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樂文
【摘要】本文從文言文傳統(tǒng)教法的傳承、語感的培養(yǎng)等方面,就如何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學的有利因素,扭轉(zhuǎn)學生的厭學情緒作一些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文言文 傳統(tǒng) 語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34-01
一直以來,文言文教學都以“字詞落實”為主導,這忽視了對文言文語感的培養(yǎng),這使一篇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言文成了翻譯的附屬品。這直接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厭學情緒。而現(xiàn)在,幾乎每個學生都有一部文言文翻譯的參考書,這給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帶來了尷尬:學生看起來都懂,教師沒什么東西好講。
那么,如何扭轉(zhuǎn)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被動局面?經(jīng)過實踐探索,本人漸漸領悟到:立足傳統(tǒng),發(fā)展語感。
一、立足傳統(tǒng),勇敢傳承
對待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我們不可全盤否定,幾千年的教學必然積淀了金子般的經(jīng)驗。我們應立足傳統(tǒng),勇敢傳承。首先,不要否定“死記硬背”。中國古代文學注重含蓄,許多文學作品“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就讓死記硬背有了一定的合理性的。胡明揚教授認為背誦是學習語言的好方法,他說:“五六歲的孩子,一上學就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當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讀多了,背多了,加上老師偶爾的講解,慢慢就懂了。”可見,只有死記硬背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學生才會在以后的古文閱讀中得心應手。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敝挥胁粩嗟胤e累,擴寬眼界,才能在學習中如有“神”助,否則難有作為。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傳統(tǒng)的“背記”與“文學積累”,不正是為了語感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嗎!反之,談語感就是“空中樓閣”,不切實際了。
二、重視培養(yǎng),發(fā)展語感
在語感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描繪的形象,體味語言傳遞的情感和道理,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我認為可以從“讀——引——想——拓”四個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
1.讀中品,讀中感。
朱熹說:“只要多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蔽艺J為,“誦讀”應先訓練學生掌握誦讀技巧,尤其是讀出文章的內(nèi)在節(jié)奏。然后,隨著理解的加深,要求學生在抑揚頓挫、表情傳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達到心口合一的誦讀境界。久之,學生會產(chǎn)生如見其人、如歷其境的藝術感受。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讀出語感,并以讀激趣,以讀促講。為此我根據(jù)不同的類型,采用了“三讀法”——教師示范讀,學生反復讀,分角色賞析讀。譬如,學習《童趣》,教師不必急于分析,先示范以讀出情感,讀出理趣,導學生進入“意會”的境界;后讓學生投入地誦讀幾遍,讀時要抑揚起伏,輕快自然,輕快中就會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樣的童趣。這是客觀事物激起的主觀感受,是感知上的感知直覺,這是語感的前提。
2.學之有法,引之有效。
掌握學習的方法,獲得語感的鑰匙,學生在學習實踐中才能得心應手。遺憾的是文言文教學多被文字疏通、內(nèi)容的理解所淹沒,導致缺乏“鑰匙”的學生們學習效率低下。我們可以用點撥、類比、交談等方法層層激發(fā)。譬如,針對文言文的翻譯,教師特別應培養(yǎng)學生不斷總結文言實詞與文言虛詞義項的良好習慣,如表動作的“顧”、“走”、“去”等,表時間的“少傾”、“俄而”、“未幾”等,表通解的“反”、“亡”、“見”等常見實詞積累;“而”、“之”、“以”、“于”等常見虛詞的各種用法的比較綜合……學生掌握系統(tǒng)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自然就可以做到舉一反三,成為文言文學習的主體。
3.展開想象,增強語感。
課堂中,要使學生穿越時空,與古代作家搭起心靈的鵲橋,教師必須訓練大膽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想象,避免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或教學參考中預定的答案束縛學生的思維,而讓學生以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融于文言文情理的海洋中。
(1)聽。
把音樂引入語文教學中,通過音樂輔助文言文教學,以強烈流暢的樂感來自然地牽引學生相對弱的語感,使學生的思維在音樂中馳騁,從而達到語感的“頓悟”。
(2)畫。
以圖畫的載體把課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畫下來,能使學生快速地感受情境。如教學《陋室銘》的陋室環(huán)境與生活交往時,教師請學生根據(jù)內(nèi)容把畫一畫。學生通過畫畫明白了作者生活的“陋”,從中領悟到其品德的“馨”。
(3)演。
表演不僅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獲得真切的感受體驗,還能夠使課堂氛圍更加活潑。如《核舟記》中介紹蘇軾和黃魯直、佛印外貌和神情這一段時,就可以請學生演一演,體會三人各自不同的神情和姿勢,并搞清三人的位置,加深了印象。
4.拓展延伸,積淀語感。
葉圣陶認為:“凡是技能,惟有在實踐中方能練就?!敝挥邪褜W生置于主體地位,強化讀寫的實踐,養(yǎng)成習慣,才能促進語感的積淀。
(1)在“學”中積累。
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綜合材料的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如名言名句的收集,學習《記承天寺夜游》后,收集有關“月”的名句,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學習《湖心亭看雪》后,收集有關“雪”的名句,如“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學習《桃花源記》后,收集有關“記”的作品并比較綜合,如《醉翁亭記》、《岳陽樓記》、《滿井游記》等。
(2)在“寫”中拓延。
教師可利用小作文形式讓學生談對古人的看法,增進對古人的了解;可讓學生仿照課文中的某些句式進行仿寫,如《愛蓮說》中對“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的仿寫,這些仿寫練習,既熟悉了句式,又加深了對排比、對偶等修辭方法的運用;可以對名言名句進行品味與嘗試在作文中引用等。通過這樣,使學生在不斷的語言實踐中激發(fā)自身的語感積淀,又促進語文素質(zhì)的提高。這里值得肯定的是,語感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
文言文教學正是吸取古典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也是中華文化傳承發(fā)展的主要手段。語文教師更要增強這種歷史使命感,在文言文教學中努力研究、大膽實踐,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文言文的樂趣,從而強化他們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劉漢青.《論“死記硬背”》.語文教學與研究.
[2]李 旭.《“語感”淺說》.
[3]鄧永財.《試論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的融合》.中國教育學刊.
課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