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蓋瑪吉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
《畫皮》故事中鬼魅形象的現(xiàn)代意義
李蓋瑪吉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
聊齋故事用傳奇法,而以志怪,借變幻無定的筆法勾勒出一個個豐富而寓意深刻的故事。其中《畫皮》一文述寫又頗多涵義,所謂誕而不情,簡略中裝載了太多人情世故,或可就是蒲松齡關于自身所處微縮時代的思考。本文通過對《畫皮》進行分析,解讀出三個相互關照的故事,并試圖找出這些故事背后所隱藏的社會文化意義。
知識分子 道士 鬼神文化 女性地位
《聊齋志異》文言短篇小說,是我國文學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短篇小說集。①蒲松齡筆下的狐鬼世界、仙妖之境全以現(xiàn)實為摹本,用別樣的筆調刻寫真實??此菩摽刹?、迷幻無定,實則是對當時人情世態(tài)的深刻剖析。譏刺、悲憫、褒揚、怒斥之情態(tài)盡敘其中。所謂“異史氏曰”或可就是作者身處異事之外,靜觀世事,以平淡沖和之心緒于其所加的述評。
《聊齋》所述人、鬼可在同一時空中共存,鬼亦可在幽冥與人間穿行往復,鬼的作為暴露了人性的丑惡,而人在面對“個人的影子”時又顯得怯懦、脆弱。這些故事又大多與佛家思想有牽連,即佛家所說生死輪回、因果報應,全于佚事怪聞的細枝末節(jié)處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鬼需有法僧念經(jīng)超度才可投生重新做人,而超脫則從人的信仰及內心最脆弱的瞬間給人勸誡與警告。
聊齋故事中最膾炙人口的篇目之一是《畫皮》,它在民間歷來被人們不斷傳講和演繹,即便如此,口耳相傳也只不過是將其中的人、鬼情狀描述得生動逼真,故事邏輯銜接連貫,或者就歷時性而言是在影視行業(yè)發(fā)展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的今天,通過影片的制作塑造出形象分明、性格殊異的角色,并照原著復制鏡頭畫面的同時,派生演繹出更為奇誕驚異的故事。而這里我只就《畫皮》原本故事談談自己的看法。
正如《聊齋》中的其他故事一樣,無論現(xiàn)實還是虛擬世界中的人、狐、鬼、精,他們始終逃脫不了自然之法中兩性世界構筑起來的中心范式,且一般是女性扮演精魅角色,男性多為受害者或降魔者。似乎這些受到妖物迷惑的男子,先前都是不拒美色,有點癡傻又有點幼稚,以至身將陷入困境仍不得醒悟的角色。讓人看來既恨且憐,使讀者產(chǎn)生一種內心的失衡與困頓。
蒲松齡率性而為的個性,使他極具創(chuàng)造力地通過神魔敘述中的理想與幻想、真實與虛無的意識寫作,針砭時弊,譏刺時政。作品張弛有度,不以敏感語匯使自身陷入囹圄之禍,又極俏皮地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畫皮》即如此,它以儒生們的無力、無奈,受鬼誘惑與擺布映襯當世知識分子官場、仕途的不順;用無形的鬼物驚醒、釋放世人不羈的思想;用忠義的妻子形象譏刺當時冷漠的人情。同時,并不是神醫(yī)救人,而是道人、瘋癲乞人以最玄虛、荒誕的法術救人于水火,又表現(xiàn)出人的軟弱無能,強調一種虛無縹緲的神力。而“瘋癲”的背景是強勢與壓制,隱含反先知、反道統(tǒng)的自由精神,是對“官方”真理的嚴肅性的歡快戲仿。足見其智。
《畫皮》敘太原王生早行遇一獨行女子,見女子踽踽艱行,無所依靠,遂善心大發(fā)將其引至家中匿于密室。生后知其為獰鬼,又請來道士以拂子降服,而鬼物也不念舊恩,掏他心腹,使其暴死。生妻見狀號啕不已,卻也只好忍痛受辱為其尋求起死回生之法于瘋癲乞人,并最終使王生重獲新生。仔細分辨不難看出,這篇小文其實是由三個故事構成,而每個故事背后都隱藏了深厚的社會文化意義,著實值得我們悉心解讀。
(一)迷夢中搖擺、掙扎的知識分子
此篇中,獰鬼屬女性形象,她憑借姣好的容貌,故作柔弱無所依之態(tài),以博取男子王生的愛美之心和憐憫之情。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王生終是抵不住誘惑,上了鬼女的當。此時的王生顯得軟弱無知,任由鬼女蠱惑擺布。所謂美色永遠都只會是個圈套,它的實質就是束縛、蒙蔽。“學而優(yōu)則仕”的為官之路上布滿了誘惑和陷阱,然而人總也樂此不疲地為此奔命。知識分子總是一副孤高自傲的嘴臉,不想忍受清貧,又不愿與仕宦同流合污,只好一邊窘迫一邊享受苦悶的瀟灑。他們心甘情愿在圈套里游蕩,也從來沒想過掙脫繩索,另謀生路。一步步將自己逼到絕境,然后奮不顧身毅然踏入欺騙的陷阱。
及至在街市上遇見道士,仙口一開說他邪氣縈繞,他終認為是妄言,即“轉思明明麗人,何至為妖,意道士借魘禳以獵食者”。這樣對于現(xiàn)實的無知,不聽勸導的言行,實在讓人心生遺恨,甚至有種愿在一旁隔岸觀火,看其吃虧的念頭。此處男子的無能為力正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境遇的生動描繪。即不愿放棄科考入仕的理想,明知自己正處在終難得志的時代里,卻仍憧憬著美好,不愿也害怕從迷夢中醒來的困境。心存疑惑,又怕面對疑惑解開后的真實。對于清醒者的指點與導引,不予理會甚至認為他們不過是自私自利之輩。自以為還是得過且過,盡力停留在短暫的奮斗與自我期待中比較充實。
(二)華麗外表下殘忍的丑態(tài)
又“躡跡而窗窺之,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巉巉如鋸。鋪人皮于榻上,執(zhí)彩筆而繪之;已而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于身,遂化為女子”。面目猙獰的軀殼上包裹的肌膚,原是一種為遮惡丑進行的自我創(chuàng)造,肉眼凡胎哪里辨得。鬼形肉身,以死去魂靈的思想來控制同樣僵直的肉體,可謂丑上加丑,萬惡俱備。人生時的表象竟可以用一支小小的彩筆繪畫出來,而那富麗華貴的背后卻是丑惡猙獰的內里,表象完全掩蓋了實質,世人的眼睛被遮蔽,而當人那一身華麗的外衣脫落時,最隱秘的陋態(tài)令人厭惡,卻也心生畏懼。這是人心對人情的欺騙,也是當世對于社會情態(tài)不留情面的譏刺和揭露。
當社會將它的陽光透明面展示出來時,人往往會感受到“生”的彌足珍貴。尤其是知識分子,天真無邪地認為那就是事實,無可挑剔。殊不知那樣一個時代下所謂的 “明麗”,正張牙舞爪企圖吞噬你單純的心靈。它會將陰暗面隱藏得很好,不讓你發(fā)現(xiàn),然而偶然不小心窺見了你也不能反抗,只好默默裝在心里“躡伏”著繼續(xù)往后的生活。這種丑惡確實無情又殘忍,一個小小的社會分子,原本就微不足道,淹沒在大勢大流中也是不可避免。因為偽裝本身就是欺騙,你沒有本事指責,就無權干涉。如果你非想挺身而出,替民抱不平,那你還得做好舍己為人的準備。
(一)道士追求永生,逃避濁俗
古者認為心是人靈魂、肉體的主宰,只要奪去了心臟,隨即人必是魂飛魄散,再無超脫的可能。妖物恨人入骨,也以最殘忍的手段“徑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使生暴斃。而當其自身被道人收服,化厲鬼而伏地如豬嗥時,又讓人對生命產(chǎn)生敬畏,既為鬼魅也有令人心頭一顫的憐惜。此處,既有佛家靈魂不滅說的迷信演繹,又有道家鏟妖除魔、濟世救人的柔性思想的展示。道人的出現(xiàn),或許是為表達當時人們的一種心靈寄托。當人掙扎于困窘的邊緣無法自拔時,時常渴望有超自然的力量來使自己盡快脫離苦海。而道家往往能助人飛仙,且講求“無為”、“逍遙”境界,所以道人也如仙人神通廣大,可以普救眾生。
道士初次鎮(zhèn)鬼時,以蠅拂賜王生,說“此物亦良苦,甫能覓代者,予亦不忍傷其生”,只是想威懾鬼物,不打算奪其性命。對于常人看來害人害世的惡鬼,道士并沒有顯示出仇恨。這是因為道人已超脫了凡俗的愛恨糾葛,他們所追求的是心靈的灑脫,一切的一切他們都可以看開,正因為內心不會陷入萌態(tài),才表現(xiàn)出其大而玄的柔性哲學。而后來收服厲鬼時,鬼也并不是仆倒于地,以死狀示人,道人想看到的并非死氣沉沉的尸骨,即便失去生命,那生命也必須是以其他形式消失,譬如“濃煙”之類的飛騰無定之物。同時,對于陳氏苦苦的哀求,他并不理會,塵世的東西與他無關,他只在乎個人內心的向往,因此把救人這樣的事情交給陳氏自己去解決,他愿意做的僅僅是提供一個途徑而已。
(二)世人畏鬼、驅鬼的心理
故事中反映出的人對鬼的懼怕,一則源于封建迷信束縛下人們對于自然的不解,以至于在意識中產(chǎn)生對靈魂的恐慌心理。就當代而論,大多數(shù)的奇聞怪事,尤其是與鬼、妖有關的怪談,主要流傳在民間,且比較完整地保存于偏僻未開化、有著一定信仰的農(nóng)村地區(qū)。那么,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于人順應道法自然死亡的疑惑就演變?yōu)椤叭怂罏楣?,鬼死為漸”的臆測。漸:迷信傳說稱鬼死為漸。《五音集韻·旨韻》:“人死作鬼,人見怕之;鬼死作漸,鬼見怕之?!碧贫纬墒健队详栯s俎·貽誤》:“俗好于門上畫虎頭,書漸字。謂陰刀鬼名,可息疫疬也。”②即認為人死作鬼久不得新生,是為不祥之物,游于民間則禍害人命,制造疫疬。而在鬼之上又有降鬼者,符合傳統(tǒng)的 “邪不壓正”、“一物降一物”的說法。這也反映了中國式思維影響下的人們歷來對于鬼的恐懼和敬畏。
例如,在《今古奇觀》第三卷之“滕大尹鬼斷家私”中有這樣的敘述:“滕大尹不慌不忙,踱下轎來,將欲進門,忽然對著空中,連連打恭,口里應對,恰像有主人相迎的一般?!薄盎5帽娙艘簧砝浜?,都跪下道——”③連所謂法度嚴明的父母官斷案都以敬鬼為手段,迫使被告道出實情,個人中飽私囊,足見鬼在活人心目中的威懾力。
二是我國古就有之的傳統(tǒng)鬼神文化心理。中國的老百姓從來不曾陷入像西方人那樣的對宗教崇拜的迷狂??晒砗蜕竦挠^念卻又那樣牢固于心,那樣不可動搖。④鬼究竟是怎樣的一類事物,千百年來估計無一人能答得出,但人的想象力是無限的,而且總喜歡將一個故事中所牽涉的東西呈現(xiàn)得完整圓滿。無論鬼存在與否,人心理上首先強迫它定型,并付諸意義。人們想當然地認為鬼就是污穢的、恐怖的,會給活著的人帶來厄運甚至將活人折磨死,因此完全將其與人的世界對立起來。人們總是談鬼色變,卻又極愿意去搜集關于鬼的故事傳說,內心真真切切保存著鬼的形象。既然鬼乃惡煞,就必定要除掉它。而人本身是沒有這種驅鬼本領的,那就找一個可以溝通人、神、鬼的替代者來降服惡鬼。民間驅除鬼術多而雜,但基本思想只有一個,那就是以鬼怪害怕的神或物驅逐之。道士則具有這種本領,他們由巫師演化而來,因此對驅鬼的方式、程序掌握有加,而且在百姓心中有一定的信任度。雖然孔子這位無神論者高唱著“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它也并不能磨滅千百年來沉積下的鬼神信奉。
(三)鬼吃心的意義
1917年,弗洛伊德在一篇《論神秘和令人恐怖的東西》的文章中對“神秘和令人恐怖的東西”這一美學概念進行了解釋與探討。得出定義:“隱秘。熟悉的東西,這些東西受到壓抑,最后仍然顯現(xiàn)出來,所有讓人感到詭異的東西都符合這一條件?!蹦敲垂砗腿诵亩际巧衩囟y以琢磨的事物。
《畫皮》中的女鬼步步逼誘王生的真正目的就是攫取他的心臟。這里有幾個解釋,首先如果將鬼作為當時社會的異面表現(xiàn),它要吞食人心,就意味著社會想要磨滅人反抗而斗爭的心志,作為知識分子也只能服從,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古人認為心才是人思考的源泉,因此使人失心,那么人對于社會的嫉恨之心也就死了。
第二,王生迷于時局,貪戀美色,連累妻子,他的心已經(jīng)變得丑惡污穢。而世人應當保持純真,不知羞恥、自甘墮落的心應當被比它更恐怖更骯臟的東西來治服,因此鬼物給了他一個“腔穴狼藉”的下場。
第三,古人對于人心和血液的崇拜,認為人的心臟是人不可或缺的器官,人的血液更是神圣而珍貴。失去了這兩樣生命構成,人即便想要超脫也是不太可能。鬼若是想要保持肉身,長生不死,就必須靠挖食人心,吸食鮮血來維持生命,他們也貪戀塵世,因此不斷地通過各種手段來滿足自己。
這與根植于西方的吸血鬼文化有一定的相似性,吸血鬼怕光、怕死,他們?yōu)榱碎L生不老需要不斷吸食人或動物的血液,他們是暗夜的幽靈,真實而恐怖。東西方的吸血鬼都是孤獨而陰冷的形象。然而西方的吸血鬼有一定的原型,他們的血族文化中還專設有吸血鬼的一席之地?!读凝S》中的鬼又大多為女鬼,而西方的吸血鬼中男女老少都有,這又在中國鬼文化中影射了女性角色的地位。如果按照西方所說,認為血液是不潔之物,是惡的源泉,吸血鬼要通過吸取骯臟的血來原罪的話,那么將這一事實放置于中國的背景下,即是對女性地位的貶低和不尊重。
(一)王生不識“真美”
王生之妻忍辱救夫,不顧顏面,不懼臟穢,寧肯被瘋子嘲笑、擊打,也要遵從道士指點,努力為亡夫尋得一線生機,其行令人欽羨和敬慕。亡人一腔血垢,無人敢近,此時也就只有內妻毫不畏懼地收腸殮尸。人有如此賢妻,卻癡愚不知珍惜,真是枉為人。
《論語》學而篇子夏釋曰:“賢賢易色;事父母,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睏畈⑵渲械摹百t賢易色”譯為“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⑤就是教人擇妻時不要將容貌的美丑看得太重,而要以賢惠內斂為美,以此為圭臬。而王生卻貪戀美色,亡了自身不說,還讓賢妻“既悼夫亡之慘,又悔食唾之羞”。痛至深處即愿死。這里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以夫為綱的信守,同時陳氏身上所顯現(xiàn)出的溫婉大度、忠貞、義氣、賢惠,這些都是中庸思想指導下中國古典女子的典型性格。真正的美是發(fā)自內心、沒有私心的,相對于外在的“婉麗”、“姝色”、“榮華絕代”,陳氏之美可謂無與倫比。而女鬼的美就顯得虛偽、廉價、脆弱,還未觸碰就已脫落,每天除了描描畫畫還要防風防雨,反而成了個人的累贅。男人總是看不到女人骨子里的美,喜歡沉迷于表象,看那一襲華麗的外袍,因此人老珠黃的女人于他們再無魅力可言,他們也習慣了伴侶枯槁的形容。但是內心激蕩的世情又使他們不由自主地選擇背叛與拋棄,尤其知識分子天生的浪漫基因,決定了他們行為的不羈與狂放。
(二)女性地位低下。
《畫皮》一方面將女性視為陰氣濃重、兇惡殘忍的厲鬼化身;另一方面又極力贊揚忠守婦德的女性溫柔賢淑、不計前嫌、寧為亡夫嘗受羞苦的高尚品性,同時也體現(xiàn)了儒教文化下的堅韌、執(zhí)著。這樣極好與極壞的強烈對比,使得譏諷的意味更濃重。然而無論如何,女性的地位始終都處于一個低谷,很難翻身。鬼,必須是女的,而且行為越是惡劣,就越顯出其不曉人情,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一面。女鬼的形貌先是迷惑人的假象,接下來就要顯出原形,而原形必定要有缺陷,這就與男性的陽剛、英武之美形成了反差。即使女性想要極盡敦厚之美,也還是先要嘗一點污穢的東西,女性的身體便成了藏污納垢的后方,等有需要的時候,再把那救命仙藥嘔吐出來,翻來覆去,就是要把你折磨得沒脾氣。女性是很少有尊嚴的,道士說什么你就照做;瘋子打你你也要忍著,人家讓你吃痰津,你眉頭都不能皺一下;亡夫咽氣了,那血腥的場面就是要你收拾;想要死人活過來,你就得像鬼一樣的嚎叫,直至把心嘔出來。女性始終扮演卑微的服務者角色,翻身之日遙遙無期。
對于《畫皮》社會文化意義的探究遠不至此,而蒲松齡老先生當時是否考慮了如此深遠我們也不得而知,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分析的妥帖與否,也只由各人評說了。
注釋
①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507.
② 盛偉.聊齋志異校注(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908.
③報翁老人.今古奇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32.
④ 王景琳.中國鬼神文化溯源[M].北京:農(nóng)村讀物出版社, 1992:1.
⑤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5.
[1]蒲松齡.聊齋志異[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盛偉.聊齋志異校注(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
[4]抱翁老人.今古奇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5]王景琳.中國鬼神文化溯源[M].北京:農(nóng)村讀物出版社, 1992.
[6]尹飛舟.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
[7]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
[8]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9]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中華書局,2011.