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遠+郭強
摘要:化學教學離不開習題的編制和教學,反思我們的習題教學,還存在化學習題的編制不合理的問題,對學生的作業(yè)評價缺乏過程性、缺乏個性思維品質評價等問題。SOLO理論是一種量的評測和質的考查相結合的評價理論,為問題解決能力的評價找到了一種方法,運用該理論指導我們的習題教學是比較適合的、有效的,文章從三個方面論述SOLO理論在化學習題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SOLO分層評價理論;習題教學;習題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8-0028-03中圖分類號:G632.4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8.010
一、問題的提出
化學教學離不開習題的編制和教學,通過習題教學,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化學概念,有效促進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科學創(chuàng)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而,反思我們的學生所做的習題,有許多習題完全是基于知識框架編制的,缺乏梯度,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目的性不強、層次性不清,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僅停留在“模仿”老師講過的“相似”題型的階段,這樣就使得學生在解答問題時不能循序漸進,無法體會成就感。教師在對學生的習題評價時也是基于學生所做習題的數(shù)量,僅有會與不會、對與錯的二元評價,對所有學生的作業(yè)要求和評價標準也基本相同,這種評價“只見習題不見人”“只見對錯不見能力”,缺乏對學生作業(yè)過程性和個性思維品質的評價。SOLO分層評價理論注是一種量的評測和質的考查相結合的評價理論,是基于對問題解決能力的等級評價方法,運用該理論指導我們的習題教學是比較適切的、有效的。
二、SOLO分層評價理論簡介
香港大學比格斯教授首倡的SOLO分層評價理論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基本特征的質性評價理論。它是以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和結構主義學說為基礎的。SOLO是“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的首字母縮寫,意為: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比格斯等人認為:人的認知不僅在總體上具有階段性,在解決具體問題時也具有階段性,這種階段性是可觀察的。它將學習成果由低到高劃分為五種結構,其含義如下:[1]
前結構:學生沒有形成對問題的理解或被無關知識所困擾,回答問題邏輯混亂或答非所問或同義反復,只提供了一些邏輯混亂、無論據(jù)支撐的答案。
一元結構:學生對問題有一點理解,回答問題時,只能聯(lián)系一個因素,找到一個線索就立即跳到結論上去,對問題的理解較膚淺。
多元結構:學生能針對問題找到多個線索或信息?;卮饐栴}時,能聯(lián)系多個孤立信息,但不能對信息進行有機整合形成知識網(wǎng)絡。
關聯(lián)結構:學生對問題有了整體把握,能將各個不同信息進行有機整合,能解決相對較復雜的問題。
拓展抽象結構:學生對問題不僅有了整體把握,還能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能對問題進行歸納、抽象概括,使得問題得到拓展,問題結論開放,學生表現(xiàn)出較高的學習能力。
SOLO分層評價理論具有由簡單到復雜的層次結構,其中,一元結構和多元結構主要表示學生學習的數(shù)量特征;關聯(lián)結構和拓展抽象結構則側重于表征學生學習的質量特征。學生對具體知識的學習,要經(jīng)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每一次躍變,學生對于這種知識的認知就進入更高階段,根據(jù)學生回答問題的表現(xiàn)判斷他所處的思維發(fā)展階段,這有利于我們對教學的主動調(diào)控,如編制更合適的習題、給予學生更合理的評價、更準確的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提高習題教學的有效性。
三、SOLO理論對化學習題教學的指導
在日常教學中有組織、有計劃、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使化學習題教學形成一個由淺到深、由表及里、從感性到理性的不斷深化過程,這樣的教學調(diào)整與SOLO分層評價理論的基本思想是相切合的,因此,運用SOLO理論指導化學習題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具體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操作:
1. 運用SOLO理論指導化學習題的編制
在平時的化學習題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SOLO理論指導化學習題的編制,提高化學習題與化學教學的適切度,從而提升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案例1:將7.8gNa2O2溶于多少克4%的NaOH溶液,才能使每10個水分子中有1個Na+?
分析:本題涉及溶液濃度、鈉的化合物化學性質、物質的量等有關知識,其知識容量較大,難度較大,對照SOLO理論的分層結構,要想順利解答本題,學生的反應水平必須達到“拓展抽象結構”水平。對于初學者來說,該題的考查結果并不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能力水平,也無法達到鞏固基礎知識的目的。對于這種低效習題可以運用SOLO理論對該題做分層處理。
調(diào)整:(1)將1.15 g Na加入于水中,使100個水分子中有1個Na+,反應后溶液中水的質量是多少克?(一元結構)
(2)將1.15 g Na溶于多少克水中,才能使100個水分子中有1個Na+?(多元結構)
(3)將7.8 g Na2O2溶于多少克水中,才能使每10個水分子中有1個Na+?(關聯(lián)結構)
調(diào)整后的第(1)題涉及的知識點較單一,從題設關系很容易得到,若學生能正確回答,說明學生已掌握了這一知識點。第(2)題變換了設問的角度,這就要考慮鈉與水反應所消耗的水量,涉及多步計算,思維容量增大,問題升級。要解答該問題需要聯(lián)系多個知識點,相對第(1)題而言思維層次有所提升。第(3)題仍涉及多步計算,只是將鈉與水的反應變通到其他反應,思維的重點就要轉換到反應物與反應的特點上來。
2. 運用SOLO理論指導化學作業(yè)的布置
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延續(xù),它是習題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思考較多的是布置怎樣的作業(yè),卻很少思考怎樣布置作業(yè);常常只是說明做什么,很少講怎么做。學生也是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做,很少有人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作出選擇,這樣可能導致學生“深一腳淺一腳”、遇到“攔路虎”時而對化學學習產(chǎn)生倦怠。SOLO分層評價理論可以指導我們作業(yè)的分層布置。作業(yè)的分層布置可以是將大問題設置成階梯式的分層問題,也可以是一個問題的遞進式的變式習題設置,還可以是一個習題的多解訓練。作業(yè)的分層布置既有針對不同班級、不同學業(yè)階段的宏觀設置,也有具體到某個知識點、某節(jié)課、某個人的微觀設置。作業(yè)的設置可以是課堂作業(yè),也可以是課后作業(yè)。下面案例是關于一個問題遞進式的變式習題訓練。
案例2:教師就“有機物燃燒產(chǎn)物通過足量的過氧化鈉后固體物質的質量變化”這一問題進行了變式訓練,從作業(yè)反饋來看是有成效的。
原始問題:將10gCO完全燃燒后的產(chǎn)物通過足量的過氧化鈉,所得固體質量增加了多少克?10gH2完全燃燒后的產(chǎn)物通過足量的過氧化鈉,所得固體質量增加了多少克?
變式1:將20g甲醛完全燃燒后的產(chǎn)物通過足量的過氧化鈉,所得固體質量增加了多少克?(一元結構)
變式2:將xg甲酸甲酯、乳酸(C3H6O3)和葡萄糖的混合物完全燃燒后的產(chǎn)物通過足量的過氧化鈉,所得固體質量增加了多少克?(多元結構)
變式3:將xg甲酸充分燃燒后的產(chǎn)物通過足量的過氧化鈉,所得固體質量增加了多少克?(關聯(lián)結構)
變式4:將xg甲烷充分燃燒后的產(chǎn)物通過足量的過氧化鈉,所得固體質量增加了多少克?(關聯(lián)結構)
變式5:在150℃時,將一定量的CH4和O2的混合氣體充入盛有一定量過氧化鈉的密閉容器中,用電火花引燃混合氣體,待充分反應后再恢復到150℃,測得容器內(nèi)的壓強近于零(固體物質的蒸發(fā)不計),殘余固體溶于水,無氣體放出,則混合氣體中CH4和O2的物質的量之比是多少?(拓展抽象結構)
本案例中,對原始問題的變式訓練從“舉一反三”到“反三歸一”,學生的思維過程清晰呈現(xiàn),反映出了學生的思維層次,有利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diào)整教學的策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在高一、高二化學新授課階段的學習中,學生的許多知識是從前結構到一元結構和多元結構水平的較多,能達到關聯(lián)水平的學生相對較少,該階段的學生作業(yè)主要是為了鞏固新知識,理解化學概念等。因此,學生作業(yè)布置時應以一元結構和多元結構水平的習題為主,適當布置關聯(lián)結構水平的作業(yè)。在具體布置作業(yè)時,教師可以按照SOLO理論對習題進行篩選和分類,在題目上標注水平層次(或星級),題目可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在高三階段的作業(yè)布置時應以多元結構和關聯(lián)結構水平的作業(yè)為主,適當設置拓展抽象結構水平的作業(yè)。
在運用SOLO理論設置分層作業(yè)時,是將習題分層而不是將學生分層,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作業(yè)的結構層次,這樣的作業(yè)分層布置是動態(tài)的、實時的、適合的,分層作業(yè)與化學教學是相切合的,是課堂教學的有益延續(xù),促進化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3. 運用SOLO理論指導習題教學的評價
SOLO分層評價理論對習題教學的反撥作用首先體現(xiàn)在對習題教學的診斷。它不是用簡單機械的方式把學習結果劃分為對和錯,而是要求教師參照SOLO分層評價理論,把各階段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目標與教學內(nèi)容有機的結合起來,建立明晰的思維層次評定標準。
教師通過作業(yè)批改為學生思維層次賦分,教師能夠更準確地定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和思維層次,也能找出自己教學中的疏漏和教學薄弱點,從而更好地調(diào)整教學策略和方法,便于對學生實施個性教育;學生通過解答SOLO習題也可以清晰地對自己進行客觀評價和定位,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思維習慣、思維品質狀況和現(xiàn)階段所處的學習水平,自己應該制訂怎樣的學習目標、學習計劃和采取怎樣的學習策略來更好地提升自我的認知水平。對于層次評定較低的學生,教師可采取個別談話的方式進行安慰和鼓勵,幫助其明確方向和目標,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高,使化學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促進化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教師運用SOLO分層評價理論通過有針對性的教,促進學生有意識有目標的學,從而促使學生思維水平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生從中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也進一步激發(fā)了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科學理念需要廣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內(nèi)化和實施。SOLO分層評價理論盡管已經(jīng)改變了以前人們的評價方式,深入到“質”的層面考慮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但它不是完美無瑕,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例如:SOLO分層評價理論對能力評價的著眼點是思維能力的層次,而不是能力的種類。對于不同能力種類的評定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在日常教學中,又如何更加科學、客觀地確立思維層次評定標準,探索通用性更強的評分方法等等。這些都需要廣大教師進一步研究并且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展現(xiàn)其無窮魅力。
筆者結合一些專家的研究結果以及自己的應用體會,以為將比格斯首倡的“SOLO分類評價法”改稱為“SOLO分層評價法”更為科學。
首先,對于能力的評價通常涉及兩個問題:一是能力的種類,二是能力的層次,SOLO分類評價理論是一種“以等級描述為基本特征的質性評分方法”,主要是按學生答案體現(xiàn)的思維“層次”而不是“種類”來判斷和評價學生,因此可以說SOLO分類評價關注的主要是能力的層次。
其次,黃牧航在介紹SOLO評價法時強調(diào)該評價法“力求解決的就是能力的層次問題”。
再者,比格斯教授也認為,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有表層式學習、深層式學習和成就式學習三種學習方式,其中深層式學習方式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應該說這與其倡導的SOLO評價是合拍的。
綜合上述三點論述,筆者以為將“SOLO分類評價法”改稱為“SOLO分層評價法”更符合實際應用情況,也更反映出人的思維的發(fā)展歷程。
參考文獻
[1]郭強. 運用SOLO分類評價思維創(chuàng)設初中化學開放性試題[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7,(7)
[2]郭強. 化學SOLO試題編制及評分方法 [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9)
[3]康錚. 評價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新視角及其對歷史教學的啟示[J]. 歷史教學,2008,(3)
[4]廖華紅 何瓊. 發(fā)揮考試測量的診斷功能,以科學命題反撥教學 [J]. 歷史教學,2008,(7)
[5]黃牧航. 高考歷史開放性試題評分技術的新進展 [J]. 歷史教學,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