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煥花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jīng)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角打下重要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二年級的學生對角的認識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難抽象出數(shù)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jié)課要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通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
一、動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園的情境圖,先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無時不在的:做操的學生張開雙臂、足球的門、球場的邊界、花匠的剪刀、老師手中的三角板、遠處樓鐘的時針和分針……教材用顏色標了出來,讓學生知道角就在身邊。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在自己的書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圖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里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針對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 “盲點”,多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正確的“角”的表象;學生在反復的指角中逐漸掌握了“角是從一點引發(fā)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為學生以后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表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最后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這樣的設計既體現(xiàn)了角來源于生活又充滿了數(shù)學味。
二、動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兒童的智力活動與他對周圍物體的作用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生只有通過親身操作獲得的直接經(jīng)驗才有利于對角作出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shù)學概念與法則。因此我在教學角的大小的環(huán)節(jié)時,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進一步鞏固,然后設計一個讓學生親自動手拉動活動角的活動,由老師叫口令學生來操作:學生兩人一組,每組一條繩子,讓一個學生用手拿著繩子的中間不動,另一個學生用兩只手拿著繩子兩頭,然后讓學生隨著老師的口令做動作。老師給出有趣的口令:“角,變!變!變!——變大!”“角,變!變!變!——變更大!”“角,變!變!變!——變??!”“角,變!變!變!——變更??!”學生在有趣的操作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是關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于是我設計了比角的環(huán)節(jié)。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時,大多數(shù)學生覺得邊長的角就大,這時就可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么一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么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后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三、把握教學要求,提高教學質量
角在這冊是第一次出現(xiàn),教學目標有三點: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2.在認識角的過程中,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和形象思維能力,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3.體會身邊處處有數(shù)學,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如例1是通過剪刀、吸管、水龍頭三個實物來抽象出這三個生活中的角,體現(xiàn)了抽象的過程,教師要在圖上標出頂點和邊,讓學生知道角是由一個點和兩條邊組成的。那么至于頂點是怎樣的,邊又是怎樣的,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教學的時候要把握好這個教學要求。
四、語言科學性,準確傳授知識
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影響。語言準確,用詞嚴謹恰當,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而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伴隨著語言表述的過程而內化。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語言的科學性,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畫角時,“從一點起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不能說“橫著畫一條線,豎著畫一條線”;找角時,“書本的面有四個角”,不要說“書本有四個角”;等等。教學這個單元時教學的語言需要特別重視。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shù)學的價值,理解并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shù)學產生親切感。
(責編金鈴)
endprint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jīng)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角打下重要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二年級的學生對角的認識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難抽象出數(shù)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jié)課要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通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
一、動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園的情境圖,先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無時不在的:做操的學生張開雙臂、足球的門、球場的邊界、花匠的剪刀、老師手中的三角板、遠處樓鐘的時針和分針……教材用顏色標了出來,讓學生知道角就在身邊。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在自己的書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圖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里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針對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 “盲點”,多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正確的“角”的表象;學生在反復的指角中逐漸掌握了“角是從一點引發(fā)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為學生以后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表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最后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這樣的設計既體現(xiàn)了角來源于生活又充滿了數(shù)學味。
二、動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兒童的智力活動與他對周圍物體的作用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生只有通過親身操作獲得的直接經(jīng)驗才有利于對角作出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shù)學概念與法則。因此我在教學角的大小的環(huán)節(jié)時,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進一步鞏固,然后設計一個讓學生親自動手拉動活動角的活動,由老師叫口令學生來操作:學生兩人一組,每組一條繩子,讓一個學生用手拿著繩子的中間不動,另一個學生用兩只手拿著繩子兩頭,然后讓學生隨著老師的口令做動作。老師給出有趣的口令:“角,變!變!變!——變大!”“角,變!變!變!——變更大!”“角,變!變!變!——變??!”“角,變!變!變!——變更??!”學生在有趣的操作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是關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于是我設計了比角的環(huán)節(jié)。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時,大多數(shù)學生覺得邊長的角就大,這時就可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么一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么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后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三、把握教學要求,提高教學質量
角在這冊是第一次出現(xiàn),教學目標有三點: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2.在認識角的過程中,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和形象思維能力,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3.體會身邊處處有數(shù)學,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如例1是通過剪刀、吸管、水龍頭三個實物來抽象出這三個生活中的角,體現(xiàn)了抽象的過程,教師要在圖上標出頂點和邊,讓學生知道角是由一個點和兩條邊組成的。那么至于頂點是怎樣的,邊又是怎樣的,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教學的時候要把握好這個教學要求。
四、語言科學性,準確傳授知識
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影響。語言準確,用詞嚴謹恰當,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而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伴隨著語言表述的過程而內化。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語言的科學性,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畫角時,“從一點起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不能說“橫著畫一條線,豎著畫一條線”;找角時,“書本的面有四個角”,不要說“書本有四個角”;等等。教學這個單元時教學的語言需要特別重視。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shù)學的價值,理解并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shù)學產生親切感。
(責編金鈴)
endprint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jīng)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角打下重要基礎,也是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二年級的學生對角的認識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難抽象出數(shù)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jié)課要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通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
一、動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園的情境圖,先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無時不在的:做操的學生張開雙臂、足球的門、球場的邊界、花匠的剪刀、老師手中的三角板、遠處樓鐘的時針和分針……教材用顏色標了出來,讓學生知道角就在身邊。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在自己的書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圖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里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針對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 “盲點”,多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正確的“角”的表象;學生在反復的指角中逐漸掌握了“角是從一點引發(fā)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為學生以后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表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最后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征。這樣的設計既體現(xiàn)了角來源于生活又充滿了數(shù)學味。
二、動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兒童的智力活動與他對周圍物體的作用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生只有通過親身操作獲得的直接經(jīng)驗才有利于對角作出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shù)學概念與法則。因此我在教學角的大小的環(huán)節(jié)時,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進一步鞏固,然后設計一個讓學生親自動手拉動活動角的活動,由老師叫口令學生來操作:學生兩人一組,每組一條繩子,讓一個學生用手拿著繩子的中間不動,另一個學生用兩只手拿著繩子兩頭,然后讓學生隨著老師的口令做動作。老師給出有趣的口令:“角,變!變!變!——變大!”“角,變!變!變!——變更大!”“角,變!變!變!——變?。 薄敖?,變!變!變!——變更??!”學生在有趣的操作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是關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于是我設計了比角的環(huán)節(jié)。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時,大多數(shù)學生覺得邊長的角就大,這時就可通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么一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么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后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三、把握教學要求,提高教學質量
角在這冊是第一次出現(xiàn),教學目標有三點: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2.在認識角的過程中,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和形象思維能力,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3.體會身邊處處有數(shù)學,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如例1是通過剪刀、吸管、水龍頭三個實物來抽象出這三個生活中的角,體現(xiàn)了抽象的過程,教師要在圖上標出頂點和邊,讓學生知道角是由一個點和兩條邊組成的。那么至于頂點是怎樣的,邊又是怎樣的,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教學的時候要把握好這個教學要求。
四、語言科學性,準確傳授知識
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影響。語言準確,用詞嚴謹恰當,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而語言是思維的外化,是思維的物質形式,知識的內化與相應的智力活動都必須伴隨著語言表述的過程而內化。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語言的科學性,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要注意多讓學生用數(shù)學語言有條理地敘述操作過程,把動手操作、動腦理解、動口表達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深化理解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畫角時,“從一點起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不能說“橫著畫一條線,豎著畫一條線”;找角時,“書本的面有四個角”,不要說“書本有四個角”;等等。教學這個單元時教學的語言需要特別重視。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shù)學的價值,理解并體會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shù)學產生親切感。
(責編金鈴)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