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硯臺是我國特有的文書工具,是文房四寶之一。其歷史悠久,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是一種綜合藝術(shù)品。其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xù)的載體,是中國文人情懷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途徑,對民間文化和普通百姓產(chǎn)生深遠影響。本文主要從文人用硯、官員用硯、學子用硯、宮廷用硯及民間用硯等幾方面來詮釋硯臺所蘊含的人文情懷,以揭示硯臺除了實用價值、欣賞價值、歷史價值外,還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和人文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硯臺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歷久不衰、流光溢彩;同時,使我們能更好地了解硯文化,以便能繼承傳統(tǒng),弘揚優(yōu)秀文化,對促進現(xiàn)代文明建設(shè),具有深遠意義和重要作用。
關(guān)鍵詞:硯臺 人文情懷 宋代 詮釋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寶庫中,文房用具亦是其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筆、墨、紙、硯被稱為文房四寶。而硯則因其具有“堅固,傳萬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在文房四寶中有以硯為首的美譽。硯臺是我國特有的文書工具,漢劉熙《釋名釋書契》云:“硯,研也,研墨使濡也。”硯臺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經(jīng)過長期的演變、發(fā)展和積淀,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它融繪畫、雕刻、書法、篆刻等各種藝術(shù)于一體,是一種綜合藝術(shù)品,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硯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幾千年的古老文明史上,對我國民族的延續(xù)和燦爛文化的傳播、交流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硯作為人類文化一種載體,它是文化產(chǎn)物,又是文化的物化形態(tài)。近代藝術(shù)哲學的大師丹納認為:“時代環(huán)境決定藝術(shù)種類,作品的產(chǎn)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彼未浅帢I(yè)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宋代有重文輕武的風尚,士大夫的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社會變化和發(fā)展使得人們對硯的需求大大增加,人們對硯的要求已不僅僅停留在實用上,而是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硯的使用更加普及,特別是對端硯和歙硯的開發(fā)、制作,工藝已日臻成熟,名坑名硯不斷發(fā)掘和生產(chǎn),洮河硯作為貢硯名聞遐邇,澄泥硯的制作也日漸精巧,形成了端、歙、洮、澄泥這“四大名硯”。到宋代,石硯已取代唐代的陶硯而成為主要硯種?!八拇竺帯钡陌l(fā)展和高品位,已被文人士大夫所認同,硯因其豐富多姿的石品花紋、形制花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典雅考究的雕刻工藝,在全國范圍掀起熱潮。影響所及,上達帝王公卿而成為貢品,下至庶民學子而夢寐以求。對于“四大名硯”文人對其更是寵愛有加,盛贊不已。據(jù)唐詢《硯錄》記載,一方上佳的端硯其售價在數(shù)萬錢。宋代名臣李綱《端石硯》詩中有:“端溪出硯材,最貴下巖石……得此余可忘,一生著幾屐”。 蘇東坡在《孔毅夫龍尾硯銘》中盛贊歙硯道:“澀不留筆,滑不拒筆。瓜夫而縠理,金聲而玉德”。趙希鵠稱洮硯為“無價之寶”(趙希鵠《洞天清祿集》)。蔡襄對名硯贊言:“玉質(zhì)純蒼理致精,鋒芒都盡墨無聲;相持聞道還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在談到端硯與歙硯優(yōu)劣時,古人有“端石如風流學士,競體潤朗;歙石如寒山道士,聰俊清癯”之說??芍^環(huán)肥燕瘦,各呈其美?!独m(xù)博物志》稱:“天下硯四十余品?!背幍难兄坪偷窨趟囆g(shù)方面出現(xiàn)了多樣化。宋硯的形制主要以抄手硯、橢圓形的高臺硯、長方形的平臺硯居多,如蘭亭硯、太史硯、蓬萊硯,而且還有隨形硯的出現(xiàn),硯形渾厚古樸,風格質(zhì)樸典雅,平易清淡。宋代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硯研墨,還喜愛鑒賞硯、饋贈硯、收藏硯及研究硯。不少人還為硯著書立說,對硯臺的種類、制作、性能、使用等進行歸納與總結(jié),具體地探索與介紹,其中比較突出并留傳至今的有:1.米芾的《硯史》。全書27節(jié),介紹26種硯臺,并從樣式到性能,進行了精確的考證、剖析;2.蘇易簡的《文房四普·硯普》,分4節(jié),有傳說、概述、詩賦等;3.唐積的《歙州硯譜》,介紹采石制作過程及硯石、品位;4.葉樾的《端溪硯譜》,介紹開采端硯質(zhì)地、性能;5.高似孫的《硯箋》。全書共4卷,前3卷介紹名硯,第4卷匯錄詩文,因取諸家之說,故敘述詳實。 可見,在歷史悠久的中國文明史中,硯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形成了壯觀的硯文化成果,硯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但是,在我們豐富的硯文化著作中,多只是介紹硯的材料、樣式、品質(zhì)、性能、歷史、詩賦等,很少有探索硯臺作為物質(zhì)以外的精神內(nèi)涵,較少有文章揭示硯所蘊含的人文情懷。而這些恰恰是最重要的,是硯得以延續(xù)發(fā)展、歷久不衰、為人敬仰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在制硯、用硯、詠硯的活動中,就能體現(xiàn)古人的感悟、理想和追求。方寸之硯其實包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蘊含著濃濃的人文情懷。通過對一方方硯臺的詮釋,揭示硯臺的故事,說明硯臺所蘊含的內(nèi)容、美感和哲理,給人們以啟迪。宋代硯的價值,不僅在文物與歷史的研究上,也不僅在審美與工藝層面上,而更應(yīng)在其所體現(xiàn)出來的文化價值方面。在硯文化方面,硯所蘊含的人文情懷最顯著,最激動人心,最令人忘懷。品嘗它,是一種享受;傳播它,是一種責任。在當代社會,傳承優(yōu)秀的硯文化,對促進現(xiàn)代文明建設(shè),具有深遠意義和重要作用的。為了便于論述,下面分別從宋代文人用硯、官員用硯、學子用硯、宮廷用硯、民間用硯等幾方面詮釋宋代硯臺所蘊含的人文情懷。
一、文人用硯之“清雅飄逸”
中國文人是中華文化最主要代表,他們代表著中華文明的最高理想,他們是文化精英和卓越的傳播者,硯文化成為他們的思想、理想和抱負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硯是他們文人情懷的寄附所。文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有詩人優(yōu)雅氣質(zhì)、浪漫情懷和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在書寫之余,講究用具品位,對案頭擺設(shè)之硯,開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他們志趣高雅,體現(xiàn)在硯臺中即表現(xiàn)為講求硯之品格,追求硯之境界。在制硯上,他們考究其文化內(nèi)涵,在繼承傳統(tǒng)的精致外,將“文人畫”的理念引入硯的制作中,將繪畫、書法、詩詞、金石等藝術(shù)融入其中,創(chuàng)作出了“文人硯”,體現(xiàn)了文人的本性喜好,直抒內(nèi)心情懷。他們認為“志趣不高,無以言意境”。他們要求高雅的審美品味,“天人合一”“得之象外”的境界。他們甚至參與制硯,其作品講究經(jīng)營位置,構(gòu)圖清新高雅,格局廣大雄渾,意境優(yōu)美,一派詩情畫意,留給人遐想的空間。endprint
俗語說:武士愛劍,文人好硯。歷代文墨客都愛硯,收藏硯,常與硯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最相親傍?!币淮暮捞K東坡,兼文學家、書畫家、鑒賞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硯成癖,被硯林傳為佳話,“東坡玩硯”也成為繪畫創(chuàng)作的傳統(tǒng)題材。其在《端硯銘》文中有“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一噓而泫,歲久愈新。誰其似之?我懷斯人。” 前四句寫采硯石的艱險,第五句說端硯之名貴,最后兩句是主題意境,是說像端硯這么好的品質(zhì),誰能夠具備呢?他懷念這樣的人。蘇東坡一生為硯作銘甚多,其銘意味深長,多能反映出正直文人的情懷和抱負,見識卓越,為常人所不及。他給兒子邁的硯銘說:“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思予;以此書獄,常思生?!碧K東坡在這段硯銘中講述了要以文化觀點對待人生:追求真理,永不滿足;對仕進,頭腦清醒;對財富,好施予;對生命,思憐憫,具有深厚的人情味和文化內(nèi)涵,這就是蘇東坡的品格,也是中國文人的品格。 米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書畫家,他非常喜愛鑒賞收藏奇石和硯石,有不少逸聞趣事。有得硯石硯山“抱眠三日”之說。還曾以一方歙硯與人換地,后一直懷念失去的寶硯,他寫道:“此石不復(fù)見,我詩空嘆息。惟有玉蟾蜍,向余頻淚滴?!睂ǔ幍溺娗榭梢娨话?。在清代文人余懷所著的《硯林》載:“宋徽宗命米元章書大屏風,顧左右取筆硯,徽宗指御案端硯,使就用之。書畢,即捧硯跪請曰:‘此硯經(jīng)臣濡染,不堪復(fù)上御?;兆诖笮?,因以賜,元章拜謝,抱硯而趨,墨汁沾漬袍袖。” 因此,米芾被稱為“硯癡”“米顛”。在我國硯文化歷史上,米芾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著寫的《硯史》,從硯石質(zhì)到硯臺形制等諸多方面,均有比較系統(tǒng)的論述。他到過端州,并親臨硯坑考察過。寫下有關(guān)論述,還親自參與端硯的創(chuàng)作,對硯的制作工藝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除此以外,還有不少文人,如唐洵、歐陽修、王安石、蔡襄……等等,他們或參與制硯,或為硯作銘,留下豐富的硯文、硯詩和重要的著作,為后人所傳誦,正是他們這些文人合力將宋代硯文化推上一個高潮,為硯的發(fā)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文人用硯以雅見長,帶有一種書卷氣?!毕旅嬉运未娜顺S玫膸追N代表硯式:荷花硯、蘭亭硯、琴式硯來加以詮釋。
荷花硯之“清”。宋高似孫作《硯箋》,其“硯圖”錄“其近雅者”中有“連樣”。蓮代表著高雅與圣潔,是歷代文人墨客喜歡表現(xiàn)的題材內(nèi)容。文人借其抒發(fā)情感,贊美節(jié)操。屈原在《離騷》中曾幻想“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崩畎讋t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用來贊美她的圣潔。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愛蓮成癖,嘗作《愛蓮記》:“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逼涞莱隽松徎嵣碜蕴?、特立獨行、永葆忠貞的品格。文人借蓮抒發(fā)自己高雅志趣、高潔情懷,因而“蓮”常被用作硯的題材。在硯的作品中,多以蓮葉作為題材,或制作成蓮葉形,
或以蓮葉形作硯的紋飾等,如圖1為宋·蓮葉池端硯。長方形,平板式,硯面大于硯底(即內(nèi)斂),硯長15.8厘米,上寬9.8厘米,下寬9.6厘米,高1.7厘米。硯堂為平式,四周陰勒粗線。硯面上開蓮花池,斜削深挖,將蓮葉分作六瓣,三三對稱,葉筋隆起,栩栩如生,得自然活潑之趣。
蘭亭硯之“雅”。如米芾親自參與制作的《蘭亭硯》,可視為文人硯最高水平的代表作。此硯載于《西清硯譜》卷九。如圖2為宋·蘭亭硯 。據(jù)西清硯譜“硯說”記載,這方硯臺系端溪老坑石制成,長8寸,寬5寸4分,厚3寸1分。硯臺正面邊緣刻有臥蠶紋,左方側(cè)面連下方側(cè)面是“蘭亭修禊圖”,右面是臨摹的王羲之《蘭亭集》筆跡。圖案中記述著文人聚集在蘭亭舉行“修禊”的活動。遠在周朝,人們每逢三月就要去水邊祭祀,并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以祈除疾病和不祥。這種古儀式到了漢代逐漸演變成了宴飯游玩的好時光。這個儀式叫做“修禊”。而名士列坐在曲折的水渠旁邊,在流水上放置酒杯飄浮,邊飲酒邊作詩,“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蘭亭之“曲水流觴”的故事由此而來。所謂“蘭亭修禊”,說的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謝安、孫卓等四十二位名仕聚集在蘭亭(今浙江紹興市郊),舉行“修禊”活動?!短m亭集序》以書法著稱,同時也是一篇流傳千古的文學名篇。這方硯臺圖案正是取材于該文。圖案中有崇山峻嶺、茂密樹林、曲橋流水、白鵝嬉水,人物有的冥神沉思,有的展卷閱讀……十分休閑愜意。這幅圖案精確地把握住了魏晉名士日常生活的精神風貌,集文學、繪畫、書法于一身,制作精美,是高水平之作,其博大、高雅、精美、經(jīng)典,對后世硯的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此后,不僅在端硯,例如,在洮河硯等硯種也出現(xiàn)了蘭亭硯,而且,有的硯臺不直接雕刻“修禊”活動,而是僅選取修禊活動中飲酒用的器皿——耳杯,亦稱為“羽觴”,作為硯的裝飾,這里采用了一種間接的手法,以“羽觴”形硯隱喻的正是騷人墨客的這一情懷。
琴形硯之“逸”。琴樣硯也是文人硯中喜聞樂見的一種硯式,常見于宋代多家硯譜的著錄。圖3為宋·琴式端硯。以琴為硯,美之美哉,它在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同時,還蘊含了更深遠的意義。唐劉長卿有《聽彈琴》一詩:“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diào)雖自愛,令人多不彈?!备哐牌胶偷那俾暎3D軉酒鹇犝弋a(chǎn)生水流石上,風來松下的幽幽肅穆之感。 在書室中明窗凈幾,布置書法名畫,古琴名硯,是一種何等的情趣。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有詩寫道:“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宋代趙希鵠就說過:“道人彈琴,琴不清亦清。”清代紀昀的《題端石琴硯銘》:“濡筆激吟,如對素琴,弦外有音,凈說余心。”“無弦琴,不在音。仿琢硯,置墨林。浸太清,練余心。” 緊扣石琴無弦,無弦不成音而抒發(fā),意趣盎然。真是“得之象外”意境幽遠,引發(fā)人無限遐想。
文化有雅俗之分,而硯臺是文人雅士的愛物。從經(jīng)典中取材,追求“得象之外”,體現(xiàn)“清雅飄逸”的意境和情懷,沒有很高的文化藝術(shù)修養(yǎng),是難以如此傳神地表現(xiàn)于方寸的硯臺上的??傊?,宋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蓬勃發(fā)展的環(huán)境,成就了文人士大夫詩意的情懷和文人的審美取向,使宋硯的端莊典雅成為后世尊崇的典范,將硯的功用美推向高峰,也把硯的文化引向更高的境界。endprint
二、官員用硯之“清正愛國”
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奪取政權(quán),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開封),史稱北宋。此時期,我國北部和西部地區(qū),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政權(quán),還有黨項族建立的西夏政權(quán)。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攻破開封,宋室南下定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這時,形成了宋金對峙的局面。這段時期很多愛國人士和愛國將領(lǐng),都激于愛國熱情,主張堅決抵抗,出現(xiàn)很多可歌可泣的事例。這些愛國將領(lǐng)用硯寫出了很多充滿愛國激情的詩文,例如李綱、岳飛、陸游、文天祥等人。體現(xiàn)在硯上,有清正廉明的優(yōu)秀品質(zhì),也有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宋硯蘊含著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和崇高的人格情操。方寸之硯蘊含著一個個動人故事和可歌可泣的,催人淚下、激人奮進的崇高精神。
米芾在《硯史》中指出:“士人尤重端樣,以平直斗樣為貴,得美石無瑕必先此樣?!蔽娜?、官員將硯置于案頭,這一行為正是對品行端愨、敦崇氣節(jié)的一種自覺追求。硯的石質(zhì)甚好,佳石者有“其膩若脂,其潤比玉”,“冰雪為肌間紫碧”。清代文人陳介亭就有“端石八德”之說,指出端硯的八種德性:“一曰歷寒不冰,質(zhì)之溫也;二曰貯水不耗,質(zhì)之潤也;三曰研墨無泡,質(zhì)之柔也;四曰發(fā)墨無聲,質(zhì)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艷,質(zhì)之細也;六曰護毫加秀,質(zhì)之膩也;七曰起墨不滯,質(zhì)之潔也;八曰經(jīng)久不乏,質(zhì)之美也。具此八德,質(zhì)以邁常,信為古今瑰寶,可遇而不可求者也。”這與完美人格有神似的特征。故古人常以硯來“比德”,硯常與人的品德聯(lián)系起來。包拯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到端州任知州。宋史記載:“端土產(chǎn)硯,前守緣貢以數(shù)十倍,以遺權(quán)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shù),歲滿不持一硯歸?!睋?jù)傳,包拯在端州離任時,端城男女老幼都來碼頭送行。一些名流、士紳紛紛攜物相贈,都被包拯一一謝絕了。包拯開船時風和日麗,開至羚羊峽時卻風云突起,烏云翻滾。包拯感到事有蹊蹺,經(jīng)查問,是其書童接受了別人贈送的端硯。包拯隨即把硯拋到江里。這就是“不持一硯歸”的傳說。事實上包拯確實是一個“清苦守節(jié),廉白是務(wù)”的官員。他在赴任潭州通判的途中病故。人們打開他的行李,除“造軸著述外,曾無毫發(fā)所積為日后計者。” “不持一硯歸”說明包公清正,為群眾所贊揚,為后人所敬仰。因此,硯不僅為書寫用具,還承載著正義和真善的文化內(nèi)涵。
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因為主張抵抗外敵人侵,堅持收復(fù)失地,屢受投降派打擊,報國無門十分悲憤。此時朋友送給他一方端硯,他非常感激在硯上刻上:“端溪之穴,毓此美質(zhì)。既堅而貞。亦潤而澤,澀不拒筆,滑不留墨。稀世之珍哪可得?故人贈我情何極!素心交,視此石,子孫保之永無失” 。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飛,他一方端硯刻有:“持堅、守白、不磷、不緇” 八個字 。
如圖4為宋·岳飛端溪硯硯銘拓片。“堅”,即堅實也;“白”者,為潔白,清白也?!傲住蹦吮〉囊馑?;“緇”與“淄”同義。這八個字之義乃出自《論語·陽貨》:“不曰堅乎,涅而不淄?!鳖櫭剂x為硯銘,首先是對硯本身的贊美:“端溪石堅實,久磨鋒芒不退;石性純凈無瑕,石質(zhì)細膩滋潤?!币灾荆湟鈩t言銘文者“志節(jié)如磐石堅,抗金衛(wèi)國,還我山河的意志永不可變;操守清白,絕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污?!?南宋另一位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南宋末年起兵反抗元兵,當時江西招渝使、信州知州謝得枋將家藏岳飛用過的硯轉(zhuǎn)贈文天祥,文天祥在硯上刻銘曰:“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岳飛和文天祥都是南宋愛國的民族英雄,他們借助硯這一載體表達盡忠報國、忠貞不渝的決心和對理想的追求,寄托堅如鐵石的愛國之心。他們的情懷正是民族氣節(jié)和崇高人格情操的真實寫照。
三、學子用硯之“登科及第”
宋代由于執(zhí)行“重文抑武”的政策,門閥制度和觀念進一步削弱,寒門出身的文人社會地位得到提升,文化上比較開放,教育顯示出普及化、平民化趨向。“學而優(yōu)則仕”,做官是通過科舉而取得的。封建社會時期鼓勵人們“入仕”當官,這也是封建統(tǒng)治與當時社會輿論視為“大志”,能光宗耀祖的大事。寒門人士可通過科舉獲得進入仕途的機會,在某種程度上也激發(fā)了學子們讀書上進的熱忱。硯臺的造型根據(jù)人們的需要可多種多樣,為滿足父母“望子成龍”,賜贈友人“攀月折桂”和莘莘學子自勉自勵的“逆水行舟”的愿望,人們在硯臺的造型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設(shè)計,以其達到鼓勵學子不斷進取的目的。這類題材的硯形有“魚龍變化”“鯉魚跳龍門”“及第”、鰲形、龜形、月樣、小舟、馬蹄等硯形,不一而足。例如“馬蹄”形硯樣。如圖5為宋·馬蹄形端硯。根據(jù)宋代唐詢的《硯錄》,結(jié)合到硯形,人們創(chuàng)作出了“馬蹄”形硯,啟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寓意“春風得意馬蹄疾”。后者是唐代孟郊“及弟”詩中的一句,“春風得意”是對寒窗苦讀的學子勇往直前的最好報答。為鼓勵上進,人們還創(chuàng)作出了“小舟”硯。形如小舟,寓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人生是一個不斷奮斗的過程,不可能永遠在順境之中,讀書求學,只有通過勤奮努力,才能有所長進,這本身就是一種考驗人們意志與耐力的逆境,與“舟”為硯寓意深刻。還有的直接以“及第”字樣刻在硯上,以鼓勵學子在科舉考試中能出人頭地,金榜題名。如圖6為宋·及第”款端硯。科舉時代稱考中進士為“登科”,亦稱“及第”等。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謂:“新進士才及第,以泥金書貼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 “月樣”硯在宋代也常見。如圖7為宋·紅綠雙色洮河硯。這自有一層深意,科舉時稱登科為蟾宮折桂,蟾宮即月宮,傳說月中有蟾蜍,故稱。唐李中《送黃秀才》詩有“蟾宮須展志,漁艇莫牽心”。 人們以“月樣”硯激勵學子攀月折桂……而在宋硯史上用得較多,最有特色的學子用硯,可首推“魚躍龍門”硯。如圖8為宋·鯉魚躍龍門端硯,長25.3厘米,寬16.6厘米,高2厘米。硯面下半刻八棱形硯堂,雕刻海水紋,上刻鯉魚躍龍門。
龍門四柱十間三層牌坊式結(jié)構(gòu),中飾如意圖案,背景全飾海水。門下一躍躍欲起鯉魚,被翻卷的浪花托起,頭上仰,尾上翹??坦O其細膩嚴謹。清·張澍輯《三秦記》云:“江海大魚薄集龍門下,數(shù)千,不得上。上則為龍,不上者魚,故云曝腮龍門。”北魏·酈道元《水徑注·河水四》:《爾雅》曰:“ 鳣,鮪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度龍為矣,否則點額而還?!眅ndprint
四、宮廷用硯之“高貴無瑕”
硯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上達帝王公卿而成為貢品,下至庶民學子而夢寐以求。有史料記載:北宋自開國以來的一百幾十年間,端硯與花石綱均列為貢品。其中只在淳化二年免去端州硯一次。(《宋史·太宗紀》)甘肅的洮河硯也有作為貢品而名聲大振的記錄。那時硯臺硯式繁多,朝廷還規(guī)定圖樣要端硯藝人刻制?!靶统?,御府降樣造形,若風字如鳳池樣,但平底耳。有四環(huán),刻海水魚龍,三神山水,池作昆侖狀。左日右月,星斗羅列,以供太上皇書府之用”。貢硯,不是侍直藝人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和風格任意雕琢的,而是按皇帝的喜好,由皇府降樣,交給硯雕藝人按圖雕刻的,且不得修改。在雕刻過程中,藝人們小心翼翼,一方面發(fā)揮自己特長,爭取最佳效果。另一方面按照皇帝的旨意兼收各派之長,以迎合皇帝的愛好。因此,貢硯一般是按照宮廷藝術(shù)的神韻和技術(shù)來雕刻,可以概括為“雅、秀、精、巧”四個字?!把拧⑿恪敝傅氖窃谠煨蜕弦判忝?,內(nèi)涵吉祥,把硯材的美質(zhì)盡可能地表露出來;“精、巧”指雕刻的精到,細致入微,形神兼?zhèn)?,且磨工細膩,恰到好處。米芾在《硯史》中也曾說:“得美石無瑕者必先作此樣?!本瓦B當時的皇帝宋高宗也認為:“大抵瑕翳于石有嫌,況病眼假眼,韻度尤不足觀,故藏皆一段紫玉,略無點綴?!保ā逗材尽罚?。宋高宗趙構(gòu)系宋徽宗之子,其受父影響亦喜書畫,時有“天縱其能,無不造妙之稱,其統(tǒng)治時期,內(nèi)府收藏之富,不減宣和”。如圖9為宋·宣和風字煖硯。硯高6寸,上寬4寸, 下寬4寸分,厚6分。宋老坑端石,琢為風字式,硯面正平微凹,墨池刻魚龍騰躍,在云盤垂海立之勢。邊周刻雙線,上方線內(nèi)刻日月三辰,硯背中刻“宣和御用”四字,左御題詩一首。硯四側(cè)在海波紋中刻海螺、應(yīng)龍、大龜、龍馬各一,并貫以銅環(huán)。整個造型重厚、雕工精細,寓意深刻,盡顯宮廷硯之嚴和高貴。
五、民間用硯之“崇尚祥瑞”
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chǎn)生年代,富裕閑暇的市民階級對娛樂休閑生出前所沒有的興趣和熱情,安逸享樂的心理訴求席卷整個社會,奠定了宋代市民生活娛樂性的基調(diào)。在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登峰造極的兩宋時期,市民社會的日常生活也悄然發(fā)生著深刻而廣泛的變化,為后人展示了一幅生動、鮮活的歷史長卷。 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就描繪了當時汴河沿岸種種活動的熱鬧場面。這種文化,投射到制硯上,就出現(xiàn)了“崇尚祥瑞”的硯形硯式。硯題材內(nèi)容多為富貴壽考、平安吉祥的民俗心理和追求騰達的市民情趣。如以魚、麒麟、桃、瓶、如意……等作為硯形或文飾。如宋代的以魚為飾的硯臺較常用。如圖10為宋·雙環(huán)雙魚澄泥硯。詩有“魚麗于罶”,又有“眾維魚矣,實維豐年”句。“魚”與“余”同音,是太平、豐稔、物阜、“富貴有余”等的象征。又如麒麟硯。如圖11為 宋·長方形麒麟硯。在古代,麒麟是神獸的代表,是“?!钡幕?。“麒麟生,萬人壽”<《初學記》卷一引《春秋運斗樞》“麟者,太平之符,圣人之類”(《左傳》哀公十四年正義)>。瓶形硯,如圖12為宋·瓶式澄泥硯。在民俗文化中,“瓶”是平安的象征,平安是福,這也是古人對生命最基本的愿望。故而,瓶的紋飾在傳統(tǒng)造型藝術(shù)中的應(yīng)用最為普遍,宋硯中屢屢見之。只是形式不一,各有千秋而已。如意硯。如圖13為宋·如意抄手澄泥硯。如意作為器物,它是吉祥的象征。作為語言,它是美好的祝福。其裝飾于硯臺,自是祝愿用硯者稱心如意。此外,原本僅僅作為文具之用的硯,在一些民間的功用,已遠遠超出了文房用品的范疇,還有如下幾方面功用:一是用作鎮(zhèn)家之寶。民間常把祖?zhèn)鞯某幾鳛樽钫滟F、最值得自豪的家產(chǎn)。俗諺曾有:“家有墨香,書香綿長”“案置一函(墨函),倉有萬擔”“硯田有谷,耕之有福”等說法。在他們看來,若祖上有一方硯遺留下來,便是家山顯貴、家道興隆、書香綿遠的最好象征;二是驅(qū)邪鎮(zhèn)惡。人們認為硯是文人秀士或達官顯貴的寶器,有驅(qū)邪避妖、鎮(zhèn)惡揚善的功能;三是征兆寶貴。在人們心目中,硯臺成了“孔圣”的代名詞,逢年過節(jié)、新居入宅、婚嫁喜慶、小兒滿月、學子赴考等大喜日子,人們總是把硯臺當作神靈設(shè)案供奉,以祈福瑞祥。 可見,方寸之硯臺,寄附著人們美好心愿,凝聚著人們崇尚祥瑞的民俗心理和市民情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于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所以在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包括硯文化在內(nèi)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國人的影響是至深的,是從生命的源頭開始到新生命延續(xù),這就是中華文明之博大的重要原因。
以上的分類只是一種較為突出的文化現(xiàn)象,但并非絕對。因為,人的需要是復(fù)雜的,不同的人文化修養(yǎng)不同,審美情趣不同,就會選擇不同題材款式的硯。一個好硯者,可能擁有多款不同的硯,如古人就在“十硯齋”等。就是同一個人,從學子到文人、官員,或文人兼官員,其對硯的款式的喜好也可能會隨其知識和年齡增長而改變。因此,以上類別中,實際上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錯綜復(fù)雜。也正因為如此,才更顯示出硯需求之廣、題材內(nèi)容豐富、文化底蘊之深厚,才更顯示硯文化之根深葉茂和博大精深。
硯的發(fā)展史,是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fā)展史。硯千多年來歷久不衰、流光溢彩的魅力,除了研墨功能和欣賞價值,最重要的是內(nèi)含著優(yōu)秀的人文精神。硯臺制造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傳統(tǒng)造物精神和硯臺本身蘊含的文化意象,這才是硯臺最具審美價值的因素。最高的境界就是硯與人的融合、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冥合無間,這種傳承不息、橫貫古今的人文精神,展現(xiàn)著恒久的文化魅力,這就是硯臺在今天仍能為我們所敬仰的原因。
注釋:
① [法]丹納,《藝術(shù)哲學》,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第24頁。
②《端硯大觀》,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年,第323頁。
③崔建林,《中國文房四寶文化鑒賞》,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第14頁。
④《端硯大觀》,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年,第312頁。
⑤姬可周,芻議硯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發(fā)展策略,《首屆中華文化硯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資料匯編》,2009年,第145頁。
⑥郭清晨、郭林,《竹嘯齋古硯珍藏》,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29頁。
⑦蕭高洪,《新見唐宋硯圖說》,武漢: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2年,第52頁。
⑧《西清硯譜》,上海書店,1991年,第157頁。
⑨蕭高洪,新見唐宋硯圖說,武漢: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2年,第63頁。
⑩《端硯大觀》,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年,第362頁。
11 潭沃森,《趣談端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152頁。
12 《端硯大觀》,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年,第325頁。
13 《端硯大觀》,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年,第324頁。
14 劉演良,《端硯的鑒別和欣賞》,武漢: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2年,第5頁。
15 郭清晨、郭林,《竹嘯齋古硯珍藏》,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35頁。
16 龔書鐸、劉德麟,《圖說天下·宋》,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3月,第42頁。
17 錢念先,從民間的硯文化看端硯在懷集一帶流傳及影響,肇慶市端硯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80頁。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地方歷史文化特色項目“歷代端硯制式、題材內(nèi)容與構(gòu)圖演變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號:2009-DF-08
(梁善,1966年生,廣東省茂名人,1991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shù)學院,1996年結(jié)業(yè)于廣州美術(shù)學院研究生課程班?,F(xiàn)為肇慶學美術(shù)學院院副教授、藝術(shù)設(shè)計研究所所長、藝術(shù)學學術(shù)帶頭人。研究方向:藝術(shù)學、藝術(shù)設(shè)計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