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四字成語在其基本意義下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由于漢語四字成語的廣泛來源,很大程度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特色。而這種文化特色與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就要求譯者在漢語四字成語的翻譯中應采用多種翻譯手段以達到準確傳遞文化信息的目的。通過直譯法、借用法、代換法、意譯法和注釋法來闡釋文化因素對漢語四字成語英譯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文化差異;漢語四字成語;翻譯
語言與文化有著極為密切的關(guān)系,兩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受到文化的影響。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另一方面,文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要通過語言才能得以體現(xiàn)。
一、漢語四字成語的來源及其文化內(nèi)涵
成語是一種習慣用語,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載體。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對“成語”一詞的解釋是“人民長期以來習用的、形成簡潔而意思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漢語成語大多由四個字組成,一般都有出處。”這些漢語成語生動、簡潔、有力、富有想象力,“它們是人們在長期實踐和使用的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結(jié)晶”。它們一般來源于古代先民的日常生活和勞作、古今各家各派的文學名著、民間廣泛流傳的神話傳說、歷史上發(fā)生的事件和故事等,通常都具有鮮明的形象和比喻,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反映出中華民族從古到今特有的人文狀況以及獨特的思維方式。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漢語四字成語翻譯的影響
“真正意義上的翻譯應是語際間的信息轉(zhuǎn)換,即用一種語言代替另一種語言來傳達同樣的信息。因而譯者所要面對的必然是兩種不同的語言?!比欢鴱谋举|(zhì)上說,翻譯的不僅僅是兩種語言,譯者所面對的實際上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筆譯與口譯中出現(xiàn)的最嚴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因錯誤的文化假設所導致的?!庇纱瞬浑y看出文化是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在內(nèi)的重要因素。正因為漢語四字成語體現(xiàn)了獨特的東方文化內(nèi)涵,與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所以在英譯漢語四字成語時不僅要考慮到語言的對接,而且還須考慮到文化的對接。這就要求譯者對中西方文化差異要有一定的了解。
1.宗教信仰的差異
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一種極具民族思想的文化現(xiàn)象。成語與文化的關(guān)系極為密切,更能折射出宗教對語言的影響。西方國家主要信仰基督教。他們相信上帝的創(chuàng)世之說,《圣經(jīng)》在西方有著深遠的影響,因而有不少成語就有關(guān)于圣經(jīng)和基督教教義。而東方民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相信生命的輪回和來世,所以有很多成語都是有關(guān)佛教與道教中所闡釋的佛理和道義。例如,我們就有成語“立地成佛”“苦海無邊”等,如果譯者直接用“佛”(a Buddha)“苦?!保╰he endless sea of tribulations)的意象來對漢語成語進行英譯,那么就容易使西方國家的讀者產(chǎn)生困惑和不解。因此,譯者要把漢語四字成語譯成西方國家讀者所能理解的程度,就必須要考慮到宗教信仰差異的因素。
2.感情取向的差異
在中西方文化中,相同概念的事物比比皆是,但其聯(lián)想意義卻并非完全相同,有時甚至是相反的、矛盾的。比較典型的就有對動植物的喜好不同、對色彩的傾向不同、對數(shù)字的偏好不同等。比如,我們自古就視龍為一種尊貴的象征,也稱自己為“龍的傳人”,它是一種氣勢磅礴的民族精神的代表。然而在西方國家,龍(dragon)卻是長著尾巴,渾身是鱗,有翅膀,能噴火的大型蜥蜴,它象征了兇殘和邪惡。這種完全對立的感情取向在翻譯漢語成語時,如“望子成龍”“龍子龍孫”,譯者就不能忽視,否則就會造成誤解,就無法使西方國家的讀者真正理解這些成語獨特的文化情感內(nèi)涵。
3.思維方式的差異
人類的思維方式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即民族性。東方民族習慣于具象思維、綜合思維和順向思維,而西方民族則見長于抽象思維、分析思維和逆向思維,由此導致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因此在漢語四字成語英譯過程中,需要考慮西方民族的思維方式的特點來做適當?shù)恼{(diào)整,以符合他們的表達習慣。例如,漢語四字成語“前車之鑒”,“前”在漢民族思維中是過去(past)的意思,而在西方民族思維中“前”是將來(future)的意思。這時譯者在翻譯的時候就要仔細斟酌。
三、漢語四字成語的翻譯方法和策略
上述中英文化的這些差異對如何處理漢語四字成語的英譯有著巨大的影響。因為同一個成語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所包含的文化內(nèi)涵常常不同,所以翻譯不僅要提煉出不同文化的共性,更要充分對比出不同文化的個性。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原作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譯文的優(yōu)勢,才能較好地完成兩種語言文化的傳遞。不考慮文化因素,人們就無法探究翻譯的真諦。因此,在漢語四字成語英譯的過程中譯者應采用多種翻譯方法和策略,以確保成語的基本意義(denotation)以及文化內(nèi)涵(connotation)都能得到較為完整、準確地傳遞。
1.直譯法(Literal Translation)
有些漢語四字成語在英語成語中沒有相對應的描述或比喻,但是這些四字成語的句法等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英語的語言規(guī)范,而且其意象比喻又能被西方國家的讀者基本理解并且不引起他們聯(lián)想誤會,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通??梢圆捎弥弊g的方法,盡可能地保留漢語中的比喻形象,甚至是在選詞文字、句法結(jié)構(gòu)、風格特征方面也盡可能地趨于一致。例如:
水滴石穿——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如履薄冰——as if walk on thin ice
以德報怨——to return good for evil
如魚得水——to feel just like a fish in a water
2.借用法(Borrowing Translation)
有一些漢語四字成語與英語成語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都較為貼近,它們既表達出相同或相近的意義,而且還運用了極其相似,甚至是相同的比喻形象。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通過借用的方法用英語成語中的形象來再現(xiàn)漢語四字成語的形象,以達到準確傳達意義的目的。例如:
火上加油——to pour oil on the flame
隔墻有耳——wall have ears
油嘴滑舌——to have a well-oiled tongue
空中樓閣——castle in the air
3.代換法(Substitution Translation)
在漢語四字成語中,并不是所有形象都與英語成語中的形象相同或相似的。因而,當無法在英語中再現(xiàn)或移植漢語成語中的形象時,譯者可用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并且為英語國家的讀者所熟悉和接受的形象來替換。雖然這樣舍去了漢語四字成語中的形象,但仍可借助英語中相應的形象,使英語國家的讀者產(chǎn)生與漢語讀者相近或相似的語義聯(lián)想。例如:
朝三暮四——to blow hot and cold
對牛彈琴——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拋磚引玉——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
甕中之鱉——a cat in a hole
4.意譯法(Free Translation)
某些漢語四字成語既無法在英語中找到相同的喻義和形象的成語,也無法借用英語中喻義相同但形象不同的成語來進行意義傳達,那么這種情況下最實在的翻譯方法就是“舍棄原文中的形象”。譯者要在透徹理解漢語成語的基礎上用簡潔生動的語言譯出漢語成語的含義,盡可能地縮小英語與漢語成語對各自讀者所產(chǎn)生的語義聯(lián)想的差距。例如:
水落石出——the truth would have been out
立竿見影——to get instant results
牽腸掛肚——to be full of anxiety and worry
想入非非——to aim at the moon
5.直譯-注釋法(Filling-up Translation)
借助注釋是在成語翻譯中很少用到的方法,因為很多成語都可以通過意譯來比較完整地傳遞意義。但有時候在翻譯成語時,為了認真嚴肅地對待原文或為了達到某些特定目的,譯者有必要考慮是否要在翻譯時利用注釋。在翻譯某些四字成語時要充分表達其意義并要傳遞中華民族獨特的風俗習慣或歷史文化的時候,那么用注釋來加以說明會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例如:嘴里天天說“喚起民眾”,民眾起來了又害怕得要死,這和葉公好龍有什么兩樣?
在此,譯者把“葉公好龍”直譯成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s,但在后面加了注釋:Lord 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in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加注這個小故事不但能幫助讀者充分理解原文的含義,而且還能傳遞中國的文學典故,有助于增加讀者的興趣。
總之,漢語四字成語具有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內(nèi)涵,具有深遠的喻義和生動的表達力。根據(jù)對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因素差異的考察,深入了解兩種文化的本質(zhì),這樣才能使譯者能夠在不同的情況下靈活地采用各種不同的翻譯方法和手段來對漢語四字成語進行較為成功的翻譯。最終,能夠很好地通過對漢語四字成語的翻譯來傳遞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思想,讓世界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獨有的文化。
參考文獻:
[1]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1993.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4]林立.英語教學與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5]胡娟,曾勇,黃細燕.漢譯英中成語翻譯的研究[J].外語研究,2007(09).
[6]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7]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9.
[8]王武興.英漢語言對比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9]張培基.習語漢譯英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10]周方珠.翻譯多元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作者簡介:占珊珊,女,1982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浙江省臺州市玉環(huán)縣中等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