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蘭
摘要: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這也導致了許多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片面關注與操作有關的技術與方法的習得,而忽視了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本文從關注信息技術課堂“技術背后”的情感視域出發(fā),論述了筆者對于挖掘信息技術課堂的“生命狀態(tài)”的粗淺釋義和實踐感悟。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生命狀態(tài);數(shù)字故事;課堂微博
● 困惑
一直以來,我潛心于信息“技術”的教學,對于“技術”挖掘很深。從教材的校本化研究到校本課程的自主開發(fā),從制作基本的課件到開發(fā)章節(jié)的教學專題網(wǎng)站……專注于技術,自然也帶出了一群技術扎實的學生,也獲得了一些區(qū)、市、省,乃至全國的獎項。然而,年復一年,正印證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句俗語,在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的同時,我感覺到:學生記不住老師,記住的只是老師教給他們的“技術”;老師也沒有記住學生,記住的只是與“技術”有關的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然而,信息技術課堂是否僅止于技術與方法的習得?信息技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是否僅止于課堂作品?信息技術教師的教育生涯是否僅止于教學?工作八年,在褪去了“八年內(nèi)青年教師”這層外衣以后,我開始意識到并思考這一系列的問題。兩年來,總有一個聲音在腦海里回蕩,那便是關注課堂的“生命狀態(tài)”。
● 釋疑
那么,什么是課堂的“生命狀態(tài)”呢?有人說,是課堂上除了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以外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有人說,是學生習得的喜悅感,進步的成就感;也有人說,是學生課堂上的心理需求、成長困惑、學習障礙……而我認為,還不僅僅是這些。因為“任務驅(qū)動”亦或“主題式”的信息技術課堂,從來都是不乏解疑答惑和成功的體驗的。那么,在信息技術課堂里,還能關注哪些存在著卻被我們忽視了的“生命狀態(tài)”呢?
一日,走進教室,一個調(diào)皮的男生興沖沖地告訴我:“老師,我家的烏龜生蛋了,你要不要看照片……”經(jīng)過交流,我了解到他家的烏龜養(yǎng)了8年,最近生了4個蛋……恍然!怪不得上學期學習Word自選圖形的時候,我布置了課堂任務——用自選圖形繪制生活中的形狀,當時繪畫功底并不出色的他畫的就是一只烏龜,活靈活現(xiàn),曾被我當成范例在全班展示并表揚。想來,要不是平時生活中的觀察,又怎會畫出如此活靈活現(xiàn)的烏龜?對于他來說,不僅僅是畫出了老師布置的課堂任務,更是畫出了他對于童年玩伴——烏龜?shù)南矏壑?。想到這些,我不禁激動起來。是啊!這不正是信息技術課堂無聲操作背后涌動著的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嗎?
于是,我嘗試著詮釋信息技術課堂里的“生命狀態(tài)”,竊以為是信息技術課堂中那些隱藏在學生學習行為表象之下的學生的心理過程,包括認識、情緒情感、意志等。
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信息技術課堂里的“學習行為”絕大部分是發(fā)生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的。例如,要完成某個主題的課堂作品,學生在獲取任務要求之后,首先是回憶生活經(jīng)驗,提取已有知識,即構(gòu)思;或為自己想到了好創(chuàng)意而興奮激動,或為自己沒有好點子而愁眉苦臉,即產(chǎn)生或積極、或消極的情感;積極的情感是意志的動力,驅(qū)動學生主動克服技術上的困難,最后完成創(chuàng)作,獲得成功的體驗,而消極的情感是意志的阻力……種種這些心理過程,在被物化了的外顯的課堂作品中,是看不到的;在以往的傳統(tǒng)的課堂評價中,是被忽視了的。而又恰恰是這些心理過程,依附于課堂作品之上,才令學生的課堂作品更具生命的靈動與活力。
所以,信息技術課堂,教師看到的不應該僅僅止于學生外顯式的課堂作品本身,即不僅僅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技術,而應該透過技術,去了解技術背后的“情感”,挖掘技術背后的“生命狀態(tài)”,讓學生將課堂作品當作傳遞情感的載體,讓課堂作品變成與老師、與同學情感交流的工具。如此,“會說話”的作品、“寄托情感”的作業(yè)、“出聲”的評價……一時間,教學思路也寬闊起來。
● 踐行
1.數(shù)字故事——“會說話”的故事
對小學四年級的PowerPoint《創(chuàng)作演示文稿》單元的教學,我一直找不到更好的教學主題的切入點,曾指導學生編輯過作文選、古詩集,甚至自我介紹手冊……但是千篇一律的課堂作業(yè),即便是頁面設計得再精美,也如同藝術家后天的雕刻,無血無肉、沒有靈魂的作品無法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初接觸“數(shù)字故事”,是在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的培訓講座視頻里。數(shù)字故事,即把講故事的藝術與多種媒體工具(圖片、聲音、視頻、動畫和網(wǎng)頁)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種新的講故事的方式,而黎加厚教授提倡的制作數(shù)字故事的主要多媒體工具就是PowerPoint。如此,何不讓學生在課堂里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來講述自己身邊的故事呢?半個學期的踐行,從故事的編輯,到頁面的美化,到音效的渲染……數(shù)字故事讓學生在掌握創(chuàng)作演示文稿技能、方法的同時,促進了師生以及生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讓課堂變得更加溫馨,彰顯了生命的活力。
例如,吳俊禹同學的數(shù)字故事《好朋友》,描述了體育課上意外摔跤,郁悶之際,班里一個沉默寡言的插班生遞給他創(chuàng)可貼的故事。當展示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分明看到了學生眼里的淚光和對插班生的欽佩。有的學生講述從新聞里看到的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的悲劇故事,提出了“節(jié)制上網(wǎng),遠離網(wǎng)游”的忠告;有的學生講述了爸爸媽媽年輕時的故事,表達了對爸爸媽媽的愛;有的學生講述廟會上看到的街邊乞丐與路人之間的故事,并說:“他們的行為就像是‘黑與白”……一些學生,因課堂時間有限,作品沒有被展示,便在下課后圍著我,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數(shù)字故事展示給我看,講給我聽。我覺得,自己一下子從教師變成了學生的“朋友”,就像是經(jīng)歷了一次深度的家訪,或者是剛開過學生座談會的班主任一樣。在看到了學生操作技術背后的另一面可愛天真的同時,我也看到了信息技術課堂里“技術背后”的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
2.課堂微博——“出聲”的評價
在指導學生參加“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競賽的時候,參賽作品必須填寫“創(chuàng)作說明登記表”,描述創(chuàng)作的背景、目的和意義,讓作品背后的故事,顯式地呈現(xiàn)給專家評委。事實上,在信息技術課堂里,學生幾乎每節(jié)課都在創(chuàng)作。只是傳統(tǒng)的信息技術課堂,學生往往做完作品提交作業(yè)就結(jié)束了,至于學生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的所思所想——思維狀態(tài),則被忽略了。而這樣的思維狀態(tài),不正是隱藏在學生學習行為之下的心理過程嗎?不也正是信息技術課堂里“技術背后”的生命狀態(tài)嗎?
于是,受電腦制作活動填寫“創(chuàng)作說明登記表”的啟發(fā),我在信息技術課堂里創(chuàng)新地引入了“課堂微博”。課堂微博,即當學生完成作品以后,讓學生以微博的形式,記錄自己當初創(chuàng)作時的所思所想,隨想隨寫,短小精悍,無關語法,個性隨意。課堂微博將學生創(chuàng)作時的思維過程“出聲”地表達出來,讓思維變得可視化,使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層面的課堂評價成為了可能,亦挖掘出了信息技術課堂中“技術背后”的生命狀態(tài)。
例如,《圖片的獲取》一課,我設計“鞏固練習——尋找美”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獲取自己認為美的圖片,并撰寫課堂微博說明原因。再如,畫圖、Word作文選、Flash動畫制作等課堂,在學生完成課堂作品之后,讓學生以課堂微博的形式寫出你的理由、作文選名字的由來、動畫情節(jié)設計的原因……童眼看世界,總有些教師看不到的精彩,我們無法用成人的眼光再加工、或詮釋學生尚且拙嫩的作品。那么,從課堂微博的只言片語里,我在深切體會到學生的作品里的喜怒哀樂的同時,也看到了信息技術課堂里“技術背后”的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
● 感悟
女兒不會寫字,我便讓她用畫畫來記事。她答:“媽媽,我不會畫?!蔽艺f:“沒有關系,把意思表達出來就可以了?!庇谑?,女兒畫了好多圓圈、方形……規(guī)則的、不規(guī)則的……我看不明白,但是當我拿著畫紙詢問女兒時,她卻興致勃勃地把圖形代表的事情一股腦兒全部告訴了我。是的,日記可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也可以用畫畫來表達,唯一的區(qū)別,也只是采用的媒體不同而已。那么,信息技術不也是人類承載情感、信息傳遞的媒體嗎?試想,如果學生能隨心所欲地使用信息技術來釋放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情緒,怎可說那不是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呢?
無論是新課程倡導的“信息素養(yǎng)”,還是時下流行的“計算思維”,我想,其宗旨都是一樣的。技術只是釋放情感的工具,作品只是表達交流的載體!作為一線的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努力讓信息技術課堂不再只有冷冰冰、硬邦邦的作品與操作技巧。我們都應該致力于關注信息技術課堂“技術背后”的情感,挖掘“技術背后”的生命狀態(tài)!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