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秀平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語文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diào)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diào)了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學生。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進行的一種較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它不僅使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還能使他們掌握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給予學生適時適度的指導,提供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從而增強探究意識,學會探究方法,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關鍵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創(chuàng)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8-094-01
一、讓學生寫生活、說真話、表真情生活是培養(yǎng)學生作文能力的源頭活水
小學生活是七彩夢幻般的生活,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語文課程標準》語),要讓學生回到生活中去,寫真實的生活?!罢妗笔菍懞米魑牡某霭l(fā)點,也是作文的生命。首先要把作文教學與學校各類教育活動有機融合起來。作文教學與各類教育活動的總目標是一致的。任何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觀察、思考,語言交際;活動是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作文的重要源泉之一。因此,我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類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的全過程中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合作交流;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新知、得到鍛煉,有了真切的感受,就會產(chǎn)生傾吐新知、交流感受的欲望,就會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其次要把作文教學與學校各學科教學緊密聯(lián)系起來。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觀察、思考和語言交流。我總是努力做好作文課與各學科學習的溝通工作:創(chuàng)設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或?qū)W科活動的情景,指導學生開展口頭交流活動;指導學生觀察、體驗,練習用語言文字描述情景、表達感情;引導學生運用其他學科所學知識,學習編寫知識故事、科學童話等;配合其他學科指導學生寫觀察報告、實驗報告、制作說明、設計創(chuàng)意、投影片解說詞、歌詞、討論發(fā)言稿等。
作文滲透到學生五光十色的個人生活中去。我在作文教學中總是讓學生寫觀察日記、生活日記、體驗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逐步養(yǎng)成習慣。我們不是把各類日記以“課外語文作業(yè)”對待,而是讓日記成為師生之間、學生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溝通感情、交流思想的信息通道。倡導學生自由練筆“我手寫我心”,“文為生活而寫,文為生活而來”。葉圣陶先生說:“寫成的文字平凡一點,淺近一點,都不防事,最要問清楚的是:這些經(jīng)驗和情思是不是自己胸中的?把它寫出來是不是適合生活的需要?立誠是最要緊的。”
二、變換作文方式,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必然要求,《語文課程標準》順應時代需要,強調(diào)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而這正是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教師要達到這一要求,就必須要不斷變換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如一味地用文首所述的固定教學方式,過分強調(diào)“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就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能力。為此,我對作文教學方式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帶領學生走出封閉的校園,上山下水;參觀訪問;參加學校的各類活動;再現(xiàn)其他學科教學情景;如播放優(yōu)美樂曲如二胡曲《賽馬》,古箏曲《漁舟唱晚》,薩克斯曲《回家》等,讓學生閉上眼睛欣賞,隨著音樂的弦律自由想象,然后把自己想象的內(nèi)容記下來;再如把一幅漫畫的大部分制在投影片上,其余部分讓學生展開合理創(chuàng)新思維去想象填充,然后用文字帶上自己的感受把它寫下來。這些作文方式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學生的寫作興趣
三、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diào)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diào)了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學生。既然學生是寫作的主體,那么在作文教學中就必須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不能讓他們做作文版本的奴隸。如果說作文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語文教師只是這首詩的韻腳;作文是一首創(chuàng)造者之歌,語文教師只是這首歌的伴奏者。如果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那么就能使學生如學游泳一樣,親自下水去,通過具體的實踐逐漸掌握游泳的本領,我在作文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把作文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這樣,常常能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生活中的頓悟、靈感,他們常常有自我寫作的欲望,變“要我寫”為“我要寫”。在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方面,我們還注意一題多寫,同一文章寫幾種開頭,寫幾種結尾。同時在班上要求學生的作文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
四、重視培養(yǎng)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習慣。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作文批改由老師一個人承擔,一個班的作文精批細改下來要相當長的時間,再發(fā)給學生時,學生已忘了自己寫的什么了,往往是將作文本塞進書包了事。這樣作文寫得再多也很難有長進。的確,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只有會修改作文,才真正具備了獨立作文的能力。這是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充分展示,因為在修改自己、他人的習作過程中必須用到探究的方法---體味和推敲。我在作文教學中就學生修改作文進行過大膽的革新:首先教師教會學生修改文章,正確運用修改符號,教師將學生習作選一篇來精批細改,然后將原文和修改后的習作一并油印到學生人手一份進行講解。同時我還鼓勵學生訂閱《作文評點報》,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每期報上的“影印作文評點”欄目。當學生掌握了修改文章的方法后,每次作文就采取不同的方式讓學生修改。如教師做上記號發(fā)回讓學生自己改;組成小組學生互相提意見,評議后各自修改。隨著學生修改能力的提高,教師逐步放手,讓學生獨自修改,再檢查、講評。再后來,我就鼓勵學生不打草稿,認真思考后,直接往作文本上寫,寫完后在作文本上修改,不再謄抄就交給教師。教師在批改時,既看寫又看改,評講時既表揚和鼓勵寫得好的,又表揚和鼓勵改得好的,使學生對“寫”和“改”給予同樣的重視,養(yǎng)成了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