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飛
動點問題是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遇見的問題,也是教材和各類考試中的難題.所以,動點問題一直是初中數(shù)學(xué)考試的重點,對學(xué)生來說,這類問題始終是一個難點,這主要因為解決這類問題需要分類,學(xué)生往往考慮不周全,或者學(xué)生理不清頭緒,思路混亂.因此,動點試題能很好地展示學(xué)生的分析、探究能力,考查數(shù)學(xué)綜合素養(yǎng),為具備較強探究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以及靈活運用數(shù)學(xué)知識的能力的學(xué)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間,本文就初中數(shù)學(xué)中的一些動點問題作探討,供大家參考.
例1:已知:線段AB=28cm.
(1)如圖1,點P沿線段AB自點A以2cm/秒的速度向點B運動,點P出發(fā)2秒后,點Q沿線段BA自點B以3cm/秒的速度向點A運動,問再經(jīng)過幾秒后P、Q相距4cm?
(2)如圖2,AO=8cm,PO=4cm,∠POB=60°,點P繞著點O以60度/秒的速度逆時針旋轉(zhuǎn)一周停止,同時點Q沿直線BA自點B向點A運動.設(shè)點P、Q運動的時間為t(秒).
①當(dāng)t=?搖?搖?搖 ?搖?搖時,∠AOP=90°;
②假若點P、Q兩點能相遇,求點Q運動的速度.
解答:(1)設(shè)再經(jīng)過ts后,點P、Q相距5cm,①P、Q未相遇前相距5cm,依題意可列2(t+2)+3t=20-5,解得t=11/5;②P、Q相遇后相距5cm,依題意可列2(t+2)+3t=20+5,解得t=21/5.答:經(jīng)過11/5s或21/5s后,點P、Q相距5cm.
(2)點P,Q只能在直線AB上相遇,則點P旋轉(zhuǎn)到直線AB上的時間為120/60=2s或(120+180)/60=5s.
設(shè)點Q的速度為ym/s,
當(dāng)2秒時相遇,依題意得2y=20-2=18,解得y=9.
當(dāng)5秒時相遇,依題意得5y=20-6=14,解得y=2.8.
答:點Q的速度為9m/s或2.8m/s.
思考題1:如圖2,AO=8cm,PO=4cm,∠POB=60°,點P繞著點O以x度/秒的速度逆時針旋轉(zhuǎn)一周停止,同時點Q沿直線BA自點B以ycm/秒的速度向點A運動,當(dāng)點Q到達點A時,∠POQ恰好等于90°,則x∶y=?搖?搖 ?搖?搖?搖.
例2:如圖3,已知線段AB=12cm,點C為AB上的一個動點,點D、E分別是AC和BC的中點.
(1)若點C恰好是AB中點,則DE=?搖?搖?搖 ?搖?搖cm;(2)若AC=4cm,求DE的長;(3)試?yán)谩白帜复鏀?shù)”的方法,說明不論AC取何值(不超過12cm),DE的長不變;(4)知識遷移:如圖4,已知∠AOB=120°,過角的內(nèi)部任一點C畫射線OC,若OD、OE分別平分∠AOC和∠BOC,試說明∠DOE=60°與射線OC的位置無關(guān).
解答:
(1)∵AB=12cm,點D、E分別是AC和BC的中點,C點為AB的中點,
∴AC=BC=6cm,∴CD=CE=3cm,∴DE=6cm,
(2)∵AB=12cm,∴AC=4cm,∴BC=8cm,
∵點D、E分別是AC和BC的中點,∴CD=2cm,CE=4cm,∴DE=6cm.
(3)設(shè)AC=acm,∵點D、E分別是AC和BC的中點,
∴DE=CD+CE=12(AC+BC)=12AB=6cm,
∴不論AC取何值(不超過12cm),DE的長不變.
(4)∵OD、OE分別平分∠AOC和∠BOC,
∴∠DOE=∠DOC+∠COE=12(∠AOC+∠COB)=12∠AOB,
∵∠AOB=120°,∴∠DOE=60°,∴∠DOE的度數(shù)與射線OC的位置無關(guān).
思考題2:如圖5,線段AB的長為4,O是線段AB上的點,點C、D分別是線段OA、OB的中點,小明很輕松地求得線段CD的長為2.他在反思過程中突發(fā)奇想:若點O運動到線段AB的延長線上,原有的結(jié)論是否仍然成立?請幫小明畫圖分析,并說明理由.
思考題3:如圖6,點B是線段AC的中點,D為AC延長線上的一個動點,記△PDA的面積為S1,△PDB的面積為S2,△PDC的面積為S3.試探索S1、S2、S3之間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并說明理由.
例3:如圖7,∠AOB的邊OA上有一動點P,從距離點O18cm的點M處出發(fā),沿線段MO,射線OB運動,速度為2cm/s;動點Q從點O出發(fā),沿射線OB運動,速度為1cm/s.P,Q同時出發(fā),設(shè)運動時間是t(s).
(1)請用含t的代數(shù)式表示下列線段長度:當(dāng)點P在MO上運動時,MP=?搖?搖?搖 ?搖?搖cm,PO=?搖?搖?搖 ?搖?搖cm.
(2)當(dāng)點P在MO上運動時,t為何值,能使PO=OQ?
(3)若點Q運動到距離點O距離16cm的點N處停止,在點Q停止運動前,點P能否追上點Q?如果能,求出t的值;如果不能,請說出理由.
解答:
(1)∵P點運動速度為:2cm/s,MO=18cm,
∴當(dāng)點P在MO上運動時,MP=2tcm,PO=(18-2t)cm,∴答案為:2t,(18-2t).
(2)當(dāng)OP=OQ則18-2t=t,解得:t=6,即t=6時,能使PO=OQ.
(3)不能;理由:設(shè)當(dāng)t秒時點P追上點Q,則2t=t+18,解得t=18,
∵點P追上點Q需要18s,此時點Q已經(jīng)停止運動.
思考題4:如圖8,動點A從原點出發(fā)向數(shù)軸負方向運動,同時動點B也從原點出發(fā)向數(shù)軸正方向運動,2秒后,兩點相距16個單位長度.已知動點A、B的速度比為1∶3(速度單位:1個單位長度/秒).
(1)求兩個動點運動的速度;
(2)在數(shù)軸上標(biāo)出A、B兩點從原點出發(fā)運動2秒時的位置;
(3)若表示數(shù)0的點記為O,A、B兩點分別從(2)中標(biāo)出的位置同時向數(shù)軸負方向運動,再經(jīng)過多長時間,OB=2OA.
思考題5:如圖9,A、B、C是數(shù)軸上的三點,點C表示的數(shù)是6,BC=4,AB=12.
(1)寫出數(shù)軸上A、B兩點表示的數(shù);
(2)動點P、Q分別從點A、C同時出發(fā),點P以每秒2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shù)軸向右勻速運動,點Q以每秒1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shù)軸向左勻速運動.設(shè)運動時間為t(t>0)秒,t為何值時,原點O與點P、Q中,有一點恰好是另外兩點所連線段的中點.
例4:如圖10,△ABC和△ADC都是每邊長相等的等邊三角形(每個角都是60°),點E、F同時分別從點B、A出發(fā),各自沿BA、AD方向運動到點A、D停止,運動的速度相同,連接EC、FC.
(1)在點E、F運動過程中∠ECF的大小是否隨之變化?請說明理由.
(2)在點E、F運動過程中,以點A、E、C、F為頂點的四邊形的面積變化了嗎?請說明理由.
(3)連接EF,在圖中找出和∠ACE相等的所有角,并說明理由.
(4)若點E、F在射線BA、射線AD上繼續(xù)運動下去,(1)小題中的結(jié)論還成立嗎?(直接寫出結(jié)論,不必說明理由)
解答:(1)∠ECF不變?yōu)?0°理由如下:
∵△ABC和△ADC都是邊長相等的等邊三角形,∴BC=AC=CD,∠B=∠DAC=60°.
又∵E、F兩點運動時間、速度相等,∴BE=AF,∴△BCE≌△ACF(SAS),
∴∠ECB=∠FCA,∴∠ECF=∠FCA+∠ACE=∠ECB+∠ACE=∠BCA=60°.
(2)不變化.理由如下:
∵四邊形AECF的面積=△AFC的面積+△AEC的面積,△BCE≌△ACF,
∴△AEC的面積+△BEC的面積=△ABC的面積.
(3)證明:由(1)知CE=CF,∠ECF=60°,∴△CEF為等邊三角形,
∵∠FCD+∠DFC=120°,∠AFE+∠DFC=120°,∴∠AFE=∠FCD,
∴∠ACE=∠FCD=∠AFE.
例4:如圖11,△ABC中,∠ACB=90°,AC=6,BC=8.點P從A點出發(fā)沿A-C-B路徑向終點運動,終點為B點;點Q從B點出發(fā)沿B-C-A路徑向終點運動,終點為A點.點P和Q分別以1和3的運動速度同時開始運動,兩點都要到相應(yīng)的終點時才能停止運動,在某時刻,分別過P和Q作PE⊥l于E,QF⊥l于F.問:點P運動多少時間時,△PEC與QFC全等?請說明理由.
解答:如圖12,設(shè)運動時間為t秒時,△PEC≌△QFC,
∵△PEC≌△QFC,∴斜邊CP=CQ,
有四種情況:
(1)P在AC上,Q在BC上,CP=6-t,CQ=8-3t,∴6-t=8-3t,∴t=1.
(2)P、Q都在AC上,此時P、Q重合,∴CP=6-t=3t-8,∴t=3.5.
(3)P在BC上,Q在AC時,此時不存在;理由是:8÷3<6,Q到AC上時,P應(yīng)也在AC上.
(4)當(dāng)Q到A點(和A重合),P在BC上時,∵CQ=CP,CQ=AC=6,CP=t-6,∴t-6=6∴t=12,∵t<14∴t=12,符合題意.
答:點P運動1或3.5或12秒時,△PEC與△QFC全等.
思考題6:如圖13,在△ABC中,AB=20cm,AC=12cm,點P從點B出發(fā)以每秒3cm的速度向點A運動,點Q從點A同時出發(fā)以每秒2cm的速度向點C運動,其中一個動點到達端點時,另一個動點也隨之停止運動.當(dāng)△APQ是等腰三角形時,運動的時間是多少秒?動點問題常用的公式有路程=速度×?xí)r間,速度=路程÷時間,時間=路程÷速度,面積公式S=1/2×底邊×高,一般求動點的路徑的長、求動點的時間、求動點的速度.考察的數(shù)學(xué)思想方法主要有:方程的思想,數(shù)形結(jié)合思想,運動變化思想,分類思想,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