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才
最近,筆者三次執(zhí)教《臥薪嘗膽》,三次打磨,三次提升,有了一些深入思考,逐漸理清了認識,走出了誤區(qū)。
【困惑一】完不成目標怎么辦?
學習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是對學習者通過學習以后,將能做什么的一種明確的、具體的表述。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教與學的活動都應圍繞學習目標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組織相應的自主、合作學習,達成目標。一般而言,目標達成度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就好。
我們在課堂教學前,一般是先預設好本節(jié)課要完成的學習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要時時對照學習目標,也就是說,我們是用預設好的學習目標去調控動態(tài)化的課堂教學,這樣往往會出現(xiàn)學習目標沒有變,學習過程變化了,最終沒有完全達成學習目標。筆者在執(zhí)教《臥薪嘗膽》一課時,也遇到了學習目標完不成的情況。第一次執(zhí)教《臥薪嘗膽》一課,在反復研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預設了如下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臥薪嘗膽”的原因;
2.結合課文理解“臥薪嘗膽”的意思;
3.聯(lián)系實際進一步體會“臥薪嘗膽”的含義;
4.有感情地講述這個故事。
應該說,這樣的學習目標,立足課文,緊扣重難點,操作性強。從實施情況來看,學生能根據(jù)課文內容,很容易地了解了“臥薪嘗膽”的原因、意思,并且能有感情地講述這個成語故事。但是,在說說生活中的“臥薪嘗膽”含義時,卻不知從何說起,結果牽扯了很長時間,也沒有達成第3個預設目標。課后,我進行了深入反思:完不成學習目標,是目標出了問題,還是方法出了問題?一般說來,聯(lián)系生活實際體會詞語內涵,更能容易理解,學生也更有話說??墒菍W生從課文中主要體會到了越王勾踐的“辱”,而這樣的情形生活中并不多見,難怪學生無話可說。由此看來,我們在預設學習目標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努力使目標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他們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做到目標動態(tài)化,根據(jù)課堂教學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學習目標,真正做到順學而導,而不是一味機械、僵化地去達成目標。一句話,我們不僅要看學習目標達成與否,更要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在課上能收獲多少。
在第二、三次執(zhí)教時,筆者將2、3兩個目標進行了整合,合并為“結合課文理解‘臥薪嘗膽的意思,體會含義”。同時考慮到學生主要從課文中體會到越王勾踐的“辱”,從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出發(fā),設計了這樣一個辯論題:越王勾踐需要臥薪嘗膽,你覺得我們還需要臥薪嘗膽嗎?讓學生在辯論中進一步懂得只有勝不驕、敗不餒,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
由此可見,我們既要科學合理地預設學習目標,也要根據(jù)教學實際適時進行目標動態(tài)化調整。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習目標才能真正貼近學生,引領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習目標應有的導向功能。
【困惑二】合作學習教師如何參與?
近年來,合作學習已逐步成為高效課堂常采用的一種學習方式,成為高效學習的有效載體。課堂上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學生主體地位得以凸顯,個性得到張揚。筆者在執(zhí)教《臥薪嘗膽》時,兩次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當學習第3自然段時,讓學生畫出勾踐受屈辱的句子,小組內交流感受;當學習第4自然段時,讓學生畫出直接寫“臥薪嘗膽”意思的句子,討論勾踐還會怎么做。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筆者主要進行朗讀的指導,對學生的感悟不能冒然輕易否定,一方面是怕否定了,其他學生就不敢繼續(xù)交流了;另一方面,怕一否定就不尊重學生主體了。但是同時也發(fā)現(xiàn),學生的交流展示都比較瑣碎、膚淺。下課后,我進行了深入反思: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教者要全程參與指導,不能象征性地在組間巡視。學生的認知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對問題的理解難免有失偏頗,這就需要教師的適時引領。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要把學生討論與師生對話結合起來,師生、生生互動,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要轉變觀念,主動參與合作,當好參謀。
學生合作學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展示交流環(huán)節(jié)的提升。作為教者,在展示交流環(huán)節(jié)要充分發(fā)揮好主導作用。第一次執(zhí)教《臥薪嘗膽》感悟不深刻,原因也在此。學生的交流展示瑣碎、膚淺,教者的引導、提升非常關鍵。教師要校正學生思考的方向,聚焦交流的話題,品味詞句的內涵,開掘探究的深度。再次執(zhí)教《臥薪嘗膽》,學生進行展示交流時,筆者及時提醒學生抓住文中的相關詞句具體感悟,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品詞析句、揣摩心理、豐富形象上。如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反復品讀直接寫“臥薪嘗膽”意思的句子,引導學生思考:回國后干粗活,對勾踐來說還是屈辱嗎?然后抓住“白天……晚上……”這句話,出示“夜深了,忙碌了一天的勾踐睡在柴草上,他想——”幫助學生練習說話,揣摩人物心理。最后,再來討論勾踐還會怎么做,一個發(fā)憤圖強的勾踐的形象浮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
【困惑三】文化味怎么體現(xiàn)?
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挖掘教學內容的文化內涵,貫穿古今,引經據(jù)典,積淀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讓語文課充滿濃濃的文化味?!杜P薪嘗膽》一課是根據(jù)歷史故事改寫的,教學內容本身就具有濃濃的文化味。為此,在第一次執(zhí)教《臥薪嘗膽》的過程中,從文中的字詞、內容出發(fā),注意體現(xiàn)它們背后的文化內涵。在學習生字詞的過程中,抓住“奴役”這兩個字,通過簡筆畫的形式揭示這兩個字甲骨文的字形,讓學生既了解了這兩個字的基本意思,又感受漢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在了解課文以后,我出示一副對聯(lián):“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痹谡b讀對聯(lián)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歷史的悠久,以及勾踐、項羽的英雄氣概。教后評議時,聽課老師認為,“奴役”這兩個字甲骨文字形的揭示太突然,也沒有與勾踐的“受辱”有機結合;出示的那副對聯(lián),對三年級學生而言,理解有難度;教者只讀不講,顯然是走過場。筆者精心設計的兩個體現(xiàn)文化味的“亮點”都被否定了。細細想來,在我們日常教學過程中,像這樣為了文化而文化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我們機械地認為,用“說文解字”來理解字詞就有文化味了,引用古典詩詞、經典名著原文就有文化味了。于是,課堂上隨處可見“說文解字”的身影、引經據(jù)典的痕跡。細一想,這樣的語文課表面熱鬧,實質浮躁。學生漂浮在語言文字的表面,缺少對詞句的深入品析,文化的根沒有深深扎在語言文字之中。
于是,在第二、第三次執(zhí)教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通過咬文嚼字、品詞析句、補充資料,和人物進行深入對話,讀懂文字背后的深刻內涵,在落實語言文字訓練中體現(xiàn)文化味。在學習第3自然段時,引導學生抓住“穿上了粗布衣”“住進了石頭房”“給吳王養(yǎng)馬駕車,舂米推磨”,從穿的衣、住的房、干的活等方面,具體感受勾踐的“辱”。然后,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勾踐的故事,進一步感受勾踐的“辱”。最后在賽讀、引讀中深入體會勾踐的“辱”。學生在品讀文字、交流故事中,充分感受到勾踐的忍辱負重、發(fā)憤圖強,積淀了歷史文化,汲取了精神力量,也讓語文課充滿了濃濃的文化味。
(作者單位:高郵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