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鳳
摘 要:農民增收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農民增收與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穩(wěn)定息息相關。農民增收的關鍵是增加工資性收入,而增加工資性收入的根本途徑是將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的二、三產業(yè),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則是轉移得以進行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農民增收;收入構成;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農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9-0031-02
引言
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三農問題的關鍵在農民,而農民問題的關鍵在農民增收。農民增收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它不僅關系到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以及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更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增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購買力,挖掘出其消費潛力,大力開拓農村市場是啟動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農民增收問題已是關乎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民收入構成分析
研究表明,農民消費傾向是高于城鎮(zhèn)居民的,農民收入的增長能有力地促進經濟發(fā)展和擴大內需。由此,必須弄清農村居民的收入構成情況,找出農民增收緩慢的原因。
農村居民純收入按來源分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與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三類。
根據表1的數據分析得出,工資性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十年共增長8.6%;家庭經營純收入雖是農民純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其比重已逐年在下降,10年共下降13.9%,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在逐年上升,由于所占比例較小,可暫不考慮作為農民增收的路徑。從表1中看出家庭經營純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處于第一位的,為了更好地揭示工資性收入在農民增收中的重要性,需要進一步分析農民純收入總量的增量及構成(見下頁表2)。
下頁表2 的數據表明,農民純收入總量基本上是逐年上升,在2009年出現了大幅下降。在農民純收入總增量的構成中,家庭經營純收入增量比重很不穩(wěn)定,有增加有減少,增加的幅度不大;轉移性與財產性收入增量的比重較小且不穩(wěn)定;與前兩者相比,工資性收入增量所占比重2002—2011年逐年上升(只是2009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工資性收入增長有力地保證了農民純收入的增長,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二、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與對策分析
1.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農民收入增長問題都是一個難題,制約農民增收尤其是工資性收入增長的原因有很多,從客觀原因看,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存在,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難以順利實施;從主觀原因看,主要是因為中國農村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低。
世界各國促進農村發(fā)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經驗就是減少農民人數,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但是,中國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的分割,阻礙了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yōu)化配置,市場無法引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農民在向城市的轉移中受到諸多阻擾,即使進入城市,也因為這種體制結構的原因受到歧視,干著城市居民不愿干的“臟、累、待遇低”的工作。
農民受教育的水平與其就業(yè)的層次、收入的多少和生活的水平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中國農民接受的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有很多基本上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狀態(tài),直接導致農村人口素質較低,其從業(yè)渠道往往也因自身素質低而受到限制,這些農民在外出務工時,所從事的多是體力勞動,且薪酬較低,工資性收入的增加受到很大的制約。
2.農民增收的對策分析。要想讓農民富裕,就必須先減少農民。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通過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就業(yè)崗位來轉移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同時,合理有序地推進小城鎮(zhèn)化建設,實現農村城市化,以小城鎮(zhèn)化建設來推動農村發(fā)展,增加農產品需求量,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小城鎮(zhèn)的建設不能只著眼于城鎮(zhèn)建筑的建設上,關鍵是要讓這些小城鎮(zhèn)擁有自己的支柱產業(yè),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就業(yè)崗位,吸收盡可能多的勞動力,能夠輻射帶動周邊農村的發(fā)展。加強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城鄉(xiāng)統(tǒng)籌,逐步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促使農民能夠順利進城務工,減少依附土地的農民數量。農民的減少不能只看數量,還要看質量。只有建立在高素質勞動力基礎上的農業(yè)才能發(fā)展,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是促進農業(yè)生產力發(fā)展的根本保證。農民數量必須減少,而質量也必須提升,否則無法促進農業(yè)的真正發(fā)展,也無法實現農民的長效增收,更無法帶動經濟增長。
農村教育在農民增收問題上處于基礎性地位。政府部門應逐步建立公平的教育保障制度,長期以來,教育跟戶籍掛鉤,使農民和農民工子女在教育問題上受到諸多的不公正待遇,處于教育的最底層,農村教育質量難以提升。同時,基層政府應重視農民的職業(yè)技術教育,加強實用技術培訓,增加農民繼續(xù)教育的機會,拓展農民提升的空間,在鄉(xiāng)鎮(zhèn)村組開辦職業(yè)培訓機構和農業(yè)函授大學,組織崗位技能的培訓,讓農民掌握一定的技能,從實事上為農民服務,促進農民思想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yè)技能提升,最終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
綜上所述,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是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yè)中,必須全面打破和消除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讓市場對勞動力資源進行合理有效配置。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后,能否適應城市的發(fā)展,關鍵在于農民工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是否已經與城市匹配,否則即使轉移到城市也無法站穩(wěn)腳跟,最終還是會返回農村,而農民增收也就成了一紙空談。
結論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增加農民收入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擴大市場消費需求有著重要的作用。增加農民收入尤其是工資性收入,是帶動經濟更快發(fā)展的保障。而農民增收問題除了客觀制度上的原因所限制外,最主要的是農民自身條件的缺失所致。
教育是使個人收入分配趨于平等的重要因素,必須著手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資,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yǎng)“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促進廣大農民的長效增收,從而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
參考文獻:
[1] 王宏宇.對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考[J].農業(yè)經濟,2008,(4).
[2] 朱強.農民增收與提升農民素質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0,(8).
[3] 陳艷.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研究綜述[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2).
[4] 劉偉.農民增收問題的理性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03,(22).
[5] 喻平.農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研究[J].現代財經,2003,(7).
[6] 國曉麗.農民增收路徑的分析與探討[J].小城鎮(zhèn)建設,2004,(6).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
摘 要:農民增收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農民增收與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穩(wěn)定息息相關。農民增收的關鍵是增加工資性收入,而增加工資性收入的根本途徑是將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的二、三產業(yè),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則是轉移得以進行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農民增收;收入構成;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農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9-0031-02
引言
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三農問題的關鍵在農民,而農民問題的關鍵在農民增收。農民增收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它不僅關系到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以及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更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增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購買力,挖掘出其消費潛力,大力開拓農村市場是啟動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農民增收問題已是關乎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民收入構成分析
研究表明,農民消費傾向是高于城鎮(zhèn)居民的,農民收入的增長能有力地促進經濟發(fā)展和擴大內需。由此,必須弄清農村居民的收入構成情況,找出農民增收緩慢的原因。
農村居民純收入按來源分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與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三類。
根據表1的數據分析得出,工資性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十年共增長8.6%;家庭經營純收入雖是農民純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其比重已逐年在下降,10年共下降13.9%,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在逐年上升,由于所占比例較小,可暫不考慮作為農民增收的路徑。從表1中看出家庭經營純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處于第一位的,為了更好地揭示工資性收入在農民增收中的重要性,需要進一步分析農民純收入總量的增量及構成(見下頁表2)。
下頁表2 的數據表明,農民純收入總量基本上是逐年上升,在2009年出現了大幅下降。在農民純收入總增量的構成中,家庭經營純收入增量比重很不穩(wěn)定,有增加有減少,增加的幅度不大;轉移性與財產性收入增量的比重較小且不穩(wěn)定;與前兩者相比,工資性收入增量所占比重2002—2011年逐年上升(只是2009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工資性收入增長有力地保證了農民純收入的增長,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二、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與對策分析
1.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農民收入增長問題都是一個難題,制約農民增收尤其是工資性收入增長的原因有很多,從客觀原因看,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存在,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難以順利實施;從主觀原因看,主要是因為中國農村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低。
世界各國促進農村發(fā)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經驗就是減少農民人數,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但是,中國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的分割,阻礙了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yōu)化配置,市場無法引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農民在向城市的轉移中受到諸多阻擾,即使進入城市,也因為這種體制結構的原因受到歧視,干著城市居民不愿干的“臟、累、待遇低”的工作。
農民受教育的水平與其就業(yè)的層次、收入的多少和生活的水平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中國農民接受的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有很多基本上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狀態(tài),直接導致農村人口素質較低,其從業(yè)渠道往往也因自身素質低而受到限制,這些農民在外出務工時,所從事的多是體力勞動,且薪酬較低,工資性收入的增加受到很大的制約。
2.農民增收的對策分析。要想讓農民富裕,就必須先減少農民。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通過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就業(yè)崗位來轉移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同時,合理有序地推進小城鎮(zhèn)化建設,實現農村城市化,以小城鎮(zhèn)化建設來推動農村發(fā)展,增加農產品需求量,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小城鎮(zhèn)的建設不能只著眼于城鎮(zhèn)建筑的建設上,關鍵是要讓這些小城鎮(zhèn)擁有自己的支柱產業(yè),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就業(yè)崗位,吸收盡可能多的勞動力,能夠輻射帶動周邊農村的發(fā)展。加強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城鄉(xiāng)統(tǒng)籌,逐步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促使農民能夠順利進城務工,減少依附土地的農民數量。農民的減少不能只看數量,還要看質量。只有建立在高素質勞動力基礎上的農業(yè)才能發(fā)展,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是促進農業(yè)生產力發(fā)展的根本保證。農民數量必須減少,而質量也必須提升,否則無法促進農業(yè)的真正發(fā)展,也無法實現農民的長效增收,更無法帶動經濟增長。
農村教育在農民增收問題上處于基礎性地位。政府部門應逐步建立公平的教育保障制度,長期以來,教育跟戶籍掛鉤,使農民和農民工子女在教育問題上受到諸多的不公正待遇,處于教育的最底層,農村教育質量難以提升。同時,基層政府應重視農民的職業(yè)技術教育,加強實用技術培訓,增加農民繼續(xù)教育的機會,拓展農民提升的空間,在鄉(xiāng)鎮(zhèn)村組開辦職業(yè)培訓機構和農業(yè)函授大學,組織崗位技能的培訓,讓農民掌握一定的技能,從實事上為農民服務,促進農民思想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yè)技能提升,最終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
綜上所述,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是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yè)中,必須全面打破和消除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讓市場對勞動力資源進行合理有效配置。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后,能否適應城市的發(fā)展,關鍵在于農民工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是否已經與城市匹配,否則即使轉移到城市也無法站穩(wěn)腳跟,最終還是會返回農村,而農民增收也就成了一紙空談。
結論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增加農民收入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擴大市場消費需求有著重要的作用。增加農民收入尤其是工資性收入,是帶動經濟更快發(fā)展的保障。而農民增收問題除了客觀制度上的原因所限制外,最主要的是農民自身條件的缺失所致。
教育是使個人收入分配趨于平等的重要因素,必須著手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資,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yǎng)“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促進廣大農民的長效增收,從而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
參考文獻:
[1] 王宏宇.對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考[J].農業(yè)經濟,2008,(4).
[2] 朱強.農民增收與提升農民素質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0,(8).
[3] 陳艷.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研究綜述[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2).
[4] 劉偉.農民增收問題的理性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03,(22).
[5] 喻平.農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研究[J].現代財經,2003,(7).
[6] 國曉麗.農民增收路徑的分析與探討[J].小城鎮(zhèn)建設,2004,(6).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
摘 要:農民增收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農民增收與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穩(wěn)定息息相關。農民增收的關鍵是增加工資性收入,而增加工資性收入的根本途徑是將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的二、三產業(yè),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則是轉移得以進行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農民增收;收入構成;城鄉(xiāng)二元結構;農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9-0031-02
引言
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三農問題的關鍵在農民,而農民問題的關鍵在農民增收。農民增收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它不僅關系到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以及農村社會的穩(wěn)定,更直接影響到中國經濟的增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購買力,挖掘出其消費潛力,大力開拓農村市場是啟動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農民增收問題已是關乎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民收入構成分析
研究表明,農民消費傾向是高于城鎮(zhèn)居民的,農民收入的增長能有力地促進經濟發(fā)展和擴大內需。由此,必須弄清農村居民的收入構成情況,找出農民增收緩慢的原因。
農村居民純收入按來源分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與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三類。
根據表1的數據分析得出,工資性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十年共增長8.6%;家庭經營純收入雖是農民純收入的主要來源,但其比重已逐年在下降,10年共下降13.9%,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在逐年上升,由于所占比例較小,可暫不考慮作為農民增收的路徑。從表1中看出家庭經營純收入在農民純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處于第一位的,為了更好地揭示工資性收入在農民增收中的重要性,需要進一步分析農民純收入總量的增量及構成(見下頁表2)。
下頁表2 的數據表明,農民純收入總量基本上是逐年上升,在2009年出現了大幅下降。在農民純收入總增量的構成中,家庭經營純收入增量比重很不穩(wěn)定,有增加有減少,增加的幅度不大;轉移性與財產性收入增量的比重較小且不穩(wěn)定;與前兩者相比,工資性收入增量所占比重2002—2011年逐年上升(只是2009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工資性收入增長有力地保證了農民純收入的增長,是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
二、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與對策分析
1.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農民收入增長問題都是一個難題,制約農民增收尤其是工資性收入增長的原因有很多,從客觀原因看,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存在,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難以順利實施;從主觀原因看,主要是因為中國農村居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低。
世界各國促進農村發(fā)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基本經驗就是減少農民人數,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但是,中國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導致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的分割,阻礙了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yōu)化配置,市場無法引導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農民在向城市的轉移中受到諸多阻擾,即使進入城市,也因為這種體制結構的原因受到歧視,干著城市居民不愿干的“臟、累、待遇低”的工作。
農民受教育的水平與其就業(yè)的層次、收入的多少和生活的水平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中國農民接受的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有很多基本上處于文盲或半文盲狀態(tài),直接導致農村人口素質較低,其從業(yè)渠道往往也因自身素質低而受到限制,這些農民在外出務工時,所從事的多是體力勞動,且薪酬較低,工資性收入的增加受到很大的制約。
2.農民增收的對策分析。要想讓農民富裕,就必須先減少農民。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通過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就業(yè)崗位來轉移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同時,合理有序地推進小城鎮(zhèn)化建設,實現農村城市化,以小城鎮(zhèn)化建設來推動農村發(fā)展,增加農產品需求量,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小城鎮(zhèn)的建設不能只著眼于城鎮(zhèn)建筑的建設上,關鍵是要讓這些小城鎮(zhèn)擁有自己的支柱產業(yè),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就業(yè)崗位,吸收盡可能多的勞動力,能夠輻射帶動周邊農村的發(fā)展。加強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城鄉(xiāng)統(tǒng)籌,逐步打破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促使農民能夠順利進城務工,減少依附土地的農民數量。農民的減少不能只看數量,還要看質量。只有建立在高素質勞動力基礎上的農業(yè)才能發(fā)展,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是促進農業(yè)生產力發(fā)展的根本保證。農民數量必須減少,而質量也必須提升,否則無法促進農業(yè)的真正發(fā)展,也無法實現農民的長效增收,更無法帶動經濟增長。
農村教育在農民增收問題上處于基礎性地位。政府部門應逐步建立公平的教育保障制度,長期以來,教育跟戶籍掛鉤,使農民和農民工子女在教育問題上受到諸多的不公正待遇,處于教育的最底層,農村教育質量難以提升。同時,基層政府應重視農民的職業(yè)技術教育,加強實用技術培訓,增加農民繼續(xù)教育的機會,拓展農民提升的空間,在鄉(xiāng)鎮(zhèn)村組開辦職業(yè)培訓機構和農業(yè)函授大學,組織崗位技能的培訓,讓農民掌握一定的技能,從實事上為農民服務,促進農民思想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yè)技能提升,最終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
綜上所述,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是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yè)中,必須全面打破和消除城鄉(xiāng)二元結構體制,讓市場對勞動力資源進行合理有效配置。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后,能否適應城市的發(fā)展,關鍵在于農民工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是否已經與城市匹配,否則即使轉移到城市也無法站穩(wěn)腳跟,最終還是會返回農村,而農民增收也就成了一紙空談。
結論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增加農民收入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擴大市場消費需求有著重要的作用。增加農民收入尤其是工資性收入,是帶動經濟更快發(fā)展的保障。而農民增收問題除了客觀制度上的原因所限制外,最主要的是農民自身條件的缺失所致。
教育是使個人收入分配趨于平等的重要因素,必須著手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資,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yǎng)“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促進廣大農民的長效增收,從而帶動經濟的快速增長。
參考文獻:
[1] 王宏宇.對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考[J].農業(yè)經濟,2008,(4).
[2] 朱強.農民增收與提升農民素質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0,(8).
[3] 陳艷.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研究綜述[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5,(2).
[4] 劉偉.農民增收問題的理性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2003,(22).
[5] 喻平.農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研究[J].現代財經,2003,(7).
[6] 國曉麗.農民增收路徑的分析與探討[J].小城鎮(zhèn)建設,2004,(6).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