的燭光即將熄滅,彌留之際的蕭紅回望自己這段童年歡快的時光,你覺得她心里會想些什么?”
“當二十幾歲,逃脫了封建家庭包辦,離家漂泊的蕭紅回憶自己這段自由自在的時光,你覺得她心里又會想些什么?”
“再往前,當十幾歲,也就是你們這個年紀,家中唯一疼愛她的祖父去世,孤苦無依的蕭紅回憶起自己在園子里的這份祖孫情深,你覺得她心里又會想些什么?”
“和你們幸福悠長的童年相比,蕭紅的童年太短太短了,和祖父在園子里度過的那段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快樂時光,一草一木,一花一鳥都成了最美的珍藏,所以蕭紅的這份‘絮叨,其實都是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對童年生活的懷念和對美好親情的珍惜?!?/p>
【點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高段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但也要“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既而“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作為一篇散文的學習,行至此處,學生們由最初各抒己見的言說,到此時的深入思考,這一路創(chuàng)境追問下來,學生對蕭紅文字中流淌的那份對自由自在生活的熱愛和珍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有學生告訴我,再讀課文時,他腦海中同時浮現(xiàn)兩幅畫面:一幅是不同人生階段的蕭紅那渴求自由的眼神,一幅是童年時的蕭紅和祖父在園子里快樂生活的情景,他很心疼蕭紅。
有效的課堂追問,能將知識學習和理解感悟引向縱深,并由點及面地達成課堂目標,教師應在平日的課堂教學中處處留心,時時反思,才會在追問契機出現(xiàn)之際,及時捕捉、迅速反應、有效銜接,追問出課堂的精彩景致。
(作者單位:1.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登瀛小學 2.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qū)教科研與培訓中心)
(責任編輯:李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