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米
這是一篇紀念文章,王開嶺把它編在心靈美學卷里。而我,在這年節(jié)打開了它。
本來,王開嶺與史鐵生是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因為史鐵生的一篇文章《我與地壇》,王開嶺體驗到了他的心境,對他懷有了敬意與親切,因此,即使是在大過年的,“我”(王開嶺)還是會為他的過世感到“空蕩,陌生”——畢竟也與他“相識”甚久了,在地壇里。
地壇有著歷史的味道,它是歷史的沉淀物,也是王開嶺探索史鐵生的一個方式。在一番修整之后,地壇原來保存、收納的全不復存在了,它雖整潔、端莊了許多,但已失卻了早時那靈性的啟示,可考究的價值,因此作者王開嶺才感慨道:“其實我不該來”,“它變膚淺了”。
史鐵生因寫了《我與地壇》而得名,他在地壇中飽受“生死”思想斗爭的折磨,以至于他的母親都不敢去打擾他,又怕他想不開,于是尾隨他去地壇,隨時觀察他的一舉一動。那是一種心病,孤獨、漫長、堅忍卻又安靜,它似生命中的一個考驗,只有精神樂觀、內心通達,才能通過考驗,最后存活在世上。這某種程度上像極了猶太人,他們一把孩子生下來就將他們扔進水里,讓他們懂得自生自滅的道理,只有在非凡的環(huán)境里存活下來的人才能行走在世界上。這也就是為什么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的原因吧,他們洞悉了宇宙與人類之間的一種默會關系,從而學會正確地生存。
史鐵生在 “生死折磨”中默默多年后,終于想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薄凇段遗c地壇》里,他這樣寫道。這種豁達的人生觀,讓史鐵生生前多次向人重申,自己在失去救治意義時趕快放棄,死后只要有用的器官能救別人就全部捐獻,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他在這樣想通后的十幾年,生活得跟正常人一樣,甚至對生命的認識更加通達,超越。2012年的新年,史鐵生平靜離開人世。
這個新年,是通達的史鐵生歸向透明的另一個世界中去解脫的時候了,那么,就讓他好好上路吧!
生命的長短是人不可控制的,正如我的生病的父親,誰也不知道他將在哪一年中的哪一天病逝,只有到了他走的時候,人們才會去意識到他的掙扎與痛苦,才會去細細回顧他生命中一點一滴的美麗的成分,并去留住他的美好,給自己一個紀念。他,我的父親,曾在世上給予我安好的生活,他勢必也走過一個漫長的心靈路程,一如史鐵生。王開嶺的這篇紀念文章寫于2012年,而我,也恰是在這年看了史鐵生的《命若琴弦》,去探索了他心中的生與死。或許命運就是如此巧合,那書,是父親推薦我看的,這難道預示著我也將面臨這一切的對于生與死的拷問嗎?
王開嶺為什么要把這文章編入心靈美學卷?他從史鐵生那里讀懂了什么?又想向我們的心靈傳達什么?掩卷,我默默地想。
如今,父親過世已過百日,我也漸漸明白了,正如電影《可愛的骨頭》中說的,一個親人的離世還將帶來更多嬰兒的出生,所以,借來龍應臺對待孩子的一句話:對待逝去的親人,我們“不必追”;活著的人,好好地活著,即是對死者最大的尊重。我的父親,史鐵生,在你們要走向天藍色的彼岸之前,你們一定回來看過,看過我,看過自己最親的人,以及整個你們曾經戀戀不舍的世界,但是生命必然如此,向死而生是生命體必然的命運,也是此生安好、珍惜存在的密碼——這便是我們所稱的各安天命。父親,史鐵生,祝愿你們安心地走在自己的路上,不必留戀舊有的前塵往事;我們,也不必去追回那業(yè)已逝去的舊影,將來,我們都要相安在各自的世界里。父親,安息,史鐵生,安息。
(作者單位: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八(3)班)
本欄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