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立
摘要:在近代日本的歷史上,除了大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的國際戰(zhàn)略構(gòu)想外,同樣存在著一條反對戰(zhàn)爭提倡和平共處的國際政治路線。宮崎滔天與石橋湛山就是這種路線的支持者。他們反對殖民擴張,主張通過王道、仁義、開放式貿(mào)易等理念來引領(lǐng)世界。雖然他們的見解在當時社會處于弱勢、旁流地位,但是仍然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關(guān)鍵詞:宮崎滔天;石橋湛山;國際政治理念;和平反戰(zhàn)
中圖分類號:G13/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458(2014)03-0051-08
一、導言
縱觀日本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期的近百年發(fā)展,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經(jīng)歷了一個“大喜大悲”的歷程。所謂的“大喜”,是指日本從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國,成功躋身世界強國之林。日本成為了眾多開明知識分子們的向往之地,東亞各國也紛紛派遣學人赴日本進修與深造;所謂的“大悲”,是指曾經(jīng)專橫跋扈的“大日本帝國”最終淪為了反法西斯聯(lián)盟的階下囚。眾多無辜的日本民眾以及亞洲各國人民都不幸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對外擴張的犧牲品。造成如此“大喜大悲”局面的根源在于日本當時所采取的軍國主義擴張戰(zhàn)略,即在政治上實施殖民侵略,在經(jīng)濟上采用霸占和掠奪,在文化思想上實行奴化。整部日本近代史似乎就是“大日本帝國”擴充軍事實力,依靠武力不斷向外擴張的歷史,因此在研究日本近代史的時候,任何想要繞開這段歷史避而不談或是故意美化這段歷史的做法都是令人無法容忍和
難以實現(xiàn)的。
然而,研究歷史的有趣之處不僅在于對某種客觀歷史事實或者決定歷史進程的某種主流思想與決策進行詳細地闡釋,而且在于對游離于主流思想以外的某些亞流思想政策進行行之有效的分析,從而勾勒出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某種可
能性。
其實,除了“大日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的國際戰(zhàn)略之外,近代日本同樣存在著另一條“小國主義”構(gòu)想的國際政治戰(zhàn)略路線。所謂的“小國主義”與企圖通過軍事霸權(quán)主義(hard power)來達到掌控和支配世界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強烈反對殖民擴張政策,主張通過王道、仁義、開放式貿(mào)易等本國自身理念、政策(soft power)來吸引他國,從而實現(xiàn)《論語》中所提及的“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狀態(tài)。
當然,主張“小國主義”路線的人,在當時那個鼓吹“大東亞共榮圈”的時代風潮中,無疑處于一種弱勢、異質(zhì)的地位,但是這種政治理念確確實實地存在并貫穿于整部日本近代歷史中。文章將分別剖析宮崎滔天(1870年—1922年)以及石橋湛山(1884年—1973年)的和平反戰(zhàn)思想,并比較兩者的異同,發(fā)掘出這一政治思想在日本近代歷史發(fā)展中的意義,為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和把握日本近代史提供實際參考。
二、宮崎滔天的和平反戰(zhàn)思想
宮崎滔天出身于九州熊本縣的一個武士家庭,自幼受到父親宮崎長蔵的嚴格家教。滔天曾回憶道:“父親經(jīng)常告誡自己作為男兒必須以豪杰、大將為奮斗目標”[1]26。與此同時,在滔天眼里父親又是一位充滿愛心的人。滔天清晰地記得父親當時將自家的西瓜裝上馬背救濟同村的窮人、病人的情景[1]26。家庭的熏陶,讓滔天從小就以豪杰大將自居,并自認為是與生俱來的自由民權(quán)運動家[2]5-6。眾所周知,滔天與孫中山之間有著深厚的革命友情,在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中,滔天的人脈網(wǎng)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滔天,孫中山結(jié)識了大批日本政治界、經(jīng)濟界的重要人士,諸如犬養(yǎng)毅、尾崎行雄、大畏重信、梅屋莊吉、平岡浩太郎等人。其中,梅屋莊吉在經(jīng)濟上給予了孫中山巨大的援助。在第一次遇到孫中山并聆聽了其革命構(gòu)想后,梅屋當即表態(tài)“你盡管起兵吧,我會在財政上支援你的”。梅屋的話顯然并非是一張空頭支票,據(jù)說其一生對于孫中山的經(jīng)濟援助高達2兆日元。其次,滔天不僅將日本人士介紹給孫中山,而且秘密組織了流亡日本的中國革命志士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人與其會面,為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更為重要的是滔天撰寫的《三十三年落花夢》,在當時的旅日的中國留學生中產(chǎn)生了巨大的共鳴,并為日本各界理解中國革命提供了有價值的
參考。
由此可見,滔天生涯中的核心活動與中國革命密切相關(guān),因此脫離了中國革命就無法正確理解其國際政治主張。其實,在1900年前后滔天對于中國的革命寄予了極大的期待,并認為中國革命是世界各國革命的源泉。他曾表示:
“倘若中國得以復興,并以大義昭示天下,則印度、泰國、越南皆能振興。菲律賓、埃及隨之亦可獲得解救。(中略)人權(quán)的恢復,宇宙新紀元的開辟,除此之外別無他法”[2]37。
滔天將這種想法植根于心,并將其作為了一生的行動準則。換而言之,滔天認為當時日本的革命力量薄弱并不具備作為世界各國革命先導的能力,所以其迫切希望中國革命能“左手執(zhí)日本,右手攜朝鮮”。在此基礎上,中國、日本、朝鮮三國本著平等自由的原則結(jié)為盟友,以正義仁道號令海內(nèi)外并“扶倒救衰”[1]296。
然而,在目睹中國革命遭遇到種種挫折后,滔天認為若想實現(xiàn)中國革命引領(lǐng)世界革命的目標,首先必須著力于中國國內(nèi)的改造。因此在五四運動前后滔天將其理論重心轉(zhuǎn)移到“日中改造論”上。滔天實地考察了中國國內(nèi)的情況,并指出辛亥革命以后,中國國內(nèi)的軍閥混戰(zhàn)愈演愈烈,而這些軍閥成為了日本侵占中國的催化劑。站在中國的立場,滔天認為中國欲擺脫帝國主義,維護獨立主權(quán),“攘外必先安內(nèi)”,改變國內(nèi)軍閥混戰(zhàn)的政治局勢才是當務之急;從日本的角度分析,滔天認為若要改變軍國霸權(quán)主義的政治路線,改造日本的重點在于廢除軍閥、元老統(tǒng)治。在《出鱈目日記》一文中,滔天曾強調(diào):“軍閥存在一日,國民就無一日之安寧,國家亦無一日之安泰”[3]351。
那么,由誰、如何來推翻軍閥主導的政治體系呢?滔天首先期待日本國內(nèi)能夠?qū)嵭衅者x,因為通過普選不單單是打倒那些藩閥官僚,而且可以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政治。其次,滔天寄希望于日中兩國的國民,尤其是民間的有識之士。在其腦海里,軍閥統(tǒng)治下的日本的政策無法代表日本國民的愿望,國民與當局者必須區(qū)分對待。滔天曾明確地表示:“政府是政府。青年是青年。政府實施惡政,青年無須從其所為。對于政府的惡行,可請愿上書,可團結(jié)上奏,可擊而倒之,可取而代之。”他在長岡護美的歡迎會上,對于那些社交禮儀性的外交辭令倍感憤怒,表示日中民間志士的同志般的結(jié)合才是日中兩國建立可信賴的友好親善關(guān)系的根基[4]500。
由此可見,滔天期望通過中日兩國民間人士的覺醒與努力來實現(xiàn)日本外交政策的轉(zhuǎn)變。這與其始終譴責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完全一致的。關(guān)于這一點還可以從滔天對日本政府強迫國民出兵西伯利亞一事上的態(tài)度中看出端倪。滔天強調(diào):“兵乃兇器也。不可隨意使用。然在要求國民出兵之前,則必須先擁有大義名分,此乃文明用兵之必要條件,亦是戰(zhàn)而勝之的唯一途徑。如若反之,在不先明確大義名分之前,當局者固思己見濫用其兵的話,則會帶來無法估測的禍害”[5]438。
換而言之,滔天認為所有的軍事行動必須要有正當?shù)睦碛?,兵乃不得已而用,缺乏大義名分的軍事擴張只能給國民帶來種種苦難。海外出兵必然會涉及到巨大的經(jīng)濟支出,而這筆昂貴的經(jīng)濟負擔最終卻毫無理由地落到普通民眾肩上?!吨袊锩c列國》一文中,他對帝國主義作了如下分析:
“所謂帝國主義就是一種吞并主義。吞并主義必定伴隨著軍備擴張。而想要軍備擴張金錢必不可少。這筆錢由誰來負擔?由廣大民眾負擔。在戰(zhàn)場上誰犧牲了呢?廣大民眾犧牲了。征服他國能給廣大民眾帶來什么呢?除了苛捐雜稅別無他物”[6]606。
滔天在這里既是對日本軍國主義奉行的對外侵略擴張路線的批判,也是在向那些盲目主張海外擴張的普通民眾做解釋說明工作,澄清事實的真相。那么,滔天的這種和平反戰(zhàn)主張的思想淵源來自何處?筆者認為至少有兩個關(guān)鍵因素對滔天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
第一、海外知己孫中山的影響。通過與孫中山之間的筆談,滔天對孫中山的世界觀、價值觀等理念產(chǎn)生了巨大的共鳴,并毫不吝惜將孫中山視為“亞洲的珍寶”[2]114。孫中山的和平外交政治理念在神戶高等女子學校舉行的“大亞洲主義”演講中體現(xiàn)得更為淋漓盡致。在這次著名的演講中,孫中山首先指出西方文化雖然是科學的文化,但同時也是注重功利、武力的霸道文化。然后其運用儒家王道理論,強調(diào)了亞洲的文化就是王道文化。而王道文化的本質(zhì)是“仁義道德,用這種仁義道德的文化是感化人,不是壓迫人;是要人懷德,不是要人畏威”[7]73。此外,孫中山也強調(diào)要區(qū)分對待政府與民間,并注重發(fā)揮民間的力量。在日本強迫中國簽下不平等條約21條之后,孫中山開始以一種批判的目光審視日本政府。1919年孫文在回答日本朝日新聞社上海特派員太田宇之助的提問時,就曾嚴厲批評日本武人的帝國主義野心[8]249。然而俄國的十月革命在思想上給孫中山帶來很大啟發(fā)。革命要想成功,不單單是依靠少數(shù)的革命者,廣大群眾的力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神戶的演講不僅是對主張殖民擴張的日本政府的警告,同時也是對日本國民的殷
切期望。
第二、日本國內(nèi)自由民權(quán)運動的影響。正如上文所述,滔天在《中國革命與列國》一文中揭露了企圖通過殖民擴張來達到富國利民的軍國主義偽善面目,這種想法其實與自由民權(quán)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中江兆民的“小國主義”理念格外相似。中江曾在《論外交》一文中指出明治政府“富國強兵”的口號實則自相矛盾,因為若想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則無法擴充軍備;若要擴充軍備,則必定增加國家財政支出,富國也就無從談起[9]234。此外,中江還曾在《三醉人經(jīng)綸問答》一書中強調(diào)在“信義”、“道義”面前國無大小,一律平等。這同樣符合滔天對于軍事擴張以及殖民統(tǒng)治的態(tài)度。
中江的“小國主義”政治理念是在近代日本第一波民主獨立運動,即明治初期的自由民權(quán)運動的大浪中產(chǎn)生的,因此得到了處于社會底層民眾的積極響應。但是由于這種理念與當時的統(tǒng)治階層藩閥、官僚勢力主導的政策相抵觸,最終受到了彈壓。然而,中江的“小國主義”構(gòu)想在近代日本第二波民主獨立運動,即大正民主運動中再次受到了世人的關(guān)注。石橋湛山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石橋湛山的國際政治理念
石橋湛山出生于一個宗教家庭,父親曾擔任日蓮宗總本山身延山久遠寺的第81代住持。佛門的熏陶使湛山自幼就具備了平等意識和慈悲心。隨著甲午、日俄戰(zhàn)爭的勝利,日本國內(nèi)軍國主義擴張的聲勢日益浩大,軍人一時間成為了當時日本青年們所憧憬的職業(yè),然而據(jù)湛山本人回憶自己卻從未有過當軍人的志向,只想成為一名堂堂正正的人。進入早稻田大學后,湛山遇到了恩師田中王堂,并被王堂的和平、自由理念所折服。崎玉縣多福寺中立有田中王堂的墓碑,而湛山親自為恩師起草了墓碑銘:“作為一名徹徹底底的個人主義、自由思想家,田中用最殷切最強烈而且正確的方式高唱日本主義,為我國獨立文化的宣揚與完成奉獻了一生”。大學畢業(yè)后,湛山最初在《每日新聞》社工作,隨后進入《東洋經(jīng)濟新報》社。湛山意識到此時的日本開始有了要吞并朝鮮和中國滿洲的企圖,于是他以《東洋經(jīng)濟新報》為陣地,先后執(zhí)筆撰寫了《欠缺智慮的國民》《放棄滿洲論》《大日本主義幻想》《滿蒙新國家的成立與我國民的對策》《滿蒙問題解決的根本方針如何》等社論。在這些社論中,湛山主要從兩個方面強調(diào)只有放棄海外殖民地才能真正地提高日本在國際社會中的
地位。
第一、湛山從有形利益的角度出發(fā),運用大量的資料數(shù)據(jù)來證明擁有殖民地在經(jīng)濟上沒有價值,大日本主義只是個“幻想”。他認為在三國干涉的背景下,日本通過貿(mào)易方式在中國所獲得的實際利益僅僅是日美貿(mào)易增長總額的1/3,而且從中國進口鐵、炭等資源的總量與從美國進口的資源總量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此外,那些所謂的“從國防安全的角度看,需要海外殖民地”的主張也被湛山視為毫無意義。因為在他看來,正是因為擁有了海外殖民地,所以要不斷提防其他列強的虎視眈眈,從而造成日本必須時刻處于軍事戒備狀態(tài),無法正常進行經(jīng)濟建設。對于那些通過殖民地來緩解人口壓力的主張,湛山同樣作了尖銳的反駁。他認為從1905年(明治38年)到1918年(大正7年)期間,日本總?cè)丝诘脑鲩L數(shù)達到950萬,同期移居臺灣、朝鮮、滿洲的日本移民的數(shù)量只有區(qū)區(qū)80萬,根本無法緩解人口的壓力[10]109。
與此同時,湛山在仔細地分析了英美的殖民政策后意識到了殖民主義政策在經(jīng)濟上主要表現(xiàn)為獨占主義,這樣便會大大阻礙各國經(jīng)濟的正常發(fā)展。湛山一針見血地指出英國一方面要求中國開放門戶但是又拒絕其他國家進入印度;美國同樣難以應允其他國家的企業(yè)進入其管轄的殖民地范圍。在湛山眼里這種保護主義經(jīng)濟模式必須得到改變。他強調(diào):“東亞的天地是向世界各國人民平等開放的。而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也同樣向世界所有人民開放。(中略)如果我國放棄東亞獨占策略,那么其他列強或許也會開放殖民地貿(mào)易并調(diào)整進出口政策的吧”[11]98。
第二、湛山從無形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強調(diào)了放棄殖民政策而選擇“道義”,其結(jié)果將有利于提高日本在國際社會中的威信。他表示:“放棄滿洲,放棄山東,放棄我國給予中國的一切壓迫,結(jié)果會是如何呢?此外,如果給予朝鮮、臺灣以自由,其結(jié)果又會是如何呢?英國、美國想必將會陷入尷尬的境地。因為日本所采取的自由主義政策,將使英美兩國都失去道義之國的美名。那時,以中國為首的世界上受壓迫的弱小國家,都將給予我國以足夠的信任。印度、埃及、伊朗、海地等列強的屬地都將向我國尋求獨立的援助。那時我國的國際地位將升于九天之上,與英美兩國實現(xiàn)互換”[10]98-99。
湛山向來反對輕視中國的言行并力主給予中國應有的尊重,他警告那些軍國主義分子:“中國對于我國來說是最早的友好鄰邦,是開辟我國文化的長輩國”[10]177。因此,他希望通過日本身先士卒地放棄中國殖民地,而從道義上來贏得世界上所有飽受殖民地之苦的國家的尊重,進而推動世界各國的獨立運動。倘若英美等國為了維護本國的不當利益,對世界各國的反殖民運動進行軍事打擊,此時日本就有義務挺身而出,作為這些受壓迫國家的“引領(lǐng)者”與列強決戰(zhàn)。如果這場戰(zhàn)爭無可避免,那么其結(jié)局又將何去何從?在1921年(大正10年)8月13日的社論《大日本主義的幻想》(第三回)中,湛山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戰(zhàn)法的關(guān)鍵在于人和。那一兩個傲慢的大國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是作為自由解放的世界盟主,我國的背后擁有整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支持,所以我國一定會在與列強的決戰(zhàn)中獲勝。只要我國能夠舍棄一些小欲,那么恐怕到不了這場戰(zhàn)爭,那些傲慢的大國就已經(jīng)走向滅亡了”[10]121。此處所謂的“舍棄小欲”其實是指放棄朝鮮、中國滿洲和臺灣等殖民地。湛山希望通過“舍小欲”從而獲得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實現(xiàn)日本成為全世界“引領(lǐng)者”的
夙愿。
盡管有著美好的夙愿,但是湛山依舊清醒地意識到日本尚未完全具備“引領(lǐng)者”的資質(zhì)。他認為當時日本國內(nèi)雖然許多人都擁有“中國經(jīng)驗”a,但是能夠真心實意地協(xié)助中國的日本人卻寥寥無幾。湛山認為:
“當前開拓我國國運的優(yōu)秀人才中有許多人受到了歐美人的指導。(中略)這些給予我國幫助的歐美人都是從內(nèi)心深處熱愛著日本,他們滿腔熱情地希望使日本變得更好,對日本人的關(guān)懷也是無微不至。我國國內(nèi)擁有中國經(jīng)驗之人不在少數(shù),然而真心實意地努力幫助中國的人又有幾個呢?[12]68”
在湛山看來,任何經(jīng)濟援助的背后如果抱有侵略、獨占企圖,那么永遠無法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引領(lǐng)者”。與此同時,他認為強制他國接受日本文明的做法,同樣違背了“引領(lǐng)者”的原則。他曾表示:“日本并沒有凌駕于別國之上的獨立文明。如果單從文明吸收的角度看,滿蒙根本不需要依賴日本。親和力才是關(guān)鍵
所在”[12]69。
四、滔天與石橋湛山的思想異同
20世紀前期,在“布國威于海外”的戰(zhàn)略方針下,日本國內(nèi)的軍國主義勢力成為了國家政治的主流。近代日本政府動輒使用武力,其所謂的百萬“皇軍”在東亞大陸以及南洋各地攻城掠地,橫沖直撞。近代日本社會中曾經(jīng)涌現(xiàn)出一批積極推行帝國主義政策或為之張目的右翼勢力,如黑龍會、青年國民黨、櫻田俱樂部等。這些勢力表面上支援中國,實則在暗中積極地配合日本軍國主義對華的侵略活動。然而作為自由民權(quán)運動家的滔天對于中國的支援與那些所謂的“大陸浪人”有著顯著的區(qū)別。正如桑原武夫所指出的那樣:“滔天對于中國的支援絲毫沒有任何不純的動機,他對中國革命的獻身是絕對發(fā)自內(nèi)心的”[13]68。而作為自由民主主義倡導者的湛山同樣強調(diào)作為引領(lǐng)者必須拋開任何不善之企圖,以真誠、親和力來協(xié)助受殖民壓迫的國家實現(xiàn)獨立。因此,滔天與湛山二人在反對軍事霸權(quán)、殖民主義以及主張和平共處、尊重國家主權(quán)方面都有著極為相似的觀點。
當然兩者間亦存在著較為顯著的差別。
第一、性格特點的不同。滔天自小以豪杰、俠客自居,行事處世時容易狂放不羈,思考問題時容易出現(xiàn)過于理想化的情況。滔天在《三十三年落花夢》的自述中不乏整夜飲酒高歌,與青樓女子互相愛慕之描述。而湛山從小受到佛學的熏陶,遇事處世往往很少意氣用事,平心靜氣地思考問題是其一貫作風。因此,與滔天較為感性化的思維模式相比湛山的思維更偏向于合理
主義。
第二、對于中國的期待有所不同。滔天始終將引領(lǐng)世界變革的希望寄托于中國,因此他主要的政治活動都與支援中國革命有關(guān)。他堅決認為中國是擁有四億人口的大國,只要四億中國民眾的覺醒,中國革命勢必會成功,那時中國革命就將成為推動亞洲革命乃至世界革命的原動力。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滔天將祖國日本都置之腦后,全身心地投入到鄰國的革命運動中[13]69。與此相對,湛山始終強調(diào)日本才是引領(lǐng)世界前進的向?qū)?。湛山曾強調(diào):“回顧我國的國際政策,自古以來都在重蹈歐美的覆轍,吸食歐美的糟粕。想要獨占東亞的想法就是如此?,F(xiàn)在是日本舍棄吝嗇的立場,引領(lǐng)世界前進的時
候了”[10]197。
第三、經(jīng)濟視角的有無。湛山不僅是位政治家同時也是位出色的經(jīng)濟學家。眾所周知,湛山在戰(zhàn)后很好地利用凱恩斯理論分析了日本經(jīng)濟,成功地緩解了戰(zhàn)后日本因抑制通貨膨脹而造成的經(jīng)濟危機。此外,他還在《經(jīng)濟的國際性》一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數(shù)字證明:“日本的經(jīng)濟如果與滿洲的經(jīng)濟混為一體,那就將斷絕與其他國家的通商關(guān)系,至少也將削弱這種關(guān)系。(中略)這是十分危險的”[14]443。以此來駁斥所謂的“日滿集團經(jīng)濟”有助于富國的說法。湛山在經(jīng)濟學方面的敏銳頭腦與時不時地接受多方經(jīng)濟援助才得以維持生計的滔天形成了鮮明
的對比。
五、 余論
湛山曾在1962年給赫魯曉夫?qū)懥朔庑牛谛胖兴竽懙仡A測道:“人類要繼續(xù)生存,如果不和平共處,那么整個世界將無路可走。反之,如果將和平共處貫徹到底,那么人類社會必然會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15]453。反觀今日,隨著東西冷戰(zhàn)的解體,人們邁入了21世紀。然而開啟新世紀序幕的卻是9·11恐怖事件,接踵而來的是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利比亞戰(zhàn)爭。這些事件時刻提醒著我們:在全球化日漸盛行的今天,意識形態(tài)以及宗教等對立情況依然嚴重。倘若我們無法完全消除和避免各種紛爭與矛盾,那么至少應該竭盡全力將此類消極因素變?yōu)?
最小化。
筆者認為世界各國在處理國際事務的過程中,中庸思想必不可少。中庸思想是中國古代的重要思想之一。(當然在古希臘亞歷士多德也曾提到過中庸即mean,但未引起西方人的重視)孔子曾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敝杏褂袃蓪雍x:狹義層面的中庸與廣義層面的中庸。狹義層面的中庸可解釋為無過不及(a mean between extreme);廣義層面的中庸指“時中”(a mean in any given situation)。如同醫(yī)生看病,作為一名醫(yī)生,不言而喻救死扶傷是其天職。然而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如何針對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癥狀,采取最合適的治療方法。這就是所謂的“時中”。想要實現(xiàn)“時中”,絕非易事?!吧钏际鞈]”(considered judgment)必不可少。在處理政治問題以及國際關(guān)系方面,所謂的“深思熟慮”(considered judgment)其實是指通過權(quán)衡大局,使不利因素降低到最小程度(the least imperfect judgment)。
事實上,中庸思想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已經(jīng)受到了日本方面的關(guān)注。面對災后重建這項重要的歷史使命,野田佳彥就曾提出實行中庸政治以“和”重建日本的政治戰(zhàn)略。野田表示:“說到底最重要的還是中庸(適中):不走極端社會主義,也不濫用市場經(jīng)濟。這也是一條徹底的現(xiàn)實主義道路。對于努力從地震中崛起的日本經(jīng)濟來說,重要的不是規(guī)劃多么寬廣的藍圖,當然也不是陷入過渡的悲觀主義,而是靜下心來,面對現(xiàn)實,踏實工作”[16]12。在當前這個日益復雜的國際局勢下,愿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能夠懷有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胸襟,實現(xiàn)和平共處,共存共榮。
[參考文獻]
[1] 宮崎滔天. 宮崎滔天全集: 第1卷[M]. 東京: 平凡社, 1971.
[2] 宮崎滔天. 三十三年的夢[M]. 東京: 平凡社, 1967.
[3] 宮崎滔天. 宮崎滔天全集: 第3卷[M]. 東京: 平凡社, 1971.
[4] 宮崎滔天. 宮崎滔天全集: 第5卷[M]. 東京: 平凡社, 1971.
[5] 宮崎滔天. 宮崎滔天全集: 第4卷[M]. 東京: 平凡社, 1971.
[6] 宮崎滔天. 宮崎滔天全集: 第2卷[M]. 東京: 平凡社, 1971.
[7] 安井三吉. 孫文演講大亞洲主義資料集[C]. 東京: 法律文化社, 1989.
[8] 波多野宏一. 孫文和朝日新聞——現(xiàn)代中國和孫文思想[M], 東京: 講談社. 1967.
[9] 松永昌三. 中江兆民集[M]. 東京: 筑摩書房, 1974.
[10] 松尾尊兊. 石橋湛山評論集[M]. 東京: 巖波書店, 1984.
[11] 石橋湛山. 石橋湛山全集: 第10卷[M]. 東京: 東洋經(jīng)濟新報社, 1972.
[12] 石橋湛山. 石橋湛山全集: 第8卷[M]. 東京: 東洋經(jīng)濟新報社, 1972.
[13] 桑原武夫. 日本的名著——近代的思想[M]. 東京: 中公新書. 1996.
[14] 石橋湛山. 石橋湛山全集: 第9卷[M]. 東京: 東洋經(jīng)濟新報社, 1971.
[15] 石橋湛山. 石橋湛山全集: 第14卷[M]. 東京: 東洋經(jīng)濟新報社, 1971.
[16] 野田佳彥. 正是現(xiàn)在, 才要實行“中庸”政治以“和”重建日本[J]. 越洋聚焦——日本論壇, 2011(秋季刊): 4.
[ 責任編輯孫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