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力暉
摘 要:“信、達、雅”作為最為大眾熟知的翻譯標準,一直以來都被譯者和讀者廣為接受。但鑒于翻譯實踐中各類文體及原文風格等因素的不同,“信、達、雅”的標準顯得太過籠統(tǒng)。著名的語言學家趙元任曾就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將“信”,即忠誠原則劃分為八個維度,對于“信、達、雅”以及翻譯中“忠實、流暢”等標準作出討論。
關(guān)鍵詞:翻譯標準;直譯;意譯;翻譯標準
在《論翻譯中信達雅的信的幅度》一文中,趙元任首先舉出三個例子,說明“信、達、雅”并不能廣泛地作為評價翻譯實踐的唯一標準,同時,對于其中最基礎(chǔ)的標準——“信”,趙元任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即認為,譯文是否忠實于原文,除了受到一定的非語言因素(如文化差異、廣義語境等)的影響外,還應(yīng)從文本的角度,考慮文本的類型,確定“翻譯的單位”。
“信”的幅度
文中,趙元任將“信的幅度”劃分為八個維度,即意義與功用上的幅度、直譯與意譯的幅度、見次的頻率、借詞現(xiàn)象、語言中的必具范疇、體裁是否相當、語音語調(diào)的幅度、文本的廣義語境(“原文與譯文用時的場合”)。
首先,趙元任舉例分析了“信”在意義與功用上的幅度,如法語中 je vous prie與英文中的I request you 意義相近,但是從功用的角度上,je vous prie更多地在英文中翻譯為please。隨后,文中又分析了和意義與功用較為接近但不盡相同的直譯與意譯的幅度。通過文中的舉例可以發(fā)現(xiàn),以意義與功用的幅度為度量,則要求譯文根據(jù)不同的使用場合,達到不同的交際功能。這一點與德國功能主義學派的翻譯觀點相類似,即強調(diào)譯文在交際功能上的目的性,而不同的是,功能主義學派為了詳細研究文本的交際目的,詳細地劃分了文本類型。同時,在功能主義學派的翻譯理論中,翻譯的標準并不僅僅局限于對譯本文本的評價還需考慮到翻譯活動的參與者——原文作者、譯者、原文讀者以及譯文讀者對于譯文的評判,即譯文是否能在譯文讀者中達到原文作者期望達到的交際結(jié)果。而直譯與意譯的幅度則更為側(cè)重譯文是否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而“見次的頻率”這一幅度即指的是詞語在語言中的使用頻率,趙元任將這一點作為譯文是否忠實于原文的一個維度標準,也是充分考慮了譯文讀者與原文作者以及原文讀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廣義語境下語言的運用。
其次趙元任在文中分析了在翻譯實踐中的一種翻譯策略——借詞。而文中,借詞這一語言的轉(zhuǎn)化手段又被分為三類,包括借音詞、借譯詞以及岔枝借譯(skewed translation borrowing)。借音詞即直接根據(jù)讀音對應(yīng)譯入語的翻譯,如violin被譯為“梵婀林”,telephone舊稱為“德律風”等。而借譯詞在單個字詞中往往表現(xiàn)為“一些外語的詞頭詞尾成了一些慣用的譯法,如,親—pro—,反—anti—,化—ize—,—fy,性—ness—,—ity,主義—ism等等?!倍诰渲袆t有例如,“高峰會議——summit conference”等??梢娊枳g詞往往是一些外來用語,由于這些詞語在譯入語的語言環(huán)境中無法找到相適應(yīng)的詞匯,則往往采用借譯法處理。借譯法和借譯詞是不同語言文化間相互交流融合的例證。岔枝借譯在趙元任看來算是“習非成是”,而在作者看來并非所有“習非”都能“成是”,岔枝借譯是否成立,需要參考譯文與原文的語境以及語言的使用場合。
信的其他幅度還包括語言必具的范疇,這其中趙元任以不同語言的單復數(shù)、詞匯的時態(tài)以及詞性來舉例說明,此外由于各種語言表達習慣不同,在翻譯時,應(yīng)注意語言“隱藏的范疇”。此外,作者認為,在翻譯活動中,如能注意詞品的相當,即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等,也能增加譯文的可信度。
原文與譯文體裁是否相當也是考察譯文可信度的重要標準,原文與譯文不僅文體要相當,同時也要注意譯文的時代性。同時作者認為,音韻是考察譯文可信度中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維度,譯文對于音韻的追求應(yīng)不僅僅局限于詩歌、散文等音韻能夠體現(xiàn)原文美學特點的文體中,即使在一般體裁甚至是信息性文本的翻譯中,也應(yīng)當注意音韻。原文與譯文用時的場合也被作為考察譯文可信度的一個標準。在《論翻譯中信達雅的信的幅度》一文中,趙元任舉了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來說明原文與譯文都有其時效性和適用性。這一點在即時性很強的口譯實踐中尤其如此,在口譯活動中,譯員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譯員是雙方交流的橋梁,而譯員的口譯產(chǎn)出——除了文本信息外,一些非文本信息也傳遞著雙方的交流,這就要求譯員注意譯語的使用場合和時間,對譯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金文俊.“信達雅”的模糊性[J].山東外語教學,1991(03):56
[2]邵敬敏.現(xiàn)代語言學的現(xiàn)代意識——讀《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J].語文研究,1993(04):16
[3]彭長江.翻譯標準多,何以斷是非[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0(05):32
[4]朱彤楠.趙元任的“信、達、雅”觀[J].黑龍江史志,2012(04):72
[5]殷豐立.德國翻譯目的論和嚴復的“信、達、雅”理論比較[J].內(nèi)江科技,2009(1):27
[6]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譯林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姜力暉(1991-),女,甘肅蘭州人,蘭州大學2013級翻譯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口譯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