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金人“中國”觀特質新論

2014-12-03 19:36熊鳴琴
江西社會科學 2014年8期
關鍵詞:金人政權中國

■熊鳴琴

女真族建立金政權統(tǒng)治中原后便自稱本朝為“中國”,這一事實已為學界所公認。齊春風《論金人的中州觀》認為,金人心目中的中州(中國)由金初指北宋,到中期指包括金源在內的金統(tǒng)治區(qū),最后拋棄了民族區(qū)域界限,指包括宋朝地域在內的整個“中國”。[1]劉揚忠則從文學分析的角度對金人的“中國”意識給予了關注,指出金人在自稱“中國”的同時,又將其他政權排除在“中國”之外,陷入“非華即夷”、“非夷即華”的二元悖論中。[2]然而,趙永春認為這是一種誤解,他在《試論金人的“中國觀”》一文中指出:金人在自稱“中國”的同時,并沒有將宋朝排除在“中國”之外,實際上萌生了多統(tǒng)意識,即比較寬泛的“中國”意識,或稱“大中國”意識。[3]

由此看來,關于金人“中國”觀的特質,學界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其間是非頗值得辨析。本文擬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將金人的“中國”觀與前代及同時代南宋學者的觀念相比較,以期在辨析學界爭議基礎上,深化對金人“中國”觀特質的理解。疏漏之處,祈請方家指正。

一、關于“中國”唯一性的認識

中國古籍中的“中國”一詞是個具有地理、族群、文化、政權四層含義的綜合性概念。它首先是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出現的,文獻上最早見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銘文“宅茲中或(國)”,指一國的都城,因方位上處在一國之中而得名。此后,“中國”一詞的地理指稱范圍逐漸擴大為中原乃至九州之地;狹義的“中國”即指中原地區(qū)。其次,“中國”也是與“四夷”相對立的“華夏”族群概念,漢代以后漸稱漢族。再次,“中國”與“四夷”的分野主要是文化上的意義。唐代學者韓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而夷之,夷狄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盵4](P2664)此即是以文化為華夷區(qū)別的明證。最后,“中國”還是一個政權概念。自秦漢起,華夏族與周邊所謂的戎狄蠻夷諸族逐漸融合,以華夏族為主體的統(tǒng)一國家形成后,“中國”一詞開始泛指中原王朝所建立的政權。①金人主要是借助“占有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的理論,從地理和文化兩個角度來論證金朝為“中國”的合法性。[3]

與此同時,金人還將南宋政權稱為“蠻夷”。如,金世宗時期,大臣王寂《瑞鶴仙·上高節(jié)度壽》一詞云:“擁牙旗金甲,掀髯橫策。威行蠻貊。令萬卒、縱橫坐畫。蕩淮夷、獻凱歌來,斗印命之方伯?!盵5](P37)蠻貊、淮夷指的都是南宋。金章宗泰和年間,趙秉文在《平章左副元帥謝宣諭賜馬鉸具兔鶻匹段藥物表》一文中贊揚仆散揆“提虎旅之三千,破島夷之數萬”[6](卷10);其《謝宣諭生擒賊將田俊邁表》一文又貶斥南宋軍隊“丑虜望風而奔”[6](卷10),《謝宣諭破壽蔡州賊賜玉靴劍玉荷蓮盞一只金一百兩內府緞子十疋表》一文更蔑稱南宋為“蠻荒”[6](卷10)。自先秦以來,“蠻夷”、“夷狄”等就是一個與“中國”相對立的概念,趙秉文等稱南宋為“蠻荒”、“島夷”,無疑是將南宋排斥于“中國”之外。劉揚忠批評金人“中國”觀具有一定的狹隘性,就是以此為依據。

那么,趙永春為何又有誤解之說?他認為金人不承認南宋是“正統(tǒng)”,但承認南宋是“中國”。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正統(tǒng)之爭是中國內部各個政權的政治地位之爭,分裂時期的各個政權也都被看成是中國內部的分裂政權。這為金朝在自稱“中國”的同時,卻沒有將宋朝排斥在“中國”之外提供了理論空間。[3]

筆者以為,雙方的爭論牽涉到對“中國”作為一種國家觀的唯一性與排他性的理解。先秦以來,“中國”作為一個政權概念同時具有時間與空間兩層意義,且在時空意義上都具有強烈的唯一性與排他性。它首先根源于中國古人“君權天授”的國家構想?!爸袊闭嗟暮戏ㄐ詠碓从谔?,南宋思想家陳亮即云:“竊惟中國,天地之正氣也,天命之所鐘也?!盵7](卷1《上孝宗皇帝第一書》)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在時間的縱向傳承上,中國歷史上的所有王朝都被看成同一個國家——“中國”——的延續(xù)。因而,古籍中的“中國”一詞除用來指稱本朝政權外,還往往被用來泛指前朝中原政權。如,大定八年(1168),金世宗在皇太子冊命儀中說:“紹中國之建儲,稽禮經而立嫡?!盵8](卷8《大定八年冊命儀》)這里的“中國”就是時間縱向上的泛稱。

而在空間的橫向上,中國古人將現實世界構想成由“華夏”與“夷狄”構成的“天下”,“中國”居天下之中,夷狄環(huán)繞四周,服屬朝貢中央,形成一個同心圓。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它是一種王者無外,合天下為一家,無限廣闊的理想的國家觀念。②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王”,“中國”是普天之下的支配政權,在天下秩序中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和至高無上性,其他政權都是應受其支配的夷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觀其實是一種“以我為中心”的政治權力合法性(legitimacy)論說。在實現了大一統(tǒng)的時期,天下中的“中國”肯定只有一個。然而,在中國地域上出現多個王朝并存的分裂時期,“中國”政權空間意義上的唯一性便受到沖擊。司馬光認為:“茍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tǒng),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雖華夏仁暴,大小強弱,或時不同,要皆與古之列國無異,豈得獨尊獎一國謂之正統(tǒng),而其余皆為僭偽哉!”[9](卷69,P2187)也就是說,分裂時期“中國”地域上的各王朝都不是正統(tǒng),但都是中國地域上的列國,這時就出現多個“中國”政權并存的認識了。那么,金人對金朝、南宋政權“中國性”的評價是否與此類似?

筆者以為,兩者情境存在極大差異。司馬光評判北魏,是對前朝分裂時期的政權作評價,而金人與南宋政權卻屬于相互競爭的并立政權。這時我們就要考慮到,任何思想都會受現實政治影響。南北朝并立時,南北雙方即互相指斥對方為“夷狄”。司馬光曾批評過這種現象:“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國史,互相排黜。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此皆私己之偏辭,非大公之通論”。[9](卷69,P2186)但司馬光自己卻同樣指斥部分進入“中國”、與北宋并列的遼朝為“夷狄”。③與司馬光類似,朱熹認為“三國南北五代,皆天下分裂,不能相君臣,皆不得正統(tǒng)”,并認可北魏政權的“中國性”,其撰《通鑒綱目》,“至宋后魏諸國,則兩朝平書之,不主一邊”。[10](卷105《通鑒綱目》,P2636、P2637》)但對于同南宋政權并存、且占據中原的金朝,朱熹也沒有那么超脫,而是視之為“夷狄”。其時中原人稱金世宗為“小堯舜”,朱熹對此不以為然,云:“他豈變夷狄之風?恐只是天資高,偶合仁政耳?!盵10](卷133《本朝七·夷狄》,P3196)

此類思想上前后矛盾的現象頗為普遍,卻不難理解。“中國”觀本質上是一種“以我為中心”的政治權力合法性論說。作為一種國家構想,普天之下本應只有一個萬方朝貢的“中國”。在現實政治中,若承認競爭對手也是“中國”,無異承認“天有二日”,將削弱自身政權凌控四夷的正當性。因而,在評價前代分裂王朝時,學者或許能采取客觀公允的態(tài)度,而一旦涉及本朝利益,“中國”政權的唯一性觀念便立刻根深蒂固。金人能擺脫這一窠臼嗎?

二、金人對南宋政權“中國性”的認識

基于上述認識,當我們理解金人對南宋政權“中國性”的看法時,采取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三的態(tài)度是十分必要的。我們首先必須將金人對北宋與南宋政權“中國性”的認識區(qū)分開來。金人立國之初,自身的“中國”意識尚不明確,稱北宋為“中國”。④此后金廷也一直承認北宋政權的“中國性”。但在金人眼中,南宋政權并不是北宋政權的正當延續(xù),如,金章宗泰和年間議論德運之時,大臣趙秉文雖然主張金朝應繼承北宋為土德,但他否定了南宋的正統(tǒng)地位,認為“圣朝之興,并滅遼宋,俘宋二主,遷其寶器,宋為已滅”[11](P318)。

金人對南宋“中國”性的認識可分以下幾種背景來考察。

其一,南宋政權剛剛建立之初,金太宗便下詔伐宋,并指示:“康王構當窮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當立籓輔如張邦昌者?!盵12](卷74《完顏宗翰傳》,P1698)金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滅宋為目標,立劉齊傀儡政權統(tǒng)轄中原地區(qū),根本不承認南宋政權的合法性,就更談不上承認其為“中國”了。劉齊大臣祝簡在《國馬賦》中甚至稱南宋為“蠢爾蠻荊”[13](P726 -727),就是試圖通過貶斥南宋政權為“夷狄”,來論證劉齊政權為中原圣朝的合法性。

其二,1141 年金宋皇統(tǒng)和議達成至金世宗時期?;式y(tǒng)和議后,金朝承認了南宋為合法政權,并由此形成了宋金南北對峙的政治格局。金人此時已經萌生了本朝為“中國”的意識,并要求南宋向其稱臣。雙方不平等的政治地位更體現在受國書禮儀的差異上。宋受金書之時,由金使跪進,宋帝降榻立受;而金受宋書之時,則由宋使跪進,金閤門使代受。金人是在外交禮儀上將南宋比同其藩屬國西夏。⑤這表明,金人并沒有將南宋政權看成與之平等的政權,但史籍中也尚未見到此期金人明確稱南宋為“夷狄”的現象。

其三,至金世宗、章宗朝,南宋先后向金發(fā)動了隆興北伐、開禧北伐,試圖改變雙方對峙現狀,這是對金朝宗主國地位的挑戰(zhàn)。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現了王寂、趙秉文等指斥南宋為“蠻夷”的詩詞與制表,成為金人將南宋排斥于“中國”之外的明確證據。這種貶斥南宋政權的情緒在宋人開禧北伐時達到頂峰。當時有詞《上西平·泰和南征作》⑥云:“舜山川,周禮樂,唐日月,漢衣冠。洗五州妖氣關山。已平全蜀,風行何用一泥丸。”金人的泰和南征是對宋人開禧北伐的回應。詞中將金朝統(tǒng)治區(qū)稱為“舜山川,周禮樂,唐日月,漢衣冠”,這是以金朝擁有中原地域與文化來贊揚其為“中國”正統(tǒng)王朝,并指南宋政權為“妖氣”。如果說詩詞只是個人情緒的發(fā)泄,那么,前揭趙秉文為泰和南征中的功臣所作的制表則是官方意志的體現。趙秉文在制表中貶斥南宋為“島夷”,但他曾在《蜀漢正名論》一文中援引韓愈“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之言,提出三國時期的蜀國“先主、武侯有公天下之心,宜稱曰‘漢’”[6](卷14),褒揚偏處一隅的蜀漢為中國正統(tǒng)。此類思想上的前后矛盾無疑與宋金對峙競爭的政治現實有關,同朱熹貶斥金朝為“夷狄”同出一轍。

綜上可知,金人將南宋政權貶斥為夷狄,主要還是出于“以我為中心”的政治理念,以及維護金朝政治地位的現實需要。在宋金外交文書中,金人還曾屢稱南宋為“江表”。如,金熙宗于皇統(tǒng)二年(1142)三月冊宋高宗為帝,其文可見于《金史》卷77《完顏宗弼傳》,曰“俾爾越在江表”?!督鹗贰肪?3《完顏宗浩傳》記載了泰和七年(1207)都元帥府回復宋將張?zhí)O的文書,其中也有“江表舊臣于我”之語。而在泰和初年德運之爭時,金朝尚書省亦以“趙構假息江表,與晉司馬睿何異”之辭,對南宋政權加以貶斥。[11](P313)“江表”的用語很能說明金朝統(tǒng)治集團對南宋政權的定位。與南北朝互稱夷狄的情境類似,在相互競爭的政治格局下,金人很難承認南宋政權作為“中國”的合法性身份。

需要注意的是,金朝遺民元好問撰《中州集》,廣選金人詩作,又專設“南冠”一類,將曾羈留金地、后又歸宋的宋朝使節(jié)的作品也收錄在內。這一體例無異于承認:無論金人宋人,只要曾經羈留“中州”地域,就都是“中州”人,也就是“中國”人。然而,元好問撰寫《中州集》之時金朝已經滅亡,與南宋政權競爭的政治形勢不復存在。從遺民身份出發(fā),元好問能較為平等地視南宋之人為“中國”人,無疑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但并不與此前趙秉文等排斥南宋政權為“中國”相抵牾。在金朝滅亡當年,有一批金遺民集中起來,私下討論將來修史時該如何處理金宋正閏問題。有人認為“自唐已降,五代相承,宋受周禪,雖靖康間二帝蒙塵,緣江淮以南,趙氏不絕”,主張以宋(包括南宋)為正,以金為閏,“金于《宋史》中亦猶劉、石、苻、姚一載記爾”[14],這樣超越性的議論顯然也只有在金亡之后才有可能發(fā)表。

當金政權存在時,受現實政治制約,金人的確是在自稱“中國”的同時,又將其他政權排除在“中國”之外,不能確立平等相待的意識。但此類局限性應是古代中國王朝所具通病,它根源于先秦以來以“中國”為普天之下最高政權的天下國家構想,政權之間平等相待意識的真正確立還須等至西方近代民族國家理念的出現。

三、金人“中國”觀的超越性

盡管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金人的“中國”觀與同時代的南宋學者相比,仍具有一定的超越性,這首先表現為金人“中國”觀中夷夏種族界線的消弭。趙秉文《蜀漢正名論》一文發(fā)揮了春秋“華夷之辨”中輕種族、重文化的標準,強調“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言外之意,金政權在進入中原后,講求禮法,尊崇儒學,就已有資格稱“中國”。這是強調“夷夏可變”,金人普遍認為女真人只要遵循以禮義治世的原則,即與中原帝王將相無異。如,實行“仁政”的金世宗被中原人稱為“小堯舜”。王寂在《上南京留守完顏公二首》中又將女真貴族比為漢朝名相蕭何:“圣朝敦睦重分封,不學成王戲剪桐。終以阿衡任天下,暫留蕭相守關中?!?/p>

相比之下,南宋學者正統(tǒng)論與“中國”觀中的種族主義情緒卻日趨強烈。如,張栻認為,無論少數民族政權國力如何強盛,政治如何清明,都不應給予正統(tǒng),他在《經世紀年序》中直接以“夷狄”的族群身份否定了北魏的正統(tǒng)性:“由魏以降,南北分裂,如元魏、北齊、后周,皆夷狄也,故統(tǒng)獨系于江南?!盵15](卷193《經籍考二十》,P5608)與此同時,南宋學者還發(fā)展出一種“夷夏”不可變的思想。胡寅認為,“夷狄”天性與“中國”之人不同,不可能真正領悟到“中國”文化的真諦:“五胡之魁,其才皆有過人者,而不能輔之以學,矯揉而成就之,故其所為雖有幸中于善,而暴虐之氣稟于所賦者,終亦自勝,不可掩也。”[16](P246)朱熹質疑金世宗“小堯舜”的稱號,亦與胡寅的觀點有相通之處?!吨熳诱Z類》記載了這么一段對話:

問:“氣質有昏濁不同,則天命之性有偏全否?”曰:“非有偏全。謂如日月之光,若在露地,則盡見之;若在蔀屋之下,有所蔽塞,有見有不見?;铦嵴呤菤饣铦崃?,故自蔽塞,如在蔀屋之下。然在人則蔽塞有可通之理;至于禽獸,亦是此性,只被他形體所拘,生得蔽隔之甚,無可通處……到得夷狄,便在人與禽獸之間,所以終難改?!盵10](卷4《人物之性氣質之性》,P58)

引文大意為:構成萬物本原的天理(即“天命之性”)是大公無私的,但承接天命之性的形體在氣質上有清濁之別,導致不同群體領悟天理的能力產生極大差異。天地萬物中,人的氣質最為清明,即便有所蔽塞,也可通過后天教育使之趨于通透。禽獸的氣質最為渾濁蔽塞,斷無可通之理。至于夷狄,“便在人與禽獸之間”,在氣質上算不上純粹的人,后天教育也很難改變其渾濁之氣,故最終難以真正領悟到“天命之性”。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朱熹對春秋以來“夷夏可變”傳統(tǒng)觀念提出質疑,并由此推測金世宗不可能改變夷狄之風,只是“偶合仁政”。

女真人統(tǒng)治下的金人則很難發(fā)展出此類種族歧視的思想。興定元年(1217)金朝尚未滅亡時,元好問曾作詩云:“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17](卷11《論詩三十首》)顯然,他認為金人統(tǒng)轄的北方邊陲也同樣具備中州氣概。金亡后,他編撰《中州集》,不僅收錄了漢人的詩歌,還收錄了女真、契丹及渤海人的作品,這是不分地域與族群,將出身九州之外的非漢族群體與九州之內的漢族群體都一律視為中州之人。南宋遺民家鉉翁贊嘆云:“壤地有南北,而人物無南北,道統(tǒng)文脈無南北,雖在萬里外,皆中州也……盛矣哉,元子之為此名也!廣矣哉,元子之用心也!”[18]

而從《中州集》涉及的人物分布來看,元好問所認可的“中州”地域已經突破了“中原”及“九州”的范圍。金滅亡前的貞祐二年(1214),金宣宗命群臣議遷都之事,趙秉文亦云:“上京、中都,國家之根本也……莫若權幸山東……海道可以通遼東,兵運直接上京?!盵6](卷14《遷都論》)上京本處九州之外,但在趙秉文心目中卻是金朝的腹心之地。金初由宋仕金的劉著《渡遼》一詩云:“身隔遼東渡,心懷冀北群。會歸蘇屬國,卻憶范將軍。風陣橫秋雁,雷聲吼夜蚊。方言莫相笑,唐梵本殊分。”[19](卷2,P68)詩中以“唐梵”的胡漢之分來區(qū)別金人統(tǒng)治下的漢地與遼東,可見金初漢人在心理上仍存有南北地域的華夷界線。然而,從趙秉文到元好問,這條區(qū)分華夷的南北地理界線逐步被打破,最終萌生出一種不分南北民族區(qū)域皆可為“中國”的相對寬泛的“大中國”意識。這是金朝漢人“中國”觀的另一個超越之處。

葛兆光曾經指出,古代中國民族主義情緒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發(fā)生在宋代。外部強鄰的壓力使得宋人開始認真考慮如何確認正統(tǒng)以抵御“外患”,他們總是試圖證明“中國(宋王朝)”的正統(tǒng)性和漢族文化的合理性,而這種觀念恰恰就成了近世中國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20]現在看來,與宋朝對峙的遼、金等北方民族政權的思想也頗值得關注。金人“中國”觀的超越性與宋人日漸強化的種族主義情緒恰形成鮮明的對比,兩者共同構成了近世中國民族主義思想的遠源。而前者所體現的不分種族、不分南北地域,皆可為中國的思想,與孫中山所提倡的“五族共和”理論有相通之處,為近現代中華民族一體化的國家認同的形成奠定了歷史基礎。

注釋:

①參見:田倩君《“中國”與“華夏”稱謂之尋源》(《大陸雜志》三十一卷一期)、王爾敏《“中國”名稱溯源及其近代詮釋》(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蔣至靜《釋“中國”》)《內蒙古社會科學》1985年第3期)、陳玉屏《略論中國古代的“天下”、“國家”和“中國”觀》(《民族研究》2005 年第1 期),等等。

②參見:(日)安部健夫《中國人的天下觀念》(安部健夫《元代史的研究》,東京創(chuàng)文社1972年版)、邢義田《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邢義田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81年版)。

③司馬光《上英宗乞戒邊城闊略細故》云:“近者西戎之禍,生于高宜;北狄之隙,起于趙滋?!北钡壹粗钙醯ぁ]d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卷13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點校本,第1522頁。

④如,《三朝北盟會編》卷24,宣和七年十二月十日條后,引《金虜節(jié)要》云:宋宣和五年(1123),金人“驅燕山士庶,多有歸中京、遼水者”,云:“我與中國約,同取燕云,中國得其地,我得其人?!边@里的“中國”即指北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頁。

⑤據《金史》卷83《張汝弼傳》載:金國書至西夏,“夏王立受,使者拜”。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870頁。

⑥(宋)周密《齊東野語》卷20《紇石烈子仁詞》,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368頁。周密認為該詞為女真人紇石烈子仁所作,但根據金人劉祁《歸潛志》卷4的記載,該詞的作者應為漢人劉昂。

[1]齊春風.論金人的中州觀[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5,(3).

[2]劉揚忠.論金代文學中所表現的“中國”意識和華夏正統(tǒng)觀念[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5).

[3]趙永春.試論金人的“中國”觀[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4).

[4]屈守元,常思春.韓愈全集校注:第5冊[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5]唐圭璋.全金元詞[M].北京:中華書局,1979.

[6](金)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M].四部叢刊本.

[7](宋)陳亮.陳亮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金)張瑋.大金集禮[M].光緒廣雅叢書本.

[9](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78.

[10](宋)黎靖德.朱子語類[M].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11]大金德運圖說[M].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12](元)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3](宋)楊堯弼.偽齊錄·劉豫傳[M].四庫存目叢書本:史部第128冊.

[14](元)修端.辨遼宋金正統(tǒng)[A].國朝文類:卷四五[M].四部叢刊本.

[15](元)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6](宋)胡寅.讀史管見[M].長沙:岳麓書社,2010.

[17](金)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M].四部叢刊本.

[18](元)家鉉翁.題中州詩集后[A].國朝文類:卷三八[M].四部叢刊本.

[19](金)元好問.中州集[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0]葛兆光.宋代“中國”意識的凸顯——關于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J].文史哲,2004,(1).

猜你喜歡
金人政權中國
陜甘寧邊區(qū)政權治理經驗探究
黨的七大擘畫建立新型國家政權的藍圖
古滇國政權的演進與消亡:一個必然的歷史結局
三個金人
秦漢史書中的長人形象初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國”調子
三個金人
三個金人
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舟山市| 封丘县| 黄陵县| 弥渡县| 遂川县| 仁布县| 嘉善县| 股票| 阜宁县| 通海县| 文安县| 湖州市| 沛县| 太原市| 赣榆县| 亳州市| 木兰县| 新民市| 芷江| 剑河县| 巴南区| 越西县| 城口县| 鸡东县| 麦盖提县| 祁东县| 图们市| 库尔勒市| 高州市| 嘉峪关市| 中牟县| 甘泉县| 定远县| 普安县| 盘锦市| 黎川县| 洪雅县| 连平县| 乐山市| 太康县| 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