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授課內容、方式以及課程設置等方面,以上海電機學院為例,指出現(xiàn)今高校第二外語日語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強化視聽說、運用多媒體教學、注重日本文化知識的導入、調整課時安排等改進方法。
關鍵詞:視聽說;多媒體教學;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9-0266-02
第二外語在大多數高校都是作為外語專業(yè)本科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來設置的,許多外語專業(yè)尤其是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的二外首選是日語。如何保證和提高第二外語日語(以下,二外日語)的教學質量,真正做到讓學生能以日語為工具獲取更多的專業(yè)信息,在工作中更具競爭力,就成為二外日語課程設置的意義所在。而筆者認為現(xiàn)今高校的二外日語教學并不盡如人意,在授課內容、方式以及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
以筆者所在的上海電機學院為例,二外日語課程是面向英語專業(yè)本科生三至四年級開設的一門必修課,教學時間為三個學期,分別為日語(1)、日語(2)和日語(3),共192學時。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課程教學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日語閱讀能力,初步的聽說寫譯能力,使學生能以日語為工具,獲取專業(yè)所需要的信息,并為今后繼續(xù)學習日語打下基礎。與專業(yè)日語課程的設置相比,二外日語課程課時遠遠少于日語專業(yè)課程,但卻是融精讀、泛讀、口語、聽力、文化、概況、翻譯、寫作等為一體的一門綜合性的課程。
鑒于二外日語學習者均為零起點,目前二外日語教學仍然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為主,把重心放在教授語言知識上,教學內容以語音、詞匯和語法為中心,要求學生掌握“聽、說、讀、寫+翻譯”的基本技巧,加上學時有限,課堂上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日本文化背景的講授。并且,日語不是其主修專業(yè),學生不清楚日語學習對將來有何用處,因而很難有學習的欲望。再加上迫于專業(yè)英語的學習壓力,學生投入二外日語的時間和精力不可能太多。而另一方面,21世紀是跨文化交流的時代,對外語人才的能力要求大幅度提升,需要國際型、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因此,二外日語教育的首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與日本人地道地、無障礙地交流的技巧[1]。為此,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還需了解日本國情,具有日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知識和修養(yǎng),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外日語教學面臨授課內容多、教學時間短的困難,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進行有效的教學,是二外日語課程建設的重點課題。為了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對人才的需求,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提高學生的日語應用能力。
一、強化視聽說
要跟日本人順利地交流,首先要“聽得懂”,這是交流的基礎。領會對方表達的是什么內容,然后做出相應的回答即“說出來”,這就是交流。因此,在教學理念方面,突破原來以日語語言知識的輸入訓練為主的設計思想,向突出語言表達,重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特別是突出聽說能力培養(yǎng)的方向轉變。這是糾正以前過分強調文法教學的一種動向,但培養(yǎng)“聽、說、讀、寫”四個基本能力的基礎終歸脫離不了語法,因此,從初級階段開始,必須注重語法基礎和聽說能力兩者的有機結合。教師“精講”,學生“多練”,正確處理好“精講”與“多練”的關系?!熬v”就是講解要簡明、扼要,對所講解的語言材料要深加工,提煉出精華,所選擇的材料既要準確又要有利于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2]。而“多練”,在內容上要有針對性、目的性,在形式上要靈活、多樣、趣味性強,如此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習效率。
另外,由于課時限制,課上首先要保證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用于視聽說的時間畢竟有限。筆者認為,可以充分利用上課前的5分鐘和下課前的5分鐘。一般來說,大部分的學生在上課前5分鐘已經坐在教室里了;而下課前5分鐘左右,大部分的教師也已經完成了課堂教學。利用這些細微的時間,播放一些日語視頻或歌曲,使學生在比較放松的情況下,熟悉日語、了解日本文化,增加學生學習日語的興趣。筆者已經試用這種做法5個學期,用于第二外語課、日語公選課以及日語培訓班等課程中,播放哆啦A夢、蠟筆小新等日語動畫片,每一集的時間上也剛好10分鐘左右,學生很感興趣,反映不錯。同時,筆者也發(fā)現(xiàn),上課提前來的學生增多了,而學生盼望下課鈴聲的焦躁情緒則減少了。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
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形式主要以教師為中心,教學環(huán)境單一。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用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本教材完成授課任務,限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也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語言興趣。為了滿足社會和學生的新要求,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已經提上日程。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使用日語的機會,運用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造使用日語的語言環(huán)境。通過課本和現(xiàn)代科技手段相結合,運用網絡資源的快捷性和便利性,課堂教學中多使用圖片、圖像、動畫等網絡傳媒,使教學更加生動靈活,也相對激發(fā)了學生的日語學習興趣。
一般來說,現(xiàn)在大學里的日語課程課堂授課用的最多的還是課件,如何根據自己教學的實際需要,把教學內容融入到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制作中,使學生在獲得必要知識的同時,產生繼續(xù)學習下去的興趣,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并積極思考和進一步探索,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外語教學要求教師既要有較高的外語能力,又要能夠熟練地操作電腦,同時要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除與自己專業(yè)相關的知識外,還要廣泛涉獵各種相關知識。
三、注重日本文化知識的導入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要依靠語言保存、傳播和繼承。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這是語言教學的理論基點。語言的背景里隱藏著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必須對其文化背景有所理解。因而作為一名外語教師,所教授給學生的絕不僅僅是語言本身。外語教學是跨文化的教學,只有使學生充分理解所學語言里蘊藏的文化背景,才能了解那個國家的社會、人和他們的文化、生活習俗以及思維方式,才能真正地掌握一門外語。endprint
日本是為數不多的民族單一的國家,語言的背景文化是大多數國民所共有的,即使是使用曖昧不清的講述方式,也能傳達出心情與信息。尤其是日本人所具有的特殊的國民性、思維方式,如不能理解透徹,是很難掌握語言其中的微妙意境的。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插入其他相關文化知識,不僅有利于語言的掌握,也有利于培養(yǎng)及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課堂上經常采取動態(tài)性練習,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創(chuàng)造日語語言環(huán)境,設計和開展各種訓練活動,注重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聽說訓練,使學生掌握應對各種場面的表達方式。同時本著服務社會的思想,要求學生掌握日文輸入法,教給學生查閱日本文獻資料的方法;根據學生升學、就業(yè)、出國等需要,教授一些實際運用型文體,如日文的求職自薦信、履歷表、普通信函、商用信函、留學、出國申請函等。
四、調整課時安排
上海電機學院二外日語課程從大三開始,課程為三學期,每學期為64學時,共192學時。教科書是《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課本,分三個學期學習初級上冊和初級下冊的前三個單元的內容,沒有完成初級教科書的全部內容,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語法體系。實際到了大四第一學期,很多學生有了就職意向,有的學生已經確定了實習單位。他們的專業(yè)是英語,有很多學生來上日語課完全是為了拿學分,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同時,還有一部分準備報考研究生的學生,他們大多準備報考英語專業(yè)研究生,而二外日語也是必考科目之一。三個學期的課堂的教學內容遠遠不能滿足他們參加考試的要求,課下必須至少自學完初級下冊剩下的三個單元和中級上冊的內容。有的學校指定了考研日語書,其對日語能力的要求大致與學完中級上冊相當。因為二外本身起步晚、學習時間短,還沒有完全掌握學習方法,再加上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普遍感覺學習起來很困難,對于考試沒有把握。
針對以上現(xiàn)狀,我建議二外日語課程從大二第二學期開始,開設四個學期,為必修。大四第二學期開設一個學期的選修課,為準備考研以及報考國際日語水平考試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授和輔導。
以上是筆者在二外日語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嘗試與探索。二外日語課程建設就是要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二外日語教學方法,勇于不斷更新自我,進一步提高二外日語教育水平,培養(yǎng)出適應新時代的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韓冰,江春華.綜合大學二外日語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日本問題研究,2012,(04).
[2]李秀艷.談日語教學中的“精講”與“多練”[J].教育探索,2004,(07).
基金項目:上海電機學院課程建設(一般)(2013YBKCJS-07)。
作者簡介:韓冰(1975-),女,河北石家莊人,日本新潟大學博士,上海電機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日語教育與日本經濟文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