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彪
(廣州白云學院 廣東廣州 510450)
南獅又稱“醒獅”、“雄獅”,是一項融武術、舞蹈、音樂為一體的傳統(tǒng)文化體育活動。“醒獅”的稱謂,相傳源于清代,是在反清活動中暗示國人應該覺醒之意。它以其歡樂、吉祥的象征性和豐富多樣、賞心悅目的技藝性感染著世界,深受人民的喜愛;又因其獨特的文化個性和易于普及的運動方式,使其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并走上了規(guī)范化、科學化、競技化、國際化的發(fā)展軌道,呈現出蓬勃發(fā)展之勢。
在南獅運動中,獅子的喜、怒、哀、樂等神態(tài)與鼓樂的配合是構成南獅動作的主要因素。南獅的動作特點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表現,但其還是以鼓樂的配合為主要表現特征。結合南獅動作的技術特征來看,南獅動作主要有騰、挪、閃、撲、動、靜、快、慢等高低起伏的形態(tài)變化,配以圓活,輕、重、快、慢有序的鼓點,使動作與鼓樂伴奏和諧一致,從而讓整個套路既有觀賞價值,又有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和繼承傳統(tǒng)特色的作用。
廣東省內各主要醒獅武術館(黃飛鴻獅藝武術館、香港柔功門夏昭建醒獅武術館、深圳德修醒獅武術館、中山北堡醉龍醒獅武術館、廣州豐色醒獅武術館、江門雄生醒獅武術館、湛江文車醒獅武術館、廣寧石澗醒獅武術館)和南獅情況開展較好大中學校(廣州體育學院、華南師范大學、廣東中醫(yī)藥、佛山禪城榮山中學、肇慶大旺中學、南海九江中學)。
請教廣東省資深的專業(yè)教練(廣東體育學院:陳耀佳教授,陳曉丹講師,各大醒獅武術館專業(yè)教練,廣東省隊教練)和有關專家及學者就南獅動作和鼓樂配合的現狀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等方面進行深入訪談。從多個角度對南獅動作與鼓樂配合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以及將來發(fā)展的可能性進行理性的思考。
舞獅運動在廣東地區(qū)已經普遍開展,成為一種集時尚與傳統(tǒng)相結合的運動,并且深受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歡迎與喜愛。這項中國傳統(tǒng)的運動,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修煉武德有極大的推動力。目前廣東省的醒獅運動開展還是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在動作和鼓樂之間的配合上,動作不規(guī)范,鼓樂隨意無明確的曲風,以及一些教練員的水平還有待提高和教練資格的審核要有關部門的認證。南獅舞的樂器以鼓為主,故稱之“鼓樂”,鼓音是根據南獅舞的不同套路的內容、動作、形態(tài),來確定它敲擊聲音的大小、徐疾疏密。要恰到好處地做到“鼓韻起伏鏗訇”。擊鼓的技法、姿態(tài)、節(jié)奏花樣繁多。傳統(tǒng)南獅造形威猛粗獷,鼓樂激昂,有萬馬奔騰,排山倒海的氣勢,其雄壯的鼓樂聲令你血脈沸騰興奮異常,醒獅的吸引,先由鼓樂聲所引起,獅樂的默契配合極為重要,能否使演出天衣無縫,要看獅樂合作協(xié)調的表現是否能發(fā)揮其應有的獅樂效果。傳統(tǒng)南獅鼓的敲擊樂器由鑼、鼓、鈸組成的敲擊樂節(jié)拍,南獅沒有固定的曲牌,但嶺南民間的舞獅卻有著“擂什么鼓舞什么獅”的習俗,由坊間的約定俗成,較具代表性的基本鼓樂有三星、七星、拋獅、高架鼓樂、中架和下架鼓樂、七星鼓樂、拋獅鼓樂、戲水鼓樂。鼓樂聲的敲擊具有節(jié)拍明朗、輕重快慢有序、強弱緊緩有因的特點。其鼓樂聲配合醒獅的各種形神動作,將喜、怒、醉、樂、醒、動、靜、驚、凝、猛等形神逐一演繹。
凡開始舞獅必行禮拜獅,擂鼓3次,即左、右、中行禮三拜獅。(拜獅次數不是固定)拜獅從左方向開始,擂鼓時鑼、鼓、鈸較快一齊打,時間長短適中,自行掌握鼓的快慢,大細聲可自行控制。擂鼓聲響隨即高舉獅頭提左腿,從左方向45°碎步向前走,上體前傾彎腰彎腿,獅頭從高點往底點,后退步獅頭從底點往高點按下獅頭,再轉換右方向,拜獅動作相同但動作方向相反。
當擂鼓三次行禮完畢后,隨即快速舉起獅頭行走或站立,獅頭前傾45°左右擺動獅頭。高獅的鼓樂,視舞獅者走動過程的時間,鼓樂聲伴隨舞獅者動作完畢才轉換下組鼓樂樂譜。
因獅子是一種動物,與一般動物一樣比較細心,遇有障礙或獵人,其動作是左望望,右望望,看清環(huán)境,免進陷阱。鼓樂打法可分平、慢、快三種,視舞獅者的動作快慢而定,并配合所需打多長或重復次數,可自行掌握。獅頭行進出左腿獅尾跟隨出左腿,獅頭獅尾行進時步形相同。
快速高舉拋出獅頭,這是獅子發(fā)威的一個動作。拋獅一般3次,但不是固定的,視舞獅者拋出的次數而定。做拋獅動作時須呈馬步形,右腿插步后左側,中心點在左腿。上體左前傾,獅頭左方向45°快速拋出獅頭。左右拋獅動作相同,其方向相反。當拋獅完畢后通常必打7聲鼓,動作是左腿或右腿踏前呈弓步形上體向下彎腰,獅頭下俯左右擺動獅頭。拋獅是一組連續(xù)動作,故鼓樂跟隨舞獅者的動作一起打完。
獅尾雙手緊握獅頭的腰帶,獅頭獅尾腿部呈馬步形,獅頭做一個緩沖動作(即雙腿小跳),例如站左單腿,獅頭左單腿輕力躍上獅尾的左腿,獅頭呈金雞獨立步形,獅尾雙腿呈半蹲把獅頭舉起,站單腿整個中心點在獅尾的左腿,獅尾緊握獅頭腰帶的兩側別讓獅頭晃動。中架鼓點通常用于中架、下架舞動,主要配合獅子在行走、觀望、瞭望、尋找時使用,用于平視、驚、疑、探、行走等形態(tài)動作的演繹。其常用鼓點有:三星鼓、中架和下架鼓點擊打法。
獅尾雙手緊握獅頭的腰帶,獅頭獅尾腿部呈馬步形,獅頭做一個緩沖動作(即雙腿小跳),獅頭兩腿彎膝向高輕躍上獅尾的雙腿,獅尾呈馬步形,站雙腿中心點在獅尾的兩腿間,獅尾緊握獅頭腰帶的兩側別讓獅頭晃動。上架鼓點通常用于上架舞動,主要烘托獅子歡快、高興,用于喜、樂、怒、遠視、威猛、跳躍等形態(tài)動作的演繹。其常用鼓點有:平、步、快擊打法。
獅尾雙手緊握獅頭的腰帶,獅頭獅尾腿部呈馬步形,獅頭做一個換充動作(即雙腿小跳),獅頭向上躍起收腹收腿,獅頭左大腿彎曲輕放于獅尾胸前,右腿大腿提起腳尖向前繃直,獅尾雙腿稍彎曲,雙手舉起獅頭輕放于頭上,獅尾緊握獅頭腰帶的兩側別讓獅頭晃動。要求坐頭動作獅尾兩腿站立不移步。
舞獅是一種體力消耗大、難度系數高的運動,其對舞獅者的身體素質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舞獅者的體能要跟得上;其次,獅尾要求身體強壯外,最重要的是手要有力,獅頭則要求靈活、會跳,而且手也要有力。獅頭獅尾的動作配合完不完美,除兩人長期積累的默契感以外,體能也是影響動作配合完不完美的另一重要因素,所以只有體能跟上去了,獅頭獅尾的動作配合才能達到一個較完美的境界。
經過研究發(fā)現,舞獅套路中蘊含著單式動作節(jié)奏。單式動作節(jié)奏是指運動員在完成單式技術動作時對動、靜、快、慢、高、低、含、展的變化處理。單式動作是整個舞獅技術體系的基礎,一套完整的舞獅表演正是由多個單式動作組成,只有把握住個別才能更好的體現整體。
舞獅運動中的“動”與“靜”、“快”與“慢”都應該是一種意境,“靜”是外在動作的靜,內心卻波濤洶涌,而“動”是外在形體的動,內心卻靜如止水。再者,“動”與“靜”、“快”與“慢”都是相對的存在,有動必有靜,有靜必有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在舞獅的演練中正是如此,“動”到極點必然要向“靜”轉化,以便將整體動作由激烈?guī)胍粋€相對舒緩的狀態(tài),或是一個亮相,或是一個造型,便足以讓人在“動”與“靜”、“快”與“慢”的變化中體會到舞獅的韻味所在。
(1)加強對舞獅者的訓練。通過對技術動作的練習,掌握表達獅子的各種形神動作,使身體各部位得到訓練,為學習舞獅套路和提高舞獅技術水平打下良好基礎。
(2)強化鼓鑼鈸之間的配合。鼓、鑼、鈸三種樂器敲擊起來,是構成獅子起舞時發(fā)出的風雷激蕩、萬馬奔騰、氣勢磅礴之風格和氣氛,象征著娛樂升平威武雄壯的氣魄。通過對鼓、鑼、鈸演奏者的強化訓練,使鼓樂的演奏更具協(xié)調性,為配合舞獅者的舞動做好鋪墊。
(3)獅樂的配合要和諧一致。鼓樂組視舞獅者的步形步法及各種形神動作表現的變化,隨即轉換其動作的變化所需打的鼓樂,舞獅者在鼓樂聲的伴奏下,將南獅的各種形神動作淋漓盡致表現出來,發(fā)揮其獅樂組合的應有效果。
(4)經過南獅動作與鼓樂配合的研究,建議開設專業(yè)鼓樂培訓班,培養(yǎng)更多鼓樂演奏者,為鼓樂演奏奠定更好的基礎。
(5)“擂什么鼓舞什么獅”,舞獅者在掌握了舞獅技術的同時,要學會聽鼓樂,根據鼓樂的演奏來做出相應的動作。
(6)鼓樂演奏者不僅要熟練掌握演奏技巧,而且要懂得鼓、鑼、鈸之間的配合與轉換。另外,也要學會看懂南獅動作所表達的意思,避免出現舞獅者做錯動作而鼓樂演奏者死記套路不會變通的情況。
(7)舞獅者與鼓樂演奏者在各自掌握了必備的技術要領后,要融會貫通,結合起來進行訓練,彼此磨合,取長補短,使整個南獅運動過程達到協(xié)調一致,不會出現舞獅動作與鼓樂演奏相分離的情況。
[1]陳耀家,林友標.南獅文化形態(tài)探要內容結構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8:21-23.
[2]杜君鵬.論舞獅運動中的節(jié)奏[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0(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