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獻麗 陳四光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是指由于個體經(jīng)歷對生命具有威脅的事件或嚴重的創(chuàng)傷,導致延遲出現(xiàn)并長期持續(xù)的精神障礙。PTSD 癥狀一般在遭受創(chuàng)傷后數(shù)日甚至數(shù)月后出現(xiàn),病程可長達數(shù)年,患者因此而感到痛苦不堪。當前研究更多的關注了如何消退PTSD 患者的創(chuàng)傷記憶,但未能取得有效的結論,因此對于預測個體在經(jīng)歷創(chuàng)傷后是否會發(fā)展為PTSD就顯得尤其重要。在已有的研究中,能夠預測PTSD 形成的兩個重要因素包括性別和情緒調控[1-2]。
情緒調控指個體理解自己情緒狀態(tài),并通過一定的策略調控自己不適應的情緒,并最終產(chǎn)生適應性行為的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情緒調控能夠降低個體對負性經(jīng)歷的反應、降低個體的生理喚醒,情緒調控能力上的個體差異與身心健康有密切關系[3]。對情緒調控的探索研究發(fā)現(xiàn),對應激事件的積極評估(Positive reappraisal)是最常用且有效的適應性調控策略,而應激后對創(chuàng)傷事件的反復沉思默想(Rumination)卻是誘導PTSD 發(fā)病的重要易感因素[4]。積極評估指個體對應激事件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進行重新解釋的認知改變策略,如積極發(fā)現(xiàn)事件中的有利因素及對個人成長的幫助。積極評估與個體的心理健康呈正相關,而與應激后PTSD 癥狀嚴重程度成負相關[5]。沉思默想指反復思考創(chuàng)傷事件出現(xiàn)的原因、后果等,個體常通過沉思默想試圖將自己的注意力從闖入性記憶中轉移出來,創(chuàng)傷受害者常強迫自己提出“為什么……”或“如果……”等問題以應對應激,而不關注于真實具體的創(chuàng)傷情景。Ehlers 與Clark 的PTSD 認知模型認為沉思默想會使個體煩躁無助,增加對創(chuàng)傷事件的消極評價,從而導致PTSD 癥狀的嚴重性[6]。
但是,創(chuàng)傷應激后PTSD 的發(fā)病率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性是男性的兩倍,這提示情緒調控策略與PTSD 癥狀的預測作用也可能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因此,本研究主要關注積極評估與沉思默想這兩種情緒調控策略在預測PTSD 癥狀中的性別差異。
1.1 對象 在江蘇省某高校向選修心理學課程的學生發(fā)布被試招募信息,以被試自愿報名的方式抽取了265名大學生作為本研究樣本,其中男生60名(22.6%),女生205名(77.4%);樣本年齡18~24歲,平均21.34歲。男女生在人口統(tǒng)計學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1.2 方法
1.2.1 施測工具 生活事件檢核表(LEC)主要用于調查被試在過去所遇到的生活應激事件。此量表共17個項目,要求被試判斷每個項目所對應的應激事件對被試來說是:a 親身經(jīng)歷、b 親自目睹事件的發(fā)生、c 親人的經(jīng)歷、d 不確定或e 與你沒有關系。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7]。認知情緒調控問卷(CERQ)是一個由36個題目組成的、用來測試被試的應對差異的問卷,反映了被試在經(jīng)歷應激事件后的想法。本問卷共包含有9個維度,每個維度包含4 道題目,采用從1(從來沒有)至5(總是這樣)的5分評定方法進行評分。本問卷各維度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68~0.86。并且,此問卷在中國大學生中的應用研究也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8]。本研究主要關注積極評估(Positive reappraisal)和沉思默想(Arumination)這兩個維度,因此只抽取了CERQ 中的8 道題目作為研究材料。事件影響量表(IES-R)是用來評估被試創(chuàng)傷后應激感受,這些感受是消極情緒的一部分。IES-R 是一個由22 道題目組成的自我報告量表,包含有3個分量表,分別為:回避(Avoidance)、記憶闖入(Intrusion)和高喚醒(Hyperarousal)。此量表采用0-4 的5級評分進行打分,0分表示一點也不沮喪,4分表示非常沮喪。IES-R 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于測量被試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癥狀,其3個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0.91,0.84,0.90。此量表在臨床研究及正常人群中均得到了應用[9],并且對中國人群的施測表明同樣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10]。
1.2.2 施測過程 本研究施測過程由經(jīng)過訓練的心理學專業(yè)人員進行。在進行問卷施測之前,被試需簽訂書面知情同意書,并由主試介紹問卷調查的目的和注意細節(jié)。IES-R 所對應的事件即為被試在LEC 中所報告的應激事件。
1.3 統(tǒng)計處理 所有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統(tǒng)計處理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進行獨立樣本檢驗、Pearson 相關分析及分層回歸分析。
2.1 認知情緒調控的性別差異及其與PTSD 癥狀的相關分析 見表1和表2。
表1 顯示,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在應激事件發(fā)生后都更喜歡采用積極評估的積極調控策略,而較少采用沉思默想的調控策略。但是,與女生相比,男生似乎較少采用積極評估策略。獨立樣本t 檢驗顯示男女生在積極評估策略上存在邊緣顯著的差異(P=0.058),說明女生在面對應激事件時會更多地采用積極的情緒調控策略。在沉思默想調控策略上,男女生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表2 顯示,積極評估與沉思默想策略之間在男女生中存在不同的關系,在男生中,積極評估與沉思默想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P<0.01),而在女生中其相關不顯著。對認知情緒調控策略與PTSD 癥狀的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無論在男女生中,沉思默想與3 種PTSD 癥狀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正相關(P<0.01)。但是,積極評估這種適應性的情緒調控策略與PTSD 癥狀之間的關系在男女生中存在相反的關系。在男生中,積極評估與記憶闖入和高喚醒也呈顯著的正相關(P<0.05),說明男生若采取積極評估這種適應性的情緒調控策略就會增加PTSD 的癥狀;而在女生中,積極評估與3 種PTSD癥狀之間均存在非常顯著的負相關,說明女生采取積極評估這種積極的情緒調控策略有利于減少PTSD 癥狀。
2.2 認知情緒調控與PTSD 癥狀之間關系的性別差異 見表3。
表1 認知情緒調控與PTSD 癥狀的性別差異(±s)
表1 認知情緒調控與PTSD 癥狀的性別差異(±s)
表2 男生的認知情緒調控策略與PTSD 癥狀之間的相關(r)
表3 認知情緒調控對PTSD 癥狀預測的回歸分析
本研究進行分層回歸分析,即以PTSD 癥狀作為因變量,以生活應激經(jīng)歷作為第一層預測變量,以認知情緒調控策略作為第二層預測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對于男大學生,除回避癥狀外(P=0.064),整體回歸方程對PTSD 癥狀的解釋均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P<0.01)?;貧w方程分別能夠解釋回避癥狀17.1%的方差(r=0.41,F(xiàn)(5,54)=22.23,P=0.064)、記憶闖入癥狀27.3%的方差(r=0.52,F(xiàn)(5,54)=4.06,P<0.01)及高喚醒23.9%的方差(r=0.49,F(xiàn)(5,54)=3.39,P<0.01)。但若只將生活應激經(jīng)歷進入回歸方程(第一步),其回歸方程對男生PTSD 癥狀的解釋能力均未達到顯著水平。而如果男生目睹過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的創(chuàng)傷事件,其高喚醒水平卻能顯著降低(P<0.05)。將積極評估與沉思默想情緒調控策略作為第二層預測變量進入回歸方程發(fā)現(xiàn),對于男生來說,兩種情緒調控策略分別能夠解釋回避癥狀14.0%的方差、記憶闖入癥狀18.4%的方差及高喚醒13.2%的方差,均達到了顯著的水平(P<0.05)。并且,在男生中,采用較多的沉思默想策略與PTSD 癥狀嚴重性增加有關,而積極評估策略對其PTSD 癥狀無顯著影響。
對于女大學生,整體回歸方程對PTSD 癥狀的解釋均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P<0.001)?;貧w方程分別能夠解釋回避癥狀22.3%的方差(r=0.47,F(xiàn)(5,199)=11.40,P<0.001)、記憶闖入癥狀22.9%的方差(r=0.48,F(xiàn)(5,199)=11.79,P<0.001)及高喚醒20.2%的方差(r=0.45,F(xiàn)(5,199)=10.09,P<0.001)。但若只將生活應激經(jīng)歷進入回歸方程時(第一步),其回歸方程對女生PTSD 癥狀的解釋能力均未達到顯著的水平。而如果女生親身經(jīng)歷過生活應激事件時,其記憶闖入癥狀會顯著增加(P<0.05)。將積極評估與沉思默想情緒調控策略作為第二層預測變量進入回歸方程發(fā)現(xiàn),對于女生來說,兩種情緒調控策略分別能夠解釋回避癥狀19.2%的方差、記憶闖入癥狀20.3%的方差及高喚醒17.5%的方差,均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P<0.001)。并且,在女生中,采用較多的沉思默想策略也與PTSD 癥狀嚴重性增加有關,而積極評估策略則能夠顯著降低PTSD 癥狀的嚴重性。
以上結果說明,除男生目睹過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的生活應激事件及女生親身經(jīng)歷過生活應激事件外,其他生活應激經(jīng)歷本身并不是決定PTSD 癥狀嚴重性的因素,而其所采用的認知情緒調控策略才是關鍵。并且還發(fā)現(xiàn),無論對于男女生,高水平的沉思默想都可能會增加PTSD 癥狀的嚴重性,而積極評估則只有助于減輕女生PTSD 的癥狀,對男生無效。
本研究首先對比了男女生之間在兩種認知情緒調控策略及PTSD 癥狀上的性別差異,發(fā)現(xiàn)除積極評估存在邊緣的性別差異外,其他幾項均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在認知情緒調控策略上,相對于男生,女生報告使用了更多的積極評估策略,而在沉思默想上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這部分上與以前的研究結果一致。Martin 與Dahlen 發(fā)現(xiàn),女大學生在應激后會比男大學生使用更多的積極評估策略。他們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女性在應激事件后更傾向于通過親社會的、積極的策略來應對應激,因此也可能更易于針對情緒進行積極的重新評估,從而降低挫敗感;而男性則在應激后更傾向于采用反社會的、具有攻擊性且缺乏自信的策略來應對應激,因此更難以針對情緒進行積極的重新評估,從而增加挫敗感[11]。與我們的結果不同的是,Martin 與Dahlen 發(fā)現(xiàn),在沉思默想策略上,女生同樣比男生使用的頻率更高[12],并且Zlomke 與Hahn 也發(fā)現(xiàn),女大學生在沉思默想策略上得分更高[13],可能由于中西方大學生習慣化的應激應對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我們與以往研究結論的差異。
在認知情緒調控策略與PTSD 癥狀的關系上,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對于男女生,沉思默想與3 種PTSD 癥狀均呈顯著的正相關,且沉思默想能預測PTSD 癥狀的嚴重性;但積極評估與PTSD 癥狀的關系在男女生中不同,甚至存在相反的關系。即在男生中,雖然積極評估不能預測PTSD 癥狀的形成,但其與記憶闖入及高喚醒癥狀呈正相關;而在女生中,無論是相關分析還是回歸分析,均發(fā)現(xiàn)積極評估與3 種PTSD 癥狀呈顯著的負相關。有研究者認為,沉思默想不但是應對闖入性記憶出現(xiàn)的策略,同時也能夠導致闖入性記憶的增加[14]。對交通事故受害者的縱向研究也證明,沉思默想能夠預測事故6個月后被試的PTSD 癥狀[15]。因此,本研究與以上研究結論一致,這提示應激后持續(xù)的沉思而不與人交流、陷入反復思考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件等思維與PTSD 癥狀的嚴重性有關。與沉思默想相反,應激后能夠面對自己的情緒體驗并進行積極的評估則會減少應激相關癥狀。但是,在男女生中,積極評估與PTSD 癥狀之間存在不同的關系提示我們,積極評估對降低男女生的PTSD 癥狀并不是都有效,這可能是因為男女生在受到應激后所采用的應對策略存在差異有關。相對于女生,男生通常會更少采取社會化的、積極的評估策略[16]。并且,在我們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男生所采用的積極評估策略與沉思默想策略呈顯著的正相關,而女生在這兩個策略的使用上不存在相關。這可能說明,當男生采取針對改變情緒體驗的應對策略時,積極評估與沉思默想常共同伴隨使用,因此沉思默想可能作為調節(jié)因素而改變了積極評估與PTSD 癥狀之間的關系。我們的研究提示,對于男性來說,應激后陷入沉思默想不但會對個體的心理健康帶來不良影響,還可能會破壞積極的情緒調控策略對心理病理的預防作用。
由于情緒調控能力可能是由早年的創(chuàng)傷經(jīng)歷造成的,因此在本研究中并不清楚情緒調控策略與PTSD 癥狀之間的因果關系。另外,僅對沉思默想與積極評估兩種情緒調控策略做了探索性研究,而影響個體情緒狀態(tài)的因素還包括其他多種認知情緒調控策略,并且,已有研究證明諸如自我責備、接受、災難化等與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因此,多種情緒調控策略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以及各種情緒調控策略之間的相互關系需要進行更多研究。
[1]Amstadter A.Emotion regulat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J].Anxiety Disord,2008,22(2):211-21
[2]Cisler J M,Olatunji B O.Emotion regulat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J].Curr Psychiatry Rep,2012,14(3):182-187
[3]李銳.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與心理健康及應對方式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4):501-503
[4]樊鍵,張桂青.精神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神經(jīng)遞質水平相關性[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8):1121-1123
[5]張春艷,左丹.大學新生領悟社會支持與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0):1223-1225
[6]Ehlers A,Clark D M.A cognitive model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Behav Res Ther,2000,38(4):319-345
[7]Cheng,Cecilia.Assessment of major life events for Hong Kong adolescents:The chinese adolescent life event scale[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7,25(1):17-33
[8]Zhu X,Auerbach R P,Yao S,et al.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Chinese version[J].Cognition& Emotion,2008,22(2):288-307
[9]Gargurevich R,Luyten P,F(xiàn)ils J,et al.Factor structure of the 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 in two different peruvian samples[J].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9,26(8):91-98
[10]Wang L,Zhang J,Shi Z,et al.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ssessed by the 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 in chinese earthquake victims:Examining factor structure and its stability across sex[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11,25(3):369-375
[11]Hobfoll S E,Dunahoo C L,Ben-Porath Y,et al.Gender and coping:The dual-axis model of coping[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4,22(1):49-82
[12]Martin R C,Dahlen E R.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the prediction of depression,anxiety,stress,and anger[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5,39(7):1249-1260
[13]Zlomke K R,Hahn K S.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Gender differences and associations to worry[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0,48:408-413
[14]Michael T,Halligan S L,Clark D M,et al.Rumination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Depress Anxiety,2007,24(5):307-317
[15]張萍,王嵐,王學義.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生物學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6):748-751
[16]欒明翰,李薇,李建明.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