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祖玲
摘 要: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五千年燦爛文化熔鑄了無法記數的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優(yōu)秀詩篇,哺育了一代代人茁壯成長,是我國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道德理想和人格完整等人文素質和人文修養(yǎng)起著極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浪費了教師與學生很多精力,但收效甚微,合理利用古詩詞能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可以通過詩情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用古詩詞的意境美豐富學生作文內容。
關鍵詞: 作文教學 古詩詞 激發(fā)興趣 豐富內容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習作是學生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他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遍L期以來,在實際教學中,人們總把學生習作水平的高低作為衡量學生語文素養(yǎng)高低的重要尺度,把它作為衡量語文教師是否出色的重要方面。于是,語文教師不約而同地將習作視為重中之重,為之付出,為之嘔心瀝血。然而大多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二:學生對作文心懷畏懼,習作興趣不高;內容空洞,缺少真情實感,即便說真話、抒真情,也只是苦悶、孤寂、失落、迷惘等消極情感的宣泄,更多的是情感的直白,讓人看了味同嚼蠟。針對以上種種,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之后,我認為合理利用古詩詞是解決以上困難的有效途徑。
1.以詩情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作家馮驥才說:“古詩詞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讓人在現實生活中創(chuàng)造詩意?!薄霸娫~能使人的精神境界變得精致起來?!蹦切┣Ч艂髡b的詩文佳作蘊含的詩人的情感體驗往往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性,我們用心靈接近它、解讀它,就會發(fā)現古人與今人之間并不存在時代的隔閡,我們的性情原來如此息息相通。
中秋之夜,仰望蒼穹,一輪明月灑下幽幽的清輝,灑在向往美好和團圓的炎黃子孫的心上。這輪明月還是那秦時的明月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著相思淚”,古人的詩句同樣表達了今人對故土的思念和依戀。一首樸素得如同清茶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逼渲姓鎿吹母星閺姆胃鞒觯词箯奈从羞^遠離親人、作客他鄉(xiāng)生活經歷的人,也不能不為之動情,不能不為之從內心升起對母愛的深深眷戀。而有過此種經歷的人自然更能感到一種心靈的震撼。
游子思鄉(xiāng)是古詩文的一大主題。除了想母親,還想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王維在九月九日憶起家鄉(xiāng)的兄弟?!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軾在中秋夜對兄弟和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夜里悠忽夢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是蘇軾對亡妻悱惻凄戚、真摯深沉的悼亡之情。也有想念家鄉(xiāng)事物的,一花一草都有情。
古人對友情的看重同樣表現在詩文之中。最能體現友情的時刻是送別,江淹的《別賦》中有“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的感慨。送別成為唐詩的一大題材。送別詩中當推王維的《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樸素平常的語句卻意味無窮、感人至深。詩人王維對故友的一片真摯深情表露無遺。難怪它會成為千古絕唱、經久不衰。李白更是高手,《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只剩下一點影子,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隨行舟。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這些真實的情感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并體驗著。在古詩詞學習中,學生看到水有情、月有意,山川河流、草木鳥獸皆為我情所感所動;學生還感受到思鄉(xiāng)可寫、哀愁可畫、友情能抒、親情可描。如以“成長”為話題寫作時,學生將對老師行為的感受寫得真摯而生動,“老師帶著一臉的滿足和舒心的微笑去了,我們怔怔地站著,心里竟是酸酸的感動。不是為老師的雪糕,而是為老師僅為我們不再幼稚表現出的那份喜悅與寬慰。想想過去,真想追上去對老師說聲對不起,但是我們沒有動,卻在心里對老師默默地說:‘老師,長大的我們將不再幼稚,您放心吧!”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鑒賞,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水平,更重要的是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消失,變得愛體味生活、抒寫生活了,有的同學還時不時地出口吟唱兩句。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蔽蚁胝f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2.用古詩詞的意境美,豐富學生作文的內容
在我國文學史上,優(yōu)秀的詩詞曲賦作品都蘊含著美的意境,氤氳著詩情畫意,能引發(fā)我們豐富的想象和思索。因此,我在向學生介紹和教讀古詩詞時,特別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張開想象的翅膀。讓詩中景、詩中物、詩中人在學生腦海里浮現、加工,展現出一幅幅立體的圖景。如王維的《山居秋暝》,便可把自己想象為王維的一位摯友或把自己假想成一只山間的小鳥,和王維共處山間,共同欣賞山村美景。引導學生明白詩歌語言富于跳躍性,含有許多不盡之意,空白處很多,應善于通過想象將省略的地方補充完整,將跳躍的連綴起來。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明明寫浣女漁舟,怎下筆說“空山”呢?這里便是一個空白處,要善于引導學生加以聯想、想象和思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砦》)?!翱丈健倍贮c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懊髟滤砷g照,清泉石上流”,也可借助想象連綴成如下畫面:雨后山上的山林一塵不染,顯得格外蒼翠,皎潔的月光穿過樹葉的縫隙在林間留下斑駁的影子,給人以明凈、清幽的感覺,好像連自己的心也被洗凈了一樣;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量增大,那白練似的泉水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像優(yōu)美的奏鳴曲一樣更反襯出山中的寧靜,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脈搏在輕輕跳動著。倘若簡單地理解為“明月照在松樹間,清澈的泉水從石頭上流過”,美感便蕩然無存了。再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也可想象成如下畫面: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歌聲笑語,那是一群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著過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倘若我們進一步想象、思索,不難發(fā)現這兩句寫得很有技巧,且不露痕跡,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才發(fā)現浣女、漁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傊?,通過想象我們看到了如詩如畫的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進而感悟到了蘊含其中的思想情感,領悟到了詩人高潔的人格美和對理想中的社會美(淳樸民風)的追求。因此,引導學生充分馳騁想象,是使他們真正登堂入室,把握詩歌的意境美,進而提高賞鑒能力,增強創(chuàng)造意識的必經過程。
古詩詞曲的鑒賞其作用遠不局限于此,可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等。但這些能力都可以在學生的寫作中體現出來,所以加強古詩詞曲教學,不僅能讓學生體會到詩人的美好情感,更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像古人一樣把這些生活中的美好體驗記錄下來,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所在。我在這方面的嘗試甚淺,探究不深,只是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望能得到更多幫助與指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