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媛
成立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的“竹溪詩社”,是沈德潛晚年辭官回鄉(xiāng)后,以袁景輅、王元文為首的七位吳中詩人因尊崇其詩學、不滿性靈派末流產(chǎn)生的流弊而形成的詩歌群體。沈德潛晚年非??粗夭⒂H自指導“竹溪詩社”;詩社成員也通過作詩和編選《國朝松陵詩征》以推衍崇尚雅正的詩歌主張??疾爝@一詩歌群體不僅有助于了解沈德潛晚年的詩學觀,也有助于了解格調(diào)派后期的發(fā)展情況及其與性靈派的對立。
一
關于“竹溪詩社”,郭麐《靈芬館詩話》卷三的記載較為詳細:
袁丈樸村先生,中年棄舉子業(yè),肆力于古學,以振興風雅為己任。與同里顧蔚云汝敬、顧東巖我魯、陳易門毓升、陳芝房毓咸、王北溪元文、袁竹軒益之結“竹溪詩社”,請歸愚宗伯主其盟,分題角韻,擊缽聯(lián)吟,跌宕文史,縱橫觴詠,敦槃之盛,至今里人猶艷稱之。一時人人有集,雖存沒顯晦而風流未歇。諸君中,易門、樸村即世最早,東巖境遇最窮而詩皆工;樸村《小桐廬詩草》,家有其書。東巖前已錄之,易門獻賦行在,危得復失,侘傺以終卒……
文中提到的袁樸村,即袁景輅,字質(zhì)中,樸村是其號。徐世昌《晚晴簃詩話》“袁景輅”條也說:
質(zhì)中學詩于歸愚,與王北溪元文、顧蔚云汝敬諸子結“竹溪詩社”。
“竹溪詩社”共七人,分別是袁景輅、王元文、袁益之、顧汝敬、顧我魯、陳毓升、陳毓咸。七人都是蘇州同里人。詩社成立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王元文《北溪詩文集》每卷均有寫作時間,卷八寫于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其中,《過袁樸村校書巢流連數(shù)日同易門竹軒蔚云芝房東巖諸子作》第四首注云“詩課結于前年”,故依此推知。王元文《北溪詩文集》卷六至卷十名為《竹溪集》,并有“社稿”字樣,時間是從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至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可知詩社存在大約三四年左右。隨著乾隆三十二年(1767)丁亥、袁景輅離世,兩年后(1769)沈德潛去世,詩社接連失去靈魂人物和領軍人,“詩壇文社黯無色”(王元文《用韻酬吳蓉舟見贈》),遂漸趨式微。
需要指出的是,沈德潛與“竹溪詩社”中的袁樸村早在乾隆五年庚申(1740)就相識。沈德潛年譜記載,此年“仍課徒于吳江同里袁氏。從學者,袁生質(zhì)中、吳生南勤。教學相長,予成時藝,復得數(shù)篇,外人來嬲者稀,此間頗有樂趣也”。句中的“袁生質(zhì)中”,即是袁景輅。此外,沈德潛詩集中還有《寄袁生質(zhì)中》、《過長新店,路逢蔡子芳三、袁生質(zhì)中入都,即言別》、《題袁質(zhì)中照》等詩。其中,《寄袁生質(zhì)中》其二云:
讀書貴精專,所重非饤饾。譬諸植嘉木,培根枝自茂。又如服良藥,積久效乃奏。吾子英妙年,性喜探藝囿。流目得大意,游心少疑竇。惟恐近涉獵,夸多以為富。好學在深思,片言亦窮究。德鄰既磋磨,經(jīng)師況指授。豐年俟他時,子今且耕耨。
沈德潛在此以栽樹、服藥作比,循循善誘,指出為學當持之以恒、嚴謹認真。在《袁質(zhì)中四書文序》中沈德潛則說袁景輅“業(yè)制義,少歲讀書百城樓中,能吐棄時趨,宗法先正,所為文即已驚其老蒼。予時以小友目之……戊辰冬,郵寄近稿于京師。予披覽之,猶是剖析天人,指陳經(jīng)濟,摹肖神物,而說理使才之中,自有言外之音,空際之響,虛與委蛇,而不留其跡也”。而袁景輅《沈歸愚師一歲中四遷至學士呈寄二律》其二也說:
靈巖煙水舊從游,屈指分攜三五秋。千里賜書銘古誼,孤燈展卷起離愁。宋朝殿上方移炬,漢主宮中更借籌。幾日入燕還負笈,從師指點最高樓。
首句顯示兩人早就有師生之誼?!扒Ю镔n書銘古誼”句,當指沈德潛在京師時兩人之間經(jīng)常郵寄問答之事,可見沈德潛對袁景輅的期許。所以,一個合理的推測是,沈德潛與袁景輅最早相識,且一直保持師徒之誼。沈德潛辭官歸鄉(xiāng)后,吳中詩人們靡然向風,王元文等人“冒昧申尺書,幾忘門墻峻”(王元文《呈沈歸愚師》),得到沈德潛的熱情回應。又因為他們與袁景輅是同鄉(xiāng)且素來交好的緣故(袁景輅《正月十五夜竹軒兄招同諸社友鋤經(jīng)樓即席以小橋流水人家為韻得詩六首》其六有“筵前異性客,情好同一家”之句,《小桐廬詩草》卷八,《清代詩文集匯編》第353冊),遂得以立雪沈門,即“共敬瓣香宗杜老”(袁景輅《九日呈詩社諸友》),并進而成立詩社。
二
“竹溪詩社”的成立初衷,是不滿性靈派逐漸顯現(xiàn)的弊病,正如袁景輅在《正月十五夜竹軒兄招同諸社友飲鋤經(jīng)樓即席以小橋流水人家為韻得詩六首》其五中所說:
詩壇久清肅,近又多荊榛。譎詭欲亂古,淫靡易動人。一唱而百和,門戶何紛紛。吾儕結詩課,要使大雅存。寧甘道阻修,導河必昆侖……
“竹溪詩社”的另一位重要詩人王元文在《詩學》一詩中也完整表達他崇尚雅正和對性靈派末流所產(chǎn)生的“涂飾云月露,雕刻花葉莖”的弊病極為痛心的詩學觀:
詩本六藝一,其教為至宏。用達民疾苦,亦正己性情。云何背其實,而競尚其名。涂飾云月露,雕刻花葉莖。更有淫褻語,妖艷惑人聽。次回《疑雨集》,大雅之所輕。何以竟紙貴,一日千本行。血氣少未定,嗜好損靈明。人材日敗壞,甚者折其齡。誰似屏歌詠,勤肆傳與輕。采風官久廢,紛紛雜淫貞。別白示徑途,何人任責成。慎勿從俗尚,惟先民是程。
顯然,“竹溪詩社”的成立及其宗旨再次反映出沈德潛晚年格調(diào)派與性靈派在詩學上針鋒相對的事實。而沈德潛《答竹溪諸詩人》一詩則記載了他辭官后,詩學主張一如既往,“竹溪詩社”成員能謹守其論詩宗旨,即“溫厚諧正始”,沈德潛遂給予鼓勵和夸獎,他時常親駕一葉扁舟,到詩社去品評詩課,指點詩藝:
詩教閱古今,溫厚歸一揆。詩何嘗愚人,詩人自愚耳。茍且就淺夷,黃茅與白葦。斗異矜幻荒,蛇神兼牛鬼。詩壇日以盈,誰歟究宗旨?吳江竹溪社,同川袁子質(zhì)中招同志諸人,每季課詩于較書巢??〔挪⒂徐场Q自陆Y詩課,角藝執(zhí)鞭弭。我時移扁舟,荷風送涯涘。來過校書巢,遠香散棐幾。入座禮讓余,披讀古今體。性真驅(qū)氛埃,清風掃糠粃。諸君轉(zhuǎn)降心,退焉就條理。贈我新詩篇,愿言侍杖履。謂我識途馬,舊本疾于駛。今雖伏槽櫪,猶堪越槍壘。發(fā)蹤指前途,導引走千里。我為諸君言,識昧緣暮齒。初無誘進方,惟期尊舊軌。靈明為之輿,紀律為之軹。驂靳藉文華,運轉(zhuǎn)憑驅(qū)使。盎然流神韻,粹然協(xié)宮徵。功深不計功,溫厚諧正始。諸君各努力,老我行休矣。
“我為諸君言,識昧緣暮齒。初無誘進方,惟期尊舊軌。靈明為之輿,紀律為之軹。驂靳藉文華,運轉(zhuǎn)憑驅(qū)使。盎然流神韻,粹然協(xié)宮徵。功深不計功,溫厚諧正始。諸君各努力,老我行休矣”,這些詩句不僅可見沈德潛苦口婆心之態(tài),更可見他對詩歌雅正之道的執(zhí)著態(tài)度。王元文《七夕訪袁樸村校書巢時陳易門袁竹軒顧蔚云陳芝房顧東巖諸子畢至》一詩則有助于了解當日“竹溪詩社”成員間心無旁騖、切磋詩藝的情景:
令節(jié)思良友,相將一棹尋。到門流水住,留客白云深。高詠懷蓮社,清游繼竹林。 正逢朋駕在,花下快披襟。一室何瀟灑,幽居樂事真。耽吟還似癖,好德復成鄰。慮淡神彌爽,名忘學自醇。千秋論述作,努力跂前人。
王元文《九日袁樸村招同袁竹軒陳易門芝芳顧蔚云東巖集小桐廬分韻得陽字》則有“今我與數(shù)子,情性無乖張。聲色均非愛,所務惟篇章。淡泊味彌至,扼窮詩應昌”句,可見詩社眾成員大都具有相似的人品個性和詩學追求。可以說,正是這樣大致相近的人品個性和詩學追求使他們團聚在一起,在沈德潛晚年能夠?qū)ζ鋱?zhí)弟子禮,繼而在沈德潛眾多后期弟子中占據(jù)一席之地?!爸裣娚纭钡闹鲗⒃拜`《甲申夏大宗伯歸愚師過校書巢即席分韻以春在先生杖履中為韻得在字》一詩就從“竹溪詩社”的角度具體記錄沈德潛是如何看重并傾力指點“竹溪詩社”眾成員的:
年來厭塵喧,吾廬聊自愛。何幸高軒過,長者忽遠屆。相對忘達尊,六月如春靄。追陪招素心,吾里才俱在。夫子宗杜韓,門人恧曹鄶。憶昔師盛年,詩壇結良會。北郭與南村,膏腴各沾丐。師曾結南村、北郭兩詩社。酒闌談盛事,聞者猶心快。既列大匠門,名字灈淹晦。竹溪六七人,同心薄時繪。妍丑期互鏡,雅鄭嚴異派。世人笑迂疏,師獨戒中懈。元圃積夜光,殷勤勖后輩。師評竹溪課卷云,近日以詩來求閱者皆涉應酬,求如竹溪課卷不可多得,將見元圃積玉無非夜光,愚所拭目以俟者也。從師廿載余,風指素能佩。此日垂明訓,獎勵更十倍。共幸叩鳴鐘,日夕欣晤對。悵悵一帆飛,極目云山外。
“同心薄時繪”可以看出“竹溪詩社”成員大都具有共同的詩歌主張,“世人笑迂疏”可見詩社成立于格調(diào)派漸趨式微、性靈派風生水起之際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是沈德潛對他們愛護有加,不僅加以教導,更輔之以鼓勵。“妍丑期互鏡,雅鄭嚴異派”,可見詩社眾成員嚴于雅鄭之分。“從師廿載余”,顯然是從袁景輅于乾隆五年庚申(1740)拜沈為師時算起。
三
“竹溪詩社”中,袁景輅與王元文聲名最顯。而袁景輅更可視為七人中的統(tǒng)帥。袁景輅生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生而警敏,弱冠后補震澤諸生,再試于鄉(xiāng),不利,從此了卻進取之念,專意于詩。據(jù)陳毓咸所作傳,袁景輅“自少無裘馬聲色之嗜,有余貲,悉以購書,積漸二十稔,古今典籍,略備所居,有‘百城樓‘校書巢,皆牙簽插架,手披口誦處,又顏其齋曰‘愛吟,明所好也”(袁景輅《小桐廬詩草》)。其《示兒》詩描寫了自己除去詩歌無其他嗜好的個性:
吟詩爾父癖,二十載于茲。不顧俗眼驚,不求外人知??嘁饕皇抑校亲R寒與饑。古人獲我心,其余非我思。此道茍精專,流光非一時。
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袁景輅卒,年僅44歲。已經(jīng)95歲高齡的沈德潛為其詩集作序,稱贊其詩 “近體對仗工整,跌宕流逸;古體渾灝流轉(zhuǎn),風雨分飛,引用古典,了無痕跡,镕鑄古人而生面獨開”以及“心力既專,用功深者,收名也遠,信其可傳也”,并痛心袁景輅“年命不永,有志未逮”。
王元文《酬袁樸村》其二也指出袁景輅的個性及詩歌特征:
元氣日流行,詩歌歸雅正。一為勢利誘,涂飾中百病。君材可特達,天府標名姓。何為樂卑棲,林野恣嘯詠。欲寡意自閑,心平事無競。此中靜而虛,萬象入明鏡。
袁景輅嚴格稟承沈德潛的論詩宗旨。這一點同樣體現(xiàn)在他編選的《國朝松陵詩征》上。該詩選共二十卷,所收詩數(shù)千首,涉及詩人數(shù)百家。起于清初,迄于當時。編者“勤求博訪,殫思耗力,閱寒暑忘寢食以成是舉也”(陳毓乾《國朝松陵詩征序》)。詩選前有沈德潛所作序,寫于袁景輅去世的那一年,即乾隆丁亥。并有“宮傅沈歸愚先生鑒定”的字樣。袁景輅在自序中交待了選詩宗旨,即“集富者抉其精,體雜者存其是,纖秾者避之如湯火,崇古雅者寶之勝瓊瑤”。不過,在堅持雅正的基礎上該詩選也盡量做到客觀公正。如同《例言》所說:
宗宋祧唐,固屬悖論。尊唐斥宋,亦為偏見。予生平愿學,乃在唐賢。此集所收,不拘一律,蓋前輩面目不同,則或唐或宋,只求一是,何必定從吾好耶?惟溫柔鄉(xiāng)語最足惑人,沉溺其中,有害心術,雖傳誦之作,概不敢登。
“或唐或宋,只求一是”,可見其客觀公允態(tài)度。而詩選對“溫柔鄉(xiāng)語”的排斥顯然是針對性靈派而說的。這一堅定立場與其師沈德潛如出一轍。
袁景輅自稱“除卻詩歌無嗜好,獨于山水有因緣”(《甲申除夕》)。他的詩從總體上看較多描寫風景之作。如《宿藏云閣》一詩:
白云滿空山,小閣不知處。我再入云中,閣上云來去。松柏繞山青,泉聲隔林樹。此時身與心,一一煙霞趣。欲去仍此宿,白云留我住。
此詩發(fā)調(diào)警挺,直接由景語寫起。白云的實實虛虛映射出作者的超塵脫俗之概。末句的擬人手法更是引人遐思,令人領會到詩人靜謐無拘的心境。徐世昌《晚晴簃詩匯詩話》稱袁景輅的詩“能謹守唐人矩矱, 清婉處自不可及”。觀之此詩,確為不虛之詞。
袁景輅詩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關于梅花的詩很多。僅以《梅花》為題的詩就有數(shù)首,另外還有《遲梅》、《紅梅》、《落梅》等。這些詩,或吟梅花的風韻獨勝,或頌其神形俱清,或贊其品格秀雅,無不象征著作者自身高潔的品質(zhì)。如《梅花》:
自甘淡泊住溪山,花滿枝頭意自閑。應笑春風不相識,暗吹香氣到人間。
王元文,字睪曾,號北溪,江蘇吳江(今蘇州)人。生于雍正十年壬子(1732),死于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據(jù)其門人所寫墓志銘,王元文“生而穎悟,開卷輒有創(chuàng)獲。家綦貧,先生之祖父慮讀書未克成,令習貿(mào)易事。先生雖順祖父命,而于燈下枕上,輒作制義及詩,暇則誦讀不厭”(王元文《北溪詩文集》)。嘉慶五年庚申(1800),程邦憲為王元文《北溪詩文集》作序時稱王元文“雖始終處困,怡然自適,有古儒者之風。故其發(fā)于文章,皆和平中正,蘊釀深厚,庶幾明正教、振宗風、挽末學之頹波、追前賢之軌躅而無愧者歟”,可見其詩人本色。著有《北溪詩文集》。
王元文早年的詩學觀也嚴守唐宋之界,《贈施敬夫》其二就抒寫了他詩主復古及對唐賢的心摹手追:
哀樂猝繁會,詩歌隨擊揚。雕刻喪真意,古人安可望。黃初樹正骨,音響盛三唐。子昂既高蹈,李杜吐光芒。中葉得韋柳,泊如素琴張。頹波日泛駛,元氣不終亡。
這首詩收在卷一《鶯湖集》中。此集所收錄詩歌均作于乾隆丙子(1767)至己卯(1769)年間,即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之間,距離“竹溪詩社”成立尚有數(shù)年。可見,在拜沈德潛為師之前,王元文的論詩主張即與沈德潛不謀而合。
“竹溪詩社”成立后,王元文崇尚雅正、批判性靈派末流的詩學觀念表現(xiàn)得更加突出,如《夏日沈歸愚師過袁樸村校書巢以席人韻得先字》就反映了這一點:
湖鄉(xiāng)風日佳,開窗納云煙。尚書一棹來,由屨何飄然。荷風過檻外,幽鳥鳴庭前??紭I(yè)評精粗,造請無虛閑。緬維詩教尊,哲匠實持權。性情藉以正,民瘼藉以宣。誰歟務綺靡,月露徒盈篇。主人敬其事,朝夕深究研。非期博聲華,要令風雅傳。廬陵學韓文,定志在早年。吾一例貧蹇,豈敢占幅先。秖此文字好,臭味殊相憐。羈縻曠暌隔,追陪邈無緣。高山與景行,期意彌拳拳。
王元文的《北溪詩集》“半出于窮愁勞苦友朋羈旅之余”。如《東巖別后有憶》云:
相晤了忘情,相別還增慮。入暮獨登杰,幽懷澹無豫。遙憶煙雨中,孤舟泊何處。
東巖,即“竹溪詩社”中的顧我魯。此詩表達的是送別友人后的思念之情。通過對友人走后詩人自己的行為及心緒描寫,以及對對方的想象描寫,充分表達詩人的惜別之情。
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王元文作《吳趨吟》組詩,凡九首?!缎颉氛f:“相國榕門陳公撫吳時有風俗條約,勸戒切深,因推廣成詩,以告鄉(xiāng)曲?!狈謩e為“嫁娶”、“喪葬”、“賈人”、“冶游”、“行樂”、“賽神”、“事佛”、“色伎”、“胥史”。大都論述吳中的不良風氣,以資規(guī)勸,為時人所稱頌。
“竹溪詩社”的其余成員,顧汝敬、顧我魯是兄弟倆。袁景輅《顧蔚云東巖昆仲過予校書巢貽句賦答》稱兩人“所性耽佳句,學古能扼要。漢唐有正路,岐趨非所好。立意戒浮詞,下筆能遠到”。陳毓升和陳毓咸也是兄弟,陳毓升為長。王元文《陳芝房詩集序》稱陳毓升“易門詩清遐高卓,為人溫溫靜默,寡言笑”,芝房則“倜儻偉偉,議論風發(fā)踔厲……為詩謹于格、贍于才而極于情,其藻耀高翔、律切工穩(wěn)中別有纏綿往復、優(yōu)柔婉約之致”。七人之中,袁益之詩名最弱。
“竹溪詩社”的影響在當時并不大。主要原因在于,詩社未能像“吳中七子”那樣,出現(xiàn)諸如王昶、趙文哲這樣頗具影響力的詩人。另外,詩社的成員大都祖述沈德潛的理論,未能提出富于個性特征的詩歌主張。不過,考慮到沈德潛晚年尤其是去世前幾年對它的重視和不遺余力的提攜,以及“竹溪詩社”的成立背景,它在擴大格調(diào)派的聲勢及影響力方面,顯然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竹溪詩社”諸詩人應當被視為清代格調(diào)派后期羽翼之一。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后流動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