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麗 郭燕枝
摘 要:糧食安全問題是一個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問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影響因素與發(fā)展主題。在我國“四化”同步推進背景下,城鎮(zhèn)化對耕地的擠占、勞動力的轉移對糧食安全造成威脅,同時現代化提供的科技支撐以及城市化帶動的土地流轉也為糧食安全開拓了新的發(fā)展空間。本文梳理我國在糧食安全影響因素與作用方向方面的研究進展,認為“四化”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最終如何,取決于其正負影響的博弈結果。
關鍵詞:“四化”;糧食安全;資源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F326.11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10.010
Review on the Impact of Co-ordinat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n Food Security
WANG Xiu-li,GUO Yan-zhi
(Institute of Food and Nutrition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Food security is an ongoing issue and has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the modern context, it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reduction of arable land since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is promoted by th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is paper overall combed th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on food safet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food security and the factors stemming from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inally it came to an outlook that food safety in China should be the result of game depends on various factors impact.
Key words:the four modernizations; food securi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糧食安全上關國家之安穩(wěn),下系百姓之饑飽。從古代中國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治國思想到18世紀法國魁奈的重農觀點,都隱含著對糧食安全問題的關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糧食安全問題處于不斷的演變之中,在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其面臨的主題有所區(qū)別:從數量充足到經濟可獲,再到質量安全與結構合理,隨著生態(tài)文明理念的普及,可持續(xù)發(fā)展正成為現代糧食安全問題的核心追求。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發(fā)展中大國,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我國理論界關注的熱點。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布朗旋風”暴發(fā)以來,關于中國糧食安全狀況的探討進一步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極大關注,探索出不少極具意義的研究成果。筆者將對相關方面的文獻進行梳理和評論,探析“四化”同步推進對我國糧食安全的長期影響,以期為研究“四化”與糧食安全協(xié)調發(fā)展提供研究基礎。
縱觀歷史古今,糧食一直是人類生存的根本,糧食安全始終是涉及全人類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然而,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糧食安全問題所呈現的形式不同,具有時代性和階段性。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實現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和信息化協(xié)調發(fā)展”?!八幕蓖降谋举|是“四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工業(yè)化為城鎮(zhèn)化提供產業(yè)支撐;城鎮(zhèn)化為工業(yè)化提供空間,創(chuàng)造服務條件;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帶動農業(yè)現代化,信息化提高現代化和工業(yè)化效率,提高農業(yè)的精準性和規(guī)范性,豐富現代農業(yè)的內容?!八幕蓖酵七M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新時期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有力抓手。
然而,“四化”同步推進過程中,有限的農業(yè)資源在配置過程中發(fā)生質與量的變化,對糧食安全已然或即將產生重要影響。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一些專家或學者認為,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是促進糧食安全的有利因素[1-4],工業(yè)發(fā)展提供的科技進步是中國農業(yè)生產力增長的主要源泉[5-6];城鎮(zhèn)化通過促進農業(yè)的規(guī)?;?,提高農業(yè)勞動生產率,同樣有利于糧食安全。但更多的研究成果聚焦于隨著“四化”的快速推進,影響糧食安全的不利因素逐漸增加,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擠占了糧食生產資源,從而使糧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7-10]。
從“四化”同步推進對糧食安全影響的具體視角來看,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即“四化”同步推進對糧食供給和需求的影響大小及方向。
1 “四化”同步推進對糧食供給能力的影響
從生產要素理論來看,影響糧食供給能力的因素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如土地、勞動力、化肥、機械、資本等;第二類是各種農業(yè)技術進步;第三類是國家糧食政策;第四類是各種自然災害[10]。鑒于關注的視角與數據的可獲得性,學者們選擇不同的要素進行了闡釋,筆者主要從四化推進過程中對糧食安全影響最顯著的耕地資源、科技與物質投入、勞動力因素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幾個方面來綜合各家觀點。
1.1 工業(yè)化與城鎮(zhèn)化引致耕地資源縮減制約糧食安全
耕地資源是“四化”推進過程中對糧食安全最為敏感、最為深遠的挑戰(zhàn),也是輿論、專家討論的熱點。布朗認為,“中國正以極其危險的速度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變,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必將犧牲大量農田”[11]。這也正是布朗預判中國糧食危機的主要依據。隨著“四化”的深入推進,工業(yè)化與糧食生產相互爭地的矛盾日漸突出[12]。城市化率的增加會導致耕地面積的減少,根據測算,1983—2005年我國城市化率每增加1%,會使耕地面積減少0.529%,即減少213.05萬hm2[8]。事實上,我國耕地面積在1996年達到最高值,從2000年開始逐年下降,到2007年,城鎮(zhèn)化所引發(fā)的非農建設用地對耕地減少的貢獻逾1/3,近年來勢頭更猛,占比高達8成(圖1、圖2)。從省域研究結果來看,廣東省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過程中,城鎮(zhèn)化水平提高部分是建立在耕地減少的基礎上的[13]。云南省城鎮(zhèn)化規(guī)模擴張導致的農地過渡非農化與對優(yōu)質耕地的占用,給糧食供給造成了極大的負面效應[14]。同時,過多過濫的各類開發(fā)園區(qū)侵吞了大量寶貴耕地,雖然國家對各類開發(fā)園區(qū)進行清理,仍然有大量土地“征而不用”,常年閑置,造成耕地、園地等土地浪費。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發(fā)園區(qū)最高峰時期達8 000多個[15]。隨著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推進,每年還要減少耕地40.0萬~46.7萬hm2[16]。
我國拋荒、半拋荒現象自1984年以來陸續(xù)發(fā)生[17]。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拋荒現象日趨嚴重,有些村拋荒高達20%[18]。盡管目前國內還沒有權威機構公布全國拋荒的準確數據,但拋荒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國土資源部近年的調查表明,目前我國每年直接撂荒耕地有近200萬hm2[19]。但也有研究認為,目前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平均每年減少247.4萬hm2,倘若沒有強有效的緩解措施,拋荒還將持續(xù)并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至于耕地拋荒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問題,盡管少數專家認為,耕地拋荒并不必然危及國家糧食安全,耕地拋荒對糧食質量安全和糧食來源的可持續(xù)安全還可能存在正向意義[20]。但大多數研究都認為,耕地拋荒是糧食安全的重大威脅[15,21-22]。
土地流轉對促進農業(yè)的規(guī)?;洜I與實現農業(yè)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創(chuàng)造土地流轉的可能性,這對實行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能夠促進農業(yè)規(guī)模經營和產業(yè)化經營、推動農業(yè)現代化、促進糧食安全具有正面影響[1,3-4,23-25]。然而,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樂觀主義,事實上,學者們對我國農村土地流轉的實地調研顯示,由于諸如對未來沒有保障,土地流轉金極低以及食品安全問題等各種不一而足的理由,使農民寧可拋荒也不愿流轉土地的現象比比皆是[26-27]。這使理論上的優(yōu)勢在現實中遲遲不能發(fā)揮作用。因此,確保糧食安全,需要保有耕地數量,不改變農地的用途和性質,并保證耕地質量不退化[28]。
對照發(fā)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遭遇的“農地資源消費增長耗竭曲線”,我國現階段正處于加速消耗時期,遵循工業(yè)化發(fā)展與耕地變化互動的規(guī)律,未來我國工業(yè)化占用耕地的情況會逐步緩解[29]。2018年左右,我國將進入“經濟低增長,耕地資源低減少”的階段[30]。另外,我國經濟增長與耕地非農化之間存在類似庫茲涅茨曲線的假說[31-32]。這些理論說明,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對農地資源減少的影響具有階段性,因而其對糧食安全的影響也具時代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對耕地的占用將趨于減小。
1.2 工業(yè)化提高農業(yè)科技與物質投入推動糧食安全
科技進步是中國農業(yè)生產力增長的主要源泉。工業(yè)化為農業(yè)提供農機、化肥、農藥等現代生產資料,現代設施農業(yè)就更離不開工業(yè)。從農業(yè)科學進步的貢獻率來看,目前我國農業(yè)近一半的增產來自于科技的作用。據測算,我國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間的農業(yè)科技進步貢獻率分別為32.14%,40.53%,45.88%[6]。近20年來,我國的農業(yè)技術進步貢獻率總體上不斷上升,由1986年的20.52%提高到2003年的46.55%[5]。
在各項農業(yè)科學中,化肥的使用被認為對糧食安全水平具有突出的貢獻。諾貝爾獎獲得者Borlaug.N.E的研究結果表明,20世紀世界所增加作物產量中的一半來自于化肥的貢獻;發(fā)展中國家施用化肥可提高糧食作物單產51.4%;美國科學家Hoef.R.G認為,如果停止施用氮肥,世界農作物將會減產40%~50%。我國大量研究表明,化肥對糧食等農作物增產的貢獻率非常高,即每增產100 kg糧食,約50 kg是施用化肥的結果,在現有條件下,1 kg化肥可平均增產糧食7.5 kg[33]。
1.3 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而威脅可持續(xù)發(fā)展
隨著工業(yè)化發(fā)展對農業(yè)現代化的推進,農業(yè)生產中普遍采用了大機器和化肥農藥。我國消費了占世界35%的化肥,化肥的施用總量和單位面積用量已經處于世界較高水平。其中,目前糧食作物消費了我國農業(yè)化肥施用量的50%左右[34]。然而,化肥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在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增加糧食生產成本,化肥對糧食增產的邊際效用也呈遞減之勢[8]。而且化肥的施用污染糧食生產環(huán)境,如資源枯竭、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能源危機、農產品品質下降等。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工業(yè)“三廢”、生活垃圾對農地的污染也日趨嚴重,使農用土地質量下降,產量降低。也正是在此意義上,中國社科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的李國祥老師認為:“高度工業(yè)化”不適合糧食主產區(qū),糧食主產區(qū)追求高度工業(yè)化的目標及其發(fā)展模式以改變落后面貌,這可能會給國家?guī)頌碾y性的后果[35]。
我國關于農業(yè)污染的研究起步較晚,文獻較少,中國政府1996年10月發(fā)表的關于糧食問題的白皮書中,幾乎沒有涉及環(huán)境污染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直到1997年,很少研究涉及環(huán)境問題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制約[36],對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的關注隨著21世紀的到來而群起。在農村面源污染中,由于農業(yè)自身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占到35%~40%;城市垃圾、工業(yè)排污等對土壤的污染,占到總污染源的近50%[37];因土壤、水污染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嚴峻,全國0.2億hm2耕地正在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威脅,占全國農田總數的1/6,而廣東省未受重金屬污染的耕地,僅有11%左右[38]。隨著工業(yè)化與城鎮(zhèn)化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業(yè)生產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愈加惡劣,這將對我國的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1.4 城鎮(zhèn)化對勞動力的推拉影響糧食生產
改革30多年來,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一大特征,農轉非對糧食生產造成怎樣的影響,國內學者的觀點存在分歧。從判斷標準來看,判斷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否會影響糧食生產,首先要看在勞動力轉移之后農村是否還有剩余勞動力[39]。
樂觀派認為,從保障糧食生產所需的必要勞動力來看,農業(yè)勞動力的轉移在數量上對糧食生產不會帶來大的消極影響[40]。悲觀者認為,隨著農村勞動力老化現象的凸顯,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生產有負面作用,其原因是不同年齡的農業(yè)勞動力在體力和人力資本兩方面的差異[41]。農業(yè)勞動力年齡與耕地利用效率之間呈現出倒“U”形的特征[42]。但也有研究認為,老年農戶和年輕農戶在糧食種植面積和主要投入要素水平上基本沒有顯著差異,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也沒有差異[43],這一結論挑戰(zhàn)了農業(yè)從業(yè)人口老齡化對糧食生產具有不利影響的感性認識。
另外一些學者曲徑通幽,通過勞動力轉移對種植結構的作用來間接討論勞動力非農轉移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認為勞動力短缺必然誘致農業(yè)生產節(jié)約勞動的傾向,農民會通過生產結構的調整對勞動力短缺作出反應,使農業(yè)生產結構向勞動力密集程度低的方向轉變[44];且農村勞動力轉移首先對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產生影響[45]。
雖然有關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對糧食供給影響的討論莫衷一是,但是多數學者都認為,這使轉移人口的農產品消費從“自給型”轉變?yōu)椤吧唐沸汀?,從而大幅增加了農產品的商品量[46-48]。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55%,這意味著每年有800萬人從農產品的生產者轉變?yōu)榧兇獾南M者,從而大幅增加了農產品消費的商品量。因此,糧食安全應與城鎮(zhèn)化的速度調控結合起來[6]。
2 四化同步推進對糧食需求潛力的影響
推動糧食需求增長的原動力一是人口的增長,二是收入的提高[49]。人口的增加直接作用于糧食消費需求總量的增加,并呈正比關系;而收入水平的上升主要表現為食物結構的改變,派生出糧食間接消費的增加。
2.1 人口數量增加推動糧食需求剛性增長,但增長趨勢會逐漸放緩
國家糧食需求量,是由人口總量和人均需求量決定的?;谌丝诎l(fā)展內在機制所決定的人口增長具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和穩(wěn)定性,一些專家學者們通過各種模型,對中國未來人口的規(guī)模進行了較為精確的預測。表1整理出各位專家學者對中國未來人口的預測,從中可以看出,到2020年,我國人口數在14.5億~14.78億之間。
人口數量通常是影響糧食需求總量最根本的因素,也同樣是挑戰(zhàn)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各專家學者在對未來人口預測的基礎上對中國未來糧食需求進行了測算,從中可以看出,2020年中國的糧食需求區(qū)間在5.5萬~6.2萬t之間。產生預測差異的主要是各方采用的人均糧食需求量的不一致,具體情況見表2。
再則,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放開,一方是獨生子女即可生育二胎,可以預期我國的人口在一段時期內也會持續(xù)增長,因而使糧食需求呈現剛性增長。但從發(fā)達國家人口發(fā)展的路徑來看,經濟發(fā)展對生育具有抑制作用,因而我國的人口增長也會經歷與發(fā)達國家大致相同的路徑,在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人口增長率會隨著經濟的增長而降低。
2.2 膳食結構改變帶動糧食需求總量攀高,但飲食習慣將漸趨合理
膳食結構改變是收入水平提高的一個直接結果。農村居民主要食物總消費量將隨收入的提高而增加[50],且農村居民的糧食間接消費比重不斷增加[51]。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也會增加對肉類和其他食品的消費分量[52]。
定量來看,從20世紀80—90年代,人均GDP增加1元對應糧食間接消費增量3.2萬t[53]。發(fā)達國家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人均國民收入達到1 000美元以后,在糧食消費形態(tài)上,食品加工和飼料用糧等間接糧食消費將快速增加。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于2003年跨越1萬元,已經進入糧食間接消費快速增加的階段。
膳食結構改變是城市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之一[48]。城鎮(zhèn)化從兩方面影響糧食的需求:一方面,城鎮(zhèn)化提高居民食品消費結構中動物產品的比重,增加糧食需求總量;同時,城鎮(zhèn)化降低勞動強度并減少熱量需求從而降低糧食需求總量。因此,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食品消費結構中動物產品的增長是我國糧食需求增長的主要原因;農村居民最終糧食消費總量低于城市居民,因而城鎮(zhèn)化后,變成城鎮(zhèn)居民的農村居民的糧食需求量年均將會增加22.34 kg。由此預測,到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總量可能達到6.1億t,其中飼料用糧約為2.97億t,在糧食用途中排第一位[54]。
3.3 研究述評
通過上述文獻資料的梳理可知,我國糧食安全領域的研究成果頗豐,涵蓋的范圍大,角度多,研究問題涉及概念、生產、需求等多各方面,且對諸如耕地、農業(yè)勞動力、糧食消費等問題進行了集中討論,在特定的角度具有真理性,也有一些方面有待進一步推敲。
第一,現有文獻大多是實證性研究,注重對現實問題的關注,而忽視理論的應用建構,使得實證分析與理論研究嚴重不對稱。由于沒有理論框架,往往分散討論問題,忽視對象的系統(tǒng)性,沒有邏輯主線,從而使當前的研究呈現出分隔的片段,而非能夠描述糧食安全的“完整圖景”。
第二,單向度的思維方式,只強調“四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而不關注糧食安全對四化的促進和制約。事實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市化和糧食安全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互相制約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城市的糧食供應壓力一直是制約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到了20世紀80年代,農民進城定居或務工都被規(guī)定要“口糧自理”。進入90年代,糧食供給的大幅度提高,沖決統(tǒng)購統(tǒng)銷體制,才掃清中國工業(yè)化進程中的糧食壁壘,中國的城鎮(zhèn)化進程進入又一個飛速發(fā)展的時期。然而,在已有的文獻中,鮮有論及糧食安全的發(fā)展對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的貢獻與限制。這種偏頗不利于全面認識“四化”之間的關系,從而掩蔽農業(yè)現代化的基礎地位和糧食安全的重要意義。
第三,無論是四化還是現代化,都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進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時期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其作用方向和大小都可能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因而糧食安全便是一個具體的發(fā)展問題,對之的討論也應放置于具體發(fā)展階段的特殊背景下。現代化進程中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劇烈變動,對今后我國糧食供求關系,進而對糧食安全將產生巨大而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負向的,也有正面的,如耕地的減少趨勢也將隨著工業(yè)化的發(fā)展而逐漸變弱,工業(yè)化對農業(yè)產出的貢獻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等。因此,工業(yè)化對我國糧食安全影響的最終狀況如何,將取決于正負影響的博弈結果。發(fā)展地看,糧食安全問題有從浮現到隱匿的變遷趨勢?,F有文獻的研究對負面影響著墨頗多,透著“發(fā)展的悲觀主義”,這也看出我國工業(yè)化的道路還很長,工業(yè)對農業(yè)的反哺還非常有限。為此,在未來幾十年中,我國應該和必須確定的基本目標是:在積極推進工業(yè)化和城鎮(zhèn)化的同時,加大工業(yè)對農業(yè)的反哺力度,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 辛寶海.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困境與對策[J].齊魯學刊,2004(4):95-98.
[2] 李國祥,姚洋.新土改破題糧食安全[N].南方都市報,2008-10-14(1).
[3] 任保秋.對土地使用權流轉的理性解讀[J].湖北社會科學,2008(8):35-37.
[4] 張云華.土地流轉推動糧食生產“上規(guī)?!盵EB/OL].(2009-02-04).http://finance.aweb.com.cn/2009/2/4/22520090204083100470.html.
[5] 趙芝俊,張社海.近20年中國農業(yè)技術進步貢獻率的變動趨勢[J].中國農村經濟,2006(3):4-12,22.
[6] 翟虎渠,劉旭.中國糧食與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科技支撐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7] 王志立.中原糧食主產區(qū)“新四化”同步發(fā)展的路徑[EB/OL].(2013-06-28).http://news.aweb.com.cn/20130628/533282616.shtml.
[8] 馬曉河,藍海濤.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與糧食安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9] 郭瑋.糧食:不能光盯著主產區(qū)[N].經濟學消息報,2005-01-21(1).
[10] 肖海峰,王姣.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及保護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7.
[11] 布朗.誰來養(yǎng)活中國[N].華盛頓郵報,1994-08-28(1).
[12] 汝信,付崇蘭.城鄉(xiāng)一體化藍皮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13] 劉俊,劉雄兵.廣東省城鎮(zhèn)化與耕地保護矛盾及對策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9(1):23-24.
[14] 田東林.從城鎮(zhèn)化看云南糧食安全[J].中國城市經濟,2011(1):263-265.
[15] 邢成舉.耕地拋荒與中國糧食安全的潛在危機[EB/OL].(2011-08-04).http://www.ciudsrc.com/new_tongchou/chengshiqun/2011-08-04/16717.html.
[16] 韓長賦.實現中國夢基礎在“三農”——農業(yè)部部長韓長賦答記者問[N].光明日報,2013-09-13(10).
[17] 吳京英.農民棄耕拋荒問題的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1993(9):25-27.
[18] 蔣育林,付春雷,霍華.長陽縣耕地拋荒嚴重[J].中國統(tǒng)計,2009(3):42-63.
[19] 空心化農村如何“養(yǎng)活中國”?[N].人民日報,2012-03-20(1).
[20] 羅傭華.耕地拋荒必然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嗎[J].現代經濟探討,2012(10):64-69.
[21] 王學斌.農村土地拋荒現象與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J].世界經濟情況,2007(3):53-60.
[22] 俞金堯,土地拋荒為哪般?[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02-19(1).
[23] 胡傳景,程石.適當規(guī)模化 謹防“非糧化”——對建立“公司+農戶”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模式的構想[J].國土資源,2009(3):20-21.
[24] 朱善利.土地制度改革和糧食安全[EB/OL].(2009-11-22).http://www.sina.com.cn.
[25] 王永蘇.正確認識和處理“三化”協(xié)調發(fā)展中的幾種關系[J].經濟經緯,2010(1):2-3.
[26] 劉奇.土地流轉:熱現象中的冷思考[J].魯南論壇,2009(2):32-36.
[27] 吳銀蓮.警惕土地流轉中的糧食安全問題[EB/OL].(2012-07-18).http://www.cndua.cn/6/4/2012-07-18/2420.html.
[28] 萬寶瑞.深化對糧食安全問題的認識[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8(9):4-8.
[29] 劉麗.世界主要國家(地區(qū))工業(yè)化過程中的土地資源消耗[EB/OL].(2007-11-20).http://www.china-up.com/newsdisplay.php?id=1246324.
[30] 吳群,郭貫成,萬麗平.經濟增長與耕地資源數量變化:國際比較及其啟示[J].資源科學2006,28(4):45-51.
[31] 曲福田,吳麗梅.經濟增長與耕地非農化的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及驗證[J].資源科學,2004,26(5):61-67.
[32] 李永樂,吳群.經濟增長與耕地非農化的Kuznets曲線驗證——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證據[J].資源科學,2008,30(5):667-672.
[33] 奚振邦.化肥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宏觀視角[J].磷肥與化肥,2002,17(6):1-4.
[34] 龍文軍.警惕化肥市場危機影響糧食生產[J].磷肥與化肥,2009,24(1):1-2.
[35] 李國祥.“高度工業(yè)化”不適合糧食主產區(qū)[N].新農村商報,2010-07-14(A04).
[36] 潘家華,杜亞平.中國糧食安全的環(huán)境制約[J].國際經濟評論,1997(6):9-11.
[37] 盧良茹,孫君茂.從糧食安全高度審視糧食問題[N].農民日報,2004-02-21(1).
[38] 羅錫文院士稱全國3億畝耕地受重金屬污染威脅[EB/OL].(2011-10-11). http://discovery.163.com/11/1011/11/7G361VC2000125LI.html.
[39] 肖海峰,王姣.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4(6):45-49.
[40] 藍海濤,王為農.中國中長期糧食安全重大問題[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41] 李旻,趙連閣.農業(yè)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及其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基于遼寧省的實證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9(10):12-18.
[42] 楊俊,楊鋼橋,胡賢輝.農業(yè)勞動力年齡對農戶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J].資源科學,2011,33(9):1 691-1 698.
[43] 胡雪枝,鐘甫寧.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12(7):29-39.
[44] 蔡昉.劉易斯轉折點后的農業(yè)發(fā)展政策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08(8):4-15,33.
[45] 扈映.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的種植業(yè)結構調整[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3(2):264-268,279.
[46] 溫鐵軍.中國50年來糧食供求的6次“波動”[EB/OL].(2007-08-27).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2364.html.
[47] 盧良恕,王健.糧食安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8] 朱啟臻,趙晨鳴.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49] 曾靖.我國工業(yè)化對糧食消費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16):9 124-9 125,9 145.
[50] 黃季焜.食品消費的經濟計量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5(2):54-62.
[51] 武拉平,張瑞娟.中國農村居民食品消費結構變化及趨勢展望——基于1950—2010年統(tǒng)計數據的分析[J].農業(yè)展望,2011(4):53-58.
[52] 張錦華.中國糧食安全——以上海為視角[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53] 趙子軍.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J].經濟縱橫,2008(12):28-30.
[54] 鐘甫寧,向晶.城鎮(zhèn)化對糧食需求的影響——基于熱量消費視角的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2(1):4-10.
[32] 李永樂,吳群.經濟增長與耕地非農化的Kuznets曲線驗證——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證據[J].資源科學,2008,30(5):667-672.
[33] 奚振邦.化肥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宏觀視角[J].磷肥與化肥,2002,17(6):1-4.
[34] 龍文軍.警惕化肥市場危機影響糧食生產[J].磷肥與化肥,2009,24(1):1-2.
[35] 李國祥.“高度工業(yè)化”不適合糧食主產區(qū)[N].新農村商報,2010-07-14(A04).
[36] 潘家華,杜亞平.中國糧食安全的環(huán)境制約[J].國際經濟評論,1997(6):9-11.
[37] 盧良茹,孫君茂.從糧食安全高度審視糧食問題[N].農民日報,2004-02-21(1).
[38] 羅錫文院士稱全國3億畝耕地受重金屬污染威脅[EB/OL].(2011-10-11). http://discovery.163.com/11/1011/11/7G361VC2000125LI.html.
[39] 肖海峰,王姣.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4(6):45-49.
[40] 藍海濤,王為農.中國中長期糧食安全重大問題[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41] 李旻,趙連閣.農業(yè)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及其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基于遼寧省的實證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9(10):12-18.
[42] 楊俊,楊鋼橋,胡賢輝.農業(yè)勞動力年齡對農戶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J].資源科學,2011,33(9):1 691-1 698.
[43] 胡雪枝,鐘甫寧.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12(7):29-39.
[44] 蔡昉.劉易斯轉折點后的農業(yè)發(fā)展政策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08(8):4-15,33.
[45] 扈映.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的種植業(yè)結構調整[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3(2):264-268,279.
[46] 溫鐵軍.中國50年來糧食供求的6次“波動”[EB/OL].(2007-08-27).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2364.html.
[47] 盧良恕,王健.糧食安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8] 朱啟臻,趙晨鳴.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49] 曾靖.我國工業(yè)化對糧食消費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16):9 124-9 125,9 145.
[50] 黃季焜.食品消費的經濟計量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5(2):54-62.
[51] 武拉平,張瑞娟.中國農村居民食品消費結構變化及趨勢展望——基于1950—2010年統(tǒng)計數據的分析[J].農業(yè)展望,2011(4):53-58.
[52] 張錦華.中國糧食安全——以上海為視角[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53] 趙子軍.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J].經濟縱橫,2008(12):28-30.
[54] 鐘甫寧,向晶.城鎮(zhèn)化對糧食需求的影響——基于熱量消費視角的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2(1):4-10.
[32] 李永樂,吳群.經濟增長與耕地非農化的Kuznets曲線驗證——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證據[J].資源科學,2008,30(5):667-672.
[33] 奚振邦.化肥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宏觀視角[J].磷肥與化肥,2002,17(6):1-4.
[34] 龍文軍.警惕化肥市場危機影響糧食生產[J].磷肥與化肥,2009,24(1):1-2.
[35] 李國祥.“高度工業(yè)化”不適合糧食主產區(qū)[N].新農村商報,2010-07-14(A04).
[36] 潘家華,杜亞平.中國糧食安全的環(huán)境制約[J].國際經濟評論,1997(6):9-11.
[37] 盧良茹,孫君茂.從糧食安全高度審視糧食問題[N].農民日報,2004-02-21(1).
[38] 羅錫文院士稱全國3億畝耕地受重金屬污染威脅[EB/OL].(2011-10-11). http://discovery.163.com/11/1011/11/7G361VC2000125LI.html.
[39] 肖海峰,王姣.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4(6):45-49.
[40] 藍海濤,王為農.中國中長期糧食安全重大問題[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8.
[41] 李旻,趙連閣.農業(yè)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及其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基于遼寧省的實證分析[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9(10):12-18.
[42] 楊俊,楊鋼橋,胡賢輝.農業(yè)勞動力年齡對農戶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J].資源科學,2011,33(9):1 691-1 698.
[43] 胡雪枝,鐘甫寧.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12(7):29-39.
[44] 蔡昉.劉易斯轉折點后的農業(yè)發(fā)展政策選擇[J].中國農村經濟,2008(8):4-15,33.
[45] 扈映.勞動力轉移背景下的種植業(yè)結構調整[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3(2):264-268,279.
[46] 溫鐵軍.中國50年來糧食供求的6次“波動”[EB/OL].(2007-08-27).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2364.html.
[47] 盧良恕,王健.糧食安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48] 朱啟臻,趙晨鳴.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49] 曾靖.我國工業(yè)化對糧食消費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40(16):9 124-9 125,9 145.
[50] 黃季焜.食品消費的經濟計量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5(2):54-62.
[51] 武拉平,張瑞娟.中國農村居民食品消費結構變化及趨勢展望——基于1950—2010年統(tǒng)計數據的分析[J].農業(yè)展望,2011(4):53-58.
[52] 張錦華.中國糧食安全——以上海為視角[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53] 趙子軍.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J].經濟縱橫,2008(12):28-30.
[54] 鐘甫寧,向晶.城鎮(zhèn)化對糧食需求的影響——基于熱量消費視角的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12(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