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娟
(山東省曹縣中醫(yī)院,山東 菏澤 274400)
為了觀察開腹子宮切除術術前清潔灌腸的最佳時間,2011年l月~2014年3月我們對376例子宮切除術前應用改良法(16點、22點)術前進行清潔灌腸后的晚上休息、睡眠狀況,術中是否排便、腸脹氣,術后第1次肛門排氣、排便時間,并與同期收治的300例子宮切除患者應用傳統(tǒng)法(20點、6點)灌腸后情況進行對比觀察,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2011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開腹子宮切除患者676例,年齡27~69歲,平均年齡(31.6±2.3)歲。隨機將患者分為改良組與傳統(tǒng)組兩組。改良組376例,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31.9±2.6)歲。其中子宮全切314例、子宮次全切62例;傳統(tǒng)組行開腹子官切除患者300例,年齡27~68歲,平均年齡(31.3±2.2)歲,其中子宮全切272例,子宮次全切28例。用改良法與傳統(tǒng)法,對兩組子宮切除手術患者術前清潔灌腸時間選擇,對比觀察術前1天晚上休息、睡眠狀況、術中效果、術后第1次肛門排氣排便時間。麻醉方式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手術方式均為腹部正中切口。
1.2.1 傳統(tǒng)法清潔灌腸灌腸時間分別于術前1天20點,術晨6點各清潔灌腸l次,灌腸液用39~41oC0.5%的肥皂水。
1.2.2 改良組清潔灌腸灌腸時間分別于術前1天16點,22點各清潔灌腸1次,灌腸液同傳統(tǒng)法清潔灌腸。
患者術前1天晚入睡時間、術中糞渣、術后肛門排氣及排便時間。
采用 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1天晚入睡時間,改良組與傳統(tǒng)組分別有236例(62.77%)和52例(17.33%)入睡時間達7 h,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l 兩組灌腸后患者術前1天晚入睡時間 [n(%)]
改良法灌腸后376例中有1例(0.53%)于手術中排出糞渣;出現(xiàn)腸脹氣1例(0.53%);傳統(tǒng)法灌腸后,300例中有14例(4.67%)術中排出糞渣,16例(5.33%)出現(xiàn)腸脹氣,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顯示,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改良法灌腸376例患者,手術后第1次肛門排氣時間最短21 h,最長73 h,平均(47±12.3)h;第1次排便時間最短46 h,最長102 h,平均(69±20.5)h。傳統(tǒng)法灌腸300例患者,手術后第1次肛門排氣時間最短27 h,最長91 h,平均(62±12.2)h;第1次排便時間最短51 h,最長126 h,平均(91±22.9)h,兩組比較,改良法灌腸可以明顯縮短患者術后第1次肛門排氣、排便時間,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灌腸是為了防止因麻醉后肛門括約肌松弛而使大便污染手術臺,增加感染機會,減少手術中因臟器的牽拉或麻醉反應引起的惡心、嘔吐,防止手術中肛門括約肌松弛,糞便排出造成污染,防止腸道被糞便或積氣充盈妨礙手術操作,減少術后便秘、腸脹氣等不適,同時可減輕術后腹脹[1]。有資料顯示,術前情緒與術后適應相關[2-3]。改良灌腸患者入睡時間達成人睡眠需求7~8 h,患者情緒平穩(wěn),增加了患者對麻醉藥物的敏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麻醉藥物的毒性,提高了痛閾,術后患者對切口疼痛的耐受力強,肌肉張力好,患者能較早地進行床上活動,促進了通氣功能的恢復,縮短了禁食時間,保證了營養(yǎng)物質的早期攝入,促進了切口愈合及早日康復[4~7]。
本組研究表明,改良清潔灌腸方法可提高清潔灌腸的效果,安全可靠。減輕了患者身心痛苦,在改善婦女生活質量的同時,為婦科手術的實施提供了安全保障,值得臨床推廣。
[1]彥景芳.婦科護理學,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8,174.
[2]王玉峰.馬朱紅,熱腰骶部背腧穴促進婦科腹部術后患者排氣的臨床研究,中華護理雜志,2000,35(2):76-77.
[3]黃建秀.子宮全切術前不同時間灌腸的效果觀察,護理與康復,2011,10(20):126-127.
[4]吳秀霞,伍春蘭,葉曉芬,等.改良清潔灌腸在婦科腹腔鏡術前倡導準備中的應用.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09,26(5):436-437.
[5]黃淑文,王曉飛.婦科術前清潔灌腸的改良方法研究,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8(7):103-104.
[6]時紅梅.改良清潔灌腸法在婦科手術前患者中的應用,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9,31(10):166-167.
[7]李石英,王瓊仙,王春蘭.腹式子宮切除術前清潔灌腸時間選擇的對照觀察,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2,18(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