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中共中央黨校,北京100091)
“軍府”一詞或可與“幕府”一詞通用。征諸史籍,“幕府”之涵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本義與起源上看,“幕府”是指將軍出征臨時組成的軍事指揮機構,最早見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其中云:“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幕府,為士卒費。”[1]又,《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出征,治軍簡易,幕府“省約文書籍事”。[2]李廣從衛(wèi)青征匈奴,失利,衛(wèi)青使人“責廣之莫府對簿”。[3]莫,幕也。①莫的涵義頗有異議。晉灼云:“將軍職在征行,無常處,所在為治,故言莫府也。莫,大也?!被蛟?“衛(wèi)青征匈奴、絕大漠,大克獲,帝就拜大將軍于幕中府,故曰莫府,莫府之名始于此也?!比活亷煿旁?“二說皆非也?!薄澳撸攒娔粸榱x,古字‘莫’‘幕’通用耳。軍旅無常居止,故以帳幕言之。廉頗、李牧市租皆入幕府,此則非因衛(wèi)青始有其號。又莫訓大,于義乖矣?!薄端麟[》注云:“凡將軍謂之莫府者,蓋兵行舍于帷帳,故稱幕府。古字通用,遂作‘莫’耳?!保?]以后,把將軍衙署稱為幕府,則常見于史傳。從這個意義上看,“幕府”應最早見于漢代文獻。但是如果將其視為將軍指揮軍事行動的機構,則其起源當更早?!秲愿敗肪?16幕府部總序便云:“《周禮》六官六軍并有吏屬,大則命于朝廷,次則皆自辟除,春秋諸國有軍司馬、尉、侯之職,而未有幕府之名,戰(zhàn)國之際,始謂將帥所治為幕府?!保?]把幕府上溯到周禮六官六軍的吏屬,春秋諸國之軍司馬、尉、侯,其說有待進一步考證,而言幕府之名在戰(zhàn)國時既已產(chǎn)生,則可信據(jù)。隨著時間的推移,“幕府”一詞由本義逐漸引申開來,由最初臨時征討帳幕所設指揮機構演變?yōu)閷④娭穑蚝x更加泛化,亦指帶有某種軍事性質的衙署。
廣義的幕府大體上是由幕府之本義即將帥征戰(zhàn)之府署僚佐辟署制引申而來的。將軍擔負著艱巨的戰(zhàn)爭任務,戰(zhàn)爭形勢亦千變萬化,為了奪取戰(zhàn)爭的勝利,朝廷自然會賦予其極大的自主權,包括僚屬的任免權。亦因軍事的考慮,為組織一個協(xié)調統(tǒng)一且高效的決策班子,將軍選拔幕僚時不會死板地恪守承平時期朝廷銓選官吏的常制?!妒酚洝酚涊d李牧之幕府,“以便宜置吏”,即是明證。東漢驃騎將軍東平王劉蒼輔政,班固記載,其“幕府新開,廣延群俊”[6],可見,國家常制下的輔政機構亦可稱幕府。《冊府元龜》幕府部把漢以來丞相、三公、將軍、統(tǒng)帥以及刺史、京尹守相所置掾屬皆作為幕府之職加以敘說。幕府部辟署條云:“漢氏公卿郡守,皆得自舉其屬,中興之后,辟召尤盛,故當時幕府,彬彬然多賢才焉。魏晉而下,內居宰弼之任,外膺將領之寄者,曷嘗不選眾而舉得人為盛哉!”[7]
魏晉以來,干戈擾攘,政局動蕩不安,自然會引起政治制度的巨大變化,武官制度蓬勃發(fā)展,成為政治制度的主體[8],甚至連將軍號都逐漸具有官僚本階的意義了。①閻步克先生對將軍號的研究便深刻地揭明了這一點。參見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版。相對于含義過于寬泛的幕府來說,用“軍府”來命名筆者所要研究的對象顯然更加妥貼。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制變化實是溝通漢唐兩種政制類型的津梁。秦漢之政體為公卿—郡縣體制,隋唐則為省部—州縣體制,二制迥然有別。秦漢帝國以三公九卿構成中央政制的骨架,又以三公為全國的政務中樞,各個國家機關形成了相對獨立而委任責成的權力系統(tǒng)。唐代則不同,三省為政務中樞,各個國家機關相對不獨立,以承宣制命為特征,構成了一個相互聯(lián)系更頻繁、更緊密的整體。漢唐政治體制類型的轉變,即“從委任責成式的統(tǒng)治到承宣制命式的統(tǒng)治”,“實質上是皇帝權力滲透到了整部國家機器的內部,是中央權力滲透到了地方機關的運轉之中。這是一種全面的而非局部的變化,是整個統(tǒng)治方式由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深刻發(fā)展?!保?]在中央、地方兩個層面的變化中,軍府充當著重要的角色,抑或說,漢唐間中央對地方權力的逐步滲透正是以軍府為媒介實施的。
那么,這種軍事行政體制的核心——軍府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其本質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軍府制度的本質是公府,它的產(chǎn)生可借用“幕府的公府化”與“公府的幕府化”兩個概念。幕府的公府化過程貫穿于兩漢。在西漢前期,國家的政樞是丞相府與作為丞相“副貳”的御史大夫府,武帝以后,由于尚書臺的出現(xiàn)及將軍地位的提高,丞相與御史大夫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較之西漢前期有所下降。尤其是諸將軍常為中朝官首領,且領錄尚書事,為輔政大臣,更為權勢所系。諸將軍地位比肩丞相,皆是金印紫綬;將軍又領京師之軍隊。諸將軍領尚書事參與國家大政之決策,超越丞相。若在非常時期,如皇帝不能理政之時,諸將軍領尚書事更可代行皇帝之權,一總朝政,其權力更非丞相所能相比??傊T將軍領尚書事為西漢后期權臣所需要且喜好之頭銜。就東漢而言,執(zhí)政將軍幾乎全是外戚,因此得在內宮與聞政事,輔佐決策,故將軍之地位甚高,甚至是朝廷最有權勢之大臣。兩漢將軍地位如此,那么,其幕府自是輔助其處理政務的重心所在。將軍地位如公,其府實質上是公府。當將軍之名號走下廟堂,開始冠于州郡等地方長官,地方長官便有權聯(lián)營軍府與州郡府,從而開啟了“魏晉南北朝地方軍事化”[10]的過程。
對魏晉南北朝時期軍府的研究當首推嚴耕望先生,其發(fā)表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上冊的《魏晉南朝地方政府屬佐考》對魏晉南朝的州府、軍府以及蠻府僚佐等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至今仍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林校生曾于《北大史學》發(fā)表了《桓溫幕府僚佐構成考說》《桓溫幕府職能事功剖說》等論文,以桓溫幕府為個案考察東晉方鎮(zhèn)幕佐,論述了桓溫府帳下僚屬在書記文翰、參與軍戎、佐理府政、固樹黨羽、交通族姓、增隆位望等六個方面的重要作用,或酌加評點以揭示帥主與幕賓的關系,透視當時的某些特征。[11]陳奕玲在《考議魏晉南朝的將軍開府問題》中對將軍開府權力及其資格進行了考證,認為將軍開府最初與軍號大小相關,一般是三品以上將軍才具有開府的權力。隨著軍號的濫授,官員所帶軍號品級普遍提高,依軍號高低開府的限制逐漸失去實際意義,將軍開府轉而與官員的實際職務關系加強——地方長官的都督、刺史普遍帶軍號?!翱な?、中央官、僅有軍號無它職者卻需要特別規(guī)定才能開府”,“縣級長官開府則為罕有,軍府僚佐記載不明?!保?2]這些觀點具有啟發(fā)意義。筆者也對此問題作了一些研究。[13]本文主要關注東晉門閥士族譙國桓氏軍事力量盛衰的變動,其軍府運作的特征及對譙國桓氏家族興衰的影響。
由《晉書》卷74《桓彝傳》可知桓氏世系的大致情況:桓溫長子桓熙、次子桓濟、第三子桓歆、第四子桓祎、第五子桓偉、幼子桓玄,桓溫有弟桓云、桓豁、桓秘、桓沖等。以下根據(jù)《晉書》對桓溫軍府進行簡要分析。
《桓溫傳》載:“(庾)翼卒,以溫為都督荊梁四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假節(jié)。”[14]這是桓氏繼庾氏之后統(tǒng)領荊州的開始,到喪失對荊州的統(tǒng)領權,桓氏統(tǒng)領荊州達數(shù)十年之久,其間相繼統(tǒng)領荊州的皆是桓氏門戶人物?!痘富韨鳌份d:“溫既內鎮(zhèn),以豁監(jiān)荊揚雍州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假節(jié),將軍如故?!保?5]《桓沖傳》載:“豁卒,遷都督江荊梁益寧交廣七州揚州之義成雍州之京兆司州之河東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保?6]《桓石民傳》載:“沖薨,詔以石民監(jiān)荊州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甘鲜郎W荊土,石民兼以才望,甚為人情所仰。”[17]《謝安傳》亦有載:“是時桓沖既卒,荊、江二州并缺,物論以(謝)玄勛望,宜以授之。安以父子皆著大勛,恐為朝廷所疑,又懼桓氏失職,桓石虔復為沔陽之功,慮其驍猛,在形勝之地,終或難制,乃以桓石民為荊州……彼此無怨,各得所在?!保?8]桓玄取代晉室而自立,最終被北府將劉裕驅逐,桓氏軍將勢力徹底毀滅?!痘笡_傳》云:“初,溫執(zhí)權,大辟之罪皆自己決。沖既蒞事,上疏以為生殺之重,古今所慎,凡諸死罪,先上,須報?!保?9]由此可知,中央官員若不兼帶京畿,建立軍府,幾無實權可言。此項兼官,大者都督中外或都督數(shù)州,次者為揚州刺史,再次者為丹陽尹??煽嫉臇|晉以錄公領揚州者有:王導,領揚州刺史,后為中外都督;庾冰,為揚州刺史,都督揚豫兗三州軍事;何充,為都督揚豫徐州之瑯邪諸軍事,領揚州刺史;蔡謨,領揚州刺史;桓溫,都督中外諸軍事,揚州牧;謝安,領揚州刺史,都督十五州諸軍事;司馬道子,領揚州刺史,都督中外軍事,又領徐州刺史;司馬元顯,領揚州刺史,又領徐州刺史,加都督十六州諸軍事;桓玄,都督中外,揚州牧,領徐州刺史;桓謙,領揚州刺史;王謐,領揚州刺史;劉裕,入輔授揚州刺史,徐兗二州刺史如故,后為揚州牧,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如故。①以上分見《晉書》相關紀、傳。
如史家所言,東晉時期是軍府制度的成熟期與定型期①參前揭嚴耕望的說法。,軍府之間呈現(xiàn)層級化的結構特征。具體而言就是在一個相對較大的軍府之下又存在小的軍府,這說明在一個總領方面的都督或將軍的幕府之內,其屬下僚佐亦有開府者,或者其屬下僚佐兼任行政層級較低的地方行政機構首長,加將軍號且有軍事力量,這種軍府間寶塔式的縱向層級依附關系是這一時期軍府制度的一大特色。舉史為例,《晉書》卷74《桓彝傳附桓豁傳》云:“時謝萬敗于梁濮,許昌、潁川諸城相次陷沒,西藩騷動。溫命(桓)豁督沔中七郡軍事、建威將軍、新野義成二郡太守?!保?0]此時,桓溫任都督荊江雍司益寧六州諸軍事,桓溫的軍府無疑是公督府,權力較大,尤其是桓溫為當時之權臣,擁有國家的軍政大權。在軍事上,此時的桓溫以都督的身份,完全可以號令沔中都督諸州軍事桓豁。在制度上,這正是沔中都督諸州軍事為都督荊州諸州軍事所轄的明證,且是其所轄都督區(qū)域內下設的低一級的都督區(qū),可見軍府之間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層級化的情況。還可再舉一例,如益州都督諸州軍事,其隸屬情況也與都督沔中諸軍事的情況基本相同。據(jù)嚴耕望先生考證,東晉時期,朝廷在益州設置都督,自成帝至孝武帝三四十年中,都督荊州者先有庾亮、庾翼,二人兼督梁、益州,后有桓溫、桓豁,二人兼督梁、益、寧州。自周訪開始,尋陽周氏三世所任的都督諸州軍事先后受庾亮、庾翼、桓溫、桓豁的管轄。此后,梁、益、寧州,或益、寧州的狀況皆如此。也就是說,在東晉,益州都督諸州軍事設置后,就一直為都督荊州諸軍事所控制。當然,并不是每一個大的都督區(qū)的格局皆如此,但不管怎樣,這種軍事體制上的層級化傾向尤其是都督之間的層級化仍然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另,從桓溫軍府人物的去處,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層級依附性。例如,桓溫北伐前燕,其心腹人物、參軍郗超勸阻桓溫說:“道遠,汴水又淺,恐漕運難通?!雹趨⒁姟顿Y治通鑒》卷102,晉海西公太和四年條。《晉書》卷67《郗超傳》:“謝安與王坦之嘗詣溫論事,溫令超帳中臥聽之。風動帳開,安笑曰:‘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迸d寧元年(公元363年)五月,桓溫升為大司馬,郗超也隨遷為參軍。桓溫廢海西公立簡文帝司馬昱,郗超又隨升為中書侍郎,執(zhí)掌朝廷機要。軍府權限多取決于府主之地位,如府主身系一朝權勢,掌軍國事務之大權,其軍府掾屬自然水漲船高,權力也很大。
桓氏兵權最重之時期是在晉穆帝即位以后。穆帝年幼,朝中雖有輔臣,但桓溫憑借個人能力迅速崛起,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溫伐蜀滅成漢之后,威震朝廷,“雖有君臣之跡,亦相羈縻而已,八州士眾資調,殆不為國家用。”[21]永和六年(公元350年)蔡謨被廢,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溫在殷浩北伐失利之后將其廢為庶人。雖然司馬昱表面上獨掌朝政,但事實上,“自此內外大權一歸溫矣”[22],宗室力量遠遠不能與僑姓高門士族抗衡。之后,桓溫“總督內外”[23],“威勢翕赫”[24],若非枋頭之敗,幾移晉祚。他在荊州也頗能治民,“桓公在荊州,全欲以德被江、漢,恥以威刑肅物?!保?5]其后桓玄成勢也與桓氏在荊州頗得人心有關。
桓玄是桓溫幼子,深受桓溫器重?;笢嘏R終時,由桓玄襲領南郡公爵位?!稌x書》卷8《穆帝紀》:“(升平)四年十一月,封太尉桓溫為南郡公,溫弟沖為豐城縣公,子濟為臨賀郡公。”[26]南郡本為荊州名郡,桓玄襲父爵后與荊州刺史殷仲堪結為政治聯(lián)盟,并與南陽劉氏通婚?!稌x書》卷99《桓玄傳》載:“(桓玄)以其妻劉氏為皇后,將修殿宇,乃移入東宮?!保?7]又,《晉書》卷 61《劉喬附劉耽傳》:“耽字敬道。少有行檢,以義尚流稱,為宗族所推。博學,明習詩、禮、三史。歷度支尚書,加散騎常侍。在職公平廉慎,所蒞著績。桓玄,耽女婿也。及玄輔政,以耽為尚書令,加侍中,不拜,改授特進、金紫光祿大夫?!保?8]
東晉孝武帝在太元以后躬知朝政,司馬道子以母弟之貴參錄朝權。高門士族被委以重任,桓沖受閫外之寄,謝安綜端揆之重。公元383年大破前秦苻堅后,謝安的威望達到了極致,故而孝武帝先以司馬道子錄尚書六條事,繼而進位司徒,以遏制謝氏家族勢力的過度發(fā)展。公元385年8月謝安卒,之后司馬道子為都督中外諸軍事、領揚州刺史,宗室政治力量逐步壯大起來。司馬尚之兄弟以宗室之賢擔任要職,然而高門士族的反抗也相當激烈。如王恭以討伐譙王尚之為名舉兵[29],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南蠻校尉楊佺期、豫州刺史庾楷同時響應,便是矛盾激化的反映。其中,桓玄勢力發(fā)展最快,《晉書》卷99《桓玄傳》載:“(元興二年)十一月,玄矯制加其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金根車,駕六馬,備五時副車,置旄頭云罕,樂儛八佾,設鐘虡宮縣,妃為王后,世子為太子,其女及孫爵命之號皆如舊制。玄乃多斥朝臣為太宰僚佐,又矯詔使王謐兼太保,領司徒,奉皇帝璽禪位于己。又諷帝以禪位告廟,出居永安宮,移晉神主于瑯邪廟。”[30]
桓溫軍府對桓玄政治勢力的影響表現(xiàn)在三方面。
第一,桓溫個人才貌、社會身份對桓氏家族社會地位的上升形成積極正面影響。桓溫,宣城內史桓彝之子,尚晉明帝之女南康公主,拜駙馬都尉,襲父爵萬寧男。因此,桓溫本人為司馬氏皇室姻戚?;笢乇救丝胺Q才貌雙絕,與他同時代的劉惔稱他是“孫仲謀、晉宣王之流亞也”。其獲取權力的關鍵過程大致如下:荊州刺史庾翼病死,時任宰輔的侍中何充認為“荊楚國之西門,戶口百萬,北帶強胡,西鄰勁蜀,經(jīng)略險阻,周旋萬里。得賢則中原可定,勢弱則社稷同憂……桓溫英略過人,有文武識度,西夏之任,無出溫者?!保?1]朝廷采納何充建議,以桓溫出任安西將軍、持節(jié)、都督荊、司、雍、益、梁、寧六州諸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東晉立國江南,以建康為京都,以荊、揚為根本。荊州地處長江中游,其地民風勁悍,兵強財富居天下之半,有分閫之任,桓溫從此身擔東晉重要方鎮(zhèn)之任,說明他是朝廷依托的重要軍將。興寧元年五月,桓溫升為大司馬。興寧二年(公元364年),桓溫辭錄尚書事不肯入朝,遙領揚州牧,“移鎮(zhèn)姑孰,轉以其弟桓豁監(jiān)荊、揚、雍州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假節(jié),右將軍號如故,鎮(zhèn)守荊州。其時桓溫一族權傾天下,既鎮(zhèn)姑孰,遙控朝政,四方州牧皆遣上佐綱紀致敬”?;富碇?,荊州刺史一職由桓沖擔任,其后官至車騎將軍;桓沖之后,桓石民、桓石虔兄弟先后繼任荊州刺史?!笆菚r桓沖既卒,荊、江二州并缺,物論以玄勛望,宜以授之。安以父子皆著大勛,恐為朝廷所疑,又懼桓氏失職,桓石虔復有沔陽之功,慮其驍猛,在形勝之地,終或難制,乃以桓石民為荊州,改桓伊于中流,石虔為豫州。既以三桓據(jù)三州,彼此無怨,各得所任?!雹賲⒁姟稌x書》卷79《謝安傳》。按:桓伊,都督豫州諸軍事、西中郎將、豫州刺史?;甘駷榍G州刺史時,“桓氏世蒞荊土,石民兼以才望,甚為人情所仰?!保?2]
桓溫獲得權力的過程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也為桓氏后繼者出任軍將提供了契機。其后桓玄以父兄們在荊州的輿情和號召力,借荊州兵力成勢,但荊州兵也隨其敗亡而逃散?;感?,北府名將劉毅為荊州方鎮(zhèn),宋武帝劉裕滅劉毅后,荊州的地位和兵勢被徹底削弱。南宋洪邁論東晉史事說:“以國事付一相,而不貳其任,以外寄付方伯,而不輕其權,文武二柄,既得其道,余皆可概見矣?!庇终f:“方伯之任,莫重于荊、徐,荊州為國西門,刺史常督七八州事,力雄強,分天下半,自渡江訖于太元,八十余年,荷閫寄者,王敦、陶侃、庾氏之亮翼,桓氏之溫豁沖石民八人而已,非終于其軍不輒易,將士服習于下,敵人畏敬于外,非忽去忽來,兵不適將,將不適兵之比也?!雹趨⒁姾檫~《容齋隨筆》之八,東晉將相條。
第二,桓溫及其弟桓豁、桓沖等善于治兵和撫民,在荊州有較持久的政治影響力,這些成為桓玄起事的政情、民情基礎?!锻ǖ洹肪?83州郡十三風俗條:“荊楚風俗,略同揚州,雜以蠻左,率多勁悍。南朝鼎立,皆為重鎮(zhèn)。然兵強財富,地逼勢危,稱兵跋扈,無代不有。(本注:晉王敦、陶侃、桓溫、桓玄、宋謝晦、南郡王義宣、袁顗、沈攸之、桂陽王休范,齊陳顯達,梁武帝,陳王琳、華皎,皆自上流擁兵東下。)是以上游之寄,必詳擇其人焉。”[33]又,《通典》卷151兵四推誠條:“東晉末,劉道規(guī)為荊州刺史,桓玄余黨荀林屯江津,桓謙軍枝江,二寇交逼,以絕都邑之間。荊、楚既桓氏義舊,并懷異心。道規(guī)乃會將士,告之曰:‘桓謙今在近畿,聞諸軍頗有去就之計。吾東來,文武足以濟事。若欲去者,本不相禁。’因夜開城門,達曉不閉。眾咸憚服,莫有去者。”[34]這些材料都反映了桓氏在荊州已經(jīng)形成了持久的政治影響。東晉士族在國家政治上的影響力發(fā)展到了頂峰,故史家有謂“東晉權歸王庾桓謝四族,而四族亦人材所自出。”①參見葉適《習學紀言》卷30。桓溫、桓玄父子正是這一時期桓氏家族的重要代表人物。
軍事力量由國家重器變?yōu)檐妼⒕鹑€人權力的工具,對于國家集權極為不利。因此,才有劉裕臨終遺言,手詔:“朝廷不須復有別府,宰相帶揚州,可置甲士千人。若大臣中任要,宜有爪牙以備不祥人者,可以臺見隊給之。有征討悉配以臺見軍隊,行還復舊?!保?5]強調收攬兵權之重要性。
第三,東晉中后期,門閥士族中桓氏的兵權最重,參見表1。桓氏之兵權,主要得力于桓溫、桓玄父子兩代人的經(jīng)營——桓溫執(zhí)兵權而行北伐之事,借北伐立威,收功于外,獲譽于內;桓玄則在晉末統(tǒng)治集團多方權力角逐中脫穎而出,借父兄余蔭,所擁兵權急劇膨脹,直至行改朝換代之舉。但他們即使在最盛時也未能取得全國兵權,如對徐兗地區(qū)和三吳之會稽的控制力十分有限,徐兗地區(qū)桓溫、桓玄本人未坐鎮(zhèn)節(jié)制,故無法產(chǎn)生實際權威和社會影響?;感葰⒑Υ笈备畬㈩I,建楚后雖以其從兄桓修為徐兗都督,但桓修才望不足以控制彪悍的北府兵,無法使這支武裝力量竭誠效命。故京口地區(qū)的北府勢力成為桓氏最大的威脅。北府將劉裕討伐桓玄,承制署置,并以復興晉室為旗幟以招徠義軍,最終以北府兵擊敗了以桓氏為代表的荊州兵,并實現(xiàn)晉宋易鼎。
表1 東晉譙國桓氏擔任荊州刺史、都督表(部分)
續(xù)表:
東晉軍府將領任職的家族世襲性,使其家族勢力在某一地區(qū)長期滋長蔓延。例如在荊州影響最大的家族先為庾氏,后為桓氏。這種勢力的社會影響巨大,常使這一家族在其任職地具有廣泛的人情基礎,形成盤根錯節(jié)的社會關系網(wǎng)。如桓玄初以落魄公子居荊州封國,“時在江陵,既其本國,且奕葉故義,常以才雄駕物”[36],“承籍門資,素有豪氣,既并殷(殷仲堪)、楊(楊佺期),專有荊楚。然桓氏世在西藩,人或為用?!保?7]又如在徐州頗有號召力的則是高平郗氏郗鑒、郗愔父子。尋陽周氏自周訪始三世鎮(zhèn)守益州,“世有威稱”[38]。這種軍將在某一地區(qū)的家族世襲兵權,很大程度上為東晉強藩割據(jù)大開方便之門。無論父死子繼或是兄終弟及的兵權承襲方式都使軍府將領與所轄軍隊形成較牢固的關系,其兵權可以在家族內部轉移。如庾亮傳荊州兵權于弟庾翼,庾翼欲傳其子庾爰之,事雖未逞,但反映了軍將注重兵權的家族傳繼。桓氏長期盤踞荊州自然也是以這種方式來實現(xiàn)的,桓玄建楚便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兵權私家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既與皇權被削弱有關,也與魏晉以來人身依附關系的強化有很大聯(lián)系。
[1][2][3][4]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2449,2869,2875,2869.
[5][7] 王欽若.冊府元龜[M].北京:中華書局,1988:8511,8633.
[6]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1331.
[8]張金龍.魏晉南北朝禁衛(wèi)武官制度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4.
[9]樓勁.西漢和唐前期的政樞和政制制度——對當時政體特征的初步認識[D].上海:復旦大學,1986.
[10]黃惠賢.中國政治制度史:魏晉南北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陶新華.論魏晉南朝地方政權的軍事化[J].史學月刊,2002,(4).
[11]林校生.桓溫幕府僚佐構成考說[J].北大史學,1996,(3).林校生.桓溫幕府職能事功剖說[J].北大史學,1997,(4).
[12]陳奕玲.考議魏晉南朝的將軍開府問題[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1999,(2).
[13]張軍.略論西晉八王軍府之僚佐及機構設置[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6).張軍.晉元帝軍府機構設置特點考論[J].史學月刊,2005,(7).張軍.漢魏晉軍府制度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
[14][15][16][17][18][19][20][21][22][23][24][26][27][28][29][30][31][32][36][37][38]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569,1947,1950,1946,2075,1949,1941,2569,2571,2574,2577,1946,2597,1679,1108,2594,2030,1946,1973,1738,1586.
[25]劉義慶.世說新語箋疏[M].余嘉錫,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20.
[33][34] 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8:4892,3870.
[35] 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