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舉濤
(臨沂大學,山東 臨沂 276005)
當當代日本弓道體系對中國傳統弓箭發(fā)展的啟示
王舉濤
(臨沂大學,山東 臨沂 276005)
本文通過中日弓箭歷史的梳理,并從文化三層次理論的視角出發(fā),就核心價值層、制度習俗層、物器技術層三個方面對日本弓道體系加以解構,認為弓箭文化是一種主靜的修心運動,是針對現今時代社會浮躁的一劑良藥,但當前在中國歷史上延續(xù)了上千年的傳統射藝,發(fā)展至今正面臨者失傳的困境;而在中國文化影響下的日本,將傳統射藝發(fā)展成為了日本弓道,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適應當代社會的需要,將戰(zhàn)場上廝殺的射藝轉化為了體育運動,在其社會中發(fā)揮著應有的作用。我國傳統弓箭也因該在保持傳統的同時加強與時代的接軌,在傳統與現在之間找到平衡的發(fā)展點。并且有針對性的借鑒日本弓道體系的優(yōu)點,進行自身的建設。
弓箭;弓道;體系;發(fā)展;啟示
長距離殺傷性兵器——弓箭到了清代,在武備中由重要的地位逐漸走向了衰敗,這種情況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近代火器出現而導致的結果。另外在民國時期國人對傳統射藝文化的不重視,也導致了有千年歷史的傳統射藝逐漸面臨失傳的境地。然而在與中國隔海相望的日本與韓國直到今天仍然存在著保持傳統特色的弓道。出現這種本末倒置的結果,確實不得不令人感到惋惜。當前我國傳統弓射文化的發(fā)展不容樂觀,傳統弓射文化具有很好的健身功能、娛樂功能、以及教育功能,而且傳統弓射運動是一種主靜的修心項目,是現今時代整個社會浮躁的一劑良藥,假如能夠把這些好的功能繼承下來,并與時代需要相結合,這項運動一定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項目,并且能夠提升大眾的生活品味,為社會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1 中國弓箭的產生與發(fā)展
中國弓箭起源的時間,通過目前可查閱的資料找不到相對準確的描述。但是,于1963年在山西省峙峪村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了舊石器晚期的石鏃,經過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其產生于約28 000年前。由此可以推斷,在中國的舊石器晚期,古人類已經開始有了弓箭的使用。
早期弓箭的產生,僅僅是將其作為獲得更多生存資源的狩獵工具,限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條件,弓箭地制作工藝是相對簡單的。進入青銅時代以后,弓的形制經過改革開始更加富有了彈力。隨著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到來,冶鐵工業(yè)得到了大力發(fā)展,促使制作弓箭的技藝進一步的向前發(fā)展,出現了如符合牛角弓這樣比較復雜的工藝。
漢代,弓箭的種類也開始多了起來,出現了雕弓、路弓、強弓、虎賁弓、角端弓等種類,并且弓弩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發(fā)展到封建王朝的一個鼎盛時期大唐,軍隊主要以騎兵與輕型步兵為主要戰(zhàn)斗力,講求靈活、機動,自然軍中大量配備了弓弩等遠程兵器。宋代,火器開始出現并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在宋軍與金軍中出現了火箭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戰(zhàn)斗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過當時戰(zhàn)斗還是將冷兵器作為主要戰(zhàn)斗工具。元朝,弓箭便于攜帶、殺傷力強的特點非常適應馬背上的蒙古軍隊,將其作為了很重要的作戰(zhàn)武器之一。明朝,弓箭技藝沒有太大發(fā)展,與宋元弓箭基本相同。清代,隨著當時火器的發(fā)展和廣泛使用,弓箭等古老的冷兵器走向衰敗,另外當時的國人不懂得將其與時代相適應,對傳統射藝沒有寄予更高的重視,致使傳統射藝逐漸的走向了消亡。而在中國文化影響下的日本,將傳統射藝發(fā)展成為了日本弓道,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適應了當代社會需要,將戰(zhàn)場上廝殺的射藝轉化為了體育運動,在其社會中發(fā)揮著應有的作用。
1.2 日本弓道的產生與發(fā)展
日本弓矢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的“原始時代,舊石器時代的末期,是近東亞民族發(fā)明的用來狩獵和作為改進生活狀況的一種工具”[1]。進入新石器時代,弓矢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此外作為武器在狩獵民族中廣泛流傳。
在日本,傳說弓在太古時期以前便開始被使用,是世界所有類型的弓箭中比較獨特的。奈良時代后,便進入了平安時代,中國六藝的思想廣泛傳播,弓射同禮、樂等同時受到了日本的重視,弓射開始了文射的趨勢。伴隨著弓道理念地發(fā)展,弓射被作為了武士階層的修養(yǎng)之道而盛行。鐮倉時代的初期,應幕府的要求“弓始式”開始被施行,并持續(xù)到了室町幕府。在這期間,實戰(zhàn)用還有大眾用的弓開始普及,并形成了各種流派。這些流派經過江戶時代大名們的保護流傳到了明治時代。在明治維新的歷史大變革之中,日本古來的武道幾乎沒有好運,一直持續(xù)的衰退著;只在庶民階級的游戲以及娛樂的道具中得到了相應的保留。幸運的是,明治維新的后期,傳統漸漸重新被重視,明治28年(1895年)在京都成立了大日本武德會,弓道同其他武道同樣被作為身心鍛煉的項目,得到了相應的發(fā)展。剛剛復活的弓道在二戰(zhàn)結束后又被美軍司令總部的“禁武令”,以及大日本武德會的解散等情況牽連,一時走到了廢絕的邊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弓道愛好者們不懈的努力,相繼在日本各地成立了小型弓道組織。這樣,在全國弓道愛好者們的一致意愿下,“昭和22年(1947年)5月,日本弓道連盟成立”[2]。
在新弓道理念指導下的日本弓道連盟,從古來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中產生,而且進行了適應新時代體育運動的創(chuàng)意和改良,以及地方團體的整備,在昭和28年(1953年)被認可為日本獨立的公益性組織:“財團法人”,從此日本弓道成為了一個有體系的,并且最終形成了將傳統與現代進行有機結合的體育項目,在國內以及國際當中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2.1 文化分層視角下的日本弓道體系概覽
艾德加·施恩(1988)提出了文化分層理論,隨后被多種研究文化現象的學者相繼引用。本文根據文化三層次理論,將弓道分成了核心文化層、物器技術層、制度習俗層,三個層次加以整理。這一理論可幫助確定本研究內容是否完整、準確的,也為研究提供框架性的支持。
從文化分層理論的角度出發(fā),日本弓道形成了以追求“真、善、美”[3]為最高目標的核心文化層;以射法八要練習準則,利用現代科學訓練手段的練習形式,從服飾、場館、禮儀、技術到呼吸調整的一個系統的物器技術層;以及以日本弓道連盟為中心,以段位制為激勵手段,以各種弓道賽事為體現,以弓道人口為基礎的制度習俗層。當代日本弓道的核心文化層、物器技術層、制度習俗層共同有機組成了當代日本弓道體系。
2.2 當代日本弓道的核心文化層
絕對真理是否存在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也是一個從古到今從東到西持續(xù)不斷的一個課題。對“真”的探索,也同樣是弓道修煉探求的一個目標。在每一箭的發(fā)射過程中,體會人生之真,一射是瞬間的,但一生放入宇宙當中,就如同一射一樣短暫,即所謂“一射一生”?!吧啤笔枪浪钋蟮娜松鷾蕜t,通過以“射禮”為標準的練習當中,練就一顆平常心,由平常心而至良知,以一顆良知的善心融入到生活當中。“真”、“善”表現出來的即是“美”,美同樣是弓道追求的最高目標之一,穿著符合人體結構上白下黑的弓道服,緩慢的拉弓張箭,在剎那間箭離弦而去,充分體現了一種由內至外的美。形成了弓道以“真、善、美”為追求目標的核心文化層。
2.3 當代日本弓道的物器技術層
當代弓道已經形成了在“射法八要”[4]練習準則的指導下,利用現代科學訓練手段的練習形式。在古樸的弓道館中,身穿上白下黑的傳統弓道服,手持兩米多長的日式和弓,進行著身體安定、心氣安定、弓技安定三位一體的訓練。弓道的技術,包括了基本體,基本動作,基本姿勢,包括坐姿,站姿都有了嚴謹的規(guī)定和解釋?!吧浞ò艘睂⒉叫汀⒐奈恢?、握弓方法、起弓方法、拉弓法、瞄準法、放弦法以及隨后收弓的方法,都做了系統的規(guī)定。以及對注意力、呼吸的練習方法都做了系統的說明。形成了一個從服裝、道場、基本禮儀,以及從技術到技術理論為一體的系統,即物器技術層。
2.4 當代日本弓道的制度習俗層
2.4.1 弓道指導員
(1)稱號、段位及評審的狀況。
昭和24年(1949)制訂了段級的評審標準,然后在昭和27年(1952)制定了稱號。這以后,經過了若干次的修改,直到今天的評審標準。稱號包括:范士、教士、錬士,段位從初段到十段,級位是從五級到一級。
“平成18年(2006)稱號受有者,范士107名、教士1 794名、錬士4 351名。有段者12萬4 005名”[5]。
現在實施的段位評審,地方連盟可評四段以下;地域連盟可評審錬士、五段以下;中央連盟可評審六、七、八段以及教士,但是范式、九、十段的評審不能進行,需經過“稱號、段位審議會”的考察推舉。
(2)日本弓道講習會、研討會。
弓道指導員的培訓已經成為了一種慣例,其目的是以增強講師的資質、強化指導者的指導能力,目前主要有:講師研修會、范士研修會、審判講習會、上級指導者研修會、中央研修會(男子、女子)等。
為了提升指導者的資歷,各地域(九區(qū))舉行地域指導者講習會、學校指導者講習會。另外,日本體育協會公認的教練養(yǎng)成講習會,文部省認定的“社會體育指導者的知識、技能審查認定事業(yè)”(C級教練)養(yǎng)成講習會;同時日本武道館、全國都道府縣立武道館協議會共同舉行的講義會、錬成大會也在舉行。
2.4.2 日本弓道連盟的發(fā)展
昭和24年(1949年)5月,日本弓道連盟在東京成立,有37個都道府縣地方團體加盟。在昭和28年(1953)5月北海道分割成了6個區(qū)域、東京都分割成了3個區(qū)域,目前為止的加盟團體有來自47個都道府縣的54個地方團體。
昭和25年(1950)8月,日本弓道連盟加盟了日本體育協會。昭和28年(1953)9月,“財團法人日本弓道連盟”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設立許可,昭和32年(1957)1月日本弓道連盟改稱為全日本弓道連盟。
連盟剛剛成立時練習者大都是一般的弓道愛好者。在昭和26年(1951)7月,文部省允許在學校開展弓道,并下達了《學校弓道》的文件;昭和28年(1953) 7月,成立了全日本學生弓道連盟,舉行了橿原市第一回全日本學生弓道大會,從這次比賽以后學生弓道進入了飛速發(fā)展的時期。昭和31年(1956)8月,在東京舉行了全國高等學校弓道比賽,在此次比賽中學生人數明顯得增多。
參考昭和28年(153)5月的調查,“弓道有段者10 282名的記錄,而到了平成18年(2006)的登錄人口是130 267名”[4]。
2.4.3 國際弓道連盟的發(fā)展
弓道注重心的修煉、心身的關系,這一點得到了海外弓道愛好者的認可;從昭和54年(1979)以來,在歐洲以及美國連續(xù)舉辦了幾屆弓道研討會。隨著世界弓道練習人數的增加和對弓道理解的加深,成立國際弓道連盟的機運也越來越高,終于在平成18年(2006)5月,國際弓道連盟成立。連盟成立的第一年,申請的國度就達到了17個。
根據國際弓道連盟加盟申請書的記錄,截止2008年,海外的弓道登錄者美國242名、奧地利68名、比利時82名、芬蘭58名、法國358名、德國1132名、英國80名、冰島14名、意大利151名、盧森堡14名、荷蘭70名、挪威25名、葡萄牙15名、西班牙52名、瑞士111名、瑞典21名,總計2 493名。
2.4.4 弓道的主要賽事
(1)日本弓道大會。
昭和25年(1950)5月3日,在京都寂寧弓道館舉行了第一回全日本弓道大會,當時有參加者300余名。全日本弓道大會的參加人數隨著弓道普及的提高年年增加。平成18年(2006)第57回全日本弓道大會分為有段者、錬士、教士、范士、海外弓道友人等參加的各種級別的比賽。
(2)全日本男子弓道選手權大會。
作為第1回的全日本弓道大會在京都舉行后,昭和35年(1960)11月1日,得到了天皇杯的獎勵,全日本選手權大會就借助這一時機開始實施了。以天皇杯作為弓道選手最高榮譽的比賽,每個弓道人都以得到天皇杯為榮,這樣全日本選手權大會就以天皇杯為激勵,每年都要進行各地的預選會,然后經過地區(qū)預選,最后進行全國總決賽,到平成18年(2006)共舉行了第57回全日本弓道選手權大會。
(3)全日本女子弓道選手權大會。
昭和43年(1968)10月29日,借神宮司廳贈送的“祭主賞”之機,將各地連年舉行的女子弓道大會進行了整合,在伊勢神宮弓道場舉行了第一回全國女子弓道選手權大會。為了進一步提高全日本女子弓道選手權大會的品質,在平成9年(1997)3月3日得到了天后杯的獎勵,平成18年(2006)舉行了第39回全日本女子弓道選手權大會。
(4)全日本遠的弓道選手權大會。
全日本遠靶弓道選手權大會是在昭和25年(1950)5月舉行了第一回比賽,昭和31年(1956)開始,比賽場地在秒法院(位于京都市東山區(qū)天臺宗的佛教寺院)厚意贈送的具有歷史深意的33間堂特設會場舉行。平成2年(1990)7月的第41回大會到第44回大會中斷,于平成6年(1994)7月在山口市重新開始。平成18年(2006)在東京明治神宮內中央道場舉行了第57回全日本遠的弓道選手權大會。
3.1 弓箭文化的功能需適應時代進行轉換
弓箭作為遠程武器之一,在中國歷史上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原始社會,弓箭是人們狩獵的重要武器,并且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當時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隨著戰(zhàn)爭的出現,弓箭也逐漸體現出了作為遠程攻擊武器的重大作用。在當今和平年代,雖說弓箭已經沒有了很強的實用意義,但從日本弓道的發(fā)展中可以看出,當代日本弓道將古老的射禮轉化為了具有傳統意義的現代體育項目,并在社會當中仍然發(fā)揮著其促進人身心修繕的功能,并且具有一定意義的健身功能。一種事物在一定的時代下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或對社會的功能時,這種事物自然會被人們忽視直至消亡。中國的傳統弓箭應該繼續(xù)發(fā)揮其在時代中的作用,將傳統與現代進行有機結合,進而促進項目的發(fā)展。弓箭文化的發(fā)揮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但是不能為了跟隨時代而拋棄了傳統,也不能因為為了保持傳統而費盡周折,既要保持其傳統特點,又要符合當代需要,處理好現代和傳統之間的平衡是弓箭文化發(fā)展的重中之重。
3.2 弓箭文化是促進體育和諧的強心劑
正所謂一動一靜、一張一弛,當前中國體育界,在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的理念下,發(fā)展速度、力量的項目占據了所有體育項目中的大部分。在這種極度追求極限的西方體育文化的主導下,中國體育變得極度的浮躁、急功近利,比如興奮劑問題、年齡門、球場黑哨等一系列的問題。所謂陽亢而陰補之,東方體育中的傳統弓箭文化正是世界體育中極靜的代表,是促使體育和諧的一劑強心劑。但中國的傳統弓箭文化需要像日本弓道一樣進行保持傳統并結合時代潮流的改革,使中國弓箭真正地發(fā)揮出促進中國體育和諧的功能。
3.3 弓箭文化的發(fā)展要基于中國傳統文化
世界文化是一個共同體,如同太極,而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可看做太極之兩翼,一陰一陽,所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東西方文化是誰都離不開誰的,兩者在此起彼伏的過程中,尋找著平衡。還眼看中國當前社會主流文化,很長一段時間西方文化占據了絕對優(yōu)勢,正所謂陽極生變。從當前中國所倡導的和諧社會、傳統文化、感恩之心等,可以看到在強勢西方文化侵入下的中國,急需東方文化的滋養(yǎng)。中國傳統弓箭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運動的結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應該積極借鑒日本弓道之經驗,開發(fā)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弓箭文化,以期緩解當代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帶來的沖擊,進而促進中國傳統弓箭項目的發(fā)展。
3.4 應該積極引導民間力量
從日本弓道連盟成立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日本弓道連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先出現弓道堅持者們對弓道堅韌的愛好,逐漸成立個各個村、町的弓道小團體;而后這些小團體漸漸成長,直到團體代表們發(fā)出需要成立弓道的統一聯絡中心,在這樣的情勢下成立了各都道府縣的弓道連盟,最后在各都道府縣連盟代表們一致的呼聲下,全日本弓道連盟成立??梢娒耖g力量就如同星星之火,我國傳統弓箭的發(fā)展需要對這樣的星星之火予以有效的引導,站在民間力量的基礎上發(fā)展我國的弓箭文化。
[1]橫山健堂.日本武道史[M].東京:島津書房,1993.
[2]日本武道館.本武道館三十年[M].日本:厚德社.1994.
[3]全日本弓道連盟.弓道教本[M].日本:蔦有印刷株式會社. 1999.
[4]松尾牧則.弓道[M].東京:株式會社ナツメ社,2007.
[5]日本武道館.日本的武道[M].東京:日本武道館,2007.
Enlightenments of Contem porary Japanese Kyudo System o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ery
WANG Jutao
(Linyi University,Linyi Shandong,276005)
By analyz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chery,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Japanese Kyud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level theory of culture,believing that the archery culture is the tranquil way cultivating mind,which serves as a wonder drug to combat the cotemporary social blunderingness.However,the thousand-year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ery is faced with the dilemma of being lost.Japan,on the other hand,has turned its traditional archery into Kyudo although it has always been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which enables itself to be in line with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without losing its tradition and plays its proper role in society.Chinese archery should follow suit to update its developmentmode so as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archery;Kyudo;system;development;enlightenment
G85
:A
:1001-9154(2014)12-0049-04
G85
:A
:1001-9154(2014)12-0049-04
王舉濤(1974-),男,山東人臨沂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2014-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